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江北四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北四镇结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明史章正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劝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义,贱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者,温体仁私人也,廷推阁臣,望轻不得与。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正宸上言:“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事因多扰,变以刻成,综核伤察,宜存浑厚。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狱拷讯,竟削籍归。
九年冬,召为户科给事中,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礼之特重。正宸出其门,与搘拄。岁旦朝会,帝隆师傅礼,进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宠利居成功,毋以爵禄私亲昵。”语皆风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复正宸故官。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结营寨,擒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忠义所激,四方响应。宜亟檄江北四镇,分渡河、淮,联络诸路,一心齐力,互为声援。两京血脉通,而后塞井陉,绝孟津,据武关以攻陇右。陛下缟素,亲率六师,驻跸淮上,声灵震动,人切同仇,勇气将自倍。简车徒,选将帅,缮城堑,进寸则寸,进尺则尺,据险处要,以规中原。天下大矣,渠无人应运而出哉?”魏国公徐弘基荐逆案张捷,部议并起用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安远侯柳祚昌等荐起阮大铖,正宸并疏谏,不纳。改大理丞,正宸请假归。鲁王监国,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
以下答案供参考:
4.A.望轻不得与 与:给予
B。迁吏科给事中 迁:升官
C。正宸争之,事遂寝 寝: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镇 亟:紧急 答案: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学行”的一组是:
①从学同里刘宗周②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③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④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⑤召复正宸故官⑥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应熊“入阁”,结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监狱拷打审讯。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门下做事,他们俩的关系不好,章正宸与周延儒意见常不合。
C 章正宸说“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这些话,是在讽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时,陛下应亲率六军驻扎在淮上,人人齐心同仇敌忾,勇气自然会倍增。 答案:C
2. 掩鼻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而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译文编辑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 王,郑袖,美女三人坐一起,郑袖于是先行告诫御者说:王如果说了什么,一定要快速执行。王叫美女到他前头,靠近他,几次掩口,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3.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4.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5. 通天岩记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都分了田畦,好像笋,这就是所说的通天岩,石壁上的小缝隙有圆盘方盂那么大,垂下的藤蔓摇摆着枝条,云朵在树木空隙中飘动,眼睛像沙砾般闪亮。
我拄着拐杖在险路上攀登,奇异的景象层出不穷。洞中平坦的地方能够坐上几十上百人,即使在春天二月晴朗温暖的时候也都要穿棉衣。
进洞不几步就漆黑。在它旁边的叫轮藏石,无可名状。
