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东力 祝东力百科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2-13 15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祝东力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祝东力百科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道德与制度哪个更有约束力

窦文涛:好像祝老师有不同的观点。 祝东力:我不太同意,我觉得是两个问题,就是说在道德上我们要求他做君子,但在制度安排上我们要把他假定为小人,所以我用制度来监督你,道德的要求跟制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许子东:比方说那个支部书记现在犯了这么大的事,我们就去掉他一层道德的衣服,把他的党籍开除了,但在制度上没有任何的惩罚,我们在道德上把他当小人了。 祝东力:但是这实际上是违法的,无论从行政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都是。 许子东:但是目前只是开除党籍。 祝东力:对,这是执法的问题。 许子东:所以现在道德的这一层外衣变成了法律的一层外壳。 祝东力:对,现在就是用道德的谴责代替了制度的制裁,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恰恰因为他们掌握了权利,才会有这样的机会去贪腐。我的观点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对他的能力要求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比如说他的思想能力,他的组织能力,那么在道德上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分量是不足的。 许子东:这牵涉到对人性的基本理解,我们的分歧就在这里,在我看来,再高的人跟最普通的人的道德也是一样的,他门的人性标准是一样的。 祝东力:不应该是一样。 许子东:你的不应该一样是中国古代的,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夫用礼来约束,老百姓才用刑约束。 祝东力:这个不是我的观点,就是说刑也要上。 窦文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祝东力: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甚至制裁的力度要更大,因为社会给你这样的荣誉,给你这样的社会地位,你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你的道德要求是应该更高一些的。 窦文涛:我估计在美国也是这样,通常一般美国人觉得总统也应该这样,总不能说是个坏人在当总统。 许子东:这是选民的美好心愿,是政治家的手腕,但是大理论家早就把人性的这些基本问题看透了。你要去问霍布斯,问马克思,问卢梭,他们才不会假定当官的道德会比老百姓好。 许子东:那是从职业道德的方向去规范,就是说你做了这个官就不能做这样的事情,这个是职业道德,并不牵涉到个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祝东力:职业道德跟一般道德没有关系吗?当然是有关系的。 许子东:但是是两回事。 祝东力:对。有一句话,芬兰的一个总检察长说过,“公民的道德自律是预防腐败最有效的手段”。 许子东:这是公民的道德,没有只提是官员的公民道德。 窦文涛:我夹在你们俩的观点当中,也感觉是两难或者说是难以两全,或者说应该两全,为什么呢?有句话叫法不责众,其实现在了解内情的人就知道,地方上的这种贪官,官官相护,官官相连,你怎么办?有的时候是大面积的重灾区,所以到后来一出案子就说某地方窝案。这种情况好像也会让我们感觉到,也得要求一下他们的人格。比如说咱完全没有任何教育,一个个人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规避法律的缝隙,所以如果一大片人都这么干,那法律还管得过来吗?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 许子东:在美国,基本上人生活是靠三个东西维系的,第一是金钱,美国最典型的,社会是赤裸裸的,就是给我看钱,这是全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可是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另外两个东西在管着钱,一个是教会,有600万牧师坛,一亿多人每个星期都要去教会,虽然要赚钱,但是把钱拿来做好事,所有礼义廉耻的东西都在教会里得到教育,越穷的人越去。还有一个就是警察,告诉你有很多事情你不能做,虽然你想要钱,但是你敢抢银行吗?你敢去偷吗?你敢去骗吗?你敢逃税吗?下面有一个惩罚机制。我当时把美国的这个东西跟中国比,发现中国的教会跟警察是合一的,中国这两年教育跟惩罚都是一个机构管的,而这个机构现在要面对金钱这个最大的恶魔,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这又是建筑于正常的人性的,那么怎么来制约这个问题? 祝东力:刚才许老师说在上有一个信仰,在下有一个法律,而这一上一下就把市场、金钱的原则放在鸟笼里了,这就是鸟笼经济在西方成熟国家的含义。其实我刚才强调的也是在上要有一个信仰,在下要有一个制度,要把这个金钱的欲望给宽泛住。 祝东力: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政治经营集团从来都是一身二任的,他是士大夫,是读书人,他代表信仰。 许子东:又要找一个绍兴师爷来帮他打棍子。 祝东力:他继承孔孟的道统,同时他又是官员,他是代表制度的、代表皇权的,所以在中国历来是一身两任。我觉得这是一个国情,我们不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去改变。 许子东:但我觉得应该慢慢改变,虽然我以这个传统而自豪。(完)

