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 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2-03 33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及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历史上老子骑青牛出了函谷关,最后他去了哪里?

春秋时期老子西出函谷关,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古代是一个奇人,写完《道德经》后就成了失踪人口。那么,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老子怎么就失踪了,他又去了哪里呢?

关于老子的去向一直都是个谜,主要有三种猜测:

一是老子一路向西,找到了昆仑仙山,他得道成仙,成了后来的道教的太上老君;这个在《西游记》老君则是一个法术高超,法宝很多很多,捆仙绳之类的宝贝多了去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然而教徒不严的神仙,这些都是对太上老君在道教的实际形象和神格位阶的描述,认为说太上老君应该是老子。

二是老子一路西行,这个去得更远,他直接到了天竺,还见了释迦牟尼,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二人对于宇宙的本源进行探讨,通过追溯的方法,从现在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宇宙最初的状态。这种方法就是先把现象归类,化繁为简,抛开复杂庞杂的万物现象,把万物现象归于几类,这样就把万物简单化了;

三是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他出函谷关后,大约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岁。老子的主张是无为,可能就是这个好的方式方法,让他老人家可以长命百岁,福享天年!

总之,老子本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人,他骑着大青牛飘然而西去,增添了不少神秘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不是更妙吗?我们中国人的很多思想和思维方式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老子为什么要骑青牛出函谷关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着,演绎着。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生子时若紫气满室,古人认为此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他为什么要骑青牛?

有专家认为,因为牛代表大地,柔和缓慢,利益众生,所以骑的是青牛。从道教信仰来讲,在混沌之先就有这个牛。这个牛不是混沌之内的一个牛,这个牛也有根基,有相当的仙基。

从《周易》来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青色本来代表东方。。所以,鬼神是精气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现象,是变化无穷的。”

还有人认为,青牛跟老子一样,看尽世间物,看透世间人,活得比谁都通透,活脱脱一幅“冷眼看世界”的姿态。

当我们能够理解老子为什么在年迈的时候,要西出函谷关的时候,我们其实就能够理解老子为什么要骑牛,而且是骑青牛了。

有人可能认为,牛与种庄稼有关,老子骑牛,是因为他想要亲近土地。

还有人认为,牛的性子比较慢,性情比较温顺,这与本来就崇尚清静无为的老子,在调性上是非常相似的。

还有人认为,老子这样做,也就是“紫气东来”的意思。毕竟老子是要升天的,只有按照正确的路子走,才能真的成为神仙。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老子之所以选择一头牛,而不是选择马,是因为老子很穷,没钱买马,因此只能骑牛。甚至有人认为,老子年纪比较大了,他骑马的话,受不住马的颠簸,身体会搞出病来。

不过,笔者认为,老子出函谷关,为了留下一部著作的话,他骑青牛就有非常特别的意思了。

因为牛走得很慢,比马慢多了。因此,老子有足够的时间,把他将西出函谷关的事情传播出去,留给尹喜思考,让他做好准备。而假如老子骑马,很快就跑过去了,尹喜没有思考的时间,又怎么会想到让老子留下著作呢?再说,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稳重行事,正符合老子的处事原则。

至于为什么是一头青牛(黑牛),是因为牛是青黑色的,身体会更加健康一点,更加能够长途跋涉。这样,老子就可以翻山越岭,通过那些艰辛的道路,到达函谷关了。我想,老子的目的,大约也就是这样吧。

老子以《道德经》普世,青牛用“双眼”警世,无论处在怎样纷杂的环境中,都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思索,客观、真实地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而青牛驮负老子度关而随之千载扬名的故事,也说明位置的重要,居于什么位置就能做出什么贡献,能与高人同步,你也不是庸才。

老子西出函谷.什么意思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西出涵谷关是什么时候?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史记》还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古往今来,研究老子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老子晚年在何处修道?老子得道后在何处“飞升”?有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的踪迹是个“千古之谜”……

甘肃学者解开历史谜团?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炳玉研究员宣读了他和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延涛研究员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并称他们通过研究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历史谜团,“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此言一出,引起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大概因为是信史的权威性,似乎对老子‘所终’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我要试图解答这一谜案。”张炳玉说。

张炳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他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海)等地后,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去世)”。

老子西出的“关”是“函谷关”还是“散关”?

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一,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二,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三,“强老子‘著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著《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老子为何“西入夷狄”?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西入夷狄”。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老子为何“西入夷狄”?

历史记载,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发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称;也存有大禹治水导流的“流沙”圣迹。延涛说,崇尚古圣先贤之道的老子西游寻先王之遗迹,访圣贤之有道,这在老子认为的春秋末期“道崩礼坏”时代,“礼失求诸于野”,“西入夷狄”是他寻访“大道”所存的理想所在。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区。春秋时把边境居民统称为夷狄,居住在西北边境的又称西戎或夷狄。具体所指诸侯国秦的西边是夷狄,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清人王国维著的《秦都邑考》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自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戎狄。“戎狄”是秦人先祖的领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礼县一带。张炳玉说,由此推测,老子西游入“夷狄”,到秦陇一带的“夷狄”地区访贤修道是有根据的。那么,老子“西入夷狄”后,在“夷狄”又做了些什么?他的最后归宿又在哪里?

老子“夷狄”修道,临洮飞升?

张炳玉说,老子在散关结识了关令临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老子要在人地两生之地西游,很需要当地人做向导。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对甘肃人熟地熟,为老子做向导,可以随时向老子学习,于是,尹喜放弃了官位,伴老子西游。张炳玉认为,老子在散关著下《道德经》后由尹喜相伴西行,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此时弃“无道”之周而西去的老子找到了他传道德之经的极好机遇和极大空间。

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延涛介绍说,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庄子· 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延涛说,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两千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甘肃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张炳玉、延涛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在“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上引起反响,商榷争鸣和赞同附和之声随即而起。老子西出涵谷关资料:

老子西出阳谷关对不

不对,老子西出函谷关。

其实,老子是有名字的,称作李耳或李聃。据说,取得此名是因为老子有一双又厚又长的耳朵。为何他不似后来的那些学术大家孔子、孟子等人冠以自己的姓呢?那是因为:老子出生时不似其他婴儿,而是一“老者”的相貌,鹤发童颜,所以,才有了“老子”这个名。

本来,老子这个馆长应是和朝堂沾不了什么干系,但哪知,王子朝在周景王去世后,开始作乱生事,还从收藏馆盗走了很多宝贝,然后,就逃到了楚国。而且,很巧的是老子就是楚国人,大家能不怀疑他吗?于是,老子也开始逃亡了,一路向西,就出了函谷关。

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和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