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 黄观音属于什么茶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1-28 19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黄观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黄观音属于什么茶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曾连考六个状元的他,为何最后却投江而死?

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得罪了明成祖朱棣,从而导致黄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投江自尽。黄观从小便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便聪明过人,在乡里远近闻名。小时候的黄观甚至去考县试、府试和院试,最后竟然得了第一名。等到黄观26岁时,在南京考乡试的时候,成为当时的第一名,后来又在会试中中了会元,最后甚至还参加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殿试。

因为在殿试中,黄观的论述让朱元璋大为赞赏,于是便直接将黄观点名为状元,在翰林院任职。年仅27岁的黄观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六次的榜首,可以说这是要被载入史册的。因为当时的黄观自身才能,所以朱元璋非常赏识黄观,可以说,黄观当时的仕途一片光明。

当时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目中无人,仗着自己的皇叔身份,并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再加上朱棣的态度傲慢,即便是在朝堂上,朱棣也是不行礼的,因此朝臣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言,而当时的黄观却出来指责朱棣的不是,于是被朱棣记恨。

朱棣谋逆之后,黄观便要求朱棣投降,此时朱棣便更家记恨黄观了,等到快要胜利的时候,在找寻传国玉玺的时候,朱棣直接找到了黄观的家,并且将黄观抄家灭族。没有找到玉玺后,朱棣一怒之下便将黄观的妻子嫁给一个奴隶。而黄观的妻子不堪受辱,最后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家人投河自尽。

而黄观这时候却正在长江中下游筹集兵力,在下游的时候,黄观找到了溃逃的士兵才知道大势已去。后来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家人死后,黄观便投河自尽。在黄观死后,朱棣并没有放过他,反而让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后,将其斩首示众。

关于黄观有哪些生平事迹?

黄观,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黄观自幼颖敏过人,因父亲入赘许家,随母姓许。从学于元待制黄冔。元大都被攻破后,黄冔殉国,使黄观更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洪武二十四年,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二十八,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复黄姓。累升尚宝卿、礼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与方孝孺、齐秦日见亲用。燕王朱棣举兵。黄观草诏,极陈大义,辞多指斥,并奉诏募兵,率诸郡入援。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燕王派人抄了黄观的家,并将黄观之妻翁氏和二女指配给一个驯象的奴隶。翁氏把所有的钗钏都送给象奴,让他拿去换酒肴,乘机携二女投通济桥下死。

当时黄观仍在率军东进,说:“吾妻素有贞节,必不辱。”遂招魂葬之江上。黄观得知建文帝已逊去,燕使又至,谎称“人贺新朝,礼当预习”,于是,朝服东向拜,投罗刹矶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捞,仅得珠丝棕帽一顶献给燕王,朱棣命人扎一个草人,给它戴上黄观的棕帽,押解刑场,一点点剁碎,并削其籍,故后人不知黄观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时,谥文贞。黄观工书法,书体古拙。他死后30年,县尹龚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哪一个状元被列入奸臣名单,惹怒君王,九族受诛?

这个状元就是黄观,因为公然指责朱棣对建文帝不敬,而被朱棣记恨。朱棣发动兵变的时候,黄观更是直接写诏书要求朱棣马上停止叛乱,朱棣则在靖康之难中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将黄观列为了奸臣,朱棣篡位成功后,黄观选择投江而亡。朱棣仍然觉得不解恨,不仅把黄观状元档案全部消了,还诛了他的九族。在黄观自杀两百年后,黄观名誉才得以恢复,被补谥“文贞”。

01、黄观忠于建文帝得罪朱棣

黄观之前拜了黄冔为师,而且从小就非常努力学习,而且学习方面也非常厉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他都是第一名,也被称为历史上六首状元之一。

朱元璋还在的时候,他就深得朱元璋的认可,被提拔到了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建文帝上位后,黄观更是被建文帝提拔为右侍中,可以参与国政。

当时朱棣在进京的时候觐见建文帝的时候,态度方面十分的傲慢,而且还不跪拜建文帝。满朝大臣谁都不敢吭声,只有黄观站出来指责朱棣不跪拜建文帝,而且说朱棣只是建文帝的叔叔而已,让建文帝不要害怕。这使得朱棣也十分记恨他。

