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刘春霖,以及刘春霖书法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十年寒窗苦,一朝翰墨香。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科举制度曾是寒门学子想要加官进爵唯一的出路。
有多少人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经历数十载寒窗苦读才换得一朝金榜题名,甚至有人一直考到了花甲之年,也未曾中第。
封建 社会 ,远不及现今,孩子从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基础的知识文化,长大后还有林立的高等学府以供选择。
学成之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凭借着一纸文凭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 社会 作出贡献。
在古时候,每次科举殿试,也不过是从众多考生当中选举出状元、榜眼、探花几个佼佼者而已。
可见竞争是何等的激烈,想在这样的科考当中拔得头筹,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很多时候运气也是不可缺少的。
毕竟在那时,对于科考而言,很多内容是没有一个极其标准的答案的。
而状元郎刘春霖就是这众多寒门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个。
刘春霖,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农村,家里世代都是农民,原本刘春霖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跟别人一样,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一生的改变,要源于他父亲送他去读私塾的那一天。
刘春霖的父亲在济南府衙门当差,母亲就是在知府家里做女佣,夫妻俩生活非常贫困,而幼年的刘春霖就跟着父母在济南这样生活着。
但父亲平时公务繁忙,母亲又不能每天都回家照顾他,家中时常都只留刘春霖自己一个人在家,父亲觉得这样孩子长大以后也只能跟他们一样,活在 社会 的最底层。
再加上家中世代都是贫农,刘春霖的父亲再也不想让儿子也像他一样没出息,每天要看着别人的眼色讨生活.
跟刘春霖的母亲商量过后,就把年仅6岁的刘春霖送回到老家,由哥哥嫂子照顾。
在两年之后,八岁的刘春霖就被送到了农村的私塾里面读书,虽然私塾不大,但却能教孩子们读书认字。
刘春霖非常聪明,去了私塾之后便显示出与其他孩子有些不同,别的孩子怎么教都学不会的知识,他只是听一遍就能记得住。
并且,刘春霖自己也是非常的用功,自然比别的小孩子学得都好。
大一些之后,他的父亲回老家探亲,听刘春霖的哥哥说这孩子学习十分刻苦,还很聪明,老师经常夸他。
父亲见自己儿子这般努力上进,当即决定把儿子带上跟他一起回保定,毕竟保定有大一些的书院,要比这小私塾要强得多。
来到保定之后,刘春霖的父亲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把他送到了莲池书院读书。
在莲池书院,刘春霖苦苦攻读了十多年,进步非常的快,就连莲池书院的院长吴汝纶都非常的赏识刘春霖。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1904年,此时的刘春霖已经可以算得上是饱读诗书,有一腔的抱负。在院长吴汝纶的建议下,背上行囊,走上了进京赶考的道路。
这一年的7月,迎来了刘春霖期盼已久的殿试。
当时与刘春霖在一起的除了众多才华出众的学子之外,还有一人,此人便是来自广东的朱汝珍。
朱汝珍不止才华过人,且字迹清秀,文字写得也是行云流水。殿试结束之后,主考大臣将入选的试卷逐一排列好顺序,呈交慈禧太后。
据传,当时真正的状元其实是朱汝珍,但因为慈禧太后与曾经的珍妃有过诸多过节,所以看到朱汝珍的名字,就非常不开心。
再加上朱汝珍的祖籍是广东,之前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还有反清的孙中山,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是来自广州。
慈禧太后一气之下,就把朱汝珍的卷子一把扔到了一旁。
原本十分生气的慈禧,没想到翻到第二张试卷便是刘春霖的,刘春霖文采不比朱汝珍差多少,字迹刚劲有力,文字也有一定的文采。
最主要的是“春霖”有“久旱逢甘霖”之意,心中大喜。
至此,刘春霖十几载寒窗苦读终于一朝得中,成为了这一年科举殿试的状元郎。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刘春霖中了状元的一年之后,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科考制度被废除了,刘春霖成为了整个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名状元郎。
