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钱今凡,以及钱今凡做手术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
咨询室很安静,只有墙上钟表的嘀嗒声,和眼前这位面容娇好的母亲的抽泣。
她的情绪由十分钟之前的惊涛骇浪,已经渐渐平息。
我递给她最后一张纸巾,轻声问,既然孩子把你的生活搞的一团遭,为何要生下来?
她接过纸巾擤了一下鼻涕说,我已经过30岁了,怕年龄大了,生不出了,没想到孩子生出后,我们俩越来越撕裂,我感觉和他过不下去了...
我已经听过无数要孩子的理由:
避孕失败,只好要了;
怀孕了,发现两人不合适,想流产,怕痛,只能生下来;
别人都有孩子了,我也要有自己的小宝宝;
父母催我们早点生小孩;
不生孩子担心别人以为我们生理有问题;
怕年龄大了,生不出孩子了....
生孩子的理由各种各样,唯独缺失那最重要的一条:
我们已经做好了要孩子的准备!
做好要孩子的准备有多重要?首先,除了物质的准备,你还会去了解养育孩子是一个怎样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像你养只小狗小猫那样简单。
我们先看看一位英国人的研究报告: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真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孩子3岁时性格基本定型了。因为没有具体数据,不少人对这句俗语将信将疑。
2003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出具研究报告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这一报告为“三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引起西方心理学界极大关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良好适应、充满自信、自我约束、坐立不安和沉默寡言五大类型。
2003年,这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40%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型的幼儿,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14%的幼儿归为“自我约束”型,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当年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型,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的确容易苦恼和愤怒。
还有8%的幼儿被列入“沉默寡言”型,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已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已受伤的事情。
尽管卡斯比的调查限于西方小孩,但是人类的大脑结构以及语言情绪的发展是相同的,东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一致认为:
0到3岁这个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
如果你对这个阶段小孩的身心理发展一无所知,孩子生出后,你必然无从下手,不懂如何安抚孩子,只会被婴儿的屎尿哭泣等等折磨得抓狂,再也没有岁月静好,连睡个安稳觉都是奢侈,然后你的表现就是疯狂吐槽,和老公的关系直线下降。
(二)
你可能会说,没关系,孩子生下来我会请保姆带,也可以交给老人带
是的,目前都市女性要像男人一样战斗才能获得保障和尊严的社会里,让女性又工作又带孩子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于是,很多年轻母亲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人。
我认识的一位年轻妈妈就是如此,她升职成为单位骨干后,很忙,丈夫也是管理层,两家父母都各有原因,无法赶来帮忙,他们就高薪聘请了保姆在家带孩子,白天晚上孩子都跟着保姆,小夫妻也就是睡前逗逗孩子。
孩子8个月大的时候,保姆因为老家有事情离开了,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开始天天哭闹,饭也不好好吃,原来活泼好动的小小身躯变得无精打采。
他们以为孩子病了,跑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最后找到一位儿童心理医生才解开谜团。
原来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极度依恋期,他的嗅觉、听觉、视觉、感觉都很灵敏,和保姆的朝夕相处,已经熟悉了她身上的味道和一频一笑, 突然失去后,孩子的安全感被剥夺了,产生了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他要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的害怕与恐惧 。
医生说,如果这个时候再由陌生人来照看,孩子必然又要经历一个新挣扎和适应过程,假如这个陌生人不够有爱心,孩子的安全感会越来越低,哭闹等情绪上的不稳定也会越来越强烈。
听完医生的话,孩子的爸爸妈妈放弃了再给孩子请一个保姆的想法,妈妈决定请一年半长假在家里陪伴孩子到幼儿园。她说,和孩子的安全感比起来,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这位妈妈的选择是明智的。现在城市家庭不少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保姆带,以为这样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去拼搏事业,等回过头来,发现孩子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期。
因为,婴幼儿期孩子和母亲的连结会更深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很重要,但是孩子在婴幼儿期和母亲的连结会更深,因为他们离开温暖的子宫不久,女性天然的母爱、细腻的动作、轻柔的声音,恰恰是这个时期的孩童最最需要的。
也许,很多妈妈会说,我们单位不可能给请长假,老公的工资也养不了一家三口,我只能出去工作,那么,另外一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
这位妈妈是一家著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早年专注学业攻读博士,30多岁才结婚。孩子出生以后,尽管请了保姆,但保姆的职责只是负责家里的洗洗涮涮,孩子的一切她都是亲力亲为,哪怕去外地参加专业会议,她也要带上孩子,保姆跟着做帮手。
有一次,她去四川成都参加一个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中途休息时,她抓紧时间回房间给孩子喂奶(母乳喂养)。她开会的时候,就让保姆抱着孩子在宾馆院子里给孩子闻闻这朵花,摸摸那棵树,让孩子从嗅觉、视觉、感觉上触摸自然界。
晚上,看着睡在身边的孩子,她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她说,和孩子在一起,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
(三)
请不起保姆,孩子交给老人带怎么样?
