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庆亲王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庆亲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此人极其能拍慈禧后后的马屁,因而在清末成为权倾一世的重臣。他有个绰号,被时人称呼为满清二号贪官。(一号贪官是和珅)而他贪污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靠卖官来敛财,二是巧立名目受贿。
先说他卖官敛财。
据说奕劻因为慈禧的赏识,在当上了总理大臣后,专门卖官鬻爵。凡是到他这里求官的,一律都要献上大笔银两,否则免谈!比如当时杨士廉想出任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十万两银子找他买的。再比如有个叫陈璧的道员为了升官发财,也用了一批奇珍异宝外加五万两银子送给奕劻,并且还拜了奕劻为干爹,才一跃成为正部级的邮部尚书。杨士廉和陈璧,在当时也仅仅是众多行贿者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奕劻卖官卖的最牛掰的一次,是他把大清的皇位也以三百万两银子卖给了袁世凯!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记叙: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隆裕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另外据载涛父子的回忆,为了逼溥仪退位,袁世凯给了奕劻三百万两银子,希望奕劻能帮忙劝隆裕太后同意皇帝退位。而奕劻也不辜负袁世凯的银子,极力劝说隆裕太后,应当同意退位。隆裕太后原本不愿意,但是见到奕劻也这么坚持,便最终答应了。
为了钱,连祖宗的基业都能卖!奕劻这种敛财如命的精神,也真的是没谁了。当时的人讥笑他是“老庆记公司总经理”,真是一点也没有黑他。做官没有什么政绩,捞钱却独有一套本事。
再说他巧立名目受贿。
官员的名额毕竟是有限的,当卖官已经不能满足奕劻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以各种名目受贿这条敛财的办法。奕劻七十大寿的那天,官员和各地进献者们络绎不绝,庆王府的门前车水马龙,排起了长队。为了掩人耳目,奕劻表面上告诉家人一律不得收礼,暗地里却令属下做了四个册籍,将送礼者按礼物厚薄分为四级。这次寿宴,奕劻收得现金五十两之多,礼物的估价在百万两以上。他过七十大寿的时候,都已经是宣统元年了,大清没两年就要完蛋了。比七十大寿敛财更绝的是,武昌起义后,四川总督锡良曾自告奋勇率兵督陕,奕劻竟然还向其索贿八万两,否则就不在调令上签字。锡良闻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钱买官,况此时乎?”既然你们皇亲国戚都不在乎大清,那咱们小人物也就不操这心了。
卖官,卖皇位,卖祖宗基业,这还不是奕劻的全部。袁世凯能崛起,跟奕劻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没有李鸿章就不会有袁世凯;没有奕劻,袁世凯也不会统领北洋军那么多年。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的靠山没了。于是他又开始傍领班大臣荣禄的大腿。荣禄也病重后,袁世凯非常肯定的认定奕劻将继任,立马送上十万两银子。果然,奕劻接替了荣禄的职务。袁世凯为了拍奕劻马屁,月月有都有月规,年年都有年规,不间断地给奕劻送礼。每遇到奕劻及福晋的生日唱戏请客、儿女大婚,皆由袁世凯一手操办,不用奕劻花一分钱。就是靠奕劻的支持,袁世凯成功的控制了北洋六镇的指挥权。即使他被载沣以足疾开缺回老家,兵权仍然掌握在他手上。
奕劻这么疯狂的敛财,连摄政王载沣都看不下去。载沣在搞倒袁世凯后,一直致力于搞倒奕劻,只不过他还没有成功,大清就灭亡了。当其它宗室因为大清的灭亡而断了生计时,奕劻的小日子却过的比任何人都滋润。
据当时伦敦《泰晤士报》的爆料称,庆亲王奕劻仅在汇丰银行一地的存款,就达到两百万两之巨。如果算起其他银行的存款,以及大量的田地、房屋、票据、金银首饰,势必不下千万之巨。另外还有人估计,如果他的家产折合成白银来计算,高达上亿两!而大清帝国晚期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就上亿两而已。说他是大清国二号贪官,他是当之无愧。
那么,奕劻是不是真如旁人所言,贪污了那么多银子呢?从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在民国时期的挥霍来看,还真的是八九不离十。
奕劻有三个儿子,老大是载振。据载振的回忆称,清帝退位的时候,庆王府被洗劫一空,损失了三百多万两。这要放在别的王爷身上,那就是破产了。但是在奕劻这是,只是小意思罢了。据称奕劻和他的儿子在天津庆王府,每天都干三件事:睡懒觉、抽鸦片、养一些名贵的花鸟鱼虫。家里一堆仆人,除了要伺候他们父子,还要雇喂养这些宠物。
此外,载振还喜欢京剧,尤其爱听尚小云和谭富英的戏,载振也会豪爽地送给这些京剧演员一些礼物,如玉器、牙雕,古玩等,有时也给钱,挥金如土。据载振的儿子溥铨回忆是:我父在津,长期依靠银行存款和利息来维持王府的巨大开支。日伪后期,伪联币贬值,存款一折再折,失去了经济收入来源。抗战胜利后,局势不稳,物价飞涨,王府坐吃山空,经济越来越困难,只得不断变卖珍存的古玩珠宝来维持王府的生活和开支。
奕劻的家产一分为三,载振只是拿了三人之一而已,居然就能靠着家产撑到抗战结束后!要知道溥仪的七叔载涛,正根的近支皇族,他后来都坐吃山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沦落到街上摆摊度日的地步。奕劻的家财之巨,可见一斑。
载振的两个弟弟载搏和载抡,也是花钱如流水的两个潇洒哥。老二载搏喜欢赌,常去天津英租界赛马会豪赌,但是逢赌必输,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奕劻花巨资给他建的一套中西合璧的豪宅。除了赌,载搏还喜欢玩洋妞。纵观载博的一生,就是在花花世界中度过的。
老三载抡倒是不喜欢赌,但他的问题是花钱大手大脚。不过他出手这么阔绰,也给他赢得了很多人缘。据载振的儿子记载,载振去世的时候,家里做丧事,他的五叔载抡居然把李宗仁以及民国的一些高官都请到了家里来祭奠。这要是不花点本钱,哪请得动?
