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皇太叔,以及皇太叔有了 作者萧玉岚舒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国皇太叔(包括追封)政权 姓名 在位皇帝 受封时间 受封原因 结果 唐朝 李忱 武宗李炎 会昌六年(846年) 武宗病重皇太叔,以诸皇子年幼皇太叔,下诏封李忱为皇太叔,实际上人选是由宦官决定的 同年即皇帝位,是为宣宗 辽朝 耶律罨撤葛 景宗耶律贤 保宁四年(972年) 辽穆宗同母弟,本为齐王,去世后追封皇太叔 辽朝 耶律重元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元年(1055年) 辽兴宗同母弟,本为皇太弟,兴宗之子道宗即位后,改封为皇太叔 清宁九年(1063年),耶律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谋杀道宗,失败后北走大漠,寻自杀 辽朝 耶律和鲁斡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三年(1103年) 道宗同母弟,册封原因待查 乾统六年(1106年),被封为义和仁寿皇太叔。十年(1110年),去世
很多人了解到大辽这个国家都是通过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知道的,而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就是萧太后,肖太后作为辽国第1个开国皇帝的老婆,做事作风还是非常强悍的,他曾经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甚至要和自己的儿子翻脸,而自己的第2个儿子就是耶律重元,作为皇太叔的耶律重元最后起来造反叛乱,失败之后就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耶律重元是大辽开国皇帝的第2个儿子,而他的大哥就是当时的皇帝辽兴宗,但是兴宗和肖太后的关系不太好,于是肖太后就准备把这个儿子给废掉,立第2个儿子也就是耶律重元为皇帝,于是肖太后就和二儿子商量,耶律重元却不愿意当皇帝,于是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大哥,于是就立马采取措施,把萧太后给干掉了,等到自己的政权彻底稳固之后,他就开始感谢自己的二弟,也就是耶律重元,把他封为皇太叔,意思就是等到自己死了之后,由他来当皇帝,但是辽兴宗老了之后就又后悔了,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但是耶律重元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意思,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等到兴宗的儿子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儿子知道自己的父亲其实是想把皇帝之位传给自己二叔的,所以为了感谢二叔的大度,他就立二叔为皇太叔,意思就是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就由他来做皇帝,而耶律重元也非常的单纯想的也很简单,但是他的儿子就不愿意了,于是就怂恿耶律重元赶紧起来造反,在儿子怂恿下耶律重元果然起来造反了,但是很遗憾迅速就被新皇帝给打败了,被抓到之后耶律重元非常的后悔,他说这一切都是儿子害的呀。
皇太弟: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弟,与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等,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而此一继承人通常是皇帝的亲弟。不少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皇太弟的封号,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国家元首是国王者,那么理论上只能称之为王太弟,不过亦可简称为太弟。
就中国历史而言,如果没有经过正式册封的程序,并不能算是皇太弟,如明熹宗朱由校因无子而直接传位予明思宗朱由检,就没有经过册封的程序。
历史上的皇太弟
司马颖:成都王司马颖控制政府,废太子司马覃,河间王司马颙上述建议封司马颖为皇太弟。后为司马颙所击败,同年即被废,复为成都王。
慕容冲:慕容泓先为部属高盖所杀,慕容冲被拥立为皇太弟,实际上已是国家元首,但因为兄长慕容暐仍然在世,而原为前燕皇帝,所以慕容冲只称太弟,到慕容暐被前秦所杀后才称皇帝。更始元年(385年)即皇帝位。
苻懿:苻懿为哀平帝苻丕之子,封渤海王,苻丕被晋军所杀之后,大臣护送苻懿及济北王苻昶到远房堂兄南安王苻登所控制地区。苻登起初提议拥护苻懿继位,但在大部分部下拥护下自己继位,封苻懿为太弟。太初三年(388年)去世,谥献哀,苻登改封苻崇为太子。
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继位前叫李怡,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生母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小妾。李锜搞叛乱被杀后,其全部财物和家眷由宫廷没收。郑氏被安排到唐代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贵妃郭氏寝宫当侍女。郑氏身材婀娜、容貌美艳,常来贵妃郭氏处的唐宪宗李纯,把其瞧上眼临幸后,无心插柳柳成荫哦,李忱就这么来到了人间。按照排序,李忱为李纯的第十三子。年龄和他前面几个兄长的儿子差不多,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出了个幺房老辈子。
