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部堂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部堂是什么意思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称胡宗宪为“胡部堂”,是不准确的,应称为“胡都堂”。
当时胡宗宪为浙直总督兼兵部右侍郎(最后官至兵部尚书)。但是,明代各衙署之长官因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故称堂官;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被派遣到外省带有这些兼衔的总督、巡抚,均通称都堂。(从唐朝开始有“都堂”之称为)。而清代才有“部堂”的称谓。
浙直总督,为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一个临时总督职位。首任总督为张经,此后赵文华、王诰、胡宗宪等人亦担任此职。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滋事渐多,明朝设置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岗位变革
嘉靖三十四年,去除山东、广东、广西辖区。
嘉靖四十年,加辖江西等地。
嘉靖四十一年,去除江西,随后撤销此总督职位。
嘉靖四十五年,因浙江、江西矿工起义,而恢复建制,辖区包括浙江、南直隶、江西等地。
隆庆元年罢职。
部堂是明朝对总督的称呼。
明代各衙署之长官因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故称堂官。各省总督因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故通称部堂。
1、中堂一般是泛指大学士,军机大臣,类似宰相的级别。
2、部堂,是六部堂官,也就是尚书。类似现在的部长级官员,但是清代的六部尚书一般都是大学士兼任的。所以权利很大。
3、中丞,这是的明代沿用叫法,都察院的副职都御史即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两代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使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因此明、清巡抚也称中丞。
在看关于清朝时期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里面一些人称呼某位官员叫“中堂大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那么这些被称为中堂、部堂、中丞的大人都是什么官呢?
“中堂”是清朝对大学士的尊称。清代共设有三殿三阁大学士,按地位高低排列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大学士的品级为正一品。
清朝最高的实权机构是六部,各部都设有满、汉两名一把手,称为尚书(从一品)。为了避免两名尚书之间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皇帝往往会任命大学士专管一部,协调两名尚书的工作。六部办公的地方都称为“堂”,各部满汉官员分坐左右,大学士独坐大堂中间,因此也就被称为“中堂”。
“部堂”是清朝对大部分总督的尊称。总督(正二品)是清代权力最高的封疆大吏,大部分都会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加衔后的总督为从一品。清代各衙署长官因为都要在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故称堂官。总督加了兵部尚书衔,因此被尊称为“部堂”。
此外,清朝还设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担任这两个衙门的总督不能被称为部堂,但可以尊称为漕台、漕帅,河台、河帅。
“中丞”是清朝对巡抚的尊称。巡抚(从二品)是仅次于总督的封疆大吏,同时还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这个职务相当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称为“中丞”。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总督、巡抚政绩出色,或有重大战功,那朝廷为了对其进行表彰,可能会赐其高级荣誉官衔,比如太子太保,此时就不能称“部堂”、“中丞”,而是应该称“宫保”。因为在官员的日常交往中,都要用最高职位的尊称来称呼对方。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宫保”当属晚清名臣丁宝桢,因为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就是因他而闻名,那就是“宫保鸡丁”。
因此,按官职大小排列,依次是中堂(大学士)、部堂(总督)、中丞(巡抚),这些都是对高级文官的称呼,高级武官也有相应的尊称。比如担任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的提督,一般会被尊称为“军门”。
此外,除了上面所说的用最高职位尊称来称呼对方外,清代官员在称呼上还有不少讲究。下级官参见上级官时,州、县官员一般被称为大老爷,府、道以上的官员才能被称为大人。下级官参见上级官,都要自称卑职。如果在皇帝面前,满族官员要自称奴才,汉族官员自称臣。这些都是不能搞错的。
清朝的部堂大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各部部长、副部长。部堂指的是明清时六部正堂官,即尚书、侍郎,雅称为部堂。凡各行省总督带尚书头衔者,亦自称部堂。明朝的六部尚书是正二品(建文帝时正一品),侍郎是正三品。而六部,从周朝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古代六部的职责和现在的政府职能的对比:
1、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相当于现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民政部;
3、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4、兵部:又称夏官,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5、刑部:又称秋官,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公安部;
6、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相当于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部堂
部堂大人是各部尚书、侍郎部堂的职位。各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衔者部堂,也称部堂。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一般来说,创建于汉代,并被沿用到20世纪初。
古代官职简介部堂: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务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部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侍郎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部堂和部堂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