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族 靺鞨族和女真族

金汇小助手 生活探索 2023-01-23 4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靺鞨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靺鞨族和女真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关于靺鞨族的起源是什么?

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两汉至魏晋时,肃慎后裔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曹魏初年摆脱夫余的羁绊,始直接通贡于中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渐打败夫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句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句丽的附庸。668年唐灭高句丽,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句丽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故地,于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707年(唐神龙三年),唐廷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762年(唐宝应元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徒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句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靺鞨族是今天什么族

靺鞨族是满族的祖先。靺鞨(mò hé):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什么是靺(mo)鞨(he)?

NO.278,Humanitas/文

校/听风者 画/傲慢的上校 图/地缘谷

早在虞舜时期靺鞨就与中原王朝建立起了朝贡关系,那时候它们叫肃慎。人们模糊地知道肃慎远在 东北的“海之外” ,也知道他们向中原进贡一种叫作“楛矢石砮”的箭矢,以表臣服。但鲜有人真正地踏足肃慎,所以其底细与具体位置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知。

到了魏晋时期,双方的接触逐渐增多,“靺鞨”之名首见于史册。《北史·勿吉传》记载: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 ”到隋朝初年靺鞨已经发展成伯(汩)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粟末七个主要部落,逐渐壮大的他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后来则一步步演变成我们更为熟知的女真族。其中被史书着墨最多的是黑水、白山、粟末三部。

靺鞨七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处于各 自为政的松散状态 。靺鞨人在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曾经大规模向南迁徙至松花江流域,《北史》中的记载应该是他们已经完成迁徙的状态。而白山部所以得名,则在于他们围绕着长白山,在吉林与朝鲜交界地带活动。

靺鞨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与东北当时已经强大起来的高句丽 发生冲突 。早在公元280年,当 时尚 称为肃慎的他们入侵高句丽,在边境烧杀抢掠。高句丽西川王派遣其弟达贾率军迎敌,达贾出奇制胜,攻克了肃慎的檀卢城,击杀酋长,将六百余家肃慎人强行迁徙至扶余的南乌川,同时收降了周边六七个部落, 作为附庸 。

白山部是如何被高句丽征服的已不可考,史书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 “白山部素附于高丽” 。公元468年,长寿王率领靺鞨兵一万,攻取新罗悉直州城。对比《北史》 “胜兵不过三千” 的记载,不难看出白山部已颇具实力,是靺鞨仆从的中坚,此后也一直是高句丽南征北战的重要盟友,甚至充当了对抗中原王朝的马前卒。在后来的战争中,泊咄、安车骨、号室三部也被发现加入了高句丽的阵营。

隋唐正是高句丽对边疆骚扰 最为猖獗 的时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一万多靺鞨骑兵入寇辽西,被营州韦冲击退。文帝闻讯龙颜大怒,命汉王杨谅率军征讨,然而大军到此却是水土不服、疫病肆虐,加之粮草不济,远征不了了之。高元也慑于中原的强大,上表称臣纳贡。

但高句丽 降而复叛且暗通突厥 ,使得继位的隋炀帝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应付边患。开凿大运河、 三次御驾亲征 几乎掏空了国力,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哪怕是军事才能超凡的唐太宗也没能一举消灭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是以白山部为首的靺鞨人中断了唐军的大好局面。

高丽北部傉萨(都督)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率领多达十五万人的生力军驰援,靺鞨仆从军在战场上反而比高句丽 更为卖力 ,结果是唐军首战失利,阿史那社尔部下的突厥前锋被打败。尽管太宗将援军一网打尽,俘虏了高延寿与高惠真,但久攻乌骨城不克,太宗不得不下诏班师回朝,后续的征伐计划也随着他的驾崩不了了之。

不过高句丽也因此遭受重创,而唐朝在贞观之治下走向强盛,为高宗彻底消灭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国王金春秋 向唐朝求救 ,报告高句丽与靺鞨已攻占三十六座城池, 新罗濒临灭亡 。高宗当机立断,命程名振、苏定方率军先行征讨。