有一些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认为保姆不靠谱或者请不起,交给老人带,他们对孙辈肯定是无限疼爱的。
但是,这些妈妈们可能很少深思过“隔代寄养”出现的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容易产生被父母抛弃感,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可能产生不自信,敏感并且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老人的溺爱,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骄横或懦弱。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件案例。一个男孩的父母是领导干部,夫妻双方工作繁忙,孩子交给乡下的爷爷奶奶抚养,快上小学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
结果,父母发现这个孩子浑身都是问题,没有礼貌,吃饭声音很响,不经父母同意随意动他们的东西,等等。
孩子也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嫌弃自己,总想回到爷爷奶奶身边。
这个男孩后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父母却很冷淡。他的父母说他们养了一条白眼狼。
儿子说他已经习惯了父母到处找人说他的不是。小时候的他是多么想和他们在一起,可他们硬要把他送到乡下。村里的人都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给爷爷奶奶了。他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让父母不要他。
他说,“幸亏爷爷奶奶对我很好,父母就是两个挑剔我的陌生人吧。所以我回到他们身边,总是想逃走。有一次,我半夜爬起来去火车站,到站台才发现身上没有一分钱,也不知道怎么坐火车,吓得大哭。站里的民警给我父母打电话,他们赶来后,要不是被民警拉住,又是一顿爆打。回到家他俩厉声训斥我,罚我跪搓衣板,我恨他们。现在他们说我不孝,是白眼狼,可是这个白眼狼内心的苦他们知不知道?!”
(四)
没有准备好做妈妈,先别急着怀孩子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做妈妈,如果想着孩子生出来以后就交给别人尽责任,还是先别急着生孩子。
三四岁之前,幼儿的模仿能力超级强,他们对身边人的言行和脾气都模仿,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的
如果老人或者亲戚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够管好孩子吃喝拉撒睡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指望他们按照现代育儿方式养育孩子。
况且,在那种父母完全失去控制的环境里,不知道什么人会给孩子说些什么话,在孩子幼小单纯的心田里种下一粒种子,之后更不知道会如何萌芽生长,枝节横生。
有一个以前叫钱今凡,现在叫伊玲的变性老人,在电视访谈中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他说,在他3岁左右,“当时亲戚带我在门口玩耍,要把尿,旁人就说了一句,怎么是个男孩?我心里就觉得当女孩是个很好的事情。”
就这样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在他心里播种,觉得男孩不好,女孩才好。
这粒种子跟着钱今凡长大、结婚生子陪伴了他一生,在他80岁的时候,这位佛山的书法家,“痛苦忍耐了几十年”的处级离休干部,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性别,向主管单位领导提交了变性的书信声明。
(五)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个母亲情绪经常反复无常,爱拿孩子撒气,难道也交给母亲带吗?
如果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为何会反复无常?
孩子的降临,是一个未知生命的闯入,如果妈妈小时候有过童年创伤,现在的家庭又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在照顾孩子的时候,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就会跑出来,让新手妈妈或陷入抑郁,或情绪躁狂,有时候就会拿孩子撒气。
母亲虐待孩子的新闻随便到网上搜搜都不忍卒读
有童年创伤的女子,先不要急着做妈妈,可以在老公的陪伴下,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然后再决定什么时间要孩子,否则很容易变成新闻中那样的亲妈施暴者。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和老人一起养育孩子,那么,更懂婴幼儿心理、拥有亲密育孩观念的那个人最好充当主角,其他人是协助主角的配角。
这个主角最好是母亲。
因为,婴幼儿最依恋的人是妈妈,最喜欢闻也最需要妈妈的味道。
这个味道带给宝贝温暖、安详。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信任投胎到一户人家的,只有在妈妈爱的怀抱里,孩子才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底色。
这个底色将影响孩子一生。
所以,没有准备好,一定不要随便要孩子,不要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要孩子,要因为爱
因为爱,才会怀着感恩之心学习之心
迎接 上天赐予我们的 最珍贵的礼物!
