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镇元子的来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鸿钧老祖的七个徒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他于西牛贺洲万寿山五庄观修行,曾与金蝉子有旧,故而对唐僧也表以尊敬。
他种镇元子的来历的人参果,九千年成熟一次,闻一闻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镇元子的来历;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镇元大仙在与孙悟空打斗中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里,本领厉害。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
扩展资料:
唐僧师徒取经路过五庄观,远见“松篁一簇,楼阁数层”,连孙悟空也一时看不出是观宇还是寺院。到了近前,才“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虽说孙悟空曾作过齐天大圣,但对镇元大仙却一无所知。
镇元子的五庄观,有一棵天开地辟的灵根人参果树,万年一收获,只得三十个果子。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大仙地位显赫,他的弟子解释:“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镇元子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为此其弟子还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了我们的香火。是家师诌佞出来的。”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所以敬天“礼上还当”,敬“天地”可能取其和谐。
他在道家的位置与玉清、上清、太清平列,或者在“三清候补”之级。从他门下出去的散仙不计其数,身边尚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他的观内有花园、菜园,孙悟空偷人参果看到菜园,不无讥笑之意说:“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
五庄观镇元子,这是一位在《西游记》中地位很高的神仙,号称“地仙之祖”,跟三清四帝平辈论交,其他的神仙都是晚辈。五庄观是道观,按说至少得供着三清吧,它偏不,都跟三清平辈论交了,还供他们干嘛?五庄观里只供“天”、“地”。这就已经很嚣张了,按镇元子弟子的说法,这还是强行拔高了“地”的地位。以镇元子的身份,也就“天”有资格享受他的香火。
镇元大仙
这位镇元大仙,跟赤脚大仙、托塔李天王这些神仙不一样,找不到任何出处。既然找不到出处,我们就只能去探究他的原型了。
五庄观这段剧情,是围绕着人参果展开的。先是从清风、明月给唐僧献人参果引出人参果的特异之处,再然后是贪吃的八戒怂恿孙悟空偷人参果。接着孙悟空因为自己偷的人参果数量和少了的人参果数量不一致,愤而推倒人参果树。酿出大祸之后,孙悟空访仙山拜菩萨,最后才找到观世音菩萨施法救治被推倒的人参果树。
笔者翻阅资料,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部书里找到了五庄观这段情节的的雏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者不详,是宋朝时期的作品,也有认为是元朝时期作品的,总之远远早于成书于明代的小说版《西游记》。讲的是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帮助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是小说《西游记》的源头之一。
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三藏和猴行者走到西王母池这么个地方。三藏知道这是西王母住的地方,马上怂恿猴行者去偷点蟠桃来吃。猴行者一听,连忙拒绝,说自己一万九千年前曾经偷吃蟠桃,结果被西王母捉住,狠狠打了一顿,到现在被打伤的地方都还痛,再也不敢去偷了。三藏知道吃蟠桃可以延长寿命,不肯死心,又给猴行者戴高帽,夸他神通广大,偷个蟠桃没什么难的。猴行者被三藏夸得飘飘然,竟然忘记了当年被西王母捉起来吊打的事情,又去偷了一回蟠桃。
这一回,猴行者偷到了三个“蟠桃”。还没等三藏看清楚那“蟠桃”长得是什么样,猴行者就一股脑全丢进池水里了。三藏马上问丢进去的是什么东西,猴行者说是蟠桃,因为太烫了,丢水里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猴行者借三藏的金环杖在池边敲了三下,池水里钻出来三个小孩。猴行者问他们几岁,一个说自己三千岁,一个说自己五千岁,一个说自己七千岁。原来这三个小孩子就是蟠桃。
猴行者伸手抓起七千岁的那个小孩,这个最接近成熟,问三藏吃不吃。三藏毕竟是出家人,早先是听说蟠桃吃了能增长三千年寿命才怂恿猴行者去偷,现在一看,蟠桃竟然是小孩子,还会开口说话,马上拒绝了。猴行者也不浪费,把手里的小孩往天上一丢,那小孩马上变成了一串枣,直接吞进嘴里。后来猴行者和三藏取完经回到东土大唐,才将核吐出来。那核吐在地上以后,变成了地上生长的人参。
这段情节中出现的蟠桃,完全是人参果的原型。这里的蟠桃外观完全不像桃子,而是小孩子模样,还会开口讲话。翻阅小说版《西游记》,还发现有土地公说人参果必须用金器打下来,然后装在瓷碗里用清水化开来吃。这两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是由猴行者用金环杖召唤蟠桃,丢进池水里冷却演化出来的。甚至人参果的“人参”两个字,在这段情节的故事也出现了。
可以看出,早期西游故事里的盗蟠桃,在小说《西游记》里分化成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孙悟空偷蟠桃大闹天宫,另一个是孙悟空偷人参果被镇元子吊打。
既然人参果的原型就是蟠桃,那么镇元子的原型就呼之欲出了:
镇元子的原型正是西王母!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镇元子地位高,号称“地仙之祖”的谜团也跟着一起解开了。
镇元子地位高,是因为原型西王母的地位就高。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西王母为女仙之首,东王公为男仙之首。而在更早以前的先秦两汉传说中,帮助黄帝击败蚩尤的九天玄女,帮助大禹治水的瑶姬,不是西王母的弟子就是女儿。像这样的地位,跟三清四帝平辈论交一点不奇怪。
那么“地仙之祖”呢?