如何善用软实力来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从提升软实力祝东力的角度讲祝东力祝东力我国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到位祝东力,例如以协商、对话祝东力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利用世界性活动平台展示我国文化与政治理念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只需要继续正确的做法。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国则需要采取大力措施予以推进或改善。例如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非政府组织的建设等。在本文中,我们将指出各种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不论我们在那些方面表现得好还是不好。因为这样可以为全面审视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

一.积极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一直处于变化最快、发展也最快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而各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以致广泛出现道德困惑、信仰危机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位。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旷新年则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用祝东力先生的话说,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2007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十分关注中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希冀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获得国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啊,你们不要欺负我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关于故乡的回忆,也许是美好的童年时光,也许是在匮乏和疼痛中的成长。

然而离乡多年的你,多半已经没法回头,因为故乡早就没了你的容身之所: 故乡和你,成了永远无法融合的两个星系。

为何本应是最熟悉的故乡,每次“近乡情怯”之时,却往往让人感到陌生?那是因为我们对故乡的凝视和观察,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当读者第一次翻开MOOK书《崖边:吾乡吾民》时,就说到: 每个离开故乡的中国人,都应该像这本书这样,对故乡至少来一次“狠狠地”回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生活的 社会 和全部的人生。

《崖边:吾乡吾民》收录了众多学者关于 探索 新时期返乡书写生机与活力的讨论,书中的主角从学者到农民工乐队,从篆刻艺术家到纪录片导演,从散文家到农民书写者,从 育儿 嫂到终南山隐者,他们用简洁朴实的文笔,带领我们凝望“故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相信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及你的内心深处。 今天,我们将与你分享的是非虚构作家张子艺的《吾乡吾民:一个家族的变迁史》,在文中,她记叙了自己家族通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全部进入城市生活的历程与感悟。

吾乡吾民:一个家族的变迁史

文 | 张子艺

(节选自《崖边:吾乡吾民》)

2017年深冬,河西走廊草木萧瑟、天寒地冻。人、动物、树木,都蜷缩着,捱过冬天,大家才能舒展开来。

“你大姑去世了。”父亲打来的电话略显紧张。大姑是爷爷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她比奶奶只小19岁,奶奶去世28年后,她也去了另一个世界。60多岁,因为急性阑尾炎,从此天人永隔。如果在城市,这不过是个极小的手术。城市里的医生询问病人时,阑尾炎手术史从来都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外科手术。

我的老家,是丝绸之路中段河西走廊上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庄,20世纪80年代是她的鼎盛时期。百户人家,“井”字型排列,家家都是土坯墙,宽裕一些的,房子的门脸儿用砖砌起来,赭石色的砖头整整齐齐地排列,显得喜气又贵气。

村庄周围是大片的田地,一株株白杨树长在田埂上。夏天,村庄外郁郁葱葱,村庄里,太阳时常赤裸裸地照在人脸上,只有几棵树的树荫底下,便成了小小议事厅。人们休息下来的时候,会端着碗坐在树下聊天,小孩子则在土墙上爬来爬去,打打闹闹,将土墙磨得圆润光洁,那几个爬来爬去的孩子当中,就有我。

6岁时,我进了城,去读幼儿园,7岁上了小学。从此,乡村与我渐行远去,但乡村里的人,始终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爱的密码中,人到中年的我读懂了乡土;在时光轴中,映照出一个家族从乡村到城市的变迁史。

01 祁连山下的白月光

我再没有看过那么大,那么白的月亮。

秋天的夜晚躺在院子里铺好的毯子上,月亮明晃晃地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没有见过银盘,这句话是正在上小学的姑姑教给我的。

她一字一句地用蹩脚的普通话教我,听着我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恼了,大声拉长了声音喊奶奶:“妈——,你听,这个娃儿连话都说不清楚。”

其实她的普通话也说得磕磕绊绊的,有些音都是错的呢,不过当时的我们都不知道。

爷爷也搬来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作为国家干部,他是整个小村庄唯一一个。

他坐得规规矩矩,没有东倒西歪,没有靠着椅背,所有难看的姿态在他身上都没有出现过。后来我爸总是要求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因为我趴在餐桌上吃饭拍过我一巴掌,可能爷爷小时候也拍过我爸和姑姑们吧。

和坐姿一样,爷爷洗漱也很讲究。他每次洗完脸,都会捉住院子里疯玩的我,用雪白的毛巾擦我的额头,擦我的眼睛,擦我的鼻子嘴巴脸蛋,还有两只脏兮兮的手。然后,我再次像个撒欢儿的狗犊子一样,一溜烟地跟在院子里的老黄狗身后捣蛋去了。

