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肇汉的简单介绍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3-26 1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胡肇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新四军中胡富才的原型

《新四军》是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安徽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战争剧,由宁海强执导,吴京安、冯国庆、刘之冰、张延主演的战争剧。胡富才的原型是胡肇汉。到胡肇汉了1940年6月以后胡肇汉他就倒向胡肇汉了国民党军队,开始大肆制造摩擦,杀害我党人员和无辜群众,

沙家浜发生的历史事件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胡肇汉的一个抗日传奇剧。

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胡肇汉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评,后来,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

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戏中,郭建光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

那么,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 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

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 *** 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 *** 。

土地革命时期,胡肇汉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

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

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

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

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

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

现实中的胡传魁是不是这样呢?胡传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

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阴险刁钻的杀人魔王。

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任 *** 保安特务团团长。

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袭击虹桥机场日军,炸毁鬼子飞机,声威大振。

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连忙与新四军联合。

1940年春,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胡肇汉发生动摇,他在投靠 *** 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得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袭击胡肇汉我新四军后方医院。

胡肇汉的便衣短枪队经常幽灵似地出没于阳澄湖水域,对胡肇汉我新四军不断骚扰,成了东路抗日部队的心腹之患。

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为与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汉等28名顽匪潜伏到上海准备进行破坏活动时,被我公安机关一网打尽。

1950年11月28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汉、王群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京剧沙家浜智斗胡司令现在在哪里如何?

京剧沙家浜智斗胡司令现在在湖南岳阳。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沙家浜》中的胡司令一样,现实之中胡司令也姓胡,原名叫胡肇汉,出生地是湖南岳阳的一个小地方。

胡传魁的参谋长打一个数字

胡传魁的参谋长打一个数字是316。

20世纪60年代胡肇汉,有一部叫《沙家浜》的现代京剧,在剧中有一位草包司令胡传魁,更是因为作恶多端为老百姓所熟知,每次群众看到他被新四军的战士击毙后都拍手称快。

胡传魁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物,他的真实原型叫胡肇汉,在现实当中,他可不是一个糊里糊涂的“草包”,不但是一个阴险狡诈的狠角色,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

据不完全统计,胡肇汉曾以各种残忍的手段杀害胡肇汉我党政军人员50余名,杀害无辜群众150多人,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

胡肇汉早年曾盘踞在苏州阳澄湖地区为非作歹十余年,后来逃往台湾,1950年4月由舟山潜回上海,准备大显身手,却很快暴露,经公审大会审判后,当场被枪毙。

胡肇汉一向以神出鬼没为名,据说他熟悉阳澄湖的每一个港汊,甚至他睡在船中,只听橹声(摇船的工具)、水声就能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而且他专门喜欢在晚上单独活动,只带几个人,很神秘。

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拿他没有办法,为何他会突然落网?

但是再厉害的人也有缺点,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贪恋女色,到处沾花惹草养小老婆,他最终暴露就是自己的一个小老婆。

“郭建光"巧捉“胡传魁"

文/余光

    看过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剧中有位英姿飒爽的新四军指导员一一郭建光;还有个十分凶残的“忠义救国军”司令一一胡传魁。关于郭建光,当年在阳澄湖畔进行过浴血战斗的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叶飞等同志曾说过: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夏光。至于胡传魁,今人虽无定论,但大体上可以说,他的原型便是当年盘踞在阳澄湖的匪首胡肇汉。夏光同志生于1909年,湖南武岗人。1939年5月,以新四军第六团为主力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在叶飞同志率领下,东进无锡和苏常太(吴县、常熟、太仓)地区抗日时,夏光担任“江抗”总指挥部的作战参谋,兼“江抗"第五路的参谋长。后来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

  胡肇汉,生于1906年,湖南岳阳人。《沙家浜》戏里他是个大草包,实际上此人狡诈多变。他原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后落脚于阳澄湖地区,成为横行一方的“水匪”。

  "江抗”东进,长风扫敌顽,一些地方武装闻风丧胆,纷纷接受改编。1939年7月,在吴县太平桥收编了胡肇汉部,将其编为”江抗”独立第一支队,由胡任支队司令。当"江抗"挥师西行时,胡亦随行,他既对“江抗"拉走他的”武装”不满,又不肯吃苦,所以部队到了无锡鸿山时,他便装病,带了几个亲信重回阳澄湖,纠集旧部,又当起了草头王。

