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哱拜,以及哱拜之乱怎么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神宗万历皇帝,后人多认为哱拜他是个昏君,昏庸无道,三十年不上朝,明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实亡于万历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就军事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有能力哱拜的。万历皇帝前期发生哱拜了“万历三大征”,即宁夏哱拜之乱、播州之乱、抗日援朝之战,万历事前都精心准备,用人准确,“三大征”都获得了胜利。不过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也非常巨大,让本就不富裕的大明朝雪上加霜,财政出现危机,逐渐走向衰亡!万历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
哱拜桀骜专制,党馨刻薄残暴
今天我们就说下三大征之宁夏哱拜之乱,宁夏哱拜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当然先说下此事件的反派主角哱拜其人。哱拜是蒙古鞑靼人,在鞑靼部落首领黄台吉账下是个小酋长,性情桀骜跟黄台吉合不来,父兄后被黄台吉杀死,哱拜被迫投靠了明朝,效命宁夏守备郑印。
哱拜降明并非心甘情愿,不过归附明朝后却如鱼得水,哱拜降明时正赶上明朝与鞑靼之间之间战火不断。哱拜有勇有谋,本身又是鞑靼那边过来的,对鞑靼的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自然得到明朝守边将领的重视。
明朝宁夏巡抚王崇古算是他的伯乐,对鞑靼(明朝对东部蒙古的统称)实行怀柔政策,同时为保护边疆,王崇古将哱拜编入明军,并允其扩军组建精锐部队作为抗击蒙古各部的前锋,可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哱拜也不负所望打得蒙古各部不敢靠近宁夏边境,被王崇古举荐为游击将军,其后又升为参将、副总兵,在宁夏镇威望日盛。
不过哱拜性格桀骜不驯,立战功后更加张狂,目空一切,同僚全然不放在眼里,还放纵儿子哱承恩强抢民女,手下横行宁夏镇,专制跋扈官民皆怕。
对于哱拜的行径,王崇古等人出于大局考虑,对哱拜言行尚能容忍,哱拜毕竟也是对付蒙古诸部的一员虎将,而后任的巡抚党馨却全然不考虑这些,他也看不上更不信任哱拜,不断给哱拜“上眼药”,最终点燃了哱拜之乱的导火索。党馨是什么人,张居正曾评价他“刻而且暴”,跟哱拜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贪婪残暴。
哱拜虽然桀骜,效力明朝期间也是积极立功表现的,从而不断晋升,客观上为宁夏的安宁也是做了好事的,不过宁夏巡抚党馨却怎么也看哱拜不顺眼,不断排斥哱拜,党馨做了两件蠢事,也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他做哪两件事呢?
1591年,蒙古火落赤等部族进犯青海洮河地区,明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郑洛率三路大军西征,调动宁夏明军出征,哱拜立功心切请求出兵,巡抚党馨先是阻止其出征,哱拜又托御史周弘和的关系,引荐给郑洛,郑洛批准其参加西征。党馨一看老大都同意了,正面阻止是不行了,就来阴的,将哱拜军的战马调换,让其打不好仗。
等哱拜军西征返回后,党馨也不记功,还继续整治哱拜,让人检举哱拜虚报冒领粮饷,其子哱承恩强娶民女,将哱承恩打了二十军棍。要说哱拜冒领粮饷和哱承恩强娶民女这都是事实,该罚没什么可说的。
但罚是罚了,有功也得赏啊,赏罚不明的同时还打击报复,哱拜父子自然是心怀怨恨,复仇的火苗正在成长,反叛的种子已经发芽,准备伺机报复。
