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清代端砚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清代端砚铭文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端砚是与宣纸、湖笔、徽墨并称的“文房四宝”之一,产于岭南端州。《石隐砚谈》有“端溪始于唐武德之世”一说。
端砚的砚石取自羚羊峡烂柯山端溪水东侧,石色青灰,微带紫蓝,唐代诗人将其喻为“紫石”。石纹有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猪肝冻、火捺、焦叶白等;石中有眼,有青、绿紫、碧、白、黄、黑晕等颜色。石质细腻致密,滋润坚实。
据说用端石制成的砚台有“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一紫砚可值千金”,历代多为贡品。端砚的文化内涵因历代名人的鉴赏、使用、收藏、题咏而不断丰富。
669年,武则天曾将亲书“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赐予狄仁杰。
自唐代以来,关于端砚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历代砚、宋代的“玉带生”砚,清代的“龙蛇”砚、“赤壁砚山”砚等,都是著名的端砚。
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此处古属端州,因地得名。据文献记载,端砚“始出于唐武德之世。”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它多有歌颂赞美之词,并著书立说以彰之,可知端砚历史源远流长,名闻遐迩。
端砚优点何在?历来公认在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 石品花纹秀丽多姿;“叩之不响,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宁水不耗,发墨利笔。”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性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名扬中外。
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
宋代 (960—1279) 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砚堂、砚池也因砚石质地、砚形及反映的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因材施艺,不拘一格,使整个砚台更加协调。此外,还有一种以圆为特点的端砚,砚堂是圆的,砚池还绕包围着砚池。
明清端砚雕刻的纹饰和题材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我们从广东省博物馆藏砚中就可略见一斑(在砚形砚式中提及的不再敷述),按纹饰类型及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植物类:棉豆、瓜藤、瓜叶、荷花、玉兰花、牡丹花、苍松翠柏等等;二、动物类:鹿、马、蜂、猴、牛、松鼠、蝙蝠、蜘蛛、白鹳等等;三、动植物混合类:花鸟、草虫鸣蝉、瓜瓞双蝶等等;四、自然山水类:五岳图、山石松云、太阳、月亮、云海纹、卷浪纹等等;五、仿古类:云纹、回纹、弦纹、几何纹、饕餮纹、*龙纹、龙凤纹、方格纹、鼓钉纹、兽面纹、云蝠纹、云纹纹、,云蝠腾龙、橘皮地云龙、云龙猛虎、双龙戏珠,卷草瑞兽等等;六、器物类:布袋、绳带、琴套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现象是,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和其它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最多的是通过动物等的谐音谐意,或者寓形寓意加以表现,寓意隐讳、含蓄。
面对这些凝聚着端砚艺人智慧、精湛技艺和惊人想象力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惊叹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观察得那样的细致入微,使端砚既包容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态,又凝聚了社会艺术美的精华。
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钟创荣谈端砚的收藏价值
端砚收藏价值要分六部分来谈一)端砚形成、二)端砚的历史评价、三)端砚坑种材质、四)石品花纹、五)历史价值、六)艺术价值。
一)端砚的形成
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二)端砚的历史评价,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端砚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端石石品花纹的丰富,可谓"文斑绚丽、玉德金声"。
其三是雕刻工艺精湛。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三)、坑种材质。端砚产于古称端州的今广东肇庆市,始于唐初兴盛于宋,地下稳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代坑种皆有兴废。清嘉道时期,坑种“不下七十种”(清何传瑶《宝砚堂砚辨》)。但迄今尚存和有遗址可考,可供采集石样标本以作鉴别的,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典水梅花坑、北岭梅花坑、端溪绿端、北岭绿端、古塔岩、朝天岩、(音:嵌)罗蕉、宣德岩、白线岩、小湘坑、旧苏坑、七星岩白端等,这与出土和传世遗留下来的古端砚坑种材质基本吻合。尽管清道光何传瑶说当时坑种达七十之多,然其《宝砚堂砚辨》记载也只32种。能够留传下来的都是珍贵的名坑,但其间的品位与价格亦有差距。如开采于唐代中后期的最著名的老坑,石质特别高洁细润,却量少难采,极其艰巨,且属官方皇岩,有记载的明清五百多年间开采不足20次。又因坑洞深延河底终年积水,古人采石只能旱冬汲水两月余,采石也只得三月余。河水春汛一至,洞中水满再无法汲干无法采凿,所获极有限。其所成“去尽包络精美者仅掌许,欲求盈尺完璧之品绝不可得,即五六寸者亦千百片中一二片耳。”(清孙森《砚辨》)故古端砚中的老坑实属凤毛麟角,历代价格也只升不降居高不下,一般都是10倍以上坑仔岩与麻子坑。而坑仔岩与麻子坑又5倍以上于其他各坑。但已绝产的坑种也价格不菲,如绝产于清初的明代宣德年间开坑的宣德岩坑,等同于坑仔岩与麻子坑,有时甚至略高一点。例如笔者所见一方清早期太极图端砚,虽然块头上宋坑大砚是宣德岩小砚的数倍,但价格上宣德岩小砚却是宋坑大砚的数倍。