五年后,百济国灭,高宗一面命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等将领加紧攻势,另一面召集军队扩大战争规模,把赶来助战的日本人与百济残余悉数击败。总章元年九月(公元668年),平壤在僧人将领信诚的里应外合中被攻克,末代国王高藏被押解至长安,高句丽 最终灭亡 。

白水部为常年追随高句丽对抗中原王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年太宗亲征时,可能是震怒于靺鞨人带来的损失,他对俘虏做了区别对待,三万多高句丽残兵被放还,高延寿与高惠真与下属的酋长们均被拜官迁往中原。可靺鞨仆从就没这么幸运了,三千多人俱被坑杀。哪怕到了高宗年间,我们仍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灭高句丽之战长达十三年,靺鞨人的 伤亡情况不言自明 。平壤陷落后,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白山部残余多数归于王化,而安车骨、泊咄、号室三部过于衰弱, 默默无闻矣 。

另一面,由于松散的状态,并不是所有靺鞨人都向高句丽俯首称臣。其中位于最北边的黑水部尤以骁勇著称,以生活在今黑龙江流域而得名。南与后来的渤海国毗邻、西与室韦为界、北至小海(鄂霍次克海)、东至大海(太平洋)。《新唐书》为其单独立传,其曾经的强大可想而知。

黑水部虽然距离中原最远,但与之 建立联系却相当积极 。第一位被记载的首领名叫阿固郎,早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亲自率使团朝见了唐高祖。太宗继位不久,黑水部正式向唐朝称臣。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为了奖赏他们多次遣使朝贡,唐太宗顺水推舟地设置了带有羁縻性质的黑水州,这也是首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前。

唐高宗灭高句丽后,白山、安车骨、泊咄、号室四部均衰落,唯有黑水部 走向全盛 ,趁机大肆扩张,坐拥十六个部落,他们常常自恃勇力,袭扰周边部族,自然引来了唐朝的注意。甚至在武则天在位时 双方发生冲突 ,被同为靺鞨族出身的将领李多祚击败,李多祚在酒席中诱杀其渠长将部众各个击破,但黑水部山高皇帝远,唐朝不能时时保持着高压控制,还是选择了安抚。

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请求建立黑水军得准。次年,又薛泰上奏在其中最大的部落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他小部落则置刺史。两年之后,朝廷再赐黑水都督李姓、名献诚,还派遣长史进行监管,由幽州都督节制,自此朝贡不绝。由唐朝 赐姓李 ,对黑水部来说是无上的殊荣了,是对诚心归顺的信任。但随着渤海国的势大,他们也逐渐被粟末部的同胞兼并。

粟末部,作为距离中原王朝最近的部落,也是友好往来最为密切的。起初与白山部一样臣服于高句丽,但也有部分族人 倾向于内附中原 。比如在隋末,酋长突地稽率千余人迁至营州。突地稽本人受到了隋炀帝的赏识,得封辽西太守。隋亡后,他又追随李世民消灭刘黑闼,因屡立战功被太宗赐姓李。

没有跟随突地稽内迁的粟末部众则称为“高丽别种”,他们在高句丽国灭后才崭露头角。为了根除后患,唐朝将他们 强行迁到营州 ,但营州是突厥、靺鞨、契丹多族杂居的地界,形势混乱。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饱受饥荒之苦,首领李尽忠不堪都督赵文翙的压迫,伙同另一首领孙万荣掀起反叛。粟末首领大仲象与大祚荣父子发觉到这是回乡的天赐良机,联合白山部首领乞四比羽率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度过辽水东逃, 据险而自守 。

营州之乱很快被镇压,李尽忠、孙万荣先后身死,但粟末部仍不免遭到清算。乞四比羽被穷追不舍的李楷固军斩杀,此时大仲象也撒手人寰,好在其子大祚荣骁勇善战,重整部众在天门岭反败为胜,李楷固仅以身免。而契丹余部尽数归降突厥,将道路阻绝,武则天也无力再组织军队征讨,大祚荣得以继续收拢乞四比羽的白山残部与高句丽遗民,在东牟山 自立为王 。