还有的像冰柱,要捆扎火把并点燃才可以进入,好像器物,多不胜数,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来游览或贬官到这里的人。沿着乱石,犬牙交错的石头间有一个深洞。
下到洞中,大小高低不一;有的突出的乳石,下大上尖如璧玉。有的钟乳远远望去如水一般,好像裂开的瓜果。
岩洞的东面,好像肺肝。四壁上的钟乳如衣架上的衣服,皱褶分明。
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记。有两个孔穴豁开通天,好像垂挂的流苏,有几块大石相峙立,人们称它叫菩萨、叫金刚,那菩萨金刚神采飘逸,晶莹透彻。
退回来。凝结在地上的钟乳,好像鬼神形状,不敢进去探个究竟。
洞中有许多零零碎碎的钟乳石,散散乱乱像铁滓一样,被人们称为龙屎,踩上去就像棘藜刺脚趾,阳光透进岩洞,乱石到处横列,有许多垄田。洞中平坦的地方又能够坐几十上百人,叩击地面坎坎作响就像鼍皮鼓,拄杖行路也发出声音,料想那地下一定又有空洞。
这洞旁还有一个洞穴,类似枯井。 往前走又持着火把,经过乱石堆,地势又很平坦,好像倒挂的莲花。
越往洞的深处走,棱角十分清晰,其精巧不是人工所能雕琢出来的。还有的钟乳像罗汉小像,可以绕着它行走。
洞中有石燕,见到火光就飞走。这通天岩洞穴幽深而隐秘,无法完全探寻清楚,可透见光线,才大放光明,好像枯树,好像禽兽,向东直走二百步,如蜿蜒的蛇和盘绕的龙,抬头望去仿佛有重楼叠阁,距离游人很近,走近前要饮却捧不起来,抚摸它像龙鳞。
唉、新安人董谋道、我的叔父洪光晦、弟弟洪景徐、报恩寺的希赐和尚。在高处田垄的尽头,有一丘水池,在它的下面绕着石壁有条水渠,据说春夏之交水深而不能走过。
在水池的地方,孔穴非常狭小,弯腰才能进去《通天岩记》 从英州城向西南走十五里,到了石角头山!这次同游通天岩的有毗陵人邵林宗。从山脚下向上攀登二百步到半山,有一个山洞,洞口冷风侵人,好像旗帜,好像帷幕。
里面排列着一个个像蜂房一样的门窗,洞顶凝结着钟乳,好像珍珠缨络。 我在石壁上题字说: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通天岩,但是生在英州的人,都没有一句话来宣扬这里的景致,以致使通天岩之名默默无闻,真是令人叹息啊。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入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大明灭亡。
北方崩坏,南方却依然保有半壁江山。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后,故明的各大实力派开始行动,准备建立南方小朝廷。
在当时,有资格新建小朝廷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军阀,以左良玉、高杰和郑芝龙等人为代表;第二种人是文臣,以钱谦益、史可法等东林党人和马士英等非东林党人为代表。
最初,由于军阀们离南京城较远,所以南京城内的文臣一度占据上风。不过从客观事实来看,这些文臣的思维似乎并没有转变,还是当初那种作威作福的派头。
这就是典型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现象,只有兵强马壮的人才拥有话语权。
李自成进入城,很像董卓进入洛阳城,没过多久,这两位都失败了,天下开始纷乱。只不过三国纷乱的时间较长,明末纷乱的时间较短。
李自成与董卓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李自成直接灭掉了明朝,没玩什么废立皇帝的把戏。但李自成不玩,南方小朝廷却不能省略这一步。
崇祯皇帝已经不在了,谁来继位扛大旗呢?
以钱谦益、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希望拥立潞王朱常淓,以马士英为首的非东林党人却希望拥立福王朱由崧。
东林党人的理由是:福王朱由崧是神宗(万历皇帝)的孙子,按辈份、排行应当立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婪、好色、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
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可实际上呢?主要原因还在于,福王朱由崧与东林党有嫌隙,他们担心福王当皇帝之后,会对自己不利。
想当初,万历皇帝晚年,曾动过废太子的心思,而与太子朱常洛争位的,就是老福王朱常洵。之后,三大案分别爆发,东林党把老福王和郑贵妃重重得罪了一番。
左良玉百万肯定是吹牛江北四镇,但应该有60万以上,其江北四镇他北方四镇因为是军阀,军阀手下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兵,每人最少应该有40万人以上,加起来最少也不止100万,至于驻地防区最好百度,有图看哪用什么简述,但钱粮问题要提一下,当时朝廷是不管军饷的,左光斗让他们军阀自己筹钱,而军阀人少的收收税,人多的尤其那个左良玉直接让手下人抢老百姓的,自己封地不够抢抢外地的,清君侧就是如此,所以钱粮问题说不清,太复杂江北四镇了
南明的关键一战在1645年中旬爆发,理论上来说清朝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灭掉南明,同时南明试探性的北伐已经让清廷感到了威胁。不过在清廷看来战争无异于赌博,不如一次就赌到底,于是在消灭大顺军以后,消灭南明成了首要目标。
在消灭大顺军的同时,南明试探性的北伐让清军感到了恶战爆发的可能性,所以在清军南下的规程中,要想避开恶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当时南明在江北四镇中设有重兵,因此想要击败南明军并没那么容易。