党馨做的第二件事更蠢,不仅让哱拜更加恨他,也得罪了整个宁夏驻军。党馨伙同宁夏督储道兵备副使石继芳不仅克扣宁夏驻军的军饷,还把本该发放三年过冬的冬衣、布、花银,消减为一年,要知道宁夏是个寒冷的地方,即使夏天温差也极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对这个横行贪婪的巡抚,宁夏军士顿时火冒三丈,一批下级军官也早就看不惯党馨的霸道作风秘密起事,一个叫刘东旸的军官就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宁夏兵哗变引外敌祸乱西北
刘东旸又是什么人呢,据《两朝平攘录》记载,刘东肠为靖虏卫(今甘肃靖远)人,本就看不惯党馨所为,又受到哱拜背后的挑拨,就积极策划军队哗变,其目的是想割据宁夏,做第二个李元昊。终于在1592年二月十八日,刘东旸率兵哗变,冲进巡抚衙门,杀死巡抚党馨、副使石继芳。党馨死前跳到水洞里躲藏,吓得体如筛糠,但终究被搜出来杀死。党馨死不足惜,这场叛乱正是由于他的刻薄残暴,贪得无厌引发众怒,又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引起的。
刘东旸造反,自然少不了哱拜。哱拜叛乱前早就和刘东旸密谋好了,哱拜让其子承恩、义子哱云、部将土文秀等一起参加叛乱。这时宁夏总兵官张维忠因丢了官印自知难逃一死,遂自杀身亡。刘东旸自封为总兵,拥立哱拜为谋主,也就是这些叛军的总头目。哱拜也自封为“峰王子”,真是恬不知耻,随后叛军攻下宁夏平原几乎所有堡城,只剩平虏参将萧如熏还在坚守。
这时的宁夏镇两股势力沆瀣一气,刘东旸公然与明朝政府摊牌,要求承认他宁夏总兵之职,并世代居住宁夏,想搞唐朝藩镇割据那一套。万历皇帝怎么会听他摆布,立即命陕西三边总督魏学曾挂帅征讨, 赐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在各路大军的围剿下,叛军一路败退。哱拜和刘东旸一合计光靠自己的这点人马早晚被打光,合谋引鞑靼军为外援以抗明朝大军。
而鞑靼各部对宁夏富饶的黄河平原也是垂涎已久,哱拜向鞑靼各部求援,迎接蒙军入城。许诺鞑靼著力兔,只要应援就将花马池一带让其住牧,著力兔于是派三千骑驰援金贵堡。宁夏周边的鞑靼诸部也纷纷行动,趁火打劫,在镇城和宁夏平原四处劫掠,甚至伙同哱拜伏击了明军的粮饷200多车,让明军措手不及,打乱了明军围剿叛军的节奏,增加了平叛的难度。
明陕西三边总督魏学曾采取策略则是招抚和围剿并举,离间叛军内部,招降叛军及重金收买鞑靼各部背弃哮拜,同时延绥、甘肃等地守军出击牵制增援哮拜的鞑靼军。为了尽快平定叛乱,明政府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精锐和名将尽出,李如松、麻贵等都是当时的悍将,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大明朝的各路精锐都纷纷登场,加入到平叛中来。
万历下令水淹宁夏城
四个月后万历皇帝等不及了,恼怒魏学曾办事不利,将其革职查办,任叶梦熊为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总理宁夏军务。并直接给叶梦熊下命令:“决(黄河)水灌城之谋,毋得异同误事。”,要说万历皇帝确实够狠,决黄河水淹宁夏,杀敌的同时,即使牺牲城中的万千大明子民的生命也毫不吝惜,只要能消灭叛乱根本不会考虑生灵涂炭。
其实魏学曾何尝没有想到用水攻之计,只是不忍心让城中无数无辜百姓死于水火,才想法设法招抚和离间叛军,从内部瓦解敌人。可惜魏学曾的仁义之举又怎是万历皇帝所能理解的。魏学曾被抓押送京城时,不仅朝廷数十名朝臣施援营救,前线将士也哭泣送别,可见魏学曾是难得忠勇仁义的好官。
回到平叛上来,明军要顺利平叛还要剪除哮拜的援军-鞑靼诸部才行,六月,李如松大军抵达宁夏,七月麻贵部打败鞑靼河套部落,穷追猛打一直追到贺兰山,将哮拜援军驱逐出塞。
失去了外援的叛军被明军团团包围在宁夏城,叶梦熊筑了一道1700丈的长堤将宁夏城围成一个巨大池塘,掘开黄河灌向宁夏城。到了八月,宁夏城中严重缺粮,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叛军内部军心涣散,人人自危。
明军巧施反间计7个月叛乱终平定
明监军梅国祯借机实施离间计,遣人带三封书信分别交给叛军头目哱承恩、刘东旸、许朝。第一封信交给哱承恩并告诉他说:“哱拜你们哱氏对朝廷有功,监军觉得这样非常可惜,此次事变罪魁祸首是刘东旸,你可杀此人来证明清白,表明忠心。”随后使者又见了刘东旸、许朝,对他们说:“你们是汉人,受哱拜这个鞑靼人蛊惑才酿成大错,当了替罪羊岂不冤枉?”
