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的人性曙光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1-25 40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建文新政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建文新政的人性曙光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建文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提升文官地位,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对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弊政进行改革 ,下面分享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1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2

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朱标自出生开始就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到了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随即被立为皇太子。作为亲选的第一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人考量历代东宫的官制,选拔能臣辅导朱标。而朱标的表现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温文儒雅,宽厚仁德,体谅百姓疾苦,即得文官的推崇,又得诸藩王拥护。可惜的是,1392年,朱标自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因朱元璋很喜欢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也十分聪明孝顺,仁德颇具朱标风范,再三考虑后朱元璋立其为皇太孙。

所以从当皇帝这事上,朱允炆可能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从这一点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像。当然建文皇帝时期的国家基础肯定是要比崇祯皇帝时期的要好,但是大家想想,几十年来朱元璋都在大力的培养朱标,而朱标病逝6年后,朱元璋紧接着也就驾崩了,说白了,除去朱元璋立继承人的犹豫期,把朱允炆作为君主来培养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他想当一个明君圣主,但是他却不具备明君圣主的性格和能力,他需要跟崇祯一样,慢慢靠后天的勤奋、实践弥补,可惜时局紧迫,历史洪流滚滚。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3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在位期间,他开始增强文官在朝廷当中的作用,严惩那些贪官、宦官等,同时对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弊政进行了改革,这段历史称为“建文新政”。

朱允炆进行削藩,原本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加深他的皇权地位,不过他行事太着急,其推行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堪称史上第一位造反成功的王爷。

靖难之役

在攻下皇宫后,皇宫着起大火,建文帝在混乱中不知所踪,传说其逃了出去,至于逃到哪里,说法不一。

有的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

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为此朱棣不惜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寻找

还有记载说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被人发现而接入京城。明英宗朱祁镇为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他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委派胡濙(ying)去寻找朱允炆,多年没有消息,在1423年的一个深夜,胡濙回来向朱棣禀告,他们谈了很久,四更才出来,如果死亡不会谈这么长时间,应该是在讲述与朱允炆与其的对话,所以史学家大胆的推测,朱允炆和胡濙的对话:

你回去跟我叔叔朱棣说,我不会再想着复辟了,你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本性就柔弱,只想安静的做个老百姓,你也别让人再找我了。从此,朱棣二十多年的心病终于解除了,胡濙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认,成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历史+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新政的内容是什么?

政治上:

1、改革法制

建文帝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建文新政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建文新政;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建文帝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2、实行削藩

建文帝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王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武政事;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这些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的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

削夺世袭封藩的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为了确保他对分封诸王的控制,开国皇帝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祖训录》首次发布于1381年,后来又在1395年做了修改。其中有一条规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对于合法的继承原则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它既适用于藩封王子的继承,也适用皇位的继承。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妻所生。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为了使这些家法垂诸久远,明太祖对后嗣下了严厉的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而且他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这位开国皇帝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制度上的调整总是不可避免的。新皇帝现在企图削夺诸王的权力,这就使他与他的叔父们——特别是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藩王看来,他想削夺分封诸王一向享有的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严重地违反了《祖训录》。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是出自皇帝的圣裁。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据说他使皇帝对采取这项政策的重要性获得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向皇帝讲述了公元前154年汉代的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公元前157年—141年在位)的故事,而且也一般地提示了这些强大而又拥有半自治权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潜在危险性。他们曾经考虑了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诸王;一是减少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主要的目标是燕王;在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建文帝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这样便激起燕王举兵反对皇帝,他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保持他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经济上:

1、在财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前朝某些过重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这些减税措施是继续了洪武朝即已开始的减免政策,但是它们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办法。富庶而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自王朝开国以来就被课以重税,从而使这里提供了主要的财源。原来的税款意在实行惩戒。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减税20%,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由于这样过重的苛索,当地人民往往不能交足规定的税额,特别在凶荒年代更是如此;他们抛荒了土地,变成了游民,从而更加加重了纳税居民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每年的税收。

1400年初,建文帝因有人申诉南直隶和浙江等地区赋税不公而采取了行动。他下令按每亩地收一石粮的统一标准在这些府里收土地税。洪武帝曾经禁止苏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借此防范出身于这些富庶州府的人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了国库的利益——现在建文帝也解除了这种禁令。很可疑的是,这些新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到了1400年,建文朝廷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燕王对阵的军事行动之中。

2、另外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这项政策是特别针对佛、道僧侣们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况而发的,因为在洪武帝的庇护下僧道们都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而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地主。他们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因为宗教界的僧侣职事们不仅享有免除土地赋税和徭役的权利,甚至还把不法负担强加给当地居民,即占用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建文帝在1401年8月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他们的建议。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人民。这个政策又使得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它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1382年以来即已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1335年—1418年)。

希望能帮到你!

