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业,以及杨业历史人物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翻译:杨业,是并州太原人。
原文(部分):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宋史·杨业传》
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
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
他成人之后,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任职,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北宋名将:杨业
(?—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信之子。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
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家将的第一代主心骨杨业杨老令公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北汉的将领,后来归降北宋,官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衔。
宋太宗安定兴国五年,杨业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四海。雍熙三年,宋太宗决议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潘美(演义中潘仁美原型)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帅攻辽。各路大军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后,东路军曹彬的部队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各路军马被迫撤回,朝廷下诏把四州百姓迁移到内地,潘美杨业担任带兵维护百姓。
此时辽将耶律汉宁再次攻陷寰州,杨业以为辽军气势正盛,不应与其正面交锋,只需派一局部人在石碣谷具险断后,保证百姓顺利撤离就行。护军王侁不同意,以为宋军兵力不在辽军之下,应该正面杀敌犯罪报效国度。潘美采用了王侁的倡议,在陈家谷口布阵迎战辽军。此战辽军投入大量骑兵,在平原作战步兵就是骑兵的活靶子,宋军大败,杨业的二儿子杨延玉战死,杨业也中箭落马被俘,后绝食而死。采用王侁意见的潘美就被演义写成大奸臣杨家将的死对头,其实潘美除了这次对杨业的死要付点义务外也算北宋开国的名将。
五代十国时,政权更迭频繁。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沦亡。北汉将领杨业也随北汉降宋。杨业本名叫杨崇贵,他年少时很受刘崇的看重,刘崇以其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披靡,国人号称无敌。但是刘继业在北汉30多年的战绩却埋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卫,以至北汉主刘继元投诚以后,还在坚持战役,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身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杨业在战场上被称“杨无敌”,为何最终投降了宋太宗?
话说杨业在成为北宋将领之前,一直效力于当时北汉政权,杨业自小跟随北汉世祖刘崇被赐名为刘继业,先后担任侍卫统领,军队节度使,因数立战功,因而有了‘无敌’称号,在刘继元继承北汉后,出任领兵将军,与当时的北宋多有征战最后都失败,后在宋太宗讨伐北汉的战争中,刘继元不敌投降,杨业虽据城苦守,但在宋太宗令刘继元劝降下最终选择了投降归附。
杨业之所以投降宋太宗是有原因的,与当时局势和自身都有着很大关系。
从局势来说杨业虽在战场上被称无敌,但并不能一直无敌,他所在的北汉政权被宋太宗带领的北宋军打垮投降了,他自己据城苦守也不是对方对手,投降无疑是最好选择。同时当时的北宋政权攻灭北汉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成为继唐朝之后又一个由汉族大一统的朝代,此时的北宋背后是整个汉族,是万千百姓的希望,杨业的投降效忠不仅是为北宋效力,更是为民族效忠。
从自身看,杨业为人忠直,一直碍于刘崇对他的知遇之恩而不能投降,而宋太宗怜惜杨业的才能,请刘继元出马劝降。有了故主的劝降,杨业不仅保全了名声,名声反而比之前更加响亮了,自然没有继续与北宋为敌的理由,于是顺势投降。
另外杨业所在北汉政权是大辽扶持下的政权,刘崇,和刘继元都是大辽的儿皇帝,这与杨业内心渴望建功立业,效仿古代名将,收复边疆,为民族而战的理想相差甚远,杨业的抱负根本得不到施展。而另一方宋太宗,一统割据,结束五代十国局面,抗西夏,拒大辽,是个大有为之君主,若投在他的麾下可以抗击大辽,可以实现他为民族建功立业的理想,所以为了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在北宋的劝降下他选择了投降。
在演义中,杨家将被辽军围困在二郎山的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机”,杨业宁死不屈,碰李陵碑而死。那么,杨家将被困的二郎山到底在哪里,还有就是历史上杨业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这个二郎山被认为在山西省怀仁县境内,怀仁县的金沙滩就是当年宋辽的主战场之一。据史书记载,公元986年,北宋三路大军伐辽,西路大军潘美(演义中的潘仁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由于出师不利,面对十几万的辽军,宋太宗命令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本来就是一场掩护撤退的战役,谁知道当时的监军王侁非要与辽军正面冲突。
杨业深知其中的凶险,就与监军王侁据理力争,但由于主将潘美采取了默认王侁的态度,无可奈何的杨业只好妥协,冒险出击,并且与潘美约定,让他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才有一线生机。谁知杨业在前面作战,监军王侁等半天,以为辽军撤退,为了争功,他率领部队出击,但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他就脚底抹油逃跑了。
等到了杨业与辽军浴血奋战,转战到陈家谷的时候,却不见接应的队伍,他率领部下与敌人力战。他中身受几十处伤,部下战死,自己的战马也重伤,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辽军擒获。此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后,为表忠心,绝食三天而死。
而在演义中,杨业被契丹大军围困于两狼山的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机”。为了表现杨继业威武不屈,以身报国的精神,设计杨业碰李陵碑而死。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虽然有所夸张,但显得更加悲壮和惨烈。
很多人把演义当成历史,然而演义与历史的区别蛮大的,演义终归是演义,演义与历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各位,你们说呢?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986年)杨业,
原名重贵杨业,麟州新秦人。
北宋名将,
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
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
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
杨业自幼追随北汉世祖刘崇,
刘崇赐姓名为刘继业。
后成为刘崇杨业的保卫指挥使,
因为骁勇善战出名。
经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
国人给他起杨业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
开宝元年(968年,),
刘继元继承北汉皇位,
命时为侍卫都虞候的杨业
与冯进珂领兵镇守团柏谷,抵御宋军。
翌年,宋太祖亲征北汉,
杨业、冯进珂自知寡不敌众,
撤回太原,刘继元震怒,卸二人兵权。
三月底,宋军包围太原,
杨业率突骑数百袭击宋军,
被宋将党进所败,
杨业在援兵的帮助下逃回太原城中,
免于被俘。
六月又随郭无为率兵突围,
但坠马伤足,再次退入城中。
不久辽朝援兵到来,宋军撤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太宗征讨北汉,
刘继元不敌宋军猛攻,决定投降,
杨业仍据城苦战。
宋太宗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
让刘继元劝降杨业。
刘继业派亲信劝降,杨业北面再拜,
痛哭流涕,解甲投降,谒见太宗。
太宗非常高兴,加以慰抚,
恢复他的本姓,并将其名改为单名“业”。
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
军队回朝以后,
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
又考虑到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
又改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宗密封锦囊给他,
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
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
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
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
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
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
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是为雁门关之战。
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
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
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
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
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
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
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
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
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
杨业为副主将,
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云、应、寰、朔四州,
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
恰逢东路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
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
各路军马都被撤回,
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
当时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
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军十多万人,
再次攻陷了寰州。
辽朝视杨业为大患,
要求务必生擒杨业。
辽将耶律斜轸听说杨业出兵后,
令萧挞凛设下埋伏。
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耶律斜轸与之交战,
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
耶律斜轸再次进攻,杨业退至狼牙村。
从寅时到巳时,
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
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
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
潘美不能制止,
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
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
果然来到陈家谷口。
一看没有人,就拍着胸膛非常悲恸,
继续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
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
杨业依然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
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藏身林中,
中辽将耶律奚低之箭,落马被俘。
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了。
杨业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时为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十二日。
耶律斜轸割下杨业的脑袋,献给辽廷。
关于杨业和杨业历史人物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