02、靖康之难被列为奸臣

建文帝刚上位不久就开始进行了削藩,但是却因刚开始只是从势力比较小的藩王开始动手,这也导致了颇有实力的朱棣进行了反击,直接带800万兵马进了京。

黄观见朱棣这样,于是写了一份檄文,指责朱棣的所作所为,还说朱棣应该马上退兵。这个举动也彻底惹怒了朱棣,于是朱棣打着国家有难需要清理奸臣的名义,列出了一份奸臣名单,其中就有黄观的名字。

03、死后被取消状元之名诛九族

靖康之难后,建文帝也不知所踪,忠诚的黄观带着玉玺,准备到长江上游募兵勤王。朱棣这边找不到黄观,于是就将黄观的妻女赏赐给了象奴,最终黄观的妻子不堪受辱,带着家人投江死了。

后来朱棣成功上位了后,黄观也明白大势已去,于是穿着朝服投江死了。但是即便是黄观死了,朱棣也没放过他,不仅把黄观的状元档案全部消除,更是诛了黄观的九族。

黄观虽然身为文人,却有铮铮傲骨,敢于指责朱棣不敬之礼和谋反之名,可惜建文帝太过于心慈手软,导致朱棣篡位成功。黄观的状元的全部档案也被朱棣全部消除了,九族也被连累而死。好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名誉才被恢复,并且补谥“文贞”。

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除名的状元郎,到底说错了何话?

因为建文帝在执政的时候,黄观看到燕王朱棣不给建文帝行君臣之礼,所以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燕王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燕王朱棣觉得黄观的话让他丢了脸面,所以他成为君王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黄观抄家了。

科举制度是君王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以前的官员都是通过世袭制度在朝为官的,也就是说一个家族只要有一个人在朝中为官,那么这个家族的每个人都可以继承这个人的官位,但是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个官员的后人不一定也是做官的材料,所以君王为了选择更好的官员,他们都采用了科举制度。参加科举制度的书生都是出身贫寒的,他们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能够入朝为官,光耀门楣。但是科举制度异常复杂,书生们首先要参加乡试和省试,成绩优异者才能参加殿试,最后殿试成绩最出色的人才会被君王钦点为状元,如果在乡试、省试、殿试中都能成为第一名,那可谓是人中龙凤!黄观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他是明朝唯一一个连中三元的人。黄观入朝为官以后,他就成为了朱元璋身边最亲信的大臣,后来朱元璋有意让朱允炆继位,所以朱元璋在临别之际让黄观辅佐朱允炆,朱元璋刚上位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威严,甚至他的叔叔朱棣看到他都不会行君臣之礼,黄观每次都想发火,但是朱允炆都摇摇头说算了算了,后来,在一次上朝的时候,黄观看到朱棣趾高气昂地坐在了朱允炆的旁边,还对朱允炆冷嘲热讽。

黄观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对燕王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燕王觉得黄观让他丢了脸面,于是他在心里默默记恨黄观,后来,燕王朱棣逼迫朱允炆下位,他自己成为了新一代君王,黄观跳河身亡,朱棣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把黄观抄家了。

为何在盐城市区有明代状元黄观的墓?

黄观墓地处江苏盐城市区八营路路东,成为正在修建的串场河水岸景观带重要的人文景点。作为安徽人,明代状元黄观的墓为何在盐城市区?这个独特的人文现象,要从一桩 历史 事实说起。

史料记载,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贵池人。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另一人为商辂), 中国 历史 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另一人为清朝钱棨)。

黄观自幼勤学,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夺得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朱棣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 在万历年间才得以平反,补谥文贞。

值得一提的是,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话题回到黄观和盐城的关系上来。

学者于海根先生题为《挖掘黄观 历史 文化,展示串场河景观魅力》一文说:“(黄观赴难之后,其)幼子得黄观之弟黄觏掩护,潜入盐城海边藏匿,更名改姓,繁衍生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又说,“黄观直系后人在盐城大地繁衍生息,如今已达5万之众”。