虽然刘春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运气考上了状元,成为了寒门贵子,可成为 历史 上最后一名状元却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不知这样的运数对于刘春霖来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刘春霖高中这件事,有很多种说法,可实际上,在殿试结束之时,试卷是密封的。
所以即使需要慈禧太后最后定夺,但也是看不见姓名与籍贯这些信息的,能看到的只是文章内容。
由此可见,刘春霖高中状元凭借的还是自己真实的实力的。
其实刘春霖最出色的不仅仅是他的文采,还有他的一笔漂亮的书法。
曾经刘春霖在京师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在见了刘春霖的笔墨之后就惊叹不已,还预言,他将在殿试当中一举夺魁。
刘春霖的小楷刚劲有力,被很多人效仿,直到现今,在书法界还有“大楷学颜,小楷学刘”这样的说法,这“颜”便是颜真卿,而“刘”自然就是刘春霖。
就在刘春霖高中状元之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加之维新派的崛起,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困难,最后迫于无奈派留学生远渡日本学习,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刘春霖学成归来之后先后出任了资政院议员,和福建提学使等职务。他一直感念自己儿时,父亲能将他送入到学堂,他才有了之后的成绩。
但对于当时来说,农村的孩子,能够读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哪怕有少许可以读得起书的,也只是为了能够多识得几个大字而已,更多的则是小小年纪就要下地务农。
在他高中状元之后,一直想改善农村儿童读不起书上不起学堂的现状,所以在日本留学回来之后,他便在自己的老家修建了一所学堂。
学堂中的所有座椅板凳都是由刘春霖置办,他希望村里的孩子都能够有书读。
虽然在那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刘春霖深知,无论到了任何年代,知识与文化都是改变命运的齿轮。
刘春霖的仕途本应一帆风顺,可清朝却在此时走到了尽头。
1912年,清朝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正式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刘春霖失业了。
清朝覆灭之后,袁世凯成立民国政府,袁世凯聘请刘春霖出任总统府内史,先后在十年的时间里服务过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人。
当时的中国国情非常混乱,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军阀混战,内斗不断。
就连他任职的民国政府也是腐败不堪,老百姓的生活可谓是民不聊生,原本心怀大志的刘春霖,看着如此腐败的政府,难以挽救的国情,让他一度陷入到悲伤之中。
这种悲伤愤然的情绪让刘春霖久久不能释怀。
即使自己身居要职,可却不能为国家的兴盛贡献一份力量,他非常懊恼,最后在1928年的时候辞去了自己所有的职务,隐居家中,并决定再不入仕途。
刘春霖隐居之后,每天以诗书为伴,吟诗作赋,颇有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
在他的房中,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据说大概有一万多册,这足以看出,刘春霖隐居的日子,几乎是与这些史书典籍为伴。
可曾经心怀天下的状元郎,真的能在这乱世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吗?还是即便隐居在家业还是当初那个心怀天下的末代状元?
辞官之后的刘春霖一直隐居家中,虽然每日与诗书为伴,但是骨子里刻下的家国天下,又怎么会说忘记就忘记呢?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侵华战争的序幕,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
而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部队,在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之后,东北军队竟然不战而退,这件事让刘春霖非常生气。
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之后,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人得知刘春霖是个有才能之士,就想把他聘到“满洲国”为他们所用,为此还命人特地带着溥仪签下的“诏书”前去请刘春霖出山。
刘春霖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却有一身傲骨,一口回绝了前来说和之人,坚决没有向日本人低头。
在那之后,刚刚被任命为河北省省长的宋哲元听说了刘春霖的事迹,颇为感慨,对刘春霖的所作所为更是敬仰万分,亲自登门拜访刘春霖。
两人十分投缘,宋哲元还拜了刘春霖为师,经常去刘春霖家中与他谈古论今,还时常向刘春霖请教诸多关于 历史 方面的知识。
在此期间,黄河泛滥,很多地区受到了很严重的水患灾害,很多老百姓也因此流离失所.