这离间计很快收到奇效,这时的叛军已经形如散沙,都在琢磨着自己的退路,梅国祯的来信恰似是救命稻草,让他们仿佛看到了活着的希望。于是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死哱拜部将土文秀,哱承恩则杀了刘东旸同伙许朝,接着哱承恩又让人杀死刘东旸。
一番内讧火并之后,哱承恩将刘东旸、许朝和土文秀的人头挂到了城头上,向官军表明自己已经与其他反贼决裂,要投降明军。不过此时已经晚了,哱承恩罪大恶极,在魏学曾招抚他们的时候干什么去了,现在穷途末路想活命了?门都没有!十六日明征讨大军发起总攻,哱承恩想逃命出城,被官军活捉。
如今不可一世,跟围剿大军抗衡了七个月之久的哱拜叛军,主要头目只剩下了一个哱拜。李如松破城后,哱拜家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哱拜一族被诛灭,其子哱承恩押送京师处死,哱拜手下人被杀尽。
为了平定哱拜之乱,万历皇帝可谓兴师动众,动用了明军的南北精锐,花费钱财巨大,明朝安化王之乱18天被平息,宁王之乱43天被平息,而宁夏之乱则鏖战了7个月之久才得以平息,是明万历年间在西北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宁夏哱拜之乱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更是苦不堪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万千生灵死于战火,据称决黄河灌宁夏城时,城外水深八九尺,城中缺粮少食,更是饿死人无数。“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生逢和平时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在天有灵也会得到安息。
“万历三大征”分别指的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乱。
后人对此评价不是不高,而是有反面的声音:明朝实亡于万里而不是崇祯!后人更多的对“万历三大征”的评价:明朝挣足了面子,却失去了里子。
咱们来回顾下这三次战役的经过,可能就知道为什么评价不高了!
宁夏之役:新到任的宁夏巡抚党馨发现当地军事割据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其裁减护卫。哱拜随即起兵,迅速攻占宁夏全境,并逐渐联合了蒙古各部,朝野震动。
万历皇帝大为震惊,于是出兵围剿,历时5个月,但是这次战役值得主意的是,战争打到一半的时候,哱拜就宣布投降,但是咱们皇帝不接受啊,于是死战到底,虽然逼的哱拜自杀,但是负隅顽抗也使得明君消耗巨大。
抗日援朝战役,附属国遭受丰臣秀吉的入侵,作为老大明朝,感觉没面子,在宁夏战役未结束之际,万历皇帝就匆匆集结了4000明军援朝,结果可想而知,团灭!
于是迅速结束宁夏战役,果断派遣大将李如松率领数万明军直扑朝鲜半岛。军队没有丝毫休息,对于军队的消耗是成倍的。
而播州之乱,本身就是一个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一般都是搁置争议,政府给予安抚,山高路远正规军又不驻扎,都是以土司作为当地的管理者,但是万历皇帝不愿意,于是就打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争。
万历三大征集中发生在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三十年之间,十年,三次大战,哪怕对于国立强盛的朝代来说就消耗不起,何况本已经国库空虚的明朝,据统计,这三次战役消耗明朝国库1100万两白银,后来由于天灾,国库经济无法恢复,于是矛盾开始集中,压垮了明朝走向衰败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大多人心目中,王朝末年的军队战斗力普遍都低下不堪,基本就是一触即溃的水平。这其实是一个较大的误区,至少在明朝末年——万历年间的时候,明朝政府的军队的战斗力仍然是较强的,其最佳的体现就是万历三大征。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一征——宁夏之役。
宁夏之役起源于当时刚致仕的军区副司令(副总兵)哱拜,此人本是明朝的敌人——蒙古瓦剌部的头目,投降明朝后转过枪口去打自己的同胞,慢慢从一个营长(千户)升到都指挥(军长),专门负责宁夏城的防备,几乎成了宁夏的土皇帝,最后以军区副司令(副总兵)的身份退休,其官位也由哱拜他的儿子哱承恩(这名字取得倒是挺献媚)继承。
哱拜退休两年后,边境告急,已经退休的他自告奋勇地带着三千亲兵前往应战。这一次边境危机很快的就被平定了下去,但是却酝酿出了更大的灾祸哱拜:本就非我族类的哱拜在抵达战场后,系统地观察了各地援军的战斗水平,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不如自己。而在返回宁夏时,取道草原的他发现草原上那些蒙古骑兵对自己也是害怕的不行(毕竟之前一直做二狗子痛揍了他们很多遍),有点飘的哱拜有了一个想法:既然大明和蒙古人都打不过我,我为啥不自己搞点大事情?
