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 嵇康之死的故事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3-29 34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嵇康之死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嵇康之死的故事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嵇康之死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

      嵇康这一生可以说是活的很惨,但同时也活的很快活。其实我个人,很看不起嵇康的人为的。

        嵇康向来鄙视权贵一流,从不愿与他们来往。钟会身居高位,一直对嵇康心生崇拜,可嵇康却拒绝与他交往。钟会曾写了一本书,想给嵇康看看,可是又怕遭到嵇康拒绝,所以钟会躲在嵇康门外将写的书偷偷扔到嵇康家中。嵇康在河东居打铁时,钟会多次拜访嵇康,嵇康一直把钟会视为空气,对他毫不理会。钟会在嵇康处多次碰壁,所以对嵇康怀恨在心。

      嵇康的朋友被人陷害入狱时,嵇康出来仗义执言,惹怒了司马昭,而此时钟会火上浇油陷害嵇康,嵇康因此下了大牢,不日处死。           

      行刑当天,三千学生到刑场为嵇康求情,但也无济于事。行刑前,嵇康脸色毫无变化,只看了看天色还没到行刑时刻,便拿着最爱的琴在刑场上弹了一曲《广陵散》。一曲终了,嵇康从容赴死。至此,一代名士就此陨落。

    其实嵇康的死跟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

    那么,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何晏的侄女婿,又不明不白地跑到汉献帝的贬居地山阳住了十几年。这种身份,这种态度,都令司马昭难以放得下心来,这是其一。

其二,嵇康平时就抱一种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

山涛举荐他为吏部郎,他竟然愤然与山涛绝交。

其三,王肃、皇甫谧等人杜撰汤、武、周、孔的话,为司马氏篡位制造礼教根据,而嵇康却“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就等于是反对司马氏篡位。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嵇康下狱后,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司马昭心生忌惮。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本来是想救嵇康,结果却让司马昭看到了嵇康在文士中的巨大影响,促使司马昭痛下决心。

如果只是一般人物,司马昭也许不会把嵇康放在心上。但嵇康不同,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和被司马懿杀掉的何晏有姑侄之亲,又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在文士中很有号召力。

嵇康下狱后,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要嵇康做他们的老师。遭到司马昭的拒绝后,他们又要和嵇康一道入狱。这充分说明了嵇康在当时文士中的影响力。

嵇康如果仅仅是不合作也就罢了,但是他竟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反对司马氏代魏自立。这样一个如此有影响的人,竟然反对他谋篡曹魏大权,司马昭如何能够容忍!司马昭处心积虑代魏自立,虽然已是人人尽知之事,但是没有一人敢于公开站出来反对。

嵇康尽管是以“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反对的意思,但还是被司马昭看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嵇康即使不牵扯进吕安的案子中,即使钟会不去诬陷他,但只要嵇康稍有不慎,随便有一点不合礼教的行为,司马昭都会对他痛下杀手。

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比较而言,阮籍虽然狂放不羁,任性而为,且同样不与司马氏合作,但他善于掩饰,且能屈能伸,该低头时就低头。司马昭要进位晋王,郑冲让他起草劝进书,阮籍虽不情愿,喝酒醉得一塌糊涂,但他还是写了,并且词不加点,一挥而就。

像阮籍这样的不合作,司马昭能够容忍。而对嵇康这种既不合作又反对司马氏篡魏自立的人,司马昭就不可能那么宽容了。

所以,嵇康之死,表面上看是受吕安一案的牵连,是钟会有意诬陷,而实际上则是司马昭认定嵇康有意与他作对造成的。

美男子嵇康究竟是因何被杀了呢?

