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卤城之战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卤城之战的意义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对冤家对手,一个是蜀汉的千古一相,一个是曹魏的篡位之臣,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两人的对决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是他不能逾越的屏障,对于司马懿来说,诸葛亮是此生唯一不胜的对手。
在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前,先回顾一次司马懿一生的战绩,司马懿从曹睿时代开始领兵,在曹丕去世的当年,孙权大举进犯魏国江夏郡,同时派出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郡,司马懿率军打败了孙权,击败了诸葛瑾,斩杀了张霸,一举挫败吴国数路大军。
司马懿
司马懿镇守宛城期间,新城郡守孟达准备反魏,司马懿达到消息后,一面写信欺骗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不经通报魏国皇帝,就直接火速赶到新城,一举剿灭了孟达的叛乱,可谓是快马斩乱麻,果断而迅速。
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从中原出发前往辽东,路程将近3000多里路,以声东击西、故意示弱大败公孙渊,迅速平定辽东,解决了曹魏自曹操以来数十年没有解决的辽东问题,显示出司马懿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的才能。
司马懿与诸葛亮
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对决其实只有两次:
一次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
一次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从最终结果来看,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吊打司马懿,大获全胜,诸葛亮的战果是斩首魏军甲士三千人,获得铠甲五千件,角弩三千一百张。
诸葛亮
《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第一次交锋,原曹魏西线关中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曹真病逝,恰逢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皇帝曹睿把司马懿从荆州军区调到了关中前线,以代替曹真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从祁山道出兵的,首先包围了魏军在祁山的据点,然后继续向北推进,包围了魏将费曜、戴陵驻守的上邽,上邽是魏军的后勤补给基本和粮食基地,诸葛亮击破了费曜、戴陵的四千魏军,然后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然后司马懿才率领魏军主力赶到,两军在上邽以东对峙。
宿敌
司马懿第一次对战诸葛亮,并没有把握,首先司马懿采取了消耗战,只与蜀军对峙,并不主动发动进攻,因为诸葛亮远道而来,粮食供应又非常困难,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军,果然,没多久诸葛亮就向南撤退,司马懿率军跟上,就是不发动进攻,就这样诸葛亮一路退到了卤城,司马懿也就跟到了卤城,卤城位于上邽与祁山堡之间。
司马懿一路跟着诸葛亮,就是不决战,然后手下的魏国将领都不干了,屡次向司马懿请战,并在暗地里说司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马懿在之前能够屡次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够看透对手的战略意图,所以才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但是对于诸葛亮,司马懿无法看透,所以迟迟不敢决战。
诸葛亮北伐
这个诸葛亮来了个破釜成舟,主动撤去围攻祁山堡魏军据点的蜀军,自断后路,然后将蜀军分为南北二军,由王平率偏军守卤山南围,而诸葛亮率主力守卤山北围,然后蜀军的后路及补给线被魏军切断,诸葛亮等于自绝后路,司马懿怎么也看不出诸葛亮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但由于一方面魏军群情激昂,另一方面确实有利可图,于是司马懿就派出张郃攻打王平,自己亲率主力攻打诸葛亮主力。
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出战的机会,引诱魏国进入伏击圈,最终结果就是司马懿率领的主力被诸葛亮打得大败,魏延、高翔、吴班大破魏军主力,同时王平又挡住了张郃的进攻,一仗大败后,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了,再次和之前一样与蜀军贴着,就是不出战,诸葛亮就开始撤退,司马懿派出张郃追击,结果张郃又被伏击中箭而死,这就是卤城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对战,诸葛亮就大破司马懿。
两人第二次交战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次司马懿学乖了,无论诸葛亮怎么引诱,就是不出战,司马懿就一个字应对:拖。甚至不惜闹出千里请战的假戏,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马懿也不出战,诸葛亮甚至都在五丈原屯田作好长期对峙的准备了,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诸葛亮因病死在了五丈原。
