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三朝五门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三朝五门制度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明代三朝五门的五门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清朝的五门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1、大明门
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三朝五门,原明代称大明门三朝五门,清代称大清门三朝五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2、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3、端门
端门(Duan men)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4、午门
午门(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5、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朝五门
三朝五门名词解释是:外朝、治朝、燕朝、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象征着尊崇礼序;天子五门,分别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诸侯仅有三门,没有库门和雉门。天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分别是外朝、治朝、燕朝。
蔡京本无学术,辄曰:“天子五门,今三门,非古也。”天子五门,谓皋、库、雉、应、路,盖以重数,非横列五门。京徐亦知其误,而役已大兴,未知所出。
天子五门,诸侯三门。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门、雉门。天子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皋门:“皋者,远也。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引申为国门。库门:库有“藏于此”之意,故库门内多有库房或厩棚;雉门:门前有双观,魏明帝改称为阊阖门。
应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路门: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
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隋代恢复三朝五门制度,唐长安在隋大兴城三朝五门的基础上建设,基本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
宫三朝五门,旧称紫禁城。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三朝五门,距今刚好600周年。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中的一切都有规矩、有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故宫中的“三朝五门”制度。
许多人都知道,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前者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后者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奇为阳,偶为阴。所以外朝建筑布局多用奇数,比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三朝五门”皆属外朝三朝五门;内廷建筑多用偶数,比如乾、坤二宫(交泰殿是后建的)以及东西六宫。
“三朝五门”是从周朝起就确立的一项宫殿制度。《周礼》、《礼记》、《仪礼》中都提出过“天子诸侯皆三朝”的说法。“三朝五门”是指五道门将皇宫分为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五门”指的是皋门(皇宫最外层的大门)、库门(皇宫仓库之门)、雉门(皇宫的宫门)、应门(治朝之门,取君王应天之命而为人君之意)、路门(燕朝之门,门内即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对应到故宫中的“五门”在明朝时期为: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在清朝时期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五门”划分出的三个行政区域称“三朝”,分别是:外朝,治朝,燕朝。外朝的主要功能是举办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治朝的主要功能是日常议政朝会,燕朝的主要功能是定期朝会。
“外朝”是公布法令、举行大典、对天下百姓发布谕旨的场所,其位置在承天门(天安门)以外。每当国家有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宣布时,文武百官便在奉天殿(太和殿)跪听皇帝诏书,然后全体移步至承天门(天安门)外等待仪卫官在承天门(天安门)上再一次宣读诏书。然后诏书被装入礼器缓慢降下,由在下面等待的礼部官员接下诏书,护送至礼部大堂,刻版印刷,颁行天下。
“治朝”是帝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的场所,其位置在午门以内。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帝上早朝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文武百官在皇宫大殿上向皇帝奏报军国大事,而是在一个被称为“御门”的地方举行例行朝会。明朝“御门听政”地点在奉天门(太和门)。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也是在太和门“御门听政”。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三朝五门他宣布“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清朝“御门听政”的地点就改为了乾清门,这里就成为了清王朝的“治朝”之处,而“燕朝”也随之退至乾清门内。
一道道宫门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将偌大一个紫禁城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区域。这些门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命门。
三朝五门,即《礼记》东汉郑玄注所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紫禁城“五门三朝”建置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1、明代遵循《周礼》并参考历代建置设置五门三朝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道统的延续就是靠儒家思想来支撑的。而创立者孔子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把周代奉为治理国家最理想的榜样,那么,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就理应成为历代治国所遵循的法则,其中有关宫室建置的记载,更是被历代看成是皇权的象征而奉为万世不变的圭臬。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据《周礼》和《礼记》的记载,周代天子有处理政务的“三朝”。到汉、晋、南北朝时,依《周礼》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向排列。
《三国志·魏书》记正殿太极殿之左右为东西堂,为皇帝延见臣下,处理日常国务以及宴请群臣场所。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排列“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宫则朔望视朝于此;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从此以后,纵向即南北向排列的三朝成为后世遵循的准则。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三朝五门和三朝五门制度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