一直心系家国的刘春霖带头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还在内蒙成立了“河北新村”让这些因灾害无家可归的百姓有个落脚之地。
他还奔走于各地,为这些百姓筹集钱款,组织募捐,因为他的挺身而出,才解决了一部分受灾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不至于饿死。
日本人侵占东北之后,野心越发难以掩饰,很快“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这让曾经在北平为官多年的刘春霖更是郁结难舒,只恨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去与日本人拼上个你死我活。
就在这时,曾经刘春霖的同窗王揖唐突然登门造访,这让刘春霖非常的意外。因为在东北沦陷之后,王揖唐就已经在为日本人做事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
两人本应该水火不相容,可王揖唐却大摇大摆地来到刘春霖的家,正在刘春霖感到疑惑的时候,王揖唐表明了来意。
原来他是想让刘春霖出任北平市市长的职务,刘春霖早已说了隐居不仕,更别提是给日本人做事,他更是不能接受。
听到王揖唐说想请他出任北平市长的时候,简直是气不打一处来,更是给王揖唐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
刘春霖说自己绝对不会向日本人低头,去做亡国奴。王揖唐见刘春霖愤怒万分,当即怂了胆,马上告辞离开。
王揖唐走了之后,刘春霖的家人劝他出去躲一躲,避免日本人报复,可刘春霖却坚决不肯,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家。
不出意料的,就在王揖唐走后的第二天,日军便闯入了刘春霖的家中,把他精心收藏多年的古籍书画全部抢劫一空,还把他与他的家人都赶了出去。
他的家人本想请求日本人高抬贵手,让他们回家,可刘春霖却对他的家人发起了脾气,大喝“宁作华丐,不当汉奸!”
刘春霖的家人见他如此坚持,也都没再多说什么,毕竟这身铮铮傲骨任谁都会佩服万分。
经过这件事,刘春霖还是备受打击,打那之后便闭门谢客。他独自一人在家中,抑郁悲愤了长达五年的时间,最终在1942年的年初与世长辞。
刘春霖身为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一生仿佛注定不平凡,虽然最后抑郁而终,但刻在他骨子里的那份傲骨,却让所有的后人为之敬佩。
近期,生活在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也迎来了高考,这是迈向高等学府的一道门槛,也是迈向即将报效祖国的重要一步。
回首那段黑暗且动荡的年代,作为新中国的学子,是多么的幸福,这是多少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
从几千年前的隋朝开始刘春霖,刘春霖我国的统治政权为了维持更好的统治刘春霖,避免贵族门阀腐败贪污,于是开始设立科举制度,将以往以血缘和以世族为主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所改变,平民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改变世代贫穷的命运,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平衡了门阀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这一选拔方式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灭绝。
许许多多的贫寒人家为了考取功名,日复一日的埋头苦读,直到头发花白才考取功名,可那时年华已去,一生的努力只为换个名誉天下。除了这样只有凭借自己一生努力才能考取功名的普通人,还有很多虽然出生贫苦人家但十分聪明的神童。每个朝代都不缺乏神童,在清朝末年,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从小天资聪颖,但生活十分贫穷,他就是刘春霖。
刘春霖出生在现在的甘肃省,他的父亲为了生活,在当地的衙门谋了个小差事,虽然俸禄不多,但工作十分辛苦,经常忙的无法回家,他的母亲生育了刘春霖和他的一个哥哥,为了两个孩子读书生活,母亲无法在家相夫教子,在当地的知府家里做仆人。因此刘春霖和哥哥只能借住在他们的伯父家中。
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时的晚清政府也科举考试上开始为有钱人"开小灶",这对于贫穷的刘春霖这样的人来说,考取功名似乎变得难上加难。但刘春霖的天赋实在过人,聪明的他从小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面对枯燥的书本,他也能一坐就是一天,然后将书里的内容如数背下来,在当地人的眼中,刘春霖就是神童。
十几岁的时候,刘春霖决定考秀才,当时新生考取秀才是需要老秀才引荐的,如果没有老秀才的推荐,就不能参加考试。刘春霖的优秀引起了很多富家子弟的不满。一些平时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们就用钱买通了老秀才中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希望他能让刘春霖得不到老秀才的引荐,参加不了考试。
这个被金钱买通的老秀才就连同当地很多老秀才不给刘春霖引荐,无权无财的刘春霖差点就因此而被埋没了,幸亏当地另一个姓解的老秀才听说了这件事,为刘春霖不平,毅然做了刘春霖的引荐,这才让刘春霖顺利考取了秀才。