唐宪宗李纯驾崩,其三子李恒继位,是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唐穆宗在位四年驾崩,其长子李湛继位,是为唐代第十四位皇帝唐敬宗。之后唐穆宗的次子、五子挨着轮子继位,分别为唐代第十五、十六位皇帝唐文宗和唐武宗。从李纯驾崩算起,26年间,走马灯式的历经四朝。
唐宪宗的贵妃郭氏家世显赫,外搭还是唐穆宗的生母,郑氏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她,带着仅有光王空头衔的儿子李忱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惹出祸端,从来没半点非份之想。
会昌六年(846年),一心想长命百岁的唐武宗服食丹药而亡,因其生前五个儿子都年幼,还没册立太子,这给宦官们送来了机会。曾被其打压的宦官就趁机出头来操纵拥立新皇之事。宦官马元贽等人伪造遗诏,立37岁的光王李忱为皇太叔,由李忱继承帝位。宰相李德裕等人虽然感到惊异,但认为难违先皇遗诏,只好遵从了。
能以皇太叔身份继承皇位,并非李忱和宦官是铁哥们,更不是宦官把李忱的才能学识瞧上了眼,而是认为李忱是个傻子,他上台来当傀儡皇帝,宦官集团好掌实权。这中间故事多多,请听笔者叙叙。
由于母亲身份卑微,自己也只是庶出,长期以来李忱独自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生活,从小就显得郁郁寡欢,呆滞木纳,偶尔与其他亲王在一起时,往往整天不说一句话。宫中的不少人都讥笑李忱呆笨。还在穆宗年间,有次李忱进宫谒见太后,不料刚撞上蒙面人前来行刺,赶来的宫内守卫和蒙面刺客一番打斗厮拼,蒙面刺客逃跑了。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却着实把他吓得直打颤,造成的疾呆状况越发严重,以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唐武宗李炎,史籍上评论是个明智、善谋之人,据说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李忱的痴呆是伪装的,为此他把李忱当作了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开始酝酿要下手除掉他。谁知宦官仇公武等人事前有所察觉,已悄悄地将他送出宫躲藏起来。过了不久,唐武宗李炎因过量服食丹药突患重症病危,再也顾不上此事,让李忱躲过一劫。
李忱登临御座后,改元大中,是为唐宣宗。宦官们全都傻眼了,因为对他们而言,新上台的皇帝李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稳有力,决断公务有条不紊……
李忱先以皇叔之身,旁观政治斗争20多年,早已练就了过人的智慧和权谋。他认为科举出身的人才有真才实学,经常微服私访,听取老百姓对科举的意见,调查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行为,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他在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上也很有一套,十分重视官员的实际能力,并且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
对观察使、刺史一类的官员实行先试用,然后根据试用期的表现正式任免。规定中央各部官员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认为这样的官员才能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执政为民。他唯才是举能够以身作则,其舅舅郑光原原是河中的镇守官,他认为其过于平庸就降职使用,老妈郑太后多次来说情他也不为所动。
李忱生性节俭,除了上朝和其他的重要场合,平时一律穿旧衣服,日常饮食也极为简单。其长女万寿公主出嫁,按例可用银箔饰车,他却改为铜饰。他要求了女们的平常生活言行不得奢华张扬。
在李忱的统治下,不仅内政比较稳定,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领导下,赶走了吐蕃守将,夺回沙州,张义潮归附唐朝,使原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地区回归。李忱不用武力,保持了边境安定,还收复了失地,的确算很辉煌的功绩。
由于李忱勤于朝政,秉公执法,节俭爱民,大臣们也纷纷仿效,朝廷风气逐渐好起来,使社会呈现出了“中兴”的小康局面,被世人誉称为“小太宗”。
文末补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人也有一些对他的负面评论。
他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对打压他母子多年的郭氏十分冷淡,第二年老迈的郭氏不堪忍受跳楼自杀未遂,被宫女救起,但当天夜里就暴亡了,李忱下令将郭氏埋在宪宗景陵的外园。他不认可自己是继唐武宗地位,而是认定自己是其父亲唐宪宗的直接继承者。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时的施政方针他全盘否定,宰相李德裕、李让夷等相继被免职,起用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为相。李忱的这些做法,使得晚唐时期的朋党之争更加激烈。
