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豆瓣 一步之遥的票房多少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2-16 27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一步之遥豆瓣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一步之遥的票房多少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2014有什么电影一字开头的

2014年上映的能查得到的影片有1400余部,其中一字开头的有10部,它们分别是:

《一路有你》 豆瓣评分:8.2

《一次邂逅》 豆瓣评分:6.7

《一步之遥》 豆瓣评分:6.4

《一个人的武林》豆瓣评分6.2

《一触即发》 豆瓣评分:5.6

《一生一世》 豆瓣评分:5.0

《一号目标 》 豆瓣评分:3.9

《一对一》 豆瓣评分:3.0

《一发不可收拾》 豆瓣评分:3.3

《一个农民之死》 豆瓣评分:3.1

喂猪吃饺子,看不懂电影是观众太烂还是导演不行

近日,由姜文指导、彭于晏主演的的电影《邪不压正》即将在影院上映。

为此,某电影自媒体专访了《邪不压正》的核心执笔编剧李非,这次专访前半部分主要谈了李非的际遇,后半部分则是李非 对电影的一些见解和他眼中的姜文对电影的一些见解。

当被问到姜文是否会因为作品而埋怨民智未开时,李非说,就《一步之遥 》这部片子,姜文曾表示过“我再也不干这种包饺子喂猪的事了”。

2014年姜文指导的《一步之遥》豆瓣评分只有6.3,短评热门第一的用户表示这部片子“导演用力过猛,故事严重脱节,剧情云里雾里”,获得了2000+点赞,由此可见这部片子确实如影评所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艺术。

相比于2010年《让子弹飞》的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7,小编能理解姜文沉寂四年、满怀信心地带来新作,反而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的落差感。不过,说包饺子喂猪就有些过分了,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白搭,这猪跟饺子在姜文眼里指代什么都不言而喻了。

无独有偶,diss观众的言论冯小刚也曾发表过,不过后者有大导光辉加身似乎更加有恃无恐。对于观众吐槽垃圾电影太多,冯小刚在某发布会上直言“垃圾电影遍地也和大批垃圾观众有关,因为有很多垃圾观众,才有了这么多垃圾电影”。

这已经不是冯小刚第一次拿网友撒气了,早在2013年他指导的电影《私人订制》宣传时就一个故事发表看法,说“这个表面看是骂俗,其实骂的是大尾巴狼,电影界这环境里头,豆瓣上有一帮人都是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

前有豆瓣影评人是大以巴狼,后有观众垃圾,这次冯小刚彻底把观影人群得罪了个遍,网友也对此嘲讽道 “不喜欢他的电影的都是垃圾观众,除了他的电影以外都是垃圾电影”。

冯小刚的“垃圾”理论不仅引起了网民的不满,就连人民日报也公开反驳“用好作品培育观众的鉴赏能力是生产者的责任”,言外之意就是导演都有能力拍出好片子,观众的品味自然会提高。希望冯导长点心吧 ~

姜文一共导了六部电影,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的电影很扯?

姜文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一步之遥豆瓣,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一步之遥豆瓣,惊艳了国际影坛后一步之遥豆瓣

他到目前为止导演的所有六部电影,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为了一个明星气质极强、极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人。论其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其他几位同样蜚声国际的华语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如果比死忠粉丝的数量,恐怕加起来也不到姜文的零头。

然而,姜文骨子里从来也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如他自己所说,“充满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叛逆性”,“对那些人们确信的、笃定的、甚至群体性趋之若鹜的所有东西,都持怀疑态度”,因此,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愿。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双双大爆,创造当时华语票房记录的《让子弹飞》(豆瓣8.7分,票房6.6亿),其剧情的完整流畅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当年因为《让子弹飞》而对姜文交口称誉的无数影评人,对姜文都有着美好的误会。

其实,如此前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种让大部分观众看来,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或许才是姜文一心真正想拍给自己的影片。

从1995年到2007年,12年里姜文仅仅拍摄三部电影,全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捧出了威尼斯电影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自己也获得金马奖的四座奖杯。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5000万票房,是1995年的内地票房冠军,该片还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在金马奖获得了八项提名六项获奖,让17岁的夏雨获得了威尼斯影帝和金马影帝,也让姜文手捧金马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座奖杯。

《鬼子来了》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在这座国际艺术电影最高圣殿取得的第二佳绩,仅次于《霸王别姬》获得的金棕榈大奖。

《太阳照常升起》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在金马奖、金像奖和亚洲电影大奖获得了九项提名和三次获奖,姜文个人获得五项提名,并拿到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之后《让子弹飞》获得6.61亿票房,位列当时华语片影史第二名,获得金马奖九项提名,金像奖十三项提名,姜文个人获得六项提名,拿到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更让姜文的影坛地位和业内口碑就此腾飞万里。也不免让他从此飘飘然,变得愈发自信了。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广大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挣钱”,可这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在2014年时,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映之前,挟《让子弹飞》之余威,曾被无数人看好去刷新2012年《泰囧》刚创下的12亿票房记录。影片宣发时更是大放卫星,剑指20亿票房,