考取成功后的刘春霖,被推荐到莲池书院学习,莲池书院是当地的最高学府,院长吴汝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家,后来吴汝纶还在有名的京师大学堂担任总教习。在吴汝纶的教学中,对刘春霖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教育,还加入了和多在新形势下的教育,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刘春霖渐渐成长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刘春霖不仅天赋过人,在学习上也十分努力,从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洋洋得意,反而更加苦。在莲池书院里,刘春霖学习了很多西方的新知识,比如世界文明史、西方医学、几何学等等,培养了刘春霖的西方思维。
通过几年的学习,在二十世纪初,刘春霖考取了举人,又过了两年因为1904年慈禧太后的70大寿,增设的会试中考取了第一名状元。结果刚考取中了状元,成为状元郎才一年,清政府就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名状元郎。
虽然清政府取消了科举考试,但刘春霖还是成功脱离了贫苦,成为了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成为状元郎以后,他被清政府任命为翰林院的修撰。可是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国家急需改革来调整现状,于是刘春霖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学。在日本的学习中,刘春霖慢慢了解到了君主立宪制的好处,认识到了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从体制上就落后了。于是回国后的刘春霖积极参与到了社会改革运动中来,成为了立宪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随后,刘春霖先后担任了我国顺直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议员,在担任国家重要职位的时候,刘春霖展示出了优秀的工作能力。但是晚清政府已经积弊颇深,刘春霖一人已无法挽救,许多攀附权贵的政府官员开始对正直的刘春霖打压,清政府灭亡后,刘春霖选择深居简出,没有再在官场,而是选择在老家建立学堂,希望能给一些贫苦的学子一个能够学习知识的处所。
后来的刘春霖开始将自己的重心慢慢转移到了教育中,还和宋哲元一起开办了学校,来培养新式青年。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袁世凯知道刘春霖的能力,请刘春霖出任大总统府内史,但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彻彻底底的改革,袁世凯的政权注定不会长久,在1928年,刘春霖终于再次退出了官场。
1931年,东北被日本占领,后来日本想要在中国扶持溥仪,重新建立封建王朝,以便日本能更好的的控制中国。日本人就频繁向刘春霖抛出橄榄枝,希望刘春霖能为他们效力,但刘春霖知道现在的中国需要的不再是一个皇帝,而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日本人。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刘春霖也已经垂垂老矣,但他始终在坚持着自己信念,抵抗日军的侵占,帮助平民老百姓。然而,刘春霖还是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1942年,刘春霖于家中逝世。
结语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天赋过人,而在于他对于人民的奉献,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在晚清时代下的刘春霖,度过了他风雨飘摇的一生,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每个人对于宇宙来说都是渺小的,但是对于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只有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才能有更加幸福美满的未来。
他是一位“天选之子”,莫名其妙捡了个状元,谁承想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没几天大清就亡了。
大清最后一位状元郎刘春霖, 在经历了“末代科举”以后,他在民国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
1904年7月4日,紫禁城的保和殿门口站了上百口子人,这些人都是等待科举考试的考生。
此刻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着,丝毫不知道 他们将是封建 社会 最后的科举考生 。
在这个腐败的清末时代,就连状元郎也要看慈禧太后的喜好来决定,刘春霖就是这样意外得到的状元。
而他得到状元不是跟慈禧有什么交情, 完全是因为他的这个名字 。
其实这场考试最后的名次不是刘春霖, 而是一个叫“朱汝珍”的考生 ,当慈禧审阅状元名单的时候,朱汝珍这三个字瞬间触了慈禧的霉头。
首先“朱”这个字慈禧就非常反感,当时清朝民间 反清复明的白莲教组织 让朝廷恨得牙痒痒,怎么都除不尽。
这个人姓朱的话,谁知道跟明朝有什么关系呢?