钱今凡想成为女性的想法最早萌生于他3岁时。当时亲戚带他在门口玩耍,要把尿,旁人就说了一句,怎么是个男孩。他心里就觉得当女孩是个很好的事情。
他在14、15岁时胯骨就比较宽,因此走路喜欢扭着走,在独自一人时才完全展露自己。他的父母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儿子有变性的愿望。他54岁结婚时,妻子也不知道。 吃药变性
钱今凡曾在20世纪60年代尝试过服药变性。服药后感觉到男性的功能减弱了,皮肤变细,乳房长大了。继续吃药,放弃男性的功能,但男性身体器官无法改变。当时没有变性手术。慎重考虑,他还是选择男儿身,不再吃药。一年后,激素影响逐渐消失,恢复男性功能。
以女性身份生活
2008年,作为离休干部,他正式向佛山市文广新局领导提交了变女性的书信声明,开始吃激素隆胸穿上女装。2010年,他正式向佛山市文广新局提交以女性身份生活的书信,也没有遭到反对。
变装只是第一步,钱今凡最终的愿望是变为一名真正的女子。2010年9月17日,钱今凡再次致信市文广新局领导,宣布自己为女性。他说作为一名干部,他不希望躲躲闪闪,而是光明正大。因为,若要变性,有一个规定,在变性前,最起码要以女性身份生活两年。
此后,钱今凡以女性身份出差开会住宿、如厕皆不归男性队列,填表不写男性,而写“男变女变性过程中”。
——《名医》杂志记者凌茜雯 采访熊玲
采访单位:《名医》杂志记者 凌茜雯
受访专家:成都蓝天心理首席咨询师 熊玲
凌茜雯:
熊玲老师您好!有一位现年84岁的佛山退休干部钱今凡在媒体公开跨性别人士的身份,成为中国公开身份的最年长的跨性别人士,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据了解,他从小一直希望以女性身份生活,直到80岁,才开始吃激素隆胸、穿女装。为此,我们策划了“从心理角度剖析跨性别人士”相关专题,想得到熊玲老师的分析,以让读者对跨性别人群有更深入的理解。
1、对于钱今凡等跨性别人士,人们看法不一。有的直斥为变态,有的认为是一种心理强迫症所致,有的认为是易性病,有的则认为跨性别和同性恋一样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从心理的角度,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
熊玲:
人们对钱今凡等人的跨性别褒贬不一、看法多样本身说明了,要给跨性别下个确切的定义或冠以恰当的名称,是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著名的研究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英)对此现象的定义是:异性装扮欲。并认为异性装扮欲属于性的中性范畴,但不容易解释它的准确起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异性装扮欲的人,他这样是由于人格结构中的一种敏感和女性成分所驱使。这种成分的形成,是跟一个人反常的童年经历有关,比如被当做异性抚养,或过分依恋母亲。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导致异性装扮欲的基本因素是阉割情结(阉割情结是一个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指:人在性身份发育的幼儿期,因无意识恋母而存有的阉割焦虑、乱伦的压抑;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占有导致剥夺性憎恨,或被抛弃的迫害恐惧。阉割恐惧顺利克服的前提,是认同父亲以及父亲象征的法律,人便能正常成长。反之,会留下致今后反常生活的情结)。
为解读钱今凡的跨性别,百度了一下他的有关资料,在所有的信息中,我觉得最能解释他之所以跨性别的根源,是他“记得我3岁时的一次摆撒尿,旁人说咋是个男孩,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要是个女孩会很好,会受喜欢的”,之后他的内心便逐渐倾慕于女孩的所想所为....的追溯。心理发展学认为,人的社会身份形成始于婴儿,终于18岁前,而性别身份的形成始于婴儿,终于8岁前。钱今凡的回忆,可解释他的女性身份在幼年埋下了种子,而在他慢慢的成长过程中,自幼那份备受爱戴、备受喜的体验,是跟“做个女孩多好”“男孩不好”意念紧密相关,这作为了精神的内驱力影响着他的情感取向。在他的心理发育上,他早已否认男孩而认定自己是女孩,且一直很自恋地爱着他内心的自我角色——女孩。或者说,他一直以女性身份感受着自己。但由于实际上他是男儿身,也迫于强烈的理性(伦理或道德)需要,必然同时接受了自己的男性自我。应该说,他以男性身份较好地完成了丈夫和父亲的社会角色,这是很令人叹服的。
而且,他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将来,要去实现或还原他的心里身份:女性。他这一坦然面对,并实现着他真实需要的举动,同样令人叹服。
凌茜雯:
2、不少人对钱今凡的行为感到不解的是,他希望以女性身份生活,却依然娶妻生子,而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他和妻子的夫妻生活还不错。这是否意味着钱今凡是一个男儿身的“女同性恋”?
熊玲:
同性恋与异性装扮欲很接近,但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排斥异性而亲近同性,性取向是同性;后者可以亲近异性,性指向亦不是同性。哈夫洛克•艾利斯发现:在性偏离的所有情形中,异性装扮欲仅比同性恋的发生率底;在普通生活中,当事者没有特别不寻常的特性,在精神方面,他们的能力往往超过了一般人。我觉得,钱今凡的情形,还不完全像是艾利斯说的“异性装扮欲”,因为他不仅爱穿女装,还要手术变性。这虽像是同性恋,但他又不是,因为他的性对象并非同性,而是异性。他的变性需要,仅仅是实现他早期的女性身份认同。当他真变性之后,是否与妻子性生活是个问号。但可以说,他的情形是个体性别身份的颠覆,属于早期性身份压抑的心理问题,而与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无关。
凌茜雯:
3、近年来,“伪娘”盛行一时。请您从心理的角度谈谈跨性别人士和“伪娘”的异同?
