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曹丕伐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曹丕伐吴死了哪些大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曹丕伐吴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战略眼光不足曹丕伐吴,因为他既不知蜀中的山路进军的速度远不如渡江至吴为慢曹丕伐吴,这也就是蜀远吴近之理。伐蜀是没用的曹丕伐吴,因为是刘备伐孙权,你趁机伐蜀只是替孙权解围;孙权只想取荆州,暂时还无意侵蜀。
曹丕的战略考虑根本是白担扰,因为孙权只是暂降,避免两面受敌,当时中国除了刘孙两家外就只余下了已臣的辽东公孙氏,不像是群雄并起的年代。也许他真的是部份了刘晔的部份意见(伐吴不是初衷),但时间却选择得极坏,在陆逊已击退刘备后,孙权已能腾出兵力来应付魏的入侵了。
曹丕真的有点轻敌和麻痹,认为孙权真的会纳质入朝,所以对东里衮回答曹丕谓“其(孙权)不可必服”当作耳边风,而盲目相信同使的浩周的一番“权必臣服”的话,听后很高兴,以为“有以知之”(见《吴主传》注引《魏略》)。孙权若真的没有野心,继兄业后不久就纳质了(见《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赤壁之战前也不降,哪有可能坐拥三州后才纳质、真心称臣呢?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其实曹丕三路伐吴之战,胜负一早已分,战略上曹丕完败予孙权和陆逊。
因为221年汉昭烈帝刘备率军讨伐吴国,吴王孙权以为凭自己的实力无法抵挡,就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希望魏国派兵偷袭汉中,使刘备被迫回援,曹丕虽然接受了孙权称臣,但并没有马上派兵援救吴国,想坐山观虎斗。结果,吴国都督陆逊用火计大败了汉军,自此汉军一蹶不振,败退白帝城。孙权知道汉军被击败,而曹丕根本没有出力,就宣布不再向魏国称臣。曹丕听后十分生气,虽然太尉贾诩屡次劝阻,但他还是亲自率领35万大军讨伐吴国,陆逊知道魏国肯定会派兵讨伐吴国,并没有率军追击汉军,而是立即回撤,和魏军展开激战,魏军被打得大败,曹丕无奈率军撤退。
这场战争是吴国独立战争,一直打到了229年孙权称帝
刚才说的是其中一场战役
魏文帝曹丕伐吴为什么会惨败?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为何都失利了?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在与弟弟曹植的夺嫡之争中战胜弟弟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同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称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派出武将平定收复了北方诸部落。221年孙权因杀关羽收回荆襄之地,引起刘备率蜀汉大军前来报复,孙权担心曹魏来夹攻,自己两头受敌,故假意向曹丕主动称臣。后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回白帝城,曹丕发现孙权并不是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
魏军分三路大军攻吴,其中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魏军先后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唯独在中路,东吴大将朱桓重创曹仁所率领的魏军。同时,魏军又遭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两家重新修好,联手共抗曹魏,这彻底的激怒了曹丕,九月曹丕御驾亲征,当曹丕由广陵抵达长江后,东吴沿江设疑兵防守,恰巧长江水势上涨,曹丕看到后,感叹地说:“魏虽然有千队骑兵,到此也都派不上用场了,江南不易图取。”然后退兵回朝。
225年,曹丕再次御驾亲征遇到东吴守军誓死抵抗,又遇天寒地冻,河流结冰,战船不能进入长江,此次又是无功折返。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建安七子中便有其父、其弟一家三杰。但是作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盛的魏国,不能完成三国之统一,也仅是一个守成之主。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夷陵之战蜀国大败,元气大伤,这个时候曹丕如果趁机去攻打蜀国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曹丕并没有去伐蜀,而是选择讨伐吴国,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蜀国和魏国是世仇,双方理念完全不同,一个延续汉朝,一个废汉自立。所以刘备在攻打东吴时,就让黄权屯兵长江北岸,防止魏国偷袭,可以说已经做好了防御,此时去攻击蜀国显然占不到便宜。
二、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蜀国进入诸葛亮辅政时期,此时的蜀国政权和益州本土势力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旦魏国选择进攻蜀国,反而会让蜀国内部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倒省了诸葛亮的事儿了。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加上蜀国易守难攻的地形,魏国并没有多少胜算。
三、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实力大损,但是保证自己不被灭国的实力还是有的,但对魏国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弱了。相反吴国现在反而是魏国最大的威胁,所以如果能够灭掉吴国,那蜀国就有可能顺势而降,所以曹丕选择先打吴国。