司马懿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要杨仪的率领下,全军撤退,秘不发丧,隐瞒诸葛亮的死讯,司马懿得知消息后,派兵追击蜀军,蜀军作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赶紧就不追了,因为前车之鉴的张郃就是因为追击蜀军而被杀的,司马懿也怕蜀军有什么计谋,所以就停止追击,结果就被人说成是”死诸葛生走生仲达“,而且史书上都有记载:
《晋书》: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马懿虽强,但处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的背后只有一个弱小的蜀汉政权,人口不足一百万,军队不过十万,地盘不过一个州,而司马懿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曹操政权,人口有四百余万,军队近五十万,天下十三州占据了九个州,比实力,诸葛亮永远比不过司马懿,诸葛亮完全靠的是”实力不足,能力来补“,司马懿面对其他敌人是全胜的战绩,一生中唯有败给了诸葛亮,卤城之战甲首三千,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就是如何吊打司马懿的。
卤城之战诸葛亮用了什么计策?司马懿为何大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有些人会认为诸葛亮不善军事,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历史上诸葛亮有一场战役,他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把司马懿逼入了绝境,而这场战争就是卤城之战。
诸葛亮是诱敌深入这一计策的大师,然而他却不是诱敌深入的发明人。应该说自从人类有了战争开始,就有了诱敌深入。原始社会的部落战斗一方假装战败,一方追击,等时机一到立马反击,反败为胜就是诱敌深入。诸葛亮指挥的卤城之战,就是诱敌深入的典型例子,此战蜀郡大获全胜,如何评价这场战争以及诸葛亮的指挥能力?以下便是个人观点。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首例诱敌深入之战,应该是晋楚城濮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楚成王对落难之际的重耳伸出援助之手,重耳非常感激。他许诺有一天他登上君位,如果晋楚交战他一定会退避三舍。
后来楚国为了自己在中原的利益,主动进攻晋国。晋君重耳主动引军退避三舍兑现了他的承诺,但是楚国主帅子玉却认为这是晋国军队懦弱的表现。于是他下令追击,追到城濮这个地方。晋军伏兵在此,摆阵以逸待劳一举击溃了楚军。
首先卤城之战司马懿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诸葛亮指挥的卤城之战与之有一些相似之处。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祁山。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当时魏国的大司马曹真刚刚病逝,魏明帝慌忙下任命司马懿前来救火。
司马懿命令费曜和戴凌领兵四千帮郭淮守上邽,上邽是魏军的后勤基地。自己则率领大军直接奔祁山而去。因为他觉得诸葛亮这个人谨慎,必然不敢过分分兵来攻上邽。而且他怕留太多人守祁山,可能就难以抵抗诸葛亮兵锋。
但是诸葛亮却看透了司马懿的心思,他知道司马懿知道他谨慎。他料定司马懿不会留太多人守上邽。于是直接分兵,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进攻祁山,他亲自率领每一部分军队去偷袭上邽。
上邽被攻,魏军大惊。大军不可一日无粮,司马懿当机立断下令回军救援上邽。从现在开始节奏已经完全在诸葛亮手中了。他早知道上邽不可能一时半会攻克,他的目的不是在上邽而是在魏军主力。
司马懿领军奔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终于抵达上邽。按理来说诸葛亮此时应该趁司马懿立足未稳,兵疲马乏之际大举进攻。司马懿对此早有警惕,并且做好了防范。他的士卒还保留了一定的体力,并且做好迎击准备。上邽的守军也准备和他们配合来个夹击。诸葛亮却看见魏军的援军出现就跑了。
其次诸葛亮成功诱敌深入。
司马懿白准备了,他难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不伏击他?于是他对他手下人说诸葛亮不懂军事,既没有以逸待劳攻击他,又没有凭借地势阻击他,说明诸葛亮根本没有正面交战的勇气。于是司马懿顾不上多休息,就又追了上去。
司马懿领军玩命狂奔,终于在汉阳追上了诸葛亮。他急忙发动进攻,但士兵才交手,诸葛亮又跑了。因为诸葛亮设下的伏地并不在此,虽然司马懿的魏军要比蜀军累很多,但是数量却多于蜀国,此时交战仍然不能保证必胜。于是两军又一跑一追到了卤城,这一次诸葛亮不跑了。因为这里有他想要的地利:亮占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行军至此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早在这里等着他了。所以他被包围之后也没有选择突围,而是坚守。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只要他坚持够久,蜀军粮草必定不济。但是他没有想到诸葛亮早就抢收了上邽附近的小麦。于是他等啊等,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蜀军粮尽,反而魏军自己的粮草要尽了,于是他决定拼死突围。
总结
司马懿兵分两路,一路让张郃带领攻击南边的王平。司马懿自己则率领大军攻击北方的诸葛亮。他认为这一定是蜀军主力,他想拼死一搏的锐气一举攻破蜀军主力。没想到蜀军的北部防线迅速被破,诸葛亮又跑了。他已经急昏了头,没有想起来自己之前怎么上得当。诸葛亮真正的主力当然埋伏起来了,等诸葛亮将他引来时,跳出来以逸待劳将他打得大败。
