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浙西三瀑布记,以及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 浙西三瀑布记翻译
太神奇了,大自然的手笔!都是从高往下流的水,而浙江西部的三个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景象,根本就没有相同之处。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
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
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石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相对着都听不到对方的言语。
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
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欢这座瀑布,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
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
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
原因是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湫安静;石梁湍急,龙湫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做法了。而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
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所没有的景象了。
从前有人说:“读《周易》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诗经》,读《诗经》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四书》,读《诗经》《周易》《四书》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礼记》《春秋》(总体意思是这几部书风格完全不同)。”我看到浙西三座瀑布之后觉得确实如此。
2. 浙西三瀑布记翻译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势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对这才能听到对方的言语。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龙湫。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因为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漱安静;石梁湍急,龙揪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狡狯的新做法了。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没有的景象了。
3.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翻译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
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
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
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势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对这才能听到对方的言语。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
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龙湫。
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
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
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因为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
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漱安静;石梁湍急,龙揪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
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狡狯的新做法了。
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
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没有的景象了。
4. 浙西三瀑布记
浙西三瀑布记·(清)袁枚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㕒(1),重者甗隒(2),皆环粱遮迣(3).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4),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5),自然拗怒郁勃(6),喧声雷震,人相对下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7).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8),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10).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5. 《浙西三瀑布记》的翻译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
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
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
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势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对这才能听到对方的言语。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
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龙湫。
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
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
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因为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
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漱安静;石梁湍急,龙揪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
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狡狯的新做法了。
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
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没有的景象了。
6. 浙西三瀑布记
浙西三瀑布记·(清)袁枚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㕒(1),重者甗隒(2),皆环粱遮迣(3)。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水来自华顶(4),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5),自然拗怒郁勃(6),喧声雷震,人相对下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7)。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
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8),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9)。
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10)。
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
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7. 文言文观第五泄记
观第五泄记目录[隐藏]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思考与练习] [编辑本段]原文观第五泄记①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编辑本段][注释]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 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⑦掣折:转折.⑧欹(q ī):斜靠.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⑾魈(xiāo):山中的鬼怪.⑿谛观:仔细看.[编辑本段]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编辑本段][文言知识]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指“摇动”、“摆动”,句意为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摆动不了,比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理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编辑本段][思考与练习]1.本文是袁宏道所写.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形成文学的重要流派,世称_________.诗文强调抒写"________",作品多写闲情逸致.2.①疾——②悸——③沫——④乍——⑤恍惚3.翻译:①疾趋,度石罅,瀑见 ②山行之极观也③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4.从文中找一个短语,回答本文记述的瀑布景致.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5.本文写景的层次和角度是怎样的?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7.第3段写游人在瀑布下嬉戏,这对写瀑布有什么作用?。
《浙西三瀑布记》一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细致而逼真地描摹了石梁、大龙湫、石门洞三处瀑布的周围地形和瀑布水的状貌、气势。袁枚善于抓住“三瀑”不同特点,摹形绘神地传写出它们的不同个性。石梁的喧嚣雄奇,大龙揪的轻柔文静,石门洞的富于乐感,一一都纷呈毕现于作者笔下。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二种别具匠心的写法:一是在记叙景观同时,传达了自身的主观感受;另一是把这三处瀑放在相互比较中进行叙写。