  夏光与胡肇汉是同乡,为了团结争取胡,夏在回阳澄湖养病时,便借叙桑梓之情,给胡写了一封信。新“江抗”成立后,夏、杨得知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准备委任胡为先遣支队司令,又联名给胡写了一信,希望他以民族利益为重,站到抗日的立场上来。但两封信都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胡有自己的想法,既不愿得罪我新四军,又不愿脱离国民党。鉴于这个情况,夏、杨决定和胡作一次正面接触和交谈。就在这时,夏光等人得悉,胡在阳澄湖北岸的车渡村有个姘头,并经常到此过夜。于是,夏光便把部队移驻车渡,张网以待。一天,时近黄昏,暮霭沉沉,夏光和杨浩庐带着警卫员到村口湖边查哨,发现湖面上驶来一条小篷船,船越来越近,连船头上挂的一盏小马灯都看得清清楚楚。当船快靠岸时,船上的人似乎发现岸上有情况,既不进,也不退。夏光等人突然跃向岸边,大声喊道:“靠船靠船,不靠船便开枪了!"警卫员也把枪栓拉得哗哗直响。无奈间,小蓬船只好慢慢向岸边靠来。夏光等人估计船上可能是胡肇汉,故意问了句:”是胡司令吗?”胡肇汉知道躲不过去了,只好弓着腰,慢慢地从船舱里走了出来。他身穿皮袍,头戴皮帽,险色灰暗,颤抖着说:“我刚从上海回来……”

  当晚,夏、杨、胡同居一室,夏、杨住西头房,胡住东头房。这一夜,双方都盘算心思,久不能寐。夏、杨所考虑的是:是羁押胡,强行改编胡的队伍,还是表明诚意,然后继续争取胡。按当时的形势,即使羁押了胡,亦无力完全控制阳澄湖,反而可能让日伪军乘虚而入。最后决定感化胡,让其为我所用。

    胡肇汉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第二天一早便跑来找夏光和杨浩庐,表示愿意归顺新“江抗”,便说部队就在附近,准备下午让他们开来,接受两位司令的“训话”。夏光看目的已达到,于是顺水推舟说:那就双方开一次联欢会吧。胡肇汉没有想到对方会对他这样客气,喜出望外。下午,两方部队在一起开了联欢会,夏、杨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从此,胡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有个时期还给新“江抗”提供过给养。不久,夏光巧捉胡肇汉的故事便在阳澄湖地区传开了。但胡终究本性难改,反复多变,最后又投入国民党怀抱,犯下累累罪行。1950年胡落入法网,同年11月28日伏法于苏州。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绝版阿庆嫂”是谁?

 刘飞(1905-1984)胡肇汉,原名刘松清,曾用名刘清湖北红安人。1939年9月,“江抗”西移途中在江阴顾山遭顽军阻击,在反击顽军胡肇汉的战斗中,刘飞身先士卒,率队冲锋,不幸被敌人子弹打入肺部,几乎危及心脏,经抢救脱险,留在阳澄湖地区养伤。当时留下来的36位伤病员中,刘飞的职务最高。

 在养伤期间,他组织伤病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敌后战争,发挥着戏里“郭建光”一样的作用。不久,刘飞转移至上海治疗,留下来的伤病员由夏光指挥,坚持敌后斗争.

 夏光(1909-2012),原名夏克绍,湖南武岗人。1939年8月,时任“江抗”第五路军参谋长的夏光由于连续作战,经常彻夜不眠,最终体力不支病倒。部队奉命西移时,夏光因病只能留在当地休养,当时他把所有作战文书记录移交给参谋处以后,就化装成平民百姓,在群众的掩护下,越过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控制区,回到流动在阳澄湖地区横泾一带的新四军后方医院,与“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等伤病员会合。刘飞因伤重转移上海治疗后,伤病员们在夏光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斗争,同样发挥着戏里“郭建光”的作用。

 范惠琴(1911-2003),沙家浜镇横泾北泗泾(又名龚家浜)人,中共党员。1940年5月,当选为抗日民主政权苏州县横泾区横南乡妇女抗日协会主任。同年12月26日,当选为苏州县妇女协会执行委员。因为老家北泗泾村隐蔽,她家便成胡肇汉了新四军和地下党经常活动的交通站,曾接待和掩护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张英、冯二郎、吴冷西、周波、李正廉、周朗等革命同志。

 范惠琴的主要工作是护理和掩护伤病员,传递革命情报,发行新四军《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为新四军做军鞋。1941年日伪“清乡”期间,范惠琴曾被镇上日伪军抓去,在严刑面前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身份。出狱后,她继续为党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范惠琴作为亲身经历过的幸存者,各地造反派多次找范惠琴收集所谓“走资派”的“罪证”,有些不实之词,她拒绝签名。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李正廉正是因为有了她的作证,才及时恢复了工作。

 她的回忆录被北京京剧院征集过去,作为创作素材,并于1972年3月28日写信感谢范惠琴。1974年,范惠琴的儿子曾给谭震林写过一封信。是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返回了回信,信中说胡肇汉:“如生活有困难,可凭这封信到当地民政部门求助。”范惠琴总是对家人说胡肇汉:“比起牺牲的同志,我是幸运的。”在所有阿庆嫂式的人物中,她是唯一与北京京剧院有过联系的女同志。所以,当地人都称她是“绝版阿庆嫂”。