诱敌深入这一计的关键当然是在这“诱"上。这是一种心理战,就是要靠主帅对另一方人心的把握。而在卤城之战,诸葛亮简直算尽了司马懿的心思把他溜得团团转。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要不是上天不给力和李严拖后腿,司马懿就死在这了。
三国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有过一次精彩的对决,也就是卤城之战,三国演义中把两个刻画成一生劲敌,诸葛亮司马懿也是在此战中都展现出了各自的军事才能。 很多人说诸葛战术有出彩的地方,战略上却是失败的,诸葛穷兵黩武,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无功自死,死前设计杀害大将魏延,导致蜀国内乱不止,终至灭国,但对于蜀汉来说,偏安一隅,唯有以战养战,争取战略纵深,方能有一线生机,刘备伐吴失败,蜀国国力与魏吴两国已不可同日而语,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刘备托孤白帝城,诸葛亮真君子,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深知自己死后,蜀国的局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非功过,不能简单的以胜败为标准,也要看到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各方实力。诸葛亮北伐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当时魏国也是上升期,人才济济,兵精粮足。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小博大都必须要大的一方处于混乱衰退期才可能,所以诸葛亮是生不逢时,一人之力对抗天时。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其实就是当时蜀魏顶级战略家作战,他们不在乎一场战斗的胜利,而是在乎西北战略走向,诸葛亮是要大胜利而且部队损失要少,以足够的兵力威慑关内以占领西北,司马懿是要平或小败掌握西北军事集团,诸葛亮的逝世导致蜀汉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而司马懿做掉张颌西北军权掌握在手中,回关内军权在心腹郭淮手中,所以司马懿谋反夏候霸第一时间就跑,这么看最后赢得还是司马懿。 话说回来,卤城之战除了双方都记载的张郃死于木门伏击战之外,双方都认为是自己打赢了,《晋书》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也就是说诸葛亮听闻司马懿率大军将至,诸葛亮急忙割了上邽的麦子充作军粮,司马懿给了诸葛亮两年的割麦时间,最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列阵而战,司马懿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蜀魏梁军首战,蜀军是中计失利的,最重要的是,按照《晋书》的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可以说晋书中的诸葛亮是大败啊,对于人才凋零的蜀汉来说,一战损失万余将士,那就是大伤元气了,可是如果司马懿获得此战绩的话,《三国志》中应该有记载,但是明帝纪中只有,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张郃列传中也没有关于此胜的记载,如果真的有的话《三国志》中必定会有所证据的。相对来说,《晋书》一直被认为是史料考究不充分的史书,「 ”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其中对于司马懿的刻画也必然是有所夸大,掩盖败绩的。 《三国志》中描述的卤城之战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首先诸葛亮是击败了郭淮费曜,才有了割麦的机会,而与司马懿所率魏军相遇后,并未爆发战斗,不存在司马懿用计击败蜀军的情况,是诸葛亮求战不能而退守的,司马懿追击蜀军至卤城开始了对峙,当时司马懿是有些由于的,张郃建议坚守不出,蜀军因为粮草不济终会退军,司马懿不听,进军扎营,但是又不和蜀军交战,下面将领又开始嘲笑司马懿畏敌如虎,也不知道当时司马懿在考虑什么,但最终出兵是被诸葛亮击败的,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这就和《晋书》记载的不一样了,晋书中司马懿是俘斩万计的,结果这里是魏军损失甲首三千,还有武器辎重,相对来说还是相信《三国志》的记载的,《资治通鉴》也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也就是诸葛亮战胜了司马懿。 或许当时司马懿心里只想跟诸葛亮打平手,或者小败于诸葛亮,一旦胜了诸葛亮曹睿会罢免司马懿的兵权,兔死狗烹,曹睿一直防着司马懿,诸葛亮几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莫过于杀了魏国大将张郃,也不排除是司马懿为了排除异己,毕竟当时张郃主张不要出击,是司马懿不同意,非要张郃出兵追击,结果挂了。从这次交战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以少胜多,现在的人都因为诸葛亮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评判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不敢冒险,太谨慎,其实,稍微有点头脑的都会认为子午谷那不是什么奇谋,而是赌博,就算赌赢了也很难站住脚跟。
关于卤城之战和卤城之战的意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