因此,同档期的国内大片纷纷让路,以避开其锋芒。该片最终上亿的票房预售,在当时的华语电影市场,也犹如天文数字。

然而,《一步之遥》上映后,却大热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3亿投资成本,最终却只获得5.14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和《让子弹飞》的反响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渊之别。影片虽然因为姜文过往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优秀履历,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却同样遭到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差评,狂打低分。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场完败。

《一步之遥》带有浓厚的欧美老歌舞电影风格,开场不久更有长达数十分钟的冗长舞台剧戏份,更完全没有必要地强行3d化,加上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持续时间许久的性感大腿舞。

同时,姜文在拍摄任性去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仿佛看了一场假电影”,便是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门后的第一直接印象。

如此一部从内核上和架构上,完全可以算是小众文艺片的作品,却非要按商业大片的规模去投资、宣发和争取盈利,然而广大影迷观众又怎么可能单单因为这种恶俗的注水情节,便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经历了2014年《一步之遥》的大热倒灶,口碑和票房双双崩盘,(3亿投资成本,只获得5.1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

姜文蛰伏数年后,终于推出了和“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邪不压正》,比起片中人物“完全不说人话”、剧情有若云山雾罩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在商业上确实已经做了许多妥协,但比起能让让每个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面的影迷观众,都能大呼过瘾,津津乐道的《让子弹飞》,依旧相差甚远。

《邪不压正》这部新作秉承了姜文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样是一部影评家口中“风格很姜文”的作品。

几乎每个认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看出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姜文抛弃了文本式线性叙事,而是将符合自己审美的镜头片段,随心所欲地拼凑在一起,完全不在乎剧情和人物性格是否因此变得莫名其妙,也完全不管是否影响到整部影片的整体协调性,

而且强行让剧情随着影片时间去艰难推进,充满了违和和荒诞。足可证明姜文在拍摄还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根本不在乎广大影迷观众的实际观感。

人们在《让子弹飞》后观看姜文的作品,原本期望能看到的是巧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人物角色暗含机锋的唇枪舌战、参演巨星你来我往的不断飚戏,

然而最终见到的却是一个倨傲的完全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导演,居高临下地俯瞰观众,信马由缰地拼接镜头,丝毫不注意剧情故事的流畅,自然会大失所望,一如陈凯歌导演自《霸王别姬》之后的每部作品,都饱受从影评人到观众的一致抨击。

或许对那些姜文导演的忠实拥趸来说,姜文执导的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也足以令他们爱不释手,每个细节都回味无穷。

但对为数更广的广大影迷观众而言,他们确实看不懂、不理解、不接受姜文的自hi自乐,对《邪不压正》,也如对《一步之遥》一般,严重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

华语电影市场,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五名,《战狼2》(56.3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过于浓郁,对一部投资额巨大,票房回本压力不小的商业作品来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便意味着很难取得预期票房,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最终,这种导演自娱自乐地“装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众文青影评人的追捧,(豆瓣评分7.2分)广大观众却不肯买账,票房和观众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5.8亿,猫眼评分7.4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数呈现,豆瓣评分分别为:8.7、6.3、7.1。

相比于早些年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8.8、《鬼子来了》9.2,连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两部要高的多,于是 有人说着姜文已「姜朗才尽」「神话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风采」「有原始冲动的本能」「肆意挥洒生猛和超现实主义」。

截止7月24日,邪不压正票房累计5.54亿,不管口碑是否两极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强叙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

邪不压正宣传海报

姜文拍的这“三部曲”的民国二十多年,尝试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让子弹飞》把土匪打恶霸的故事讲到了极致,《一步之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谱写了马走日从风光无限到一桩谋杀案引发的悲剧收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较于恶评如潮的《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不管在表现手法、叙事和整体风格,都明显克制了许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国1973李天然版《杀死比尔》,一个复仇的故事:朱潜龙作为大师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结杀死了师父全家,少年李天然侥幸逃生,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训练多年后回到了抗战爆发前混乱的北平,各方势力、人物各怀心思,风起云涌,最后李天然走上了复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访谈中他(姜文)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每个人无论对自己成长和自己的失败,都带有某种自觉性。

或许应该这么理解,相较于前两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双全」「奸诈狡猾」的社会老油条,青年热血又迷惘的年轻一代李天然这个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融合历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场设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军阀特务斗智斗勇的谋臣勇士,他,作为一个「个人」,或者说作为隐喻代表「新中国」觉醒的一员,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才是结果,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成长的「自觉性」。

隐喻

窦文涛问:你比如说今天的观众,咱就拿年轻观众来说,你电影里那一点点的讲究,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所谓呢?