四、曹丕本人也是有一定能力和抱负的,但因为曹操太过出众,导致曹丕被掩盖了。所以曹丕一心想办成一件超过曹操的事情,以此来证明自己。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赤壁之战,如果曹丕灭掉吴国,那就完成了曹操也没有做到的事情,也就证明了自己不比曹操差,这是曹丕选择伐吴的一大内在动力。
由此可知,曹丕在夷陵之战后没有选择伐蜀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蜀国早有准备,其次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依托蜀国复杂的地理环境,积极防御的蜀国并不好打,而且会让蜀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相反选择伐吴不但有可能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还能完成曹丕自己的心愿,所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都说柿子掂软的捏,三国中明明东吴实力强于蜀汉,为何强大的曹魏不打最弱小的蜀汉,反而攻打实力第二的东吴?因为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曹丕无法改变。
曹丕时代,虽然魏国综合实力大于蜀、吴两国之和,但曹魏除了蜀汉与东吴两个敌对势力之外,还有西北方的鲜卑人、北方的乌桓人、辽东的公孙氏等外部隐患存在,其内部还有东边的臧霸等半独立势力存在,以及刚即位时内部的势力整合。曹丕其实是一位英明的开国皇帝,看待曹丕的对外征战,一定要从曹丕的角度以及当时天下整体局势来考虑。
曹丕即位之初,心怀统一天下大志,要想统一天下,就得消灭周边割据势力,又因为周边不止一个敌对势力,所以就面临一个先后顺序,先打谁后打谁的问题。早在曹操生命中最后一年时,东吴孙权就因为偷袭了蜀汉荆州三郡,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选择投靠曹魏,还被封为吴王。从名义上说,当时东吴孙权是臣服于曹魏的,曹魏不应该攻打才对,包括曹丕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贸然攻打东吴,在尚未统一天下之时,会让天下诸候心寒的。
所以在曹丕即位的头两年,曹丕没有对东吴下手,选择了观望,而蜀汉的刘备却因为东吴偷袭荆州三郡,而悍然对东吴发动攻击。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整个期间,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对曹丕不时大献殷勤,魏国朝堂当时对攻蜀还是助吴也曾发生激烈争论,曹丕甚至一度还想攻蜀,但最终没有这么做。曹丕之所以没有攻蜀,就是因为地缘政治!
打开地图,看看三国时期的地图,曹魏雄据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据了整个北方,曹魏与东吴的交界大致是以荆州到扬州地界上的长江为分界线,曹魏与蜀汉的交界是以八百里秦川为分界线的。再来看曹魏的军事布署,曹魏兵力的二分之一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长江附近,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从荆州的秭归、当阳一线到扬州的建业(今南京)一线,这里是曹魏主力集中地,也是东吴防守的主力。
曹魏兵力的四分之一布署在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带,交界就是八百里秦川,秦川以北是曹魏西部重地关中,秦川以南是蜀汉北部重地汉中,中间隔着极其难走,以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曹魏兵力的八分之一布署在西北防备鲜卑人,还有八分之一的兵力布署在北方防备乌桓人和辽东公孙氏。曹魏如果要攻打蜀汉,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需要从东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到徐州一线调兵到关中。这可是千里调兵,消耗极大,从荆州及徐州到关中,也就是从今天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往陕西调兵,相距千里,耗时巨大,等完成调兵,失了先机不说,蜀汉早就做好准备了。另外,如果大规模调兵,荆州及徐州前线曹魏兵力就空虚了,如果东吴来偷袭怎么办?这可是巨大的风险。
二是曹丕想攻打蜀汉必须穿过极其难行的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云,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客观存在的,当年曹丕他爸曹操在与刘备争汉中时,就是因为道路难行,后勤不继,才败给刘备,曹丕不会不知道。攻打蜀汉后勤补给极其困难,而且条件不具备,东吴并不是真心臣服,西北及北方边境也不太平,再加上蜀汉虽失荆州,但是蜀中主力尚存,刘备尚在,并不惧怕再来一次汉中之战。
即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奉行了联吴抗曹的国策,再加上道路难走,曹丕攻打蜀汉都不现实。算来想去,曹丕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攻打东吴,既不需要大规模调兵遣将,又没有秦川天险不方便运粮,又可以就近攻击。可是曹丕碍于政治上的原因,在孙权没有最后摊牌时,曹丕没有攻吴借口和时机。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解除了来自蜀汉的威胁,就不再对曹丕恭敬,并且拒绝派遣儿子到曹魏当人质。
孙权的态度和行为终于让即位以来一直憋足了劲没处使的曹丕找到了借口,于是曹丕开始倾国之力南征孙权,这也成为曹丕时代的国策,并且曹丕还借南征解决了臧霸的半独立势力,并完成了内部整合。所以曹丕的伐吴战略是正确的,不要拿司马昭时代先伐蜀后攻吴的战略来比,时势不同,司马昭时代,东吴处于内斗,无瑕北顾,西北及北方边患已除,只有南方的蜀汉与东吴两个割据政权。
而蜀汉由于连年北伐,国力衰弱,朝廷中也开始内斗不断,宦官弄权,司马昭具备伐蜀条件,所以不能与曹丕时代同日而语。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曹丕伐吴和曹丕伐吴死了哪些大将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