个人认为南明失利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军事上部署的不足,另外当时南明虽然已经成立了小朝廷,可是左良玉的承认是最大原因。如果辅佐弘光朝廷的是左良玉而不是马士英的话,似乎战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以左良玉的军事才能,清军想轻易灭南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因为南明江北四镇没有及时北伐错过战机
南明扭转战局的最佳时机就是1645年的一月至三月,当时清军全部集中在潼关与李自成决战,且清军也只是在黄河以北一带设防,所以防线极为空虚,倘若南明持续进攻的话,清军必然会败走。南明非常希望看到李自成被完全吃掉的结局,不过这并不影响南明的北伐。
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湖北一带被阿济格击败后,就基本宣告大顺军解散了。可是清军此时还没有恢复元气,这是南明北伐的最佳时机,李自成被吃掉,清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南明一旦北伐,那么清军就很难招架了。
当然前提是清廷愿意与蒙古诸部和谈,抽出部分军队继续南下同时拖住南明,否则清军必败。但这么好的机会,南明军只做了试探性的北伐,这也令不少历史学者感叹中国王朝难逃300年周期的诡异命运。当时无论是江北四镇还是左良玉都可以抓紧时机进行北伐意图消灭清军主力,这样一来明朝又可以再次恢复基本版图。但左良玉不北伐的原因很明显,就是避免再次与清朝交锋。
在崇祯年间,左良玉屡次担任剿灭农民军的军事指挥官,同时他也抽调过一部分军队赶往关外支援袁崇焕抗击清军,可是几次交手下来,发现清军想要一时之间消灭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屡次与清军交锋的部队回忆,在与清军交手后发现,虽然清军名义上是游牧民族部队,可是火器的配置一点也不差,火炮的数量甚至超过左良玉的正规军,所以左良玉在没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是决不敢轻易对清军展开进攻的。
既然不难正面灭掉清朝,那左良玉总能在清军与李自成决战的时候进行一次打包抄吧,意图彻底切断清军的补给线,让清军与李自成恶斗,自己逃之夭夭,并逼迫清朝退出关外。可实际上左良玉并不是没有冒险的勇气,想的是一旦冒险以后自己如何结局是一个问题。
当年诸葛亮北伐倘若赢了,他会不会黄袍加身都是一个问题,而左良玉也一样,一旦逼迫清廷投降以后,他会不会也作出反叛的事情,这很难说。不过左良玉对明朝的忠心一直到清军攻打武汉的时候也没有消褪,可见左良玉还算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忠臣,但他没有作出军事行动挽救明朝,而是在一定意义上错过了战机,让明朝陷入被动的局面中。
二、因为南明朝廷没有重视左良玉的建议
到了清军南下,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过去的优势已经不在了,清军分三路灭南明,一方面直扑扬州,另一方面进攻武汉,并且还派兵进入四川与杨展决战,可是这三路大军居然都赢了。
当时多尔衮认为,三路大军只要有一只胜利就有战胜南明的希望,可他还是太高估南明了。几场决战下来,首先是江北四镇的崩溃,再加上武汉城防不利,被阿济格占领,随后在成都郊外的决战中,杨展不敌清军,最终弃城而逃。不过杨展刚刚击败张献忠,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已经非常不错了,可是杨展希望诱敌深入,但南明朝廷始终没有给予他什么支援。在杨展看来只要他将清军拖住就能实现彻底消灭清军,可事实上,三路大军没有一处收到过激烈抵抗,在江北四镇看来倘若直接与清军决战,那么南明的实力将一次就消耗光。
可按照左良玉的建议,南明可以派出江北四镇的兵力保证扬州的安全另外还能派出一部分兵力继续追击清军。虽然清军兵力不多,可是主要以骑兵为主,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这也使得南明军队不敢轻易与清军决战。
由于南明军主要擅长水面作战,所以清军想渡过长江直取南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左良玉手上的水军至少还有10万之众。清军当时的想法是借包围扬州后,逼迫左良玉来救京,可没想到左良玉来了,马士英急了。
马士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可以说给了清朝统一提供了太大的便利,清军后来在几场主要战役中的胜利还有赖于学习了包围扬州的这一招。不但让南明南部吵成了一团还间接的打击了明朝军队的士气,让清军可以不战而胜。
后来清军与南明军在武汉和荆州一带决战,最终虽然清军攻破了城池,可是损失也不小,无力继续进攻湖南,但这在多尔衮看来就是左良玉的军队在干扰清军的进攻速度。因此在后来左良玉残部投降清军以后都没有好到哪里去,根本原因还是左良玉部队的军事实力以及左良玉自身的军事远见造成的。
当时南明朝廷倘若管理人是左良玉那么势必会抓住最有利的时机进行北伐,并通过北伐来消耗清军的实力,最终把速战速决打成拉锯战,这也是多尔衮最不想看到的。第一是当时北方经过多年战乱早已是满目疮痍,要想解决粮食问题还必须与南明一战夺取江浙一带,收集民粮来缓解部队的粮食不足的问题,可是粮食问题远没有多尔衮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清朝与南明的决战其实也是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个最主要江北四镇的还是在于南宋和南明江北四镇的历史背景大不相同江北四镇,南宋时期,北宋王室只有这一卖,而到江北四镇了明朝末期,存在着多个南明的王爷,所以说这些人很难做决定