文章以赞叹的语调落笔:“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作者开门见山,托出写作意图。这两句写得突兀而有气势,作者在这里不是一般地赞叹自然力的伟大,而是领略了“三瀑”各有千秋的奇异风光后所发出的赞叹语,统率全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段的前三句是对开头两句的照应和落实,同时点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作者是把握了“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加以比较描写,借以赞叹“造物之才”。自“壬寅岁,余游天台”至“遂两宿焉”一段文字,是写天台石梁瀑布。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对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作了有声有色的渲染描绘。“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展现出天台山瀑布的雄壮豪迈。“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石梁瀑布“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壮观气势。又描写水流冲击山石的“喧声雷震”,以刻画石梁瀑布的煊赫声势,而“人相对不闻言语”又从侧面烘托瀑布的巨大声威。接着写作者的主观感受。“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驾驭瀑布的豪迈之情;走到山脚仰视,“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自“后十日”至“不可臆测也”一段文字,是写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大龙湫瀑布没有石梁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却有着婀娜多姿、变幻万千的媚态。作者对它的描绘,就不像描绘石梁瀑布那样多用夸张和喧染的写法。他先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如用“一匹练”比喻远看瀑布水的全貌,尽显其柔美、恬静。近观瀑布时,作者重点描写二十丈以下的景观。用“烟”“雾”“轻绡”“杨白花”这些状貌近似的事物比喻二十丈以上飞洒而下的瀑布水,侧面展现了大龙湫瀑布轻柔绚丽的独特风韵。“为烟,为雾”,描绘水气缓缓扩散的情状;“为轻绡”,突出其朦胧柔和的感觉;“为玉尘,为珠屑”,状其飞沫似水珠般滑腻晶莹的色泽;“为琉璃丝”,表现水珠的激射状;“为杨白花”,既状其色,又体现其质地轻柔。这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态毕肖,且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接着又说“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用“坠”“升”“疏”“密”四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概括了上下两段瀑布在形态上的区别与相似之处。作者以工笔的语言,如“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跌丽,”,把瀑布从高空下挂时呈现出来的虚无缥缈的景状和在日光照射下的鲜艳色彩,刻绘得惟妙惟肖。接着把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作比较,“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从两处瀑布的气韵、声响、水流、气势等方面加以比较,突出大龙湫瀑布恬雅、静美的特点,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此句同时引出了后文作者的感慨,从而上升到哲理思考之境。
自“半月后”至“余观于浙西三瀑也信”,是写青田石门洞瀑布。文章对石门洞瀑布的记叙一开始就进入了对比。“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意谓不会有不同于石梁、龙湫的瀑布了,这里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生动地描写出其形态之奇;“受瀑处池宽亩余”,表现瀑布面积之广;“疑蚊龙欲起”紧承前文,极写池中水势汹涌翻腾之状。在对石门洞瀑布的具体摹写中,虽然只是大笔勾勒,但在同石梁、龙湫的对比下,仍然描绘出了一幅明晰而深刻的图景。作者在欣赏过石门洞瀑布之后,又否定了原先“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的想法,体会出它非凡的气势与风韵。
最后一段文字异中求同,作者引用昔人的话,表现出他对三座瀑布愈发强烈的沉醉和叹服,为“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的结论作注脚,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对三处瀑布的描写手法绝不类同:写天台瀑布,以石梁衬托它的奇兀湍激;“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和“拗怒郁勃,喧声雷震”,突出其湍急喧腾、气势磅礴。写雁荡瀑布,“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尽化为烟,为雾……为杨白花”,“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映丽”,作者运用一系列形象的比喻与白描,极写其纡徐飘散之逸。写青田瀑布,以“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与“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等地理环境的描写,突出其激荡磅礴之声。三段各自切合三处瀑布的特点,设语不多,无一复笔,同时又将三处瀑布关带比较,使人如临其境,移神骇心。
写水难,写瀑布更难。因为水尚可因地势的索回纡曲而起变化;而瀑布则均自上而降,惟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只有把握住各瀑布的不同点,才能把各瀑布的妙处形象地写出来。袁枚之前历代文人游记中已多有对瀑布的描写,而写出新意实属不易。作者独具匠心描写地三瀑布,可谓不同凡响。这篇文章语言简炼,多用比喻和白描,形象生动,各显其妙。“三瀑三异,卒无复笔”,读之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势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对这才能听到对方的言语。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龙湫。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因为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漱安静;石梁湍急,龙揪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狡狯的新做法了。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没有的景象了。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梁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攩秘,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跨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心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乾隆壬寅岁(1782),也即作者六十七岁那年,他曾到浙江天台、乐清、青田、缙云一带游览。一路上写了不少记游诗和游记文,这篇《浙西三瀑布记》也就是在那次游览中写的。
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细致而逼真地描摹了石梁、大龙湫、石门洞三处瀑布的周围地形和瀑布水的状貌、气势。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二种值得人们注意的写法:一是在记叙景观同时,传达了自身的主观感受;另一是把这三处瀑放在相互比较中进行叙写。
文章开头第一句作者用惊叹的口气写道:“甚矣,造物之才也! 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似乎给人们打开了一座满装奇珍异宝的宫殿的大门,谁都会急于要想入内参观。自“壬寅岁,余游天台”至“遂两宿焉”一段文字,是写天台石梁瀑布。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对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作了有声有色的渲染描绘“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攩秘,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接着就写他的主观感受:“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读着这段文字,人们无不受到感染,仿佛身临其境,同样产生“目光炫乱”的感觉。
自“后十日”至“不可臆测也”一段文字,是写雁宕山大龙湫瀑布。大龙湫瀑布没有石梁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却有着婀娜多姿,变幻作态的媚态。作者对它的描绘,就不象描绘石梁瀑布那样多用夸张和喧染的写法。他先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如用“一匹练”比喻远看瀑布水的全貌;用“烟”、“雾”、“轻绡”、“玉尘”、“珠屑”,“琉璃丝”、“杨白花”这些状貌近似的事物比喻二十丈以上飞洒而下的瀑布水。不仅形态毕肖,且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然后用工笔的语言如“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把瀑布从高空下挂时逞现出来的虚无缥缈景状和在日光照射下鲜艳的色彩,刻绘得维妙维肖。接着把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作了一个比较:“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通过这样理性的概括与比较,不仅使人们对这两处瀑布获得更为明晰而深刻的印象,还能产生回昧无穷的效果。
自“半月后”至“余观于浙西三瀑也信”,是写青田石门洞瀑布。对石门洞瀑布的记叙一开始就进入了比较。“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意谓不会有不同于石梁、龙湫的瀑布了。这里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乃其瀑布在石洞中”至“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是对石门洞瀑布的具体摹写,虽然只是大笔的勾划,但因为是跟石梁、龙湫比较着写出,仍能给人以明晰而深刻的印象。
最后,“读《易》者而无《诗》”一段话,跟前面说的“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是同一个意思,作者从大自然变幻莫测“卒无复笔”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广阔无边,要认识它只有不断加强实践。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浙西三瀑布记和浙西三瀑布记原文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