月亮圆的时候,西瓜也从地里长熟了。爷爷家里不种西瓜,距离镇上30多里之外的亲戚们每年都种十几亩的西瓜。一到西瓜长熟后,就用驴车拉一车给我们,“夏天么,孩子们总是要吃西瓜的,再说八月十五快来了,十五那天你们总得杀一个西瓜给先人吃。”

我知道,我们跟他是一个祖先,虽然他比我爸都老,但是我们是一个辈分,名字中间的那个字都是“子”。所以他每次到奶奶家,总是要大声喊我的大名儿,“张子艺!张子艺!”好像这么一喊,关系变得更亲了。

家里还有些梨和苹果,也是亲戚们拿过来的。我们住在镇上,每个人只有一亩五分地,只能种麦子当口粮,亲戚们住的地方土又肥地又多,可是他们似乎都有点羡慕爷爷奶奶的生活。每次来了后都拘谨又热络地要给我塞几个果子,拉着我亲热地说说话。然后要去爷爷的堂屋里喝水说事儿,奶奶会在茶杯底上放两大勺白糖,甜津津的糖茶一喝,话匣子就打开了。

奶奶还要提前做好月饼。

河西走廊上的月饼是车轱辘大的。

一层一层的油和糖,还有绿色的苦豆子、玫瑰花瓣、姜黄、红曲、胡麻被裹在面里放在笼屉上,最上面还要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皮,这层皮是为了防止蒸汽滴在月饼表面不好看,熟了之后是要被揭掉的。最终做好的月饼要几个小伙子抬着放在灶台上已经烧开水的大锅里。这么大的月饼,要蒸一下午,才能蒸透蒸熟。蒸熟后的月饼并不能马上吃,最好的要放在八月十五那天供奉用。

等到了那天,奶奶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锯齿形,然后再洗一盘苹果,洗一盘梨,洗一盘葡萄,还要放几盘花生瓜子水果糖。等到这些都就绪之后,这才到厨房去,跟姑姑抬出准备好的月饼,方方正正切出来最中间的一块,装在盘子里,伸长胳膊小心翼翼地走到院子中间,端端正正地将这盘月饼放在最中间。

献完月,大家才能开吃。

小姑喜欢就着西瓜吃月饼,我趁机把水果糖装在我的裤兜里,奶奶会拿一块月饼尝一尝:“也不知道发面酸了没有。”虽然奶奶多年来从没有发酸过一次月饼,但是,身为主妇的奶奶每年都会担心着同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月饼酸了,会关乎一个主妇的体面。

爷爷磕一把瓜子,吃几粒葡萄,再尝一两口月饼。抬起手腕,一看时间:“九点了,看的那个电视快开了。”院子里已经有不少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犹如得到指令的士兵飞快地窜进堂屋里,每天的电视剧,都在此刻如约而至。

后来,我到了城里读书,再没有在八月十五的院子里看到过那样又圆又大的月亮了。

有一年的八月十五,爷爷去世了。 那是90年代中期,从此,我没有了背后的人。

02 飘散的“蒲公英”

奶奶没有想到,当年逃离城市的她,子孙们竟然都进了城。

2000年左右,我读初中的时候,大姑那个原本要过继给我家的小儿子,去当兵了。大姑家的哥哥姐姐都结了婚,二姑家的哥哥去了新疆,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了,那个在爷爷去世的葬礼上,从背后掏出一把花生放在我手里的哥哥们,陡然成了成年人。

我去了兰州读书,没几年,二姑的女儿,去了河北读书。叔叔的儿子,去了呼和浩特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铁路局,现在连小姑的女儿,也在读师范。我弟,走的更远,先去古巴,再去西班牙,有可能,他会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博士。

兄弟姐妹们就像是手里的一大把蒲公英,风一吹,我们都散了。

但我们散的方向,竟然如此一致。

所有的人都沿着“进城”的轨迹,通过升学,通过婚姻,通过各种方式,在城市的边边角角中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最明显的时候,大城市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虹吸效应,人们被裹挟着,被推动着,去寻找更好的职业选择。或者说,为下一代寻觅一个更好的出生地,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生理本能。

所有中国人祖上三代都是农民。

这个有着长达千年农耕文化 历史 的民族,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从容,从清朝末年开始被逐步打破,开始被全球工业化推动,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从乡村迁徙到城市,人们在荒芜的工业森林里茫然四顾。