崇祯皇帝在李闯王大军进攻之后江北四镇,愤然吊死于煤山之上江北四镇,于是享国二百余年的朱明王朝正式宣布关门歇业。正当北方的国土处于清军和大顺军的火并的时候,南方的明朝宗室纷纷借用明朝的影响力来建立政权,企图复制东晋和南宋的南北对峙之势。其中在政治影响力和地域版图来看,最有希望完成这举动的无疑是由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嫡系子孙——福王系的弘光帝,然而这哥们从洛阳跑出来之后只知道纵情享乐,并且把边疆的军事斗争完全交由军阀们组成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但很快这些被依为肱骨的军阀就狠狠地打了弘光的脸。那为何江北四镇在这个时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江北四镇?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所谓四镇的真实面目
而被朝廷深为信任,一度倚为肱股的江北四镇,江北四镇他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考虑到自己的拥戴之功,从而达到可以控制朝廷,建立自己威信的效果,从这方面来看,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军阀,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望。这一点倒是和坐镇长江中上游的左良玉相吻合,他也想借着新朝的初立,和朝堂中的东林同党拥立潞王做皇帝成为从龙之臣,特别是朝中大员们都希望拥立潞王避免明末争国本遗留下来的毛病。对于这些军阀,除了黄得功,时人评价
“泽清、良佐徼乱扰俶,不异盗贼。而覆国之罪,良佐弥深;屠民之伯,泽清是最。一以酰戮、一列贰臣,斧钺之当,岂独天道好还也。”
于是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准备开始火并,在国难当头,南明最有实力的两只军事力量首先居然都是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特别是四镇,更是为了扬州这块富庶的地方,四镇的军阀自相残杀。他们对于最大的敌人满清是否能打击掉弘光政权根本没有多少兴趣,老兵油子们的眼中只有自己能分到多少南明政府那一点少得可怜的税收,和到底谁能在朝廷之上有绝对的话语权的问题。
四镇的结局
但是高杰兄弟在私德上面问题真的挺大,他首先给李闯王结结实实送了顶绿帽子,并且投降明军。明朝让他攻打李自成,他却和队伍里的白广恩起矛盾,在陕西的战争中,因为这两的矛盾直接导致李自成打进西安,明廷西线的支柱孙传庭阵亡,但是高杰还是相对听话的,弘光命令他进军被北方,他还是出兵的,但是死于部下的兵变中。刘泽清则更加滑稽,他从明朝摇摆到清朝,作为明末离京畿最近的军阀之一,他和左良玉一块接到崇祯需要勤王的诏书,这两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无视,直接导致明朝的覆灭,后来刘泽清投降清朝之后还不消停,觉得凭我能力屈从江北四镇你们这些连各地都平定不了的外族?
于是他和南方的南明政权暗通曲款,但是被发现,于是凌迟处死。刘良佐则是和刘泽清一路货色,在辽东他就投降清朝,后来又来到了南明混上了总兵加伯爵的高官显爵,在清军南下的时候,见风使舵的刘良佐再次改换门庭,充当清军铁蹄践踏南方的刽子手,在江阴血战的时候,刘良佐就是清军的排前兵,直到被人认出骂了他一顿,他才有点惭愧之色,带这沾满血的红顶子最后在清朝以高官厚禄辞世。
后世张廷玉评价黄高二人就表示:
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高杰、祖宽皆刚悍难驯,恃功不戢,而杰尤为凶骜。然杰被戕于锐意进取之时,宽受诛于力战赴援之后,死非其罪,不能无遗憾焉。
为何江北四镇不堪一击
在清朝的大军压境江南的时候,醉生梦死的弘光朝根本没有一点准备。作为朝廷边疆上最重要的四个藩镇,基本没什么做抵抗的打算。他们甚至还想着挪用国家抽取的民脂民膏来为自己修建的豪宅添砖加瓦,本质上他们大部分都是勇于虐民,害怕作战。
因为所谓的江北四镇都是由军阀和乱兵组成的,他们在乱世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前途命运,除了抵抗的黄得功和早早就拿盒饭的高杰,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安危哪比得上自己以后的富贵。甚至在弘光出逃的时候,他们还派出军马来追赶他们之前的君主。因为缺少对于国家的信仰和民族大义观念,所以在将领们的带领之下,整个军队的风气也是可想而知,在满清下江南的时候,自然也是望风而降。在南明一朝,这种的军阀比比皆是,也是当时那个乱局的缩影吧,他们的存在无疑为推翻明朝火堆中加了一把干柴。
西方史学家斯宾格勒提出一种文化形态史学理论,他认为:政权或者文明跟其他事物一样,有着萌芽—发展—衰弱—灭亡的一个过程。在一个国家政权发展后期,必然面临着内忧外患。以今天明朝为例,在政权气数已尽的时候,内部的不和谐势力比如江北四镇便会揭竿而起,意图脱离中央统治,形成各种各样的军阀。
江北四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江北四镇结局、江北四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