其次“珍”这个字也是慈禧的忌讳,当年珍妃被慈禧扔到了井中尤不解恨,她这辈子都不想看到珍这个字。
更重要的是,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最讨厌的康有为跟梁启超就是广东人,基于这个原因, 慈禧直接就把朱汝珍给划掉了。
可怜一个奋斗了半辈子的穷苦考生,因为掌权者的一念之差就葬送了终生。
排除掉朱汝珍以后,排名第二的就是刘春霖。
更巧的是,当时恰逢慈禧70岁大寿,朝廷内外混乱不堪,要是能从哪里得到一点吉兆,慈禧也是非常高兴的。
而刘春霖这个名字一下就让慈禧看着很舒坦,当时很多地区大旱,百姓苦不堪言, 春风化雨,久降甘霖 ,“春霖”这两个字明显是要为大清带来甘霖跟生机。
于是状元郎就这样草率的诞生了,慈禧亲自批了刘春霖的名字, 他幸运地当上了末代状元。
刘春霖是济南人,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原本是保定府衙的一个小官差,母亲在知府家中当奴婢。
那个年代的下人根本不叫人,刘春霖的童年过得非常不好,等到6岁的时候,父母已经养不起他了,于是他就被送到了乡下,由哥嫂将他抚养长大。
好在哥嫂都是实在人,8岁就让他去读了私塾, 而这也成了刘春霖将来能够成为状元郎的转折点。
刘春霖在学习上不光有天分,还非常刻苦,直到他长大一些后父亲把他带到身边,进入了保定莲池书院读书。
有了专业的教育,他的功课自然就得到了保障,经过数十年的苦读, 最终刘春霖不负所望拿到了头名状元。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春霖传奇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一年大清已经风雨飘摇了,朝廷为了安抚民心,只能派人外出去学习改革。
刚巧这一届新诞生了个状元郎,这个任务给他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刘春霖就被派往日本进行考察,并且在东京法政大学进行深造。
这个机会可以说千载难逢,别说是普通人家,就是朝廷的官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刘春霖一下成了当朝幸运第一人。
那时候的日本在大清的心中就是“第一世界强国”,能从日本留学, 刘春霖的身价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1907年,刘春霖从日本学成归来, 成了资政院的议员 ,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一个准备机构,实际上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没有多少实权。
但是对于现在的刘春霖来说,资政院有没有实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政院存在的意义,虽然它存在的时间较短, 但是这个机构也是相当于参议院了 。
而刘春霖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特殊的经历,才让他能够在民国时期备受重用!
更难得的是,刘春霖在这样乌烟瘴气的大环境中生存,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 他始终将国家的前途当做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并且不愿向腐朽的政府妥协。
1910年时,湖南巡抚想要私自发行国债,没有通过决议来商讨这件事,刘春霖带领资政院坚决反对了这个行为。
当时摄政王载沣曾“威胁”刘春霖不要多管闲事,但是秉承着为国思想的刘春霖却坚决不退步,这让载沣一度无可奈何。
刘春霖是幸运的,他一举中了状元,还获得了出国留学、见识世面的机会,回国后就成了资政院的议员, 要是他生在一个和平时代,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他又是非常可悲的,刘春霖出生在封建末世, 骨子里还带着报效朝廷的旧思想 ,说到底他入朝为官是为了效忠皇帝。
那么皇帝没了,甚至大清都亡了的话,他该去效忠谁呢?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十多个省份都脱离了大清的控制,直到在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刘春霖被特聘为总统府内史了。
这个职位跟大清时期的性质完全不同,那时候是自然而然地入朝为官,为皇帝效忠,而这个时候更像是新时代的“工作”。
袁世凯很会看人,这个职位相当于秘书长,不过却是个闲职,他不需要刘春霖为他做什么工作, 只需要这个“状元郎”为自己装点门面就可以了 。
不过这对刘春霖来说真的光荣吗?
刘春霖在大总统府的这些年没少接触军阀内部,然而越接触他越心惊,混乱的政治制度、腐败的军阀、惨烈的内部斗争都挑战着他的三观。
直到1928年,刘春霖终于不堪重负,在北平隐退,不再过问政府的事。
他是个一心忧国忧民的人,眼看着家国沦陷,他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无动于衷呢? 正因为他忠贞不屈的性子,让他在乱世吃尽了苦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蒋介石不战而退的行为遭到了百姓的愤慨, 刘春霖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他是当时的状元郎,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 历史 走向,他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保证自己不同流合污。
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 溥仪曾经邀请刘春霖去伪满洲国当官 ,但是却被他坚决拒绝了,他虽有着效忠皇帝的旧思想,但前提是不能出卖国家。
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当时有个叫王揖唐的汉奸邀请刘春霖去出任北京市的市长,王揖唐是跟刘春霖同科进士, 他此举的目的就是拿“状元郎”当招牌,为日军招揽人才 。
刘春霖多次言辞激烈地拒绝了王揖唐,这不禁让王揖唐恼羞成怒,转眼就跟日本人告状,抄了刘春霖的家。
刘春霖跟家人被赶到了大街上 ,他家里珍藏的一些古玩字画也全被抢走了,后来刘春霖没办法,多方托关系,几乎花光了积蓄才得以搬回家居住。
这件事对刘春霖的打击很大,从此他决定闭门谢客,每日只闷在家中读书, 绝不再参与任何的政事。