万历二十年的新年一过,哱拜就已经急不可耐地出手了。二月十八日,他唆使先锋刘东旸杀死宁夏巡抚和布政使,一把火烧掉了衙门和公章,随后将刀架在总兵张惟忠的脖子上,要他上奏朝廷,诈称是因为巡抚克扣军饷才导致这次事变出现,并要朝廷敕封哱拜为总兵。张惟忠没有对不起他的名字,严词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后自杀成仁。
张惟忠的死没有让哱拜却步,反而为他扫清了最后一点障碍。哱拜把刘东旸推出来做傀儡总兵,自己身居幕后操控,而后将他的儿子哱承恩、哱云封为副总兵和参将,以宁夏城为据点,开始向四处发动战争起来。很快中卫、玉泉、广武、灵武纷纷陷落,整个河套地区除了平虏城没有辜负它的名字、坚守不降以外,全部都燃烧起了叛乱的熊熊烈火!
两军交锋
哱拜敢举起造反大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这时大明王朝的万历皇帝已经很久没上朝了,他认为皇帝陛下对宁夏的事情可能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可是他的算盘打错了,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祖宗留给他的子民和土地他不要。御前会议马上就召开并一致通过收拾哱拜的决议,各路大军从全国源源不断地朝河套开去。
明神宗
三月四日,第一支援军——副总兵李昫奉陕甘总督魏学曾之命,抵达宁夏城下,进攻城南。随后,宁夏新任总兵董一奎、大同参将麻贵各带领其亲兵赶赴河套,分别负责进攻城北及游击。数万大军已经把宁夏城围得水泄不通,似乎夺取宁夏只是时间的问题。
宁夏古城
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三月开始着手围城,打了三个月却毫无建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此时明军最高统帅魏学曾是文臣出身,并不了解打仗,他认为针对哱拜只需安抚即可,无需重兵进剿。在这种指导方针下,明军在肃清城外的残敌后,对城内的敌人只是一味的招抚和离间。此时的宁夏早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环境只能让敌人更加团结,一味招抚又怎么可能取得效果?此时又正是夏季,明军没有和敌人交上手自己就倒下不少,再这么耗下去,战斗力实在成问题。
原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任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袭父爵,做了指挥使。嘉靖中,投宁夏守备郑印,以骁勇屡立战功。万历初年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之徒。
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
十九年,火落赤等部蛮族侵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救援之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之罪,哱拜愈加不满,有心作战。
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哱拜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和土文秀等人,唆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张惟忠随即自缢而死。此后,刘东旸自称总兵,以哱拜为谋主,以哱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住牧为饵,得河套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河套蒙古支持,势力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回族大将副总后麻贵驰援,麻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河套蒙援兵古,斩获甚多。
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率领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七月,麻贵等捣毁河套蒙古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
此后,明朝各路大军在总督叶梦熊的统一指挥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叛军人心离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哱拜全家自尽,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万历三大征的成功只能说是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看似辉煌、坐稳了东亚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哱拜,这三大征战的胜利也掩饰不了大明王朝的疲态和腐朽,如果修身养性,好好将养几年,大明或许会打破历朝长不过三百年定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宁夏之役从1592年的二月到当年九月,在这场战争中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平定了蒙古的叛乱哱拜;