总的来说,奕劻的贪污数目非常巨大。而他和他的儿子在清朝灭亡后,生活待遇方面也是所有宗室中最潇洒,最挥霍的。说奕劻贪污了一亿两银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奕劻家族的财富状况确实是宗室当中最好的,就算没有一亿两,几千万两还是有的!
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铁帽子王有12位庆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庆亲王,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一、六大亲王
1、礼亲王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2、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3、安亲王岳乐
爱新觉罗·岳乐(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将领,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功勋卓著的名将,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封镇国公。顺治六年(1649年),封贝勒。顺治八年(1651年),袭爵,改号安郡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进爵亲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岳乐去世,年六十五岁,谥号和。死后因贝勒诺尼攻讦被夺谥降爵。
4、康亲王杰书
爱新觉罗·杰书(1645年—1697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重要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礼烈亲王代善之孙、惠顺亲王祜塞第三子,清代六大亲王之一。
顺治六年(1649年),袭封多罗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封号为康。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伯父巽亲王满达海前罪,剥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
礼亲王世袭铁帽子亲王爵位,由满达海之子常阿岱转由杰书承袭,改封康亲王。
三藩之乱起,拜正白旗都统,授征南大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军前往浙江,围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捣福州。
耿精忠大势已去,亲自前往投诚,平定耿精忠叛乱。同时,台湾郑经令部将许耀率军万兵攻打福州,为杰书所败。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台湾郑经溃败后,清军收复沿海厦门、金门、铜山等地。郑经兵败,率领残部逃回台澎地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书逝世,谥号为良。
5、怡亲王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庆亲王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6、恭亲王奕欣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
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其孙溥伟袭封恭亲王爵位。
二、铁帽子王
1、礼亲王代善(六大亲王已介绍)
2、郑亲王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庆亲王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
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
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顺治十二年,薨,谥号为献,入享太庙。
3、睿亲王多尔衮(六大亲王已介绍)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
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5、肃亲王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6、庄亲王硕塞
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随后跟随多铎率军南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
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崧,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
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与多罗谦郡王瓦克达同为议政王。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庆亲王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
7、克勤郡王岳托
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早年投身戎马,跟随努尔哈赤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先后封为台吉、贝勒,后因军功被封为和硕成亲王,主管兵部。