建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建文帝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1、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2、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明兴宗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3、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称为明惠帝,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

朱允炆在位初期被称为“建文新政”,为何后来朱棣会造反?

朱允炆在位初期被称为“建文新政”,但是后来朱棣会造反这是因为朱允炆登基后不久为了加大自己的皇权,于是朱允炆在其他大臣的建议下决定削藩,当时的朱允炆其实在皇位上还没有站稳脚跟,一下子就削掉了五个藩王,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朱棣了,朱棣为了保住藩王的名号于是就造反了。

其实朱棣早就有了篡位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朱棣还有三个儿子是做人质在南京生活的,所以朱棣不敢有什么动作。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就看是削藩,当时朱棣就开始准备造反了,但是为了孩子们能够从南京离开,朱棣开始装疯卖傻,朱允炆从小就接触儒家思想,为人仁慈于是就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放回了燕地照顾朱棣。几个孩子回去了之后,朱棣就开始举起“清君侧”的旗帜造反了。

朱允炆其实在执政期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情得到了群臣的认可,当时朱允炆觉得明朝的很多政策过于苛刻,朝堂的气氛过于压抑,于是他就取消了很多高压的政策,同时废除了用诰文为根据来断案审案,但是朱棣登基为帝后又再次把朱允炆的政策给废除并恢复了朱元璋时期的政策。此外朱允炆还对民间实行了很多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特别是江南地区,江南作为物产丰富的地区但是常年深受各种赋税的压力,过得很是清贫。

朱允炆原本可以做好一个帝王,但就是他过于仁慈以及听信谗言在他帝位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就决定削藩,逼迫朱棣造反,最终朱允炆还舍不得伤害自己的叔叔,命令前方战士不能伤了朱棣分毫,导致了前方搏斗的战士畏首畏尾,最终害死了自己。

明惠宗朱允炆的能力很强吗?为什么他在执政期间会被称为建文新政?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上任后就做了一件事削藩,结果导致靖难之役爆发了,经过四年左右的战争,燕王朱棣攻破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帝,也就是明成祖。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朱允炆在位期间还是做了一些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建文新政”。但是不不得说,建文新政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中间出了靖难之役的失败导致自己下落不明终结了改革,另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建文新政很多政策太多理想化,很多根本不可能实施。

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本来太子是朱标,可是朱标早死,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其他儿子,反而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和朱标个性差不多,都属于宅心仁厚,但他相比之下一点经验都没有,是仓促间被选为皇太孙,所以朱元璋为了他可是绞尽脑汁。

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朱元璋除掉了很多开国功臣。洪武31年六月,任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参与国事,明为东宫伴读,实是建文帝之师。

这些人后来可都是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建文帝的很多政策均出自他们之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很多政策是高压的,政治酷寒,法峻刑严。

建文帝登基后,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其贯彻的总的精神就是“改严为宽”,同时改轻刑典、宽刑疏法外,还展开对洪武年间的大量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同时他在经济上也进行了改革,同时重农桑,兴学校,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但是它们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办法。

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大明的统治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他虚心纳谏,宽和对待大臣,注重礼教德化,是一位宽厚、眼光远大的帝王。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丝毫没有治国经验,而他的智囊方孝孺、齐泰等人,虽然满腔热血,但是同样缺乏经验,统御与领导能力不足。

如果说处于太平盛世,那么建文帝或许会是宅心仁厚的好皇帝,但是当时处于洪武转变为建文的时期,他在施行轻徭薄赋政策的同时决定武力削藩,但是高层决策人,却无一人有军事背景,只是几个书生在决定这一切。

导致在削藩问题上,犯了错,首先从方案的选择上就犯了错,再加上建文帝的软弱与智囊团书生大臣的偏激,导致一错再错,最终丢了江山,任何改革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所以不能说建文帝的能力很强,反而差得很。而他执政期间的建文新政也无疾而终。

朱允文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中没有明确说明朱允炆去了哪里,一些人说朱允炆已经被火烧死了,但一些传说表明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出家了,出家的寺院是武汉的宝通寺。

《明太宗实录》中记载,在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举火烧宫自焚,后来他的尸体被朱棣找到,还为此痛哭了一番。不过,这很可能是朱棣,为了掩盖朱允炆没死的事实,而派人捏造的。

据传闻,当时有对朱允炆忠心的官员,帮他化妆成僧人从地道逃跑,后来流落在云贵一带,做了一个出家人。也有传闻说,朱允炆可能漂洋出海,流落在海外。

朱允炆介绍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建文新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建文新政的人性曙光、建文新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