严冬给大姑的丧事增加了悲伤的气氛。

是一个傍晚,我呆呆地坐在她家的院子里,人们喧哗着,静默着,眼睛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取景器,这个小院子变成一个个镜头,转换、移动。我突然从众人中跳出来,旁观着这一切,脑子里抑制不住出现一排一排的文字。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从来不将自己身边的人事当作素材,但是那一刻,脑子里的文字一排一排地整整齐齐地滚动起来。它们是活的,它们在我脑子里自动冒出来,它们在生成场景,它们在自己书写。我恐惧地按住这种自动生成,在这样的悲伤面前,任何的文字描述,都是对我感情的一种亵渎。

脑子里的文字终于停住,最后冒出一句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在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葬礼大操大办最初的寓意: “让更多活着的人,了解死亡,用喧哗来消解死亡。”

但在城市里,人们避谈死,恐惧死,以为避免谈论,它就不在了。

还是有人能认出我,做饭的妇女们抬眼看着我:“这不是张XX吗?”“就是,老大的姑娘”。还有人好奇地问我有没有结婚。她们已经忘记我大概的年龄了,只依稀记得,跟XX家的姑娘小子差不多大。

我已经快被村庄遗忘了,我的小伙伴们,他们也陆续进了城。

03 尾声:没有故乡,我的背后一片荒芜

父亲常说,退休了要回老家去养老。

父亲有自己的村庄,父亲的村庄,是爷爷的村庄。

父亲的村庄是没有变化的,有老人去世,有孩童出生,但村庄依旧是村庄。

父亲生活了20年的村庄,勉强算得上是我的故乡。我统共在那里结结实实地生活过7年时间吧。然后,我就像一只鸟儿,飞向别处了。如果说,十年前,我走在那里的大街上,还会有一些熟悉面孔可以问好的话,现在的我,之于那个地方,完全已经变成一个陌生的过客了。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的高楼,那些散落在小巷子里的烧烤摊子,那些大声讲着方言说笑的人们,就好像隔着玻璃看到的对面,已经是我全然陌生的一个世界了。

有那么一些瞬间,我多么嫉妒有故乡的人啊。就好像,他们受了委屈回过头,依旧有一个温柔缱绻的怀抱,而我没有,我的背后,荒芜一片。

我回不得头,只能往前走,拼命往前走,自己做自己最强大的后盾。

大姑去世后一年,老家再次传来消息:当年爷爷一手打造出来的小院儿要拆迁。这里已经做了整体规划,要建立冷冻库,这是“一带一路”中的一个极小的基础项目建设。对于已经离开家乡的人来说,这是一笔意外的祖上财富,人们笑容满面地盘算着要在城里买房,这样孩子就能接受好的教育,甚至,他们一开始就是城里人。 祖辈和父辈终其一生的迁徙和奋斗,对新生一代来说,那已经是过去遥远的时光,而他们,一开始就生在“罗马”。

自然,人的野心和欲望还会鼓动着我们往更遥远、更新鲜的地方迁徙,但是在这一刻,这个西北农村的家族,已经彻底完成了城市化的初始。

童年的时候,我常常在冬天仰起头来,看着薄暮下炊烟四起,落日晕黄,那是乡村最温柔的时刻。辛劳了一天的人们,从各自的田地里走向村庄。长大后,有时候在异乡,我也会抬起头来看看那轮太阳。在北京的雾霾下,有一次我真的看到汪曾祺笔下汪着油咸鸭蛋一样的落日,但那一刻,心里弥漫着的寂寞和无助似乎要像那暮色一样把我吞噬了。没有人敲着脸盆大声喊:“天狗吃月亮了!”

月亮并不会露出面来多看我一眼,只有任凭自己熬过茫茫夜色,看到天边的那一线白光。

在异乡,所有的夜色都像是巨大的怪兽,所有的梦境里都有着可疑的人,我在梦里抵御着一切鬼怪,心惊胆颤,疲惫不堪。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苏小妹说,你看到什么,你就是什么。

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啊,你们不要欺负我。

关于本书

首期《崖边》的主题是“故乡”,收录有:学者(张孝德、韩少功、祝东力、黄灯、鲁太光、黄志友等)关于 探索 新时期返乡书写生机与活力的讨论;从皮村走出来的农民工乐队自发组织“文化下乡”的活动纪实;篆刻艺术家何效义与农村手艺人合作铸铁印日记;纪录片《初三四班》导言陆春桥讲述汶川大地震震后十年人们的韧性与坚强;非虚构作家张子艺讲述自己家族通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全部进入城市生活的历程与感悟;农民闫瑞明写就的20世纪后半期50年的人生经历(个人 社会 生活史);被联合国环境专家赞誉“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的毛乌素沙漠治理能人王有德的半世人生;西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阵痛与希望;《一个戏班的江湖》提出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思考;“新农夫”(当代乡村建设新青年)的返乡记;以《我是范雨素》一文为人熟知的 育儿 嫂范雨素、因“诗意栖居”终南山而爆红网络的作家、画家张二冬,均以短章散记的形式深翻出转型期乡村 社会 人们的迷茫、调适、奋斗、抗争。

