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仁恕,以及仁恕之道文言文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仁宗赵祯(1010~1063)仁恕,初名受益,是真宗的第六个儿子。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十四日生。宋仁宗在位时间四十一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一朝还算是宋朝的治世,除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仁宗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即便是对他的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不会挟愤报复。
有一次,仁宗对近臣说起昨天夜里肚子饿想吃烧羊肉,近臣问他为何不让人索取,他回答说:“仁恕我担心从此以后他们为防不备之需,每夜都要宰羊等着,这样不是杀生害物了吗?”
对于一些被判处死刑但是还有疑问的案件,仁宗总是命人重审,每年都要救活上千人。吏部在选人时,如果有谁一旦误判人死罪,一辈子也不能获得升迁。他常常告诫辅臣说:“仁恕我从未过分地责备过谁,更何况是滥用死刑呢?”
有一则轶闻尤其能说明仁宗朝言论的宽容度。据说仁宗“犹恶深文”,有一个举子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本来这诗完全可以视为反诗,知府抓了这个人,上报给仁宗,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才写的,可让他做个小州郡的司户参军。”可见仁宗的为政风格。
正是仁宗的这种仁恕宽容,才形成了当时“忠厚之政”的风气,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仁仁恕,忠恕而已仁恕!
忠:中+心,心不偏不倚叫忠仁恕;恕,如+心,心仁恕的本来叫恕。仁恕你我之心本质无任何分别。恕又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两个方面,就是俗语说的“将心比心”,你和别人的心都是一样的!
“宽容”当然是一种智慧,宽容表示有容,“有容乃大”,宽容才能成就大业、大事、大人......,情商和智商根本与智慧无关。
宽恕仁恕他人必须发自内心仁恕,不能抱着功利仁恕的目的。人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换来他人的将心比心;对他人的真正理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身处困境不应成为不能恕人的理由,此时不失仁恕,尤能助人摆脱困境,获得意外的惊喜。
南北朝时,西魏的权臣宇文泰掌握朝政,文帝元宝炬只是个傀儡。时任大行台左丞的苏绰是宇文泰的心腹,他协助宇文泰治理西魏,进行仁恕了许多变革,遭到了许多人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给他加了不少罪名。
宇文泰相信苏绰的为人,对所有人的控告不加理会,他对苏绰说:“我是信任你的,你如果想惩治他们,我一定为你出气。”
苏绰开口道:
“变革举步维艰,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这个时候惩处反对我的人,只会使人心惶惶,发生动荡。我请求宽恕他们。”
宇文泰摇头说:“你太仁慈了,这只能让他们越闹越欢,增加对你的诬陷,你甘心这样吗?”
苏绰平声道:“我以仁恕之心待人,不是向他们示弱,而是想感化他们啊。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绝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为难他们,我这样做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
苏绰没有任何报复举动,大出反对他的人的意料。这些人相信苏绰此举不是假做,遂生愧疚之心。
一天,一位反对苏绰最强烈的大臣拜见苏绰,对他说:“你不和我们计较,可见你大人大量,难道你真的不记恨我们吗?”
苏绰道:“我非圣贤,生气总是有的。不过我能宽恕你们,也是为了我自己。”
大臣连连陪罪,不解地问:“你太客气了,你给我们恩典,如何是为了自己呢?”
苏绰诚恳地说:“我报复你们,你们必记恨在心,寻机泄忿,如此冤冤相报,无尽无休,只能是两败俱伤。我现在得势,你们奈何不了我,一旦我失势,你们还会饶了我吗?眼下我们不结仇怨,我也没有担惊受怕的那一天了。”
大臣听完更受感动,他对其他大臣说:“苏绰有心宽恕我们,却毫不居功,他这样大仁大义,难道我们还要和他作对吗?”
反对苏绰的人一时纷纷反正,成了苏绰的坚定支持者。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仁恕、仁爱宽容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
望采纳!
关于仁恕和仁恕之道文言文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