朝鲜之役包括两次大的冲突,第一次冲突从1592年到1593年,第二次冲突是从1597年延续到1598年;
播州之役是从1599年到1600年。
下面简述一下战争经过:
一、宁夏之役;
又称哱拜之乱,哱拜原是蒙古鞑靼部的小酋长,嘉靖年间,投靠宁夏守备郑印,以骁勇著称,屡立战功。万历初年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统领标兵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之徒。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万历十九年,火落赤等部蛮族侵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巡抚党馨反复打压哱拜,并弹劾哱拜吃空饷、杀良冒功等罪名,哱拜非常的不满。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哱拜纠合儿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和土文秀等人,唆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打开府库并释放囚犯,胁迫总兵张惟忠打着党馨不发军饷激起叛乱为由向朝廷发公文,并索取敕印,张惟忠随即自缢而死。此后,刘东旸自称总兵,以哱拜为谋主,以哱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住牧为饵,得河套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河套蒙古支持,势力甚强。朝廷特调大将副总兵麻贵驰援,麻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河套蒙古援兵,斩获甚多。四月,再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率领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大军捣毁河套蒙古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叛军尽逐出塞。自此役后明朝各路人马在总督叶梦熊的统领之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困境引起内部火拼,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几番内乱下来,叛军人心离散。李如松大军成功破城后围攻哱拜家,哱拜全家自尽,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哱拜之乱是大明王朝极为典型的叛乱,文官欺负武将、欠饷,群兵为将所私有,正是因为为首作乱的哱拜有众多手下支持,才自信满满地发动叛乱。
二、朝鲜之役;
这是一场对外战争,中日历史上有三次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第一次是唐高宗年间白川口之战(让日本消停了近千年),第二次就是明日在朝鲜之战(这次又让日本消停了三百多年),第三次就是清日之间的甲午战争,前两次华夏都赢了,让东瀛狼趴俯在地臣服了上千年,而第三次甲午海战的失败,则最终引发了华夏民族的一场浩劫。朝鲜是华夏的重要战略缓冲地,有眼光的政治家对此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万历对于日本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整个战役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日本的猴子太阁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自信心爆棚,要一统亚洲,首先将手伸向朝鲜。日军从釜山登陆,以极短的时间横扫朝鲜,朝鲜国王跑路到大明王朝境内寻求庇护。明朝调集精兵出击朝鲜,很快就收复平壤,只是在碧蹄馆一战中因轻敌中了日军的埋伏,明军伤亡惨重,连领军的大将李如松都差点丢了性命。而后明军稳扎稳打战力逐渐恢复,日军开始补给不足,战斗力逐渐下降。尤其是丰臣秀吉一死,日军更无心恋战,草草撤兵,朝鲜战役以日军战败告终。
由于时间跨度大(1592年至1598年),朝鲜战役没有当年明月说的那么轻松,单钱财上就消耗库银七百余万两,造成了贮存赋税折银的大明银行太仓库的赤字,导致万历过世后太仓库完全匮乏。在军事力量上,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兵额减少了60%,虽然战役获胜,听起来厉害,短期内却再无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在万历年间频繁使用李家军队出兵平叛的重要原因是朝廷一致认为李家私军是国家的潜在安全威胁,需要加以削弱,经朝鲜一战,李家精锐损失殆尽,对于朝廷是消除了安全隐患,但灭了李家军力量的同时却没有建立起另一支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作为补充,这又为大明朝埋下了另一重深深的隐患。
三、播州之役。
