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尽江南百万兵 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2-17 30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杀尽江南百万兵,以及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朱元璋霸道的诗句偷自宋诗

前言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论霸道与杀气,古往今来哪首诗可出其右?题主列出了这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首杀气腾腾的诗,一看就不是文人手笔,很多有人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作品,题目为《不惹菴示僧》,其实不然,这是一首宋诗。

一、朱皇帝寺庙题诗

我们先看看朱皇帝的故事,在清朝人褚人获《坚瓠集》中记录了一首《般若庵诗》的故事:

洪武战江南曰,投太平府般若庵,欲借一宿。僧异其状,輙问爵里姓名。因题诗寺壁曰:

【战退】江南百万兵 ..........

后僧恐人见,垩去其诗。登极后,遣人视诗在否。众僧惶恐,有僧补一诗。使返以无对。命钥僧至,将杀之。僧曰,御诗后,吾师有诗在焉。问何诗。僧诵曰:

御笔题诗不敢留 ..........

高皇喜。寺僧皆免究。

传说朱元璋还没有当皇帝之时,又一次在江南作战。战后,朱元璋带人路过寺庙借宿,僧人看他比较奇怪,就问他的姓名。于是朱元璋就题了一首诗:

【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和尚们一看,这是反诗呀,吓得没敢吭声。等朱元璋走了以后,胆小怕事的僧人涂掉了这首诗。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派人来查看这首题壁诗。这样子和尚们害怕了,谁知道当年的土匪今天成了皇帝呢?这时有一个和尚在墙上补了一首诗。

朱元璋听说自己的诗没有了大为生气,派人将僧人们捉来准备治死罪。有一个大胆的和尚说,您的御诗之后,我师父也写了一首诗,诗云: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皇帝呀,您的题诗我们怎么敢留着呀,您这首诗恐怕会惊动鬼神,所以我们恭恭敬敬的用法水洗掉了,就算如此,还经常有光芒像当年的龙泉和太阿剑那样直射斗牛。

朱元璋听后大喜,这个马屁拍得响,于是放过了这些和尚们。

二、拍马屁的明朝人

在明朝官方的《朱元璋御制文集》中,这首诗的题目为《不惹庵示僧》,但是有个别字不同: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古人印刷常有错误,因此有很多诗文出现了不同版本。这个版本来自《朱元璋御制文集》,而且由刘伯温写了序言,结尾还注明了时间:

洪武七年,岁在甲寅冬十二月甲寅,资善大夫诚意作,臣刘基拜手稽首谨序。

在明朝学者郎锳的《七修类稿》中,也记载了“般若庵”的故事,这可能是清朝人故事的出处: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问曰:“何诗?”僧诵云: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上笑释之。

不惹庵、般若庵读起来差不多。不过褚人获《坚瓠集》中,把这首诗炒错了,也许他所依据的版本不同吧。

刘基作序的御制文集,这应该是权威了 ,但是也不然。因为这首诗,早在宋朝就出现了。

饱读诗书的明朝编撰者不知道这首诗的出处吗?或许是故意的吧,为了凸显读书少的朱皇帝也是有文采的。

三、宋诗《温泉寺 》

据宋草王象之《 舆地纪胜 夔州路·重庆府》记载,宋朝人曲端曾有七言绝句《温泉寺》,其诗云:

【曾统山西十】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客,【俣必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和朱元璋的诗很像,可以比较一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很明显,朱元璋改编了曲端的这首诗。

曲端(1091—1131)是两宋时期名将,字正甫,以荫入仕。他在南宋初期屡次击败金兵。曾经任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拜威武大将军,统率西军。

后来曲端与上司张浚有争执,结果被贬为团练副使。宋金富平之战,宋军失利后,张浚与吴玠密谋,以谋反罪将曲端下狱致死,其年仅四十一岁。

同时期,还有一位抗金名将刘锜(1098年~1162年),其诗《资福寺》云:

汛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气犹横。夜欢星斗鬼神泣,昼公风云龙虎惊。

重整山河归北地,两扶圣主到南京。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滔滔问姓名。

后两句与曲端类似,不知道谁借鉴谁。

曲端传世诗歌不多,另有清凉院吟禅诗云:

日脚烧空意欲燃,山行六月道闻蝉。自怜不及高枝上,饱汲清风不费钱。

又有慷慨激昂的《蜀中作》:

破碎江山不足论,何时重到渭南村。一声长啸东风里,多少未归人断魂。

结束语

朱元璋偷诗曲端绝句 ,没有说明来源,令后人搞不清楚原作者。其实借鉴或者改编前人诗作的这种事情并不少见,说明白就可以了。

例如主席有诗《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赠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biao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又有改自日本人西乡隆盛的诗,《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西乡隆盛也不是原作者,原作者是一个日本僧人,叫作释月性。

@老街味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首诗最早的作者是谁?

观宋填词158|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宋自逊蓦山溪自述幽情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是( )的诗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是朱元璋杀尽江南百万兵的诗句。

1、原文

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2、译文

杀尽江南数百万士兵,腰间佩带的宝剑还充满血腥。

山上的僧人不知道面前的英雄是谁,只是害怕的询问姓名。

3、作者

明朝朱元璋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龙湾之战后,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水军,次日黄昏时分微服私访至紫金山上的禅寺,主持看其煞气很重,便想解其煞气,与朱元璋讲禅论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训,待第二天想打问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朱元璋在大殿墙壁上留下这首诗。

2、作者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杀尽江南百万兵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愤题和尚诘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明朝最硬气一首诗

   明朝最硬气的一首诗当属朱元璋的《不惹庵示僧》,全文如下: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

     译文:我杀光了江南百万雄兵,系在腰上的宝剑仍然还有血腥味,。这个老僧不认识我这个英雄好汉,只知道问我姓名。

      诗的由来:朱元璋转战江淮间时,有一次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意思就是:皇上你写的诗我们不敢留下,留下的话怕鬼怪神灵知道;因此才用法水轻轻洗掉。)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