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是谁写的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1-08 12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吊白居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吊白居易是谁写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吊白居易 李忱 翻译

《吊白居易》李枕翻译吊白居易: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吊白居易,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吊白居易;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你的文章天下闻名,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一、原文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注释

1、吊:哀悼。

2、缀(zhuì)玉联珠:指写作诗文。

3、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

4、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5、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

6、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三、创作背景

唐宣宗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颇为爱好诗歌,他对白居易尤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个月,即会昌六年八月,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

四、作者简介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一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该如何理解呢?

诗句出自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

这是唐宣宗李忱写的悼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身为一国之君,为一位诗人写悼亡诗,这是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事。不过宣宗是个非常热爱诗歌的皇帝,也有一颗文艺心,自己也会写一些诗,《全唐诗》至今还有收录的宣宗的六首诗作。所以不难理解宣宗会对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有着极高的崇敬之情。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是这首诗的颔联。众所周知,白居易,字乐天,宣宗以巧妙的手法将诗人的名号化用在颈联中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浮云不系和造化无为则是夸赞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态度。浮云出自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白居易及第授翰林学士后因被皇帝赏识又被擢升为左拾遗,按理此时白居易富贵坦途就在眼前,只要老老实实的听唐宪宗的话就好了,但是白居易却屡屡之言纳谏,写下了很多的讽刺时弊的诗文,这下子就惹皇帝不高兴了,之后便找了一路贬谪江州、忠州。但白居易不以为意,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随遇而安,还写下了赫赫有名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琵琶行》。

关于白居易的名号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据说白居易出到长安时, 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 顾况看着诗卷上 “居易” 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说着,打开诗卷来看,头一篇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的时候,顾况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亦不难。”在顾况的鼓励和推荐下,年轻的白居易开始闻名天下。

吊白居易的作者简介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宪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封光王。公元八四六年【会昌六年】,立为皇太叔,恭俭好善,虚襟听纳,大中之政,有贞观风。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重科第,留心贡举。常微行,采舆论,察知选士之得失。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叹息移时。常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云。在位十三年,谥曰献文,诗六首。

白居易和元稹有什么深厚情谊?唐宣宗吊白居易是怎么回事?

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朝代,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统治者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名君,还有就是因为在它的统治历史上出现了唐诗这样一个非常繁荣并且流传久远的文学形式,唐诗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诗人的出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都是在当时闻名一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两个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他们两个是同事和知己的关系,《吊白居易》是一首诗,是唐宣宗写来祭奠白居易的。

一、年少轻狂

白居易也可以是一个被称之为天才的诗人,白居易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唐朝最繁华的时候,他也是在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诗歌这种形式,并且深深地热爱它。白居易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年少轻狂的一个人,他入朝为官,两袖清风,一心只想造福黎民百姓,但是无奈当时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所以白居易就写了很多的诗明里暗里的来讽刺这一种现象,从白居易的诗中也可以推断出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二、知己

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两个人同为唐朝的诗人,并且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羁绊还是非常深的,可以用知己这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两个在科举考试的时候相识,并且两个人还非常有缘分的,共同进入了仕途,成为了同事。他们两个人有着共同的政务,也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经常会在一起形影不离。在白居易被贬谪的时候,元稹还非常的痛苦,两个人之间也互相用书信来维持联系。

三、《吊白居易》

唐宣宗吊白居易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唐宣宗写了一首诗来祭奠已经去世的白居易,这首诗就叫做《吊白居易》,名字也是非常的简单直接了。在这首诗当中,唐宣宗表达了自己对白居易的敬佩和敬仰之情,并且还表示了对他的离开感到非常的痛心和惋惜。如果白居易生活在唐宣宗时代的话,恐怕两个人也能够谱写出一曲君臣佳话吧。

唐宣宗李忱写给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诗词,你有哪些了解?

人称“诗魔”的大诗人白居易以七十五岁高龄逝世于洛阳之后,初继位不久的唐宣宗李忱为他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诗名就叫《吊白居易》。在诗中,唐宣宗称赞他的作品在民间影响极大,“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评论就是出自此诗。李忱写诗凭吊白居易,当然有惋惜一代文豪逝世、致以悼念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向社会各界表明态度,证明自己是个爱惜人才、顾念老臣的皇帝。

一、社会风气:唐人写诗是流行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唐诗是公认的高峰之一,这和唐代社会风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人写诗成风,不但文人画家写诗,高僧道士、达官贵人也热衷写诗,就连身居高位的皇帝本人以及他们的后宫妃嫔,能写几笔的也不在少数。

在唐代,诗不仅仅是写景抒情的工具,还承担着社会交往的作用:婚丧庆吊写诗,迎来送往写诗,就连干谒求官,唐人也用写诗的方法来达成。

社会风气如此,擅长写诗的人受到追捧也就十分自然了。李白初入长安时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白居易也同样有顾况留下“长安居,大不易”的轶事。

二、白居易:写诗行,仕途不太行

不论当时,还是后世,白居易的文坛地位一直都相当高。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元稹与他合称“元白”,刘禹锡与他合称“刘白”,还有“诗魔”、“诗王”等外号。

但是相较而言,他的仕途却并不十分显赫。他通过科举出仕,任职左拾遗,这是一个负责向皇帝提意见、修补其决策缺失的职位,隶属于谏诤机构。巧合的是,在白居易之前,杜甫当过左拾遗,李白也曾经被唐代宗任命为左拾遗,只是尚未到任就去世了。

白居易秉承着读书人主流的“忠君之事”理念,认为皇帝赏识提拔了自己,自己就应当尽言官的职责来报效朝廷。因此他频繁地上书提意见,并把反映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新乐府”文学理念结合起来,希望起到针砭时事、补察时政的作用。可惜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唐太宗那种虚怀纳谏的气度,唐宪宗对此感到相当不愉快,甚至还曾经抱怨说“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后来,白居易甚至还因为写讽喻诗而被边缘化,外放到江州、忠州、杭州等地任职,“江州司马”、“白堤”之类的轶事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李忱:“小太宗”的理想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在那个平均寿命不长的时代,他跨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门槛,已经算是高寿了。朝廷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他曾经有别号叫“香山居士”,死后也葬于香山。

就在白居易去世的同一年里,唐武宗死去,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光王李忱为帝,这就是唐宣宗。

在唐宣宗在位时期,对内对外都呈现出了正面向上的势头。皇帝本人勤于政事,也限制宗室和宦官的权力,听得进去臣子的意见,也能节俭惜物。对外方面,塞北、安南等方向的局面都很不错,著名的“河湟归义军”事件就发生在他在位期间。

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李忱是个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皇帝,他死后被人称为“小太宗”,证明他的努力也确实被天下人看在眼里。这样的一个皇帝,对忠心进谏的前朝老臣写一首悼念诗,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施政态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最后附上这首诗的全文:

《吊白居易》    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吊白居易是谁写的、吊白居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