“地”,在八卦中为坤卦。坤卦除了是大地以外,还可以指女性。所以“地仙之祖”其实就是“女仙之祖”。
那么,西王母是否是“女仙之祖”呢?
传说西王母是女仙之首,所有的女仙都要到她那儿注册登记了,才能成为仙人。按着古代传统,读书人考取了功名之后,称呼主考官为座师。而通过了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的,则是天子门生。按着这个来讲,西王母当得起任何女仙称呼一声师父,称作是“女仙之祖”没什么问题。
最后,我们看“镇元子”这个名字。“镇元”这两个字,可以分解为“金”、“真”、“元”三个字,而这三个字,全部都与西王母的称号有关,也就是“金母”、“西真”还有“元君”。其中金母、西真特指西王母,元君则是一般女仙的称号。
镇元子从洪荒就存在的先天人物,拜在鸿钧门下听道,封号地仙之祖,混名与世同君,道场设在西牛贺洲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子掌管天下仙人,天书(封神榜)不出,群仙以他为尊。
镇元子与三清一起听鸿钧传道,,是为同一辈的人物,与三清平起平座。他在道家的位置与玉清、上清、太清平列,或者在“三清候补”之级。从他门下出去的散仙不计其数,身边尚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
西游记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
天仙乃五仙仙品中之无上上乘,神仙乃五仙仙品中之上乘,地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中乘,人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中下乘,鬼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下乘。
那仙童看见,即忙报道:“师父,海上三星来了。”镇元子正与唐僧师弟闲叙,闻报即降阶奉迎。那三星以晚辈之礼见了大仙,方才叙坐。
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福、禄、寿三星等是神仙之宗。按品级,神仙高于地仙。论资历,镇元子高于蓬莱三星。
资历这么老,为何镇元子只混了个「地仙之祖」的名号?
据蓬莱岛福、禄、寿三星所述:我们的道,不及他(镇元大仙)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
可以想象:混沌初分,鸿蒙始判,镇元子意外发现了人参果树这棵天开地辟的灵根,从此放飞自我,无心修道。
太上老君哐嗤哐嗤地扇着芭蕉扇炼着仙丹,镇元子热火朝天地打着王者荣耀;福、禄、寿三星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镇元子啃上几口人参果,得来全不费功夫。
费力修道是不可能费力的, 这辈子不可能费力修道的。炼丹费劲不想去炼,养精、炼气、存神又太麻烦,就是啃上几口人参果这样子,才能维持得了道行这样子 。
他到西牛贺洲五庄观感觉像回家一样。 天庭好久都不去一次 ,过年都不去。 就是天庭开个蟠桃会、佛祖开个盂兰盆会, 就上天看看这样子。来到五庄观,发现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都叫他镇元大仙,呜哇哦,超喜欢在这里的!!
当三清、四帝们成为个个膜拜人人景仰的一派仙祖,甚至九曜、元辰这样的后生晚辈们也位列仙班的时候,我们的镇元大仙却被留了下来。
内心不服气的镇元子在自家五庄观上贴了门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意思很明确:只拜天地,不敬三清。
就像钟万仇在万劫谷立的「姓段者杀无赦」,不过是给自己看罢了。我镇元大仙比三清、四帝「阔多了」。
镇元大仙的徒弟们听师父讲得多了,不免张口即来!
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在唐僧师徒路过五庄观之前,镇元子带领四十六个徒弟上弥罗宫去听讲混元道果,只留下两个绝小的徒弟看家。临行前,镇元子嘱咐他们:东土大唐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不日从此经过,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
原来,五百年前,镇元子与金蝉子在盂兰盆会上相识,金蝉子曾亲手传茶给镇元子,二人有同席之谊,是为故人也。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镇元子的来历和鸿钧老祖的七个徒弟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