四)、石品花纹。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多姿多彩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我国第一首赞美端砚的诗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罕石品“青花”。有趣的是,端砚的珍罕石品几乎全部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鸲鹆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其中青花又分微尘青花、鹅毛绒青花、雨淋墙青花等等,鸲鹆眼之外也有鹦歌眼、雄鸡眼、象牙眼等等,在此仅略说其贵。青花以微细如尘若隐若现为贵,鸲鹆眼以形圆色碧晕多瞳清为贵,冰纹如春天冰河化解融线似蛛丝为贵,鱼脑冻如白色云团或如水中月影为贵,蕉叶白如蕉叶沾霜一片娇白为贵,天青如秋雨乍晴之蔚蓝天幕为贵,金银线以色泽鲜活姿态优美为贵。另还有见于较多坑种的火捺,以紫红形如古铜钱为贵;翡翠斑,以翠绿浓艳如真玉为贵。以及玉带、黄龙、麻雀斑、朱砂斑、虫蛀、玉点等等。古人所说的许多石疵,今人已逐渐视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的石品,其出现均可带来不同程度的增值。而名坑的珍罕石品的出现,其增值更以原砚价的倍数计。
五)、历史价值。古端砚作为文物古董,亦遵循着历史年代长短与经济价值大小成正比的,这个古玩市场一般性的价值规律。也就是说,历史年代越久远的越具经济价值,其价格也越高,反之亦然。但古今端砚皆重石质坑种与天然的石品花纹。石质与石品的介入,使得古端砚价格的评估变得比较复杂和灵活。例如一方清末的老坑大西洞端砚,要比明代甚至元代一方普通坑种端砚价高;如果该方老坑大西洞端砚上有鸲鹆眼青花冰纹鱼脑冻等,更要比有“周鼎宋砚”之誉的宋代普通坑种端砚值钱。一方绝产与琢制于明末清初,至今坑洞尚存有史迹可查的宣德岩端砚,也比一方琢制于元末明初或元初,但难断坑种无法采集标准石样进行鉴别的杂坑端砚,价格也高出许多。如此等等,表现出古端砚只能在坑种石质、石品花纹,甚至雕工铭刻等处于同档次水平,其历史价值的对比才有意义。
六)、艺术价值。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即一方砚台的整体砚雕技艺。技艺精绝的,可以化石材上的瑕疵为妙品,弥补石质石品的先天不足。故也有其越精妙价越高的普遍价值规律。不但是同一历史年代同一档次坑种石材如此,在三大名坑以下的诸档群坑中,就是年代稍逊一些,坑种石材档次稍低一些,只要是匠心独运,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立意高远曼妙,题材新颖独到,各种刀法巧夺天工,其经济价值也随艺术价值遥遥领先。但端砚毕竟有其特殊性。当遇到一方清代不作任何雕饰的、仅为平板一块的老坑大西洞平板端砚,砚中珍罕石品花纹十分优美,则其经济价值要比同样是清代的、任何坑种的最精雕细琢的端砚都要高。也如明清遗传下来的,石色皎洁如白玉的白端砚,其硬度比紫石端砚大(古人用以磨朱砂等故也称朱砚),多见工艺简单粗疏。但因产自端州北郊著名的风景区七星岩,历代禁采岩石,故存世比较稀少。特别是其中玉屏岩所产上品白端,与老坑古端一样凤毛麟角,其价格也仅比老坑略低一点。而普通白端古砚,则等同坑仔岩与麻子坑古砚价。
此外,古端砚价格的评估,还要受到名人铭刻、佳人芳泽、完整程度、同档次体积的大小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进行投资收藏,勿忘其价格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从上面六点就可以看到端砚的价值在那。从而知道怎么样去收藏端砚。让端砚爱好者买的安心。
端砚的使用主要功能是磨墨,对于新购买的墨条也非常讲究与注意其使用方法。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轻地旋转墨条,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的加力研磨。使用的墨条研磨完毕后,应把墨条放置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砚堂而不取走,否则墨干结后再拨墨时则容易剥伤砚面。
保养砚要施水。通常说玉石是水来养而砚也一样,砚用清水洗净以后,还须用清水施水保养,以使砚石养出滋润如玉之感。保养施水的方法是:砚池每日换清水不可干。这就是说,养砚时砚池应每日必须更换清水,时时让砚池保持湿润状态。
扩展资料:
端砚如何存放:
端砚不宜放于强烈太阳光下照射或过于干燥处,宜放于阴凉地方。养砚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水养砚”,把砚台放在水里,保持湿润,特别是端砚老坑或其他端砚水料,因端砚未开采出来之前在地下常年水浸,石质非常滋润犹如小孩皮肤,出土之后就开始容易风化与氧化,所以水养砚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端砚如何清洗:
每次使用端砚后,应该及时清洗干净,如果砚堂中常存墨汁,干硬后将直接影响端砚的下次使用的发墨效果,严重的将会使端砚的砚堂剥伤、砚品质也受到影响。首先是洗砚,应养成用完后随即清洗的习惯,砚使用过后,不可使砚留存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从而损伤砚的石质。
黑端,产于下岩、古塔岩附近的坑口,因黑端之稀缺而显其珍贵,也出现了冒充黑端的赝品。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
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选养用
1、选砚
选砚石质手感,工艺精细,造型,砚堂要平整。
2、养砚
养砚把玩,不要放在室外,最好有盒子,不要用硬物刮花砚堂。
3、用砚
用砚使要端砚研墨前要擦干净砚堂,避免尘土杂物刮花砚堂,现代端砚大都有上蜡,使用前要退蜡,传统用杉木炭粉沾水用稻杆擦砚堂去蜡,现代用洗衣粉、牙膏去蜡。用墨条研墨,手握墨条要垂直,研墨用力均匀,顺时针、前后推研墨均可。
关于清代端砚和清代端砚铭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