转机发生在神龙政变,复位的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笈抚慰,大祚荣明白朝廷的用意,欣然俯首称臣,成为首位渤海国君主。尽管主体是靺鞨人,但他们的风俗却 非常的不“靺鞨” ,倒是趋同于高句丽和契丹。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这是靺鞨其他部落所不具备的,当然这可能要归功于内迁营州三十余年的经历,粟末部深深受到了唐朝的影响。渤海国立后, 政治上以唐朝为样板 ,历代统治者均派遣过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值留学。

大祚荣在对外交往中 注重左右逢源 ,与西边的契丹、南边的新罗都通使修好,但是和北边黑水部的同胞 剑拔弩张 ,一度影响到了与唐朝和新罗的关系。黑水部向唐朝朝贡,渤海国是必经之路,但过于火热的关系引来了猜忌。

大祚荣死后,继位者大武艺就怀疑黑水部一直在和唐朝 合谋夹攻自己 ,想要先下手为强将黑水部消灭,统领军队的王弟大门艺认为此举定会招致唐朝兴师问罪,在大军开到边境时做了最后的劝谏,得知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后,大门艺弃军逃往唐朝,玄宗以流放岭南为名保护了他,气火攻心的大武艺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悍然渡海进攻登州,玄宗于是令大门艺赴幽州召集军队以示惩戒,几年战事下来,渤海国陷入了唐朝、新罗、黑水部的三面包围网中,大祚荣苦心经营的外交局面险些毁于一旦,大武艺 不得不退兵谢 罪,这一风波才算结束。

渤海国最终是如何征服黑水部的也没有留下直接的记载,但从靺鞨各部朝贡情况的变化可以发现端倪,唐朝后期断绝朝贡的部落越来越多,并不是它们有意与中原为敌,而是跟随渤海国的使者一起朝贡,黑水部 “亦为其所属” 。有鉴于大武艺时期的教训,强盛起来的渤海国很可能 并没有用武力手段强行征服 ,黑水部也由此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不然史书对中间过程几无记载是难以解释的。

907年唐朝灭亡,渤海国和宗主国一样面临着严重的 社会 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被新崛起的契丹人抓住了机会。当时东北各族都已向耶律阿保机臣服,只有渤海国未服。阿保机志在逐鹿中原,必须先解决东边的后顾之忧。但渤海国力尚存,阿保机征战二十余年方攻占王都忽汗城。他对一生中最大的战利品极为重视,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即东契丹,指定长子耶律倍统治它。而阿保机却也无福享用了,在班师的途中病逝。

至于靺鞨人的结局,渤海国与黑水部也是截然不同的。渤海遗民文明程度较高,便于统治,多数被辽国强制迁徙到辽东半岛,是为“熟女真”;而黑水部仍然保留着彪悍的生活习性,难于管理,是为“生女真”。总之“靺鞨”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接下来的 历史 将由“女真”书写 。

参考资料

北史 . 李延寿;旧唐书 . 刘昫;新唐书 . 宋祁欧阳修等;唐会要 . 王溥;册府元龟 . 王钦若;三国史记 . 金 富轼 ;渤海国史 . 魏国忠朱国忱 郝庆云;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李德山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靺鞨族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靺鞨族的满族的先祖。

靺鞨族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它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

靺鞨的历史

“靺鞨”之名,初见于《北齐书》。靺鞨,是貊貉同音词,是貊族与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族名的类似情况,还有如真番族、满番族、满离族、黄头室韦族、黄头女真族、如者室韦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

貊族与貉族,进入东北后逐渐结合成为新的民族。邑娄取代肃慎,勿吉取代邑娄,取代勿吉,是一条较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总体来看,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无疑是肃慎族后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肃慎族后裔的这一结论,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隋书》说:“靺鞨即古之肃慎氏。”《唐书》也说:“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两汉至魏晋时,肃慎后裔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曹魏初年摆脱夫余的羁绊,始直接通贡于中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渐打败夫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句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句丽的附庸。668年唐灭高句丽,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句丽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故地,于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707年(唐神龙三年),唐廷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