熊玲:
前面已经解释了跨性别的心理特征及原由。“伪娘”是指男性模仿女性的腔调、习性、爱好等,但打扮较中性化的一群男性,多半是青春期的男孩,所谓“娘娘腔”偏女性化的男孩。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复杂,多跟媒体选秀、家庭溺爱,个体追求离奇、时尚、夸张的空虚心理有关。但他们内心还是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性取向也并非是同性。
凌茜雯:
4、导致跨性别人士出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影响?
熊玲:
跨性别现象的原因很复杂,许多性学和性心理学专家都认为,所有的性偏离都难以找到准确的起源,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对原因的不同解释。但几乎包括了遗传、家庭教育与童年经验、社会文化等因素,概要说就是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其中当然是后天因素占主要。
凌茜雯:
5 、对于因后天影响而形成的跨性别人士,是否有必要通过心理层面的干预进行调整?目前对于这类人群,有哪些心理干预的方法?请您结合一到两个您接触过的,或者您了解过的跨性别人士的案例谈谈?
熊玲:
是否有必要通过心理层面的干预进行调整,取决于当事者有无调整的需要。若当事者有接受心理咨询的需要,那么在咨询的过程中重点是处理当事者的内心冲突,如果是没有冲突或坚持要跨性别的行为,则不是心理干预的对象。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是根据心理咨询师掌握的理论方向而有所不同的。(抱歉在此我不做案例的分析和表达)
凌茜雯:
6、对于一些跨性别儿童,以往医学界所能提供的手段是通过“激素调控”和“手术转变”两个步骤,完成他们的变性梦想。但由于在进行手术前他们早已发育出他们不认同的那个性别的所有特征,术后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国外内分泌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人工合成激素“发育阻滞剂”来阻止儿童的性发育。到16岁,如果儿童决定进行激素治疗,可以启动青春发育,并发育成儿童想要的性别。您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熊玲:
我觉得,这是属于一个涉及到人权、伦理和法律上的一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作为医学与医学的发展,其宗旨是满足人类的生命所需,包括整形、变性手术都无可厚非。关键是,跨性别的儿童,是否做医学上的治疗、接受怎样的治疗,应该谁做主?如何处理手术效果不佳?青春期孩子本人(或家长)怎样看待激素治疗?这些问题已经超出心理咨询的范围了。或许,这些话题与行为,只涉及到施与方和接受方的意愿,又主要取决于受方的意愿。
凌茜雯:
7、虽然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跨性别人士抱有偏见。请您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普通人对跨性别人士的态度怎样?
熊玲:
既然社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说明普通人的大多数对跨性别人士,已抱持的是理解和接纳的姿态呵。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和容许少部分人存有偏见。又既然是偏见,说明这少部分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或他们的个性缺乏开放性和包容力。
凌茜雯:
8、对于跨性别人士,您认为人们容易出现哪些的认识误区?
熊玲:
误区一,他们是性变态。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过去的确对这类现象定义为“变态”,此定义早已作为不客观定义而弃之,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变态的。误区二,人格扭曲。他们的确有性格问题,比如极其敏感,但只是一种性身份变异的心理现象,而非人格上的扭曲。持这种看法的人,容易对跨性别人士投以鄙视、奚落的眼光。误区三,人品问题。跨性别的人是心理问题而不是人品问题。
凌茜雯:
9、在儿童时期,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性别认同教育,避免跨性别儿童的出现?
熊玲:
此问对所有父母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尤其是中国父母。因为中国文化教化了人们对性的压抑和隐藏、对情感的抑制和迂回表达。这里也只好简单谈点。首先,父母们应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以便掌握跟孩子相处时,对情感理解和表达的有效性;2)在儿童期,注重对孩子真实身份的尊重,比如对女孩就应给予女孩子的打扮,尤其让她感受到她是重要的、是被爱的;对男孩子要避免娇滴滴的当女孩养。3)对儿童时期孩子所表现出的各种性游戏,或对有关性话题好奇的提问时,最重要的是父母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自然、直接面对,不要回避躲闪、惊讶不安、严肃或斥责;4)父母的学习和引导。父母若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教育有正性的引导,前提是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儿童性教育的知识,在回答或处理棘手问题时,你才能心中有数、不慌不乱地回应孩子。如今,教育体系也涉入了性生理、性心理课程,再加上父母只要做到,对孩子性身份的尊重和爱戴,对孩子性游戏或性话题时的良好态度,就已经是很好的性别认同教育了。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钱今凡和钱今凡做手术了吗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