大明自建国以来对于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采取的都是土司的羁迷政策,后期建立省府州县逐渐渗透,特别是当明朝人口爆炸式增长以后,大量汉人开始向这三个省迁徙,在刘挺平灭缅甸之后就有详细的迁徙计划,安排汉族流民到羁迷地区驻军,即可以稳定当地局势又解决明朝破产流民越来越多难以管理的问题。当地汉族地方官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执行的是极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残暴剥削政策,暴政引发了西南部频繁且严重的民族骚乱。早期在越南横征暴敛导致越南独立,而万历年间西南出现更为严重的叛乱——奢安之乱四川总督李化龙向杨应龙勒索钱财,杨觉得太多,便让自己儿子去议价,李化龙怒了,哱拜你还真以为给你脸了,当场就把杨的儿子杀了,接着污蔑杨应龙造反。开始杨应龙有点认怂,恰巧朝鲜战争爆发了,不甘心的杨应龙趁机也反了。杨应龙将苗兵引入到了四川、贵州和湖广各地。这支苗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极坏影响。说实话,明朝也真没把这些少数民族当自己同胞。战争初期,明王朝尚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随着朝廷平叛军事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明朝内部的大沙文主义引发的叛乱,虽然平叛胜利,明朝却完全没有吸取教训,其后天启年间,四川当地的汉族将领趁奢崇明刚刚继承家业,就对其领地进行了非常残酷的烧杀掳掠,导致几个县都从人烟稠密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人烟稀少的鬼域,从而引发了对明朝实力消耗更为严重的奢安之乱。
明亡于万历,诚不欺我也,很多人说万历三大征消耗掉了明朝隆庆开海、张居正改革带来的红利,国家财政为之一空,这个说法有点流于表面,万历哪怕不花钱,泰昌、崇祯年间的内忧外患之下,财政没有造血能力,也是无法应付的。天启年间辽东一镇的军费就高达600万两,与之相比,万历三大征简直是九牛一毛,所以这个根本就不是关键,与之相比,从万历年间已经枯竭的税源才是大明真正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的税源枯竭,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没有钱给军队发薪水,欠薪严重的军队就走向了私人化,那些能弄到钱的将领慢慢崛起,这些将领又用手里的军队继续搞钱,非常典型的就是李如松代表的辽东李家、哱拜的私人军队、麻贵的私军、刘挺的私军、甚至是戚家军。明朝朝廷对这些对军队的心态非常复杂,他们既需要这些军队作为国家稳定的武力基础,但是又作为一种隐患加以防范。辽东李家就非常典型,生生的被大明玩残了,以至于努尔哈赤造反的时候,辽东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镇压,戚家军也是明朝政府一直刻意打压的目标,万历年间竟然做为叛军自己给屠灭了。
明朝对于将领玩的是权术而不是王道,他们的套路是干掉大的军头,培养小军头,等小军头养大了,再找小军头干掉大军头,而不是培养积蓄国家军队的实力。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朝末年,满清朝廷对于湘军、淮军既依赖又防备,用的时候哄着,环境稍微宽松些立刻就想办法裁撤,同时又没建立起与之力量相当的国家军队,其结果必然是在面临强大外侵时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抵抗,外有强敌入寇,内有军阀割据,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政权垮台是必然的。而万历年间正是明朝军队军阀化的开端。
万历之后,整个明朝几乎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风雨飘摇中逐渐没落。很多人都会将南宋跟南明对比,宋朝有种种不堪,有一点做得特别好,哪怕在赵构只身南渡,稍微稳定一些就将军队的管理权收回中央,始终坚持军队国家化这一方针,从大局来看,宋朝的战斗力虽然弱,但自家军队听话,有战争时能一致对外。崇祯年间看似能战、敢战的将领比比皆是,同是这群军队祸害起百姓来,却比外敌、流民更加残暴,左良玉、孔有德、李成栋等军阀的暴行简直罄竹难书。
虽然万历并不怠政,但是也错失了明朝最后的革除各种弊政的机会。以权利的三驾马车钱袋子、笔杆子、刀把子而论,万历一个也没抓住,一个也没抓好,钱袋子—在隆庆开海、张居正改革挣来的家业上坐吃山空,笔杆子——万历不像嘉靖一样将百官操控于股掌之间,在政治伦理上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反而将自己架空,整个文官集团空前团结跟他对着干,妖孽横行,什么大礼仪之争、妖书案、梃击案都发生在万历朝;刀把子——在这点上个人觉得,万历做的都不如崇祯,至少崇祯还在尝试重塑京营,从根本上解决烂到根上的明朝混乱的军队制度。
万历错过了两次内部改革解决自身问题的机会,第一是混乱的军制,明朝用私军替代了国家军队,军队军阀化已见端倪,第二是没能从制度上为大明找到新的税源,最终让大明穷死。军事实力跟财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军队的保护挣再多的钱也保护不住,反之强大的军事实力也需要富足的财政做为支撑。
只能说万历是个虽聪明且不怠政却毫无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哱拜和哱拜之乱怎么读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