直接原因是嵇康之死:司马昭要嵇康之死他来做官嵇康之死,嵇康拒绝了嵇康之死,于是司马昭把他处死了。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风流倜傥,惊才绝艳,精通文学、音乐、乃至玄学,不同于当时盛行的阴柔美男,嵇康身体强壮,八块腹肌,充满正统的男性魅力,在《世说新语·容止》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是一种鹤立鸡群,遗世独立的美。

至于他为何被杀,其实史学界也有些争论,有明有暗,一说是因为吕安一案,遭钟会陷害,为司马昭所杀,还有就是因为和司马家族的关系,嵇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嵇康曾经是曹操孙女的老师,在山阳住了十几年,而这个地方,真是汉献帝被贬之后住的地方,司马家族很是敏感,怕他有异心,嵇康从来不和司马家族有瓜葛,能避则避。

他的好友山诗想举荐其出任吏部郎,他拒绝了,司马昭也想借他在学子中的影响,为他夺得江山正名,但是嵇康也拒绝了,在司马昭眼里,这就是对他本人的不认可,心里已经生了嫌隙。更可怕的是当时嵇康因为吕安一案被捕入狱,竟然有三千太学院学子给他情愿,甚至放出话来,不放嵇康就和嵇康一起蹲大狱,可见嵇康的人格魅力无比强大,在莘莘学子心中有着很高的影响力。

司马昭一下就被镇住了,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啊,他绝对不能留下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名士,所以公元262年,嵇康被处死,死之前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弹奏一曲《广陵散》,已成千古绝唱,这样一位不媚权贵,恣意潇洒的名士,用他的生命铸就了自己的风骨嵇康之死

嵇康之死的故事

导语: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著名的人物嵇康之死嵇康之死他恃才放旷,性情洒脱,那么嵇康因何而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嵇康之死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王蒙《名士风流以后》一文是一篇读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的读后感。文中,王蒙说:“嵇康为什么被杀?罗氏认为是由于‘嵇康之死他太认真’、‘性烈’、‘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和世俗对立起来’,罗氏最精彩的论述是:‘以自己为高洁是可以的,以世俗为污浊则不可。’以至,他认为这是嵇康的‘性格弱点’。由于‘认真’、‘性烈’、‘与世俗对立’就要掉脑袋,这很可怕也很不好。另一方面,从嵇康本人方面探讨一下经验教训,并非没有话可说。”王蒙接着用他刻意的“幽默”语言说:“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代己为官,看不出有什么恶劣的用心,辞谢是可以的,写‘公开信’与之绝交,就有点不合分寸。”

“辞谢”是那么容易的吗?与嵇康同时的刘毅,也是颇有声望的人。司马昭请他做“相国掾”,他借病推辞,不肯就职。后来司马昭就要对他下手,刘毅害怕,只好答应上任。对于司马昭这样的枭雄,杰出的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也决不能留给自己的对手。便捷的办法就是杀掉,就像曹操杀掉孔融一样。

嵇康的.掉脑袋是因为“太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吗?至少不完全是。司马炎废曹奂建立晋朝后,从正始元年(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嵇康是曹家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嵇康的斥责山涛,仅仅是斥责山涛吗?显然不是。我们只要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对其稍有研究,就知道《绝交书》不只是针对山涛个人,而是“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是一篇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声明,一篇反礼教的宣言。所以,鲁迅说:

古之嵇康,在柳树下打铁,钟会来看他,他不客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于是得罪了钟文人,后来被他在司马懿面前搬是非,送命了。所以嵇康之死你无论遇见谁,应该赶紧打拱作揖,让座献茶,连称“久仰久仰”才是。这自然也许未必全无好处,但做文人做到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婊子了么?况且这位恐吓家的举例,其实也是不对的,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即使钟会不去搬是非,也总有人去搬是非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者是也。(《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

鲁迅的话说得很明白,嵇康得罪了钟会只是外因,嵇康独立于司马集团之外、又是曹家女婿,这才是内因,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没有钟会搬弄是非,也会有别人搬弄是非。总之,嵇康必死无疑,不管他认真与否,性烈与否,与世俗对立与否。

嵇康一案是钟会审理的,他认为嵇康该死的理由是:“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不事王侯”、“不为物用”这才是要害所在。

嵇康被逮入狱时,三千多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实则加速了嵇康的死亡。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睡得着吗?

退一步说,如果嵇康真的如王蒙所认同的那样,是由于“太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而掉脑袋,那么,不去谴责统治者的残暴,却在怪罪嵇康自己找死,这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像嵇康以及屈原这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者的形象,向来是崇高的。王蒙对司马昭的凶残不置一词,却在那里对嵇康之死缺乏历史常识的胡扯,这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实在令人费解。

关于嵇康之死和嵇康之死的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