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大局为重,力劝父代善拥立皇太极。后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极不满,动辄获咎,屡遭贬至贝勒。
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为岳托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
顺治八年(1651年),奉命掌管刑部事务。九年,卒,时年三十四岁。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
9、怡亲王胤祥(六大亲王已介绍)
10、恭亲王奕欣(六大亲王已介绍)
11、醇亲王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
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
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历1891年1月1日),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12、庆亲王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
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
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帽子王
百度百科——清代六大亲王
四格格的父亲庆亲王,全名为《四格格·庆亲王·席夏夏·唐曰银诚》,又译为“庆亲王席夏夏唐银诚”,音译为“Qìng Qīn Wáng Xí Xiàxià Táng Yínchéng”。
谥号庆亲王,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庆亲王,是用来对去世之人做评价用庆亲王的。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死后都有谥号,只有帝王、帝妃、诸侯及王公大臣等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在他们死后,朝廷才会根据他们生前的所做所为,给予其相应的谥号。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谥号就是用来给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做盖棺定论。
当然,既然是给人做评价,那自然就会有好的谥号和不好的谥号,所以一般情况下,谥号又分为这样三种:褒谥、平谥和贬谥。褒谥,顾名思义就是好的评价庆亲王;平谥则是不好不坏,比较中庸的评价;至于贬谥,自然是比较差的评价。
庆亲王奕劻,作为清朝末年最显赫的皇室宗亲,也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在他活着的时候,先后历经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并长期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亲自参与了清朝末年所有的改革,以至于他的名气不仅在中国比较大,在外国也是一个风云人物,西方的很多报纸就曾多次提到过他的名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在他死后,却被溥仪给予一个“密”的谥号,即追补前过的意思,通俗点解释,就是虽然曾犯有大过错,但其后能够尽力去弥补,也没有再惹乱子。相当于是个平谥,没有过分褒扬,但也没有过分贬低。
按理说,这个谥号也算说得过去。但问题是,大清自建国两百多年里,除了犯下重罪而被剥夺谥号或者不给予谥号的王公大臣或皇族王,其他现存的谥号中,奕劻这个“密”字,却是评价最差的谥号,整个大清帝国,只有他和康熙的废太子胤礽荣获这个谥号,这就明显有些故意贬低这曾为大清帝国兢兢业业的四朝元老。
要知道,和奕劻同时代的曾国藩,所给予的谥号是“文正”,这是自北宋以来,文臣所能够获得的最好评价。而李鸿章、林则徐等人,则被给予谥号“文忠”,这也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至于张之洞、左宗棠等人,虽然又稍差一点,但起码也是“文襄”。唯独奕劻,是“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奕劻去世的时间晚了几年。当初,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去世时,都还是慈禧执政,那个时候天下也还是大清的天下,慈禧为笼络人心,对于这些忠于她且有功于社稷的朝廷重臣,自然要给予极高的评价。
但是,等到奕劻死的时候,已经是1917年,此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整整5年。按理说,民国时期皇帝都已经没有了,谥号制度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奕劻完全不需要再追加谥号。但问题是,当时溥仪虽然退位,却仍然在紫禁城居住,满清皇室宗亲也继续遵循帝制,对溥仪以皇帝尊称。
在这种背景下,在奕劻死后,他的家人就按照惯例向已经逊位的溥仪讨要谥号,为其评定一生的功业。最开始,内务府大臣所拟定的谥号为“哲”,即知人善用的意思,算是个非常好的谥号。但溥仪对此却不同意,他觉得当初就是奕劻收了袁世凯的钱,然后极力帮助袁世凯劝说太后退位,这才断送大清两百多年的天下。
所以,溥仪对奕劻恨之入骨,便亲自挑选出“谬、丑、幽、厉”四个字,然后提笔写下一个“丑”字,即作为奕劻的谥号。丑者,即令人世人厌恶的意思,当年南宋孝宗憎恨秦桧之恶,给秦桧的谥号,就是丑。
奕劻的家人自然接受不了这样的一个谥号,便找到溥仪的父亲载沣出面,劝说溥仪赐给奕劻一个好的谥号。但溥仪死活不肯改谥,后来在宗室亲贵的再三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算是给了他一个不好不坏的评价。
庆亲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庆亲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