 陈二妹(1915-1998),常熟市董浜镇雪沟村人,丈夫陈关林是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故人称“关林嫂”。抗日战争时期,夫妻二人开了一家涵芬阁茶馆,是新四军地下交通站,陈关林为地下交通员。夫妻二人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初夏,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把陈二妹介绍给谭震林:“她就是联络站站长陈关林的妻子。”

 从此,谭震林和其他领导经常到涵芬阁茶馆开展工作。翌年7月,日伪“清乡”期间,陈关林不幸被捕,被关押在苏州长春巷监狱。陈二妹曾四次步行到苏州探监,最后一次是1942年1月11日,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丈夫。陈二妹拖着幼小的儿子家树和女儿慧芳艰苦度日,直到全国解放,才得到丈夫牺牲的确切消息。

 她曾给谭震林写过封信,告诉她丈夫牺牲的消息,没多时,谭震林亲笔回了信,他在信中说:“陈关林同志为国捐躯,党和人民永远怀念她。生活上你如有困难,尽管找当地政府解决。”其实,陈二妹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1982年5月12日,谭震林故地重游来到常熟在虞山饭店接待室里,谭震林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茶馆老板娘陈二妹,他竟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并脱口而出:“关林嫂!”从此以后,报纸上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的报道。

 沙家浜地区类似阿庆嫂式的人物还有很多,有朱凡、陆二嫂、陆钰、卢爱金、干桂宝、徐巧珍等,在她们身上,都有阿庆嫂的影子。

 任天石(1913-1948),又名任启生,常熟梅李人,1932年8月,任天石考入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返乡挂牌行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他深切体会到“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先救国”。在他的筹划下,1938年7月1日,组建成立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先后任副大队长、大队长。第二年秋,任天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以后,在东路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任天石从事民主建政工作,先后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第一行政区督查专员兼常熟县县长、苏州县县长、苏常太工委委员。1941年7月,任中共苏中四地委江南工委书记、通海工委书记。1943年,任苏中区党委巡视员。1946年后,先后任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十地委常委兼 社会 部部长等职。1947年1月30日深夜,任天石在上海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翌年冬,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6岁。

 据文牧称,陈天民,即任天石。天,即任天石的天;民,则“民抗”的民;陈,则是常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个姓。因此,任天石就是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陈天民,也就是后来移植到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陈谦民的生活原型.

 叶诚忠(1914-1944),福建闽东人,放牛娃出身。叶诚忠为红军老战士,历任“江抗”和新四军部队排长、副连长、副营长等职叶诚忠是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也是活跃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1944年1月5日,叶诚忠在苏北大官庄战斗中牺牲,当时已是副营长。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大官庄改名为诚忠乡。

 张世万(?-1943),福建闽东人,红军老战士。“江抗”东进时任排长,后历任新四军部队营长、浙东游击纵队二大队大队长等职。他是当年战斗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作战勇敢,深受战士们爱戴。1943年7月,张世万在浙江余姚大亭战斗中不幸牺牲。60年后的2003年,张世万生前的通讯班班长徐道明捧着他的骨灰盒,来到沙家浜风景区,把其骨灰撒在沙家浜这块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沪剧《芦荡火种》作者文牧在《创作札记》一文中写道:“剧中的排长叶世忠,就是取叶诚忠和张世万的名字得来的。”

 胡肇汉(1906-1950),湖南岳阳人。出身贫苦,14岁起当长工。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4年,在岳阳保安团当兵,后辗转于安徽江苏、上海等一带,混迹于国民党军警界,曾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胡肇汉参加“忠义救国军”,从事抗日活动。

 1939年5月,“江抗”东进来到阳澄湖畔,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时任“江抗”副总指挥的叶飞邀请胡肇汉接受改编,胡肇汉被收编到“冮抗”四路独立第大队第一支队,任司令。1940年6月起,胡肇汉任国民党保安团团长,后又公开打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先遣队的旗号,经常与“新江抗”制造摩擦,捕杀抗日干部及民众。1949年上海解放后,胡肇汉于1950年被逮捕处决。

 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反面角色胡传魁与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部队番号都称“忠义救国军”,都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顽固派,都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杀人狂魔,而且都姓胡。不同的是,胡传魁是个草包,胡肇汉却不是,倒有点像戏里的刁德一。因此,有人分析说现实中的胡肇汉,是戏里胡传魁和刁德一的混合体。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说:“戏里的胡传魁这个名字是根据他的性格定的,他有点胡搞,便让他姓胡。与胡肇汉同名完全是巧合。”

(《沙家浜县志》)

胡肇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胡肇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