“江苏黄氏宗亲网”署名“厚群”的《盐城八营黄氏辛卯寻根记》一文中是这么说的:“观高祖胞弟觏公携‘大张’(黄观的儿子)逃匿海疆之后,第八营黄姓由此得以生根发芽。甚幸的是,觏公铸了‘忠臣子弟,避难海疆。忠臣为谁?名观姓黄。’16个字于铜锁之中,使得第八营黄姓一脉有根所植。”这篇文字还详细记录了盐城第八营黄姓族人六下安徽池州寻根的经历。

网易博客“沧海一粟的日志”《黄氏宗谱惊现池州》一文对黄观后人繁衍的叙述更为清晰:“……开锁之际,‘靖难’期间被诛九族的忠良也早已昭雪……家人呈报官府……黄姓恢复,家人心头的阴影一扫而光……”“海疆多涝……到范公堤以西择地定居生活……至第七代孙黄国梁成家时,黄氏一家正式定居于盐城南郊、串场河西的第八营……”

六百多年过去了,以盐城“第八营”为核心居住地的黄观后人繁衍不息,并呈无限生机。

原来,此墓是生活在盐城的黄观后人立碑纪念的衣冠冢。黄观墓的保护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盐城地域文明。

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所谓“六首状元”指的是连中六元,即:乡试、会试、县考、府老、院孝和殿试皆为第一。古代的读书人能连中三元已经是要被称为文曲星下凡了,像这样连中六元的,查遍上下五千年,就两人:一个是明朝的黄观,另一个是清朝的钱棨。由于连中六元的人少之又少,后人就常说:“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

(黄观剧照)可惜,明朝这个连中六元的黄观,最后却被划掉状元之名,并被全家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黄观生于明朝初年,自幼好读书,做学问非常严谨,对时政常有独特的见解。黄观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考策论的时候,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无扰”。朱元璋很认可他的治国安邦之策,于是把他钦点为状元。于是,历史“六首状元”第一人就此诞生。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黄观依然得到朱允炆重用,被提拔为右侍中,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人一起处理国家政事。由于朱允炆年轻,燕王朱棣仗着自己是皇叔,又有开国之功,所以在他面前颇为倨傲,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甚至朝见他时,都不行朝拜之礼。朝中众臣畏惧朱棣权势,无人敢指责他的不是。朱允炆亦柔弱,不敢治朱棣的无礼之罪。

(朱允炆剧照)眼看朱棣气焰日盛,黄观非常不满,于是当着满朝文武指责朱棣,说他不遵守礼节,上朝不朝拜皇帝。不仅如此,还在朱允炆面前多次请求将朱棣扣押,以免尾大不掉。朱允炆仁善,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听黄观的建议。但黄观劝谏朱允炆的话,却很快就传到了朱棣的耳中。新仇旧恨,让朱棣总想将他除之而后快。因藩王权势越来越大,在黄观等人的劝谏下,朱允炆狠下心来削藩。结果,早有预谋的朱棣,借此机会发动了靖难之役。他打着讨伐黄子澄、齐泰的名号,率军攻打都城,并公布了一份文臣贼子的名单,黄观的名字赫然其中。黄观是个文人,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亦写了一篇极漂亮的讨檄诏令,不仅在文中详细罗列了朱棣的种种罪行,还要求他交出兵权并负荆请罪。朱棣根本不理睬这份诏书,反而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无人能挡,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城下。

(朱棣剧照)黄观眼见明军不敌,也顾不得自己的文官身份,请命四处招募兵士,准备投入更多兵力,与朱棣决一死战。可惜文臣根本不懂得征兵那一套,所征兵力寥寥。就在黄观坐船返回南京时,听闻朱棣已逼迫朱允炆自焚而死并登上帝位。黄观听后如五雷轰顶,先是在船上大哭一场,随后又向南京方向拜了又拜,然后投江而死。本想好好折磨黄观的朱棣,听说黄观已跳江殉帝后,好生气恼,于是下令斩杀了黄观九族。但朱棣依然不解气。又拿来登科目录,把黄观的“六首状元”从目录中删除。直到万历二十四年,黄观才被平冤昭雪,补得谥号“文贞”。(参考史料:《明史》)

黄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观音属于什么茶、黄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