且看红色题材如何讲述革命历史

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

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如《 *** 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

《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祝东力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一说到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总会令人首先联想到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意图,由此产生的疏离与成见往往会令收视率和票房打上折扣,自从有了红色题材之称,这种劣势渐趋扭转,新世纪以来,《长征》《 *** 燃烧的岁月》热播热议,《潜伏》《暗算》风头无两,《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更如红色旋风席卷院线,红色题材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类型。

为什么改称红色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不久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一期青年文艺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试图寻找答案。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王磊所描述的那样,以红色取代革命,它的理论前提或价值指认是,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等于革命,这种革命是中国 *** 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革命。

在这个告别革命的时代,以红色取代革命,是一个语言策略上的调整,但不止于此,它本身暗含着30多年来我们文艺观念的变化,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

在众多评论家的精读之下,我们注意到了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

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唐国强、陈道明分别饰演毛、蒋,随后以大众明星饰演革命伟人的选角思路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被大规模地沿用;如《 *** 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革命英雄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这一模式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风雨情》等作品中亦有所延续。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巍指出,2007年《恰同学少年》热播后被称为革命青春励志剧,这是一部伟人前传,它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和青春偶像剧的风格很成功地杂糅在一起,讲述关于年轻人要有志向、要立志,怎么读书,怎么修身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还有爱情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研究所李玥阳谈到,越来越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现在红色经典中,在以前的革命历史剧中,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否可以完成是不被讨论的,当这个任务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角通过超越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故事就变成了关于个人主义的故事。

李玥阳还表示,今天一些影片表现卧底为何要做卧底,不再以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作为理由 ,而是诉诸极其简单而具体的原因,比如,获得爱情和婚姻、保护老婆和孩子等等。

冯巍把种种转变概括为: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

《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祝东力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文革结束之前,文艺作品是以革命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去叙述革命,内容和形式完全合一。

而今天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是用后革命时代,或者说,用消费时代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重新呈现那些革命时代的人和事。

与前一个时代对革命的呈现方式相比,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形式跟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和矛盾,比如适应消费时代的特点,强调娱乐化、人性化,把英雄写得不那么高大全、红光亮,英雄都有些小毛病、都是普通人,等等。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和以往革命文艺的区别,用世俗的、大众化的、消费主义的眼光重新看待那些革命的人和事。

这样的区别是怎样出现的,除了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今昔巨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进行了影视制作投资层面的解读,祝东力他认为,主旋律是一种特定的影视文化生产类型,不仅有一套固定的话语讲述模式,而且其生产运作的资金和发行渠道都与国家体制有着密切的关联。

新世纪来临,随着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红色题材影视剧振兴的一个制度性的原因是,中国电视剧审批制度逐渐相对宽松,随着制度的改变,在投资方式和交换方式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国家投资或者企业赞助,不再是资金的唯一来源,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以商业投资、金融贷款甚至是股票融资的方式流向电视剧制作领域。

在这种大环境下,现在我们国家电视剧生产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美剧、日剧、韩剧那样的发展过程,开始针对特定的阶层、年龄等,初步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类型模式。

纵向审视革命历史题材到红色题材的演变,这似乎是从记述和再现革命到消费和重塑革命的两代人的视角差异,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张慧瑜横向联系新世纪以来荧屏人物及故事的变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影视作品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梳理。

他认为:《 *** 燃烧的岁月》的意义在于塑造了泥腿子将军形象,随后的《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都是泥腿子将军的故事,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都是没有文化但总能打赢的英雄。

与此同时,《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讲述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的作品,和《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家族商业传奇剧也在热播,在这三种类型的影视剧中,人们分享着草根的、白手起家的、开创一代伟业的成功者的故事,这些都伴随着新世纪以来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

而当《潜伏》《暗算》等谍战剧流行之时,也是《奋斗》《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励志故事热播的时候。

这时荧屏上的主角讲述的已经不再是白手起家如何创业成为强者,而是处于底层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故事,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的降落,也反映了人们的自我期许和心态的转变。

这些不同的叙事类型,肯定是随着社会、时代而变化的。

张慧瑜说。

由此可见,革命的红色置换是与时俱进的,正如张慧瑜所言,大众文化是一个世道人心的晴雨表。

关于革命的故事还会继续被讲述,而相同的故事未必都是同一个故事,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时代和社会的底色,相较而言,故事中的革命被描绘成何种颜色,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祝东力和祝东力百科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