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762年(唐宝应元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领地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大体上南至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与新罗相接,东到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于辽河流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徒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句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其职官制度:中央置有中台、宣诏、政堂等三省和忠、仁、义、礼、智、信等六部,中正台,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上则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制,最盛时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数十县。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置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及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自有法律、监狱等。

由于社会相对安定,铁器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尽管一些边远的区域仍以渔猎及采集为业,但五京周围及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区都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在今延边地区一带培育出著名的卢城稻;大量饲养柞蚕与桑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培育出包括颉的猪、率宾的马、太白山的兔等优良品种。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专业的治工就多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位城铁、熟铜、金银佛和龙州、显州布、沃州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之类的工艺品驰名遐迩。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周长三十二里,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一次交易往往超过数十万钱。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如大诗人裴曾被日本的同辈尊称为诗坛的“领袖”;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中的统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传统及因袭高句丽、契丹的某些旧俗外,还积极汲取来自中原地区的新因素,从而导致了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娱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凡此种种,都促使渤海与内地间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关系,海东文化也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然而,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从大玄锡、大玮时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被迫出降,国亡。

靺鞨是什么民族的祖先

移居越国的通古族,其中心份子当是肃慎。他们本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後来势力从中国东北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及沿海州,再迁徙至北海道或日本东北地方的日本海岸。肃慎这名称,是隋唐时,称呼先秦时期居住於东北地方的民族的总称。日本的史料,也沿用此称呼。《日本书纪》记载阿倍比罗夫曾率水军北上,三次进行「讨虾夷」、「征肃慎」。在第三次征讨时,於渡岛和肃慎的船只遭遇。肃慎的船只以羽毛插在木头上当作旗帜。比罗夫试图与肃慎交易,於是在海岸堆积丝织品、兵器、铁器等物。结果肃慎方面来了两个老人,他们拿走丝织衣服与麻布。此外,也有很多从东北地方上京献马的记录。这些马是白色苇毛、白蹄的欧亚大陆产的名马。除了马匹之外,肃慎还产名叫「独犴」的北方野犬、箭筒、砂金等名产。迁徙至山形县的肃慎人,由於精通采矿、采金技术,逐渐往内陆深入,一度还曾到达茨城县的鹿岛。至今山形县内及鹿岛附近,仍流传着通古族的传说。

一进入八世纪,肃慎的子孙靺鞨族就开始抬头。靺鞨人原本是住在黑龙江流域,为求较温暖之地,於是进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那些移居北海道,或日本东北地方的称为肃慎,而移居高句丽的则称为靺鞨。他们都是通古族。六六三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打败了日本与百济的联军,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住在高句丽的靺鞨人大都逃往中国东北,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於七二七年为和日本签订通商条约,派遣使者至日,和日本维持约二00年的正式外交关系。这二00年间,甚多的靺鞨人涌到日本。单单在七四六年一年,就有一千一百多人登陆山形县,归化为日本人。因为山形县、新泻县一带,都是通古族的同胞,所以对他们而言,一定觉得非常有亲近感。据《续日本纪》记载,在越後(新泻县)有「狄」族或「虾狄」族登场。 狄族不仅活跃於越後,而且深入东北地方。这狄族究竟是什麽民族呢?七0九年,虾狄叛乱大和朝廷,所以大和朝廷在山形县设征狄所,藉以调派武器与船只。由於叛乱不断,大和朝廷一面派持节镇狄将军讨伐,一方面派使者到靺鞨的根据地,也就是中国的东北去交涉。狄族大概是高句丽被新罗灭亡时,流亡到越後的靺鞨族的一支。他们不断伸张势力,半世纪後,建立流亡国家,拒绝服从中央政权。

而这个民族据说是女真也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靺鞨族和靺鞨族和女真族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