姜文回答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正能量,一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姜文圆桌派访谈

尚不得知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诸评所数的政治隐喻,按照时间结合故事内容来看,《让子弹飞》评述最多的隐喻就是1911年关于「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恶霸互斗,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层层剥削压迫的旧社会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斗争时代的来临。

影片最后「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预示着下段故事开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烧的火种和激情也在新文化运动等后达到了新的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却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步之遥》在乱世中改编一件「阎瑞生案」,尽显社会矛盾,荒诞中参杂着迷惘和困惑,如果说它隐喻着革命果实被窃取而离胜利「一步之遥」,那《邪不压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杀」(亲日/保国)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隐喻着北洋统治时代的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打乱,混乱的局面终于暂时完结,全民族开始一直对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够强猜得到,那《邪不压正》也就不会硬生讽刺诸多影评人了。

或许他电影里有意思的那点「讲究」,那点固执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历程由小见大的呈现出来,在观众们嬉笑之余,也能够静下心认真的思考,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简单又复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他顽劣、混日子、内心深处渴望着被有魅力的女性关注并「发生故事」,而实际上或许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的 痞气藏在心里 ,独自一人的时候就畅快的释放自己,面对喜欢的女性,他 又羞于表达 ,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交杂着的欢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虚幻又真实,让观众既是马小军,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现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让子弹飞》里智勇双全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张麻子),还是《一步之遥》里挂羊头卖狗肉大起大落的马走日,抑或是《邪不压正》里亦敌亦友城府极深的蓝青峰,都敞着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义」 和 「血肉情义深重」 敢于斗争和放手一搏去干事儿的猛劲儿。

可是这电影光有「猛」劲儿可不够味,有勇无谋那就没意思了,这男人都是个「人精」,不能瞎斗,同时他还得有点缺点,一根筋的性格就没意思了,复杂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气,打牌也得看运势啊!

比如 张麻子 就为了斗黄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杀了黄四郎的时候却依然执着群众参与彻底推翻的重要性,从而牺牲了很多人。

汤师爷 是典型的小人,他买官敛财,贪婪狡黠,同时又对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险恶丛生时,又劝张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从一开始的教父式出场,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蓝青峰 城府极深,可敌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险暴露就杀了大亨德勒,既让李天然归心,又拿到了名单,一箭双雕。

李天然 又聪敏又幼稚,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复仇的目标坚定又勇敢,但同时又迷惘和脆弱。

这些人物都是鲜明又复杂的,由此来表现人性中的恶与善,爱与恨,利益与人性的交织。

姜文善于表现「饭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饭桌上的冲突、矛盾、虚伪、谨慎、各方利益及诡谲都展露无疑,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儿,得斗的让人家心服口服,同时让观众乐呵乐呵,也瞅瞅这高精人士们斗法都是咋个整,再混杂个这些国破家亡的时代,各派势力对峙,这戏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的电影仿佛倒叙着从北洋时期,到抗战,再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时期产出,风格多变,但是他的个人意识始终贯穿他的作品。

台词磨刀处见功力,说半句留三句,让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着把钱挣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鹅绒」「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压着速度呢」意味深长的台词,断的节奏刚刚好,火候刚刚好,他对细节的要求和处理也很苛刻。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是一个 传统、现代、市井、江湖、最中国的、最西洋、最平常、最传奇的结合体****,杂糅共处,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

张北海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侠的终结,姜文在影片里还原了当时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刚回北平时候镜头里被拆的城墙,开汽车、拉黄包车、骑自行车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现了那时候老北京的样子。

周韵饰演的关巧红则还原了施剑翘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沉浮中隐忍报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会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运,而这些伴随着时代走势的更多的意义和思考,就需要观影人自己体会了。

他给你展现出来的东西,既不摆在桌上,又有迹可循,好像感觉要让你从一条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带着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间困惑:

究竟哪个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为何要去那个岸?

我应该怎么分清楚是哪个岸?

于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过到对岸,

有的人在水里骂着不尽职尽责,

有的人思考两个岸的不同,为什么要过岸,

有的人说这个河是姜文带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觉得他厉害。

这些人物、细节、故事情节、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锅浓汤,里面又掺杂着姜式个人意识和风格以及抛砖引玉似的思考,使得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过于太文艺无趣。

只是这熬的浓汤以后可能还需要仔细斟酌,隐喻穿插在故事里太深和晦涩而表达的太浅又过于片段化,则使观影的体验不佳,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姜文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洒洒这么多, 艺术作品文艺气息太重又总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太通俗又难以彰显深处的思考,****个人意识又与普世价值观时常冲突, 权威已经不再是引导和掌控舆论的风向标,观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绩虽不如「出道时期」的那些巅峰之作,可是仍然无法阻挡姜文对个人意识、时代大潮和强故事结合体风格的电影的探索和执着。

美人在骨不在皮 ,这些「讲究」或许总有一天会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大众认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将会是令人期待的、新的开始。

最后,分别借用《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参考资料 :

关于一步之遥豆瓣和一步之遥的票房多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