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子夏曰贤贤易色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子夏曰贤贤易色启示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拓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在《论语》中,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
“色”,以往“易色”,女色都不要了,情人都不要了,认为这个“色”是以往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的“色”是一个意思,可就算是“食、色,性也”,也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它表达的意思是,饮食与男女关系,是人的本性。就如同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而并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饱暖思淫欲那么简单。
因此,“贤贤易色”并未说为了做学问,老婆都可以不要了。
这里的“色”,可以理解为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因此,读“论语”要全文窜起来理解,切勿断句。不要只看到“不择一切手段”,还要看到“不择一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
先来讲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指的是天下的善事,以孝顺为最善。一个人有没有做到孝顺,要看他内心是不是想孝顺,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否则的话,如果非要让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天下的恶事,以淫乱为最恶。一个人是不是恶,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内心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而不管他做没做坏事,那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因此,“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君”字是什么意思。从象形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到了近代,“君”也成为一种尊称,比如我们在语文课本读到的鲁迅哥哥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在《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这句话说到容易做到难。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你看,又来了。古人眼中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三字经》。
子夏曰子夏曰贤贤易色:“贤贤易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子夏曰贤贤易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3、易: 看轻。重德轻色。
子夏名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此句选自《论语》,本书指的是孔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余众多国家。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朱子解读: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来源:锦绣·下旬刊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卜商,字子夏,以文学著称,孔门十哲之一。
这段章句,只要理解了贤贤易色,其他的语句,则不必做太深入的解读,直接从字面意思解释即可。那么贤贤易色又该如何解释呢?
贤:贤,多才也!一般多指有才能,品德高的人。贤,有胜过,超越的意思;还有尊重,崇尚的意思。
易:改变,变化,简单,交换等
色:意思是神情,神态,脸色,与巧言令色的色同义。
易色,解释为神态/神情变化的意思。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我们会在那些情况下情绪变化较大呢?
比如说:被人辱骂了,又比如说在玩的时候,看见上级老师来了,再比如说,听到意外的消息,还有在同辈朋友相处的时候一般会比较轻松的,除非产生误会/争执/仇怨的时候会改变神色。
我们回头再思考贤贤,如果这两个字有一个代表名词,是贤人,有品德的有才华的人,那么第一个贤字字,我们理解为动词还是形容词?我个人认为应为动词,应该理解为尊敬,崇尚之意。那么贤贤的意思就是尊敬贤能的意思。
贤贤易色可以这么理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应该得到尊敬,我们碰到这样的人,就不能乱来,应该从心里表现出尊敬的神态。这就是易色的根本原因。对我们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就该表现出应有的尊敬。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们在看后文,可以认为是贤贤易色的发展,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要讲究的相应的原则,对父母,要孝敬,为国家,为公司办事要竭尽所能,和朋友交往,说出的话,就要做到,讲究诚信。
如此,一个人才算是个合格的人才,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学过文化课,我也认为他是很有学问的人了。
如果结合上下文来看,子夏说的这一段话,正好就是对上一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的解释补充和总结。
之前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先学会做人,懂得人际交往原则之后有余力在学文。而子夏则进一步说,做到了贤贤易色,掌握了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之后,不学文,都是很有文化的人了。
这些行为其实都在于一个将心比心。当你想要得到尊重时,先尊重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深刻理解这种道理之后,我们就已经走上了学问之道了。
其后就是一以贯之,当我们养成了好的思维方式,处处为人思考,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了,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可是相当有能力有学问了。而当我们能处处为人思考,那么得到的回馈我想也多是正面的
毕竟,人还是情感动物。
子夏曰贤贤易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子夏曰贤贤易色启示、子夏曰贤贤易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