不过刘春霖此举并不是对国家彻底灰心了,他虽然不再参与政事, 却开始在本村自己出资建了一个小学。
他深知想要国家能走出泥潭,读书才是唯一出路,他拿出自己家中的资产,不仅盖好了学校,就连书籍都是他个人捐赠的。
后来又恰逢黄河泛滥,很多地区受灾严重,刘春霖心疼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自发出钱给灾民修建房屋。
那时的刘春霖已经是60岁的高龄了 ,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每日坚持为了灾民奔波,还联系了各地政府协助他去完成救助工作。
刘春霖除了一身的傲骨,他的才学也是被世人所敬仰的,当时有个叫加藤的日本人听说他文采出众,让他给自己的车行写一幅牌匾。
刘春霖不但拒绝了他,还将他大骂一通,加藤非常生气,但是又碍于刘春霖的 社会 地位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虽然他对日本人拿足了架势,但是若是又国人想要求他的墨宝,他却是有求必应 。
当地人十分敬仰他的文采,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字,刘春霖都非常痛快,这 一度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1942年,刘春霖自北京的家中安然逝世,他临终前神色平和,仿佛早已做好了准备。
刘春霖逝世的消息一传出,刘家院子中瞬间挤满了各界人士,他的院中挂满了人们送到挽联,就连百姓也自发涌到街道上为他吊唁。
刘春霖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一生铁骨铮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曾忘却家国 ,这样的气节太过少见了。
如果他能生在一个和平盛世,想必他的一生将大展宏图吧!
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
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此外,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关于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在当时殿试结束后,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忧外患,慈禧正在准备70大寿,想从科举中得到一点吉兆。就在她翻看试卷的时候,相中了一篇文章,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结果一看名字,顿时失去了兴趣,因为这个人叫朱汝珍。
慈禧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其实这两位八竿子打不着,同时因为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又想起了洪秀全、康有为等人,他们在慈禧的眼里都是叛逆,而他们都来自广东。
慈禧对广东没有任何好感,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借着慈禧又翻到了一篇,这就是刘春霖的卷子。“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寓意很好,慈禧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就这样,原来的第二名的刘春霖成了头名状元。
而在第二年,科举被废除了,那么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了。
不过刘春霖并没有抹黑了状元这个称号。他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时候大清什么状况大家也都知道,状元及第后,刘春霖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
可见,清廷此时也非常重视新学的发展,开始向西方学习了。
回国后,正当他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大清灭亡了。虽然他在民国建立后一度担任了总统府内史,还曾担任过直隶教育厅长,但后来他目睹了民国的腐败和内斗,在1927年以后,辞去公职赋闲在家。
晚年,日本人曾邀请他去伪满洲国,担任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刘春霖被人们认识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这样的人物按说也是名极一时,受后人敬仰的,也的确他博学多才,文采丰富,在文学上面有一定的建树,尤其是书法最为显著,一手小楷为极受推崇,这样一位当世文才想来也是家学渊源,家教百年的,那么刘春霖的子孙后人现状如何的,据说刘春霖当年还有创立学校,那是哪所?
刘春霖的子孙后人现状
刘春霖的子孙后人其实并不为人们所知,有说是因为后人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有说是因为当世的环境,逐渐的就家道中落无甚记载了,而传闻中刘春霖有两儿一女,两儿名刘式撰、刘式中,一女刘沅颖。
刘沅颖在文学中留有姓名,因为她的丈夫是近现代小说家徐枕亚,其著有非常著名的作品《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开山鼻祖,他有很多长篇小说,多数都和妻子,相思等等元素有关,据说刘沅颖在嫁给徐枕亚之后,受到婆婆刁难欺负,早早病故,而徐枕亚也在丧妻之后陷入了悲伤哀思之中。
有关于徐枕亚刘春霖的其他子孙后代,留有姓名的还有刘吉凤,刘德平,刘兴等等,但是关于他们的事迹和报道也并没有相关资料,可以想见这些后代子孙应该是泯然众人,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报道的东西了,而刘春霖的名字其实也更多的作为最后一位状元为人们熟知了。
刘春霖创立的学校是哪所?
刘春霖创立的学校是在他自己的本村中,刘春霖在自己成名之后,就在自己的家乡兴办学校,给家乡提供了房屋和学校设备,还赠了一方匾额,其上题有“铸才炉”悬于门庭。那既然是在家乡,那这个学校应该是在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
关于刘春霖和刘春霖书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