大唐名将 唐朝108名将三十六帅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1-21 33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大唐名将,以及唐朝108名将三十六帅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中国唐朝十大名将

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尔、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李李愬等

一、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武德三年(620年),封赵郡王。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李靖为副将,灭萧铣,受封荆州大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

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武德九年(626年),赐实封一千二百户。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二、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三、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四、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只得逃奔高昌国。

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后升任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元,陪葬昭陵。

五、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  ,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参考资料:李孝恭—百度百科         李靖—百度百科  李勣—百度百科

    阿史那·社尔—百度百科             薛仁贵—百度百科

唐朝十大名将

1、李靖。李靖,字药师,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本是隋朝将领,之后投效唐朝。

李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李靖出将入相,还曾著有多部兵书,可惜都已经失传。他因功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谥曰景武,陪葬昭陵。

李靖的战功不仅在生前获得肯定,在死后也大获殊荣。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靖名列第八。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设置武庙,李靖被列入“武庙十哲”。

2、李勣(j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早年跟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作为与李靖并称的名将,基本上李靖享受到的待遇李勣都有,只不过因为孙子反对武则天,这才导致他死后家族被灭。

3、李孝恭 。李孝恭,唐朝宗室和名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在唐朝建立后被封为赵郡王。

李孝恭曾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之后又率军攻打辅公祏,也立下大功。李世民即位后,改封李孝恭为河间郡王。

李孝恭年仅五十岁就暴病身亡,谥元,陪葬献陵,配享高祖庙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位。

4、苏定方。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唐朝杰出军事家,封邢国公,谥庄。

苏定方自幼勇猛,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他前往投奔窦建德,屡建战功。后来窦建德的起义军被唐朝击败,苏定方转而为唐朝效力,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决战中立下大功。

唐高宗时期,苏定方深受皇帝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先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可谓前所未有。

5、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谥号"献"。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从小学的是文而不是武,后来还凭借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到名将苏定方的传授,从此走上武将之路。

裴行俭的知名度没有上面几位高,主要是因为他打的仗没经过太多的渲染。裴行俭曾任安西都护,镇守西域,在他的威名之下,各国纷纷前往归附。

之后裴行俭出任吏部侍郎,还开创了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对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颇有影响。当了十几年文官,裴行俭又被调去防御吐蕃,接着征讨叛乱的西突厥、平定东突厥残部,以功身兼文武两职。

6、薛仁贵 。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朝名将,封平阳郡公。

薛仁贵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疆场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7、王忠嗣 。

王忠嗣,初名训,其父王海宾是唐朝大将,在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在吐蕃松州保卫战中战死,唐玄宗就将王忠嗣收为养子,赐名忠嗣,接入宫中抚养。

王忠嗣不忘父仇,刻苦学习兵法,进步连唐玄宗感到吃惊。后来王忠嗣被派往军中历练,在玉川战役中,他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正好遭遇吐蕃赞普在阅兵,一战之下,斩敌数千,赞普仓皇逃走。

之后的数十年里,王忠嗣镇守在唐朝的各方边境,北伐契丹、奚、突厥等,接着又转到抗击吐蕃的最前线,大败吐蕃,解除了其对河西的威胁。

至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如果他有异心,唐朝分分钟颠覆,不过他对唐玄宗非常忠心,没反。可唐玄宗昏了头,将他一贬再贬,最终忧愤而死。

8、郭子仪。

郭子仪,唐朝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是科班出身的武将,早年参加武举进入军队,但一直默默无闻,累计多年战功才到九原太守。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却是郭子仪的大幸。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了河北和河东等地,官位飙升。

郭子仪此后几次被解除兵权,但唐朝一有危险,立刻就找他出来救火,郭子仪也义不容辞,立马出山,数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

郭子仪功勋盖世,但却很难得的没有走上鸟尽弓藏的道路,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个人的小心。

9、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在郭子仪的推荐下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虽然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来说,李光弼反而要胜过郭子仪一些。

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因功进封临淮王。

10、李晟。

李晟,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

李晟开始只是为边镇的一个副将,但却以战功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获封合川郡王。李晟曾率军平定唐朝内部的多场叛乱,如泾原兵变、朱泚之乱,改封西平郡王,是唐朝后期朝廷的挽救者。

唐朝的28大将

唐朝的二十八员大将应该是长孙无忌(齐国公)大唐名将,李孝恭(河间王),杜如晦(莱国公),魏征(郑国公),房玄龄(梁国公),高士廉(申国公),尉迟敬德(鄂国公),李靖(卫国公),萧瑀(宋国公),段志玄(褒国公),刘弘基(夔国公),屈突通(蒋国公),殷开山(勋国公),柴绍(谯国公),长孙顺德(薛国公),张亮(勋国公),侯君集(陈国公),张公瑾(郯国公),程咬金(鲁国公),虞世南(永兴公),刘政会(邢国公),唐俭(莒国公),李绩(英国公),秦叔宝(胡国公),罗成(越国公),薛仁贵(平阳郡公),薛丁山(两辽王),樊梨花(威宁侯)。

1.长孙无忌大唐名将: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征: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5.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6.高士廉: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

7.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9.萧瑀: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

11.刘弘基: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唐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复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

13.殷开山: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绍:谯国襄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长孙顺德:邳国襄公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16.张亮: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

18.张公瑾: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刘政会: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牛屯镇)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俭: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23.李绩: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24.秦叔宝: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5.罗成:罗成,是隋唐系列小说中人物,排第七条好汉,罗艺之子,与秦琼是表兄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有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与秦琼、程咬金等于贾家楼结义,居末位。先后助瓦岗军攻破长蛇阵、铜旗阵,反王大会时夺得状元魁。

26.薛仁贵: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金花。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西突厥),后因其子薛刚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惊死高宗被武则天下令处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扩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参考资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百度百科

唐朝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是谁?

唐朝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一、李靖

李靖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著有多部兵书,但大多已经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李靖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原来是隋朝将领,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后,入李世民幕府,为唐朝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政权,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贞观三年,率领大军灭亡东突厥,被封为代国公,贞观九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后来改封为卫国公,649年病逝,谥号景武。

二、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朝初期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669年去世,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三、王忠嗣

王忠嗣初名王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被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730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最后因为宰相李林甫诬陷,被唐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宝应元年,追封为兵部尚书。

四、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乾封二年去世,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庄。

五、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参加武举入仕,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部讨伐安禄山,收复多处失地,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曾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后来史思明又攻陷洛阳,吐蕃也入侵,郭子仪再次重掌兵权。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多次离间诬陷,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仆固怀恩游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建中二年,郭子仪去世。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六、李晟

李晟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后又以败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为神策都将。784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改封西平郡王。793年,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七、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晚年为程元振、鱼朝恩所谗,病死徐州。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八、裴行俭

裴行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裴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679年,西突厥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当时裴行俭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681年,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宪。

九、韦皋

韦皋字城武,唐朝时期著名将领。为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805年,韦皋去世,辍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十、张议潮

张议潮,唐朝时期民族英雄、名将,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追赠太保。

关于大唐名将和唐朝108名将三十六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