对宦官专权的问题,他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由于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只是使宦官的势力有所收敛, 在他统治期间没有发生宦官误国的大事。
李忱到了晚年,身体不太好,就特别迷信长生仙药,他和前几代皇帝一样,服用所谓的仙丹。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因服食仙丹过量中毒身亡,享年50岁。他死后,其长子李漼(cui) 继位,是为唐懿宗,唐朝正式进入末世。
如果真的是唐武宗的意思,那就有点临危受命的感觉,唐武宗去世之前,宦官掌握着朝廷,没有人能见到唐武宗,所以最后说把皇位传给十三叔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或许就是宦官跟十三叔合伙造假而已,宣宗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了武宗的重臣李德裕,就更证明了他的心虚。
唐武宗去世的时候刚刚32岁,五个儿子年纪都不大,当时就说是因为皇子冲幼所以才把皇位给了十三叔,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了,不过那个时候还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辅佐他的儿子也不行,根本就没有机会把自己的遗言说出去,宦官不允许任何人见他。
禁军的军权都在宦官手里,最后谁当皇上不都是宦官说的算吗?估计他们就是达成什么协议了,一个得到了皇位,一个得到了更大的权力,宣宗虽然得到了宦官的支持,但是他深知宦官的害处,尽量的约束他们,没有给当时的唐朝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唐朝虽然在唐武宗手里有了一点起色,不过还是内忧外患,交给唐宣宗的时候唐朝已经破烂不堪了,唐宣宗的年纪比唐武宗还要大,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曾经没当皇上的日子里,生活平平淡淡,从不参与政事,有点明哲保身的感觉,这也是唐宣宗最聪明的地方。
当了皇上以后,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整顿朝廷,只可惜唐朝都烂在骨子里了,谁来也救不了,就算李渊在世,李世民活着,也不行,所以就算是十三皇叔当了皇上也转变不了唐朝的结局,必败无疑。
唐武宗一直信仰道教,所以长期服用长生丹药,他相信这样就可以延长生命。谁知长生丹药不仅不能长生,还害得他患上疾病。会昌六年,三十二岁的唐武宗,就因长期服食丹药,而英年早逝了。
在病逝之前,唐武宗很长一段时间没法上朝,而在此期间,他也并未册立太子。所以继承人选,一直是朝野上下关注的重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宫中突然传来圣旨,唐武宗要传位给自己的叔叔光王。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传位,主要以“父死子继”为主,要是皇帝没有儿子,那就可以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再或者,皇帝可以从宗室中,收养一个儿子,并册立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皇帝传位的方法有很多,完全没必要传位给叔叔。那么唐武宗为何要这样做呢?他没有儿子或兄弟吗?
当然不是,史书记载:
“武宗五子,杞王峻,开成五年封,益王岘、兖王岐、德王峄、昌王嵯。”
这说明唐武宗有5个儿子,既然有儿子,他完全没必要传位给叔叔才对。
为什么唐武宗不传位给儿子呢?在传位诏书上,是这样写的:
“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
意思是皇子们年纪还小,所以才选了贤德的光王继位。
但是皇子年幼是真正的原因吗?唐武宗病逝时三十二岁,他的五个儿子年纪也确实不大。不过就算皇子年幼不堪重任,皇帝也可以选择辅政大臣啊。再退一步说,就算害怕大臣擅权,那也可以从侄子里挑选继承人啊,唐敬宗、唐文宗都有年纪较长的皇子在世。
可是唐武宗偏偏越过了多种传位方法,选择了叔叔光王,这令人难以理解。虽说光王的实际年龄,只比唐武宗大四岁罢了,但唐武宗一直看不上这个叔叔,史书记载:
“上性豪迈,尤所不礼。”
而传位诏书上明明却写着,光王“贤德”,所以才传位给他。唐武宗既然看不上这个叔叔,却又说他“贤德”,并且传位给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原因,就是此诏书非唐武宗所发。
当时有个宦官叫马元贽,担任着神策军中尉一职,掌管着宫廷禁军的大权。而这道册立光王为皇太叔的诏书,正是他以唐武宗的名义发出的。
唐武宗临终前,还有5个儿子,为何他却传位给叔叔光王
原来,唐武宗即位后,任用李德裕为宰相,并且开始打击宦官势力。马元贽作为宦官的头,自然首当其冲。于是他便想趁唐武宗病危之际,拥立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借此拥立之功,提升自己的地位。
唐武宗病得越来越厉害,已经无法正常上朝。这时候马元贽就开始隔绝他与大臣的联系,李德裕等人想要求见皇帝,都被马元贽被阻拦了。后来唐武宗渐渐连话都说不出了,可惜他始终无法见到李德裕,交代后事。
等到完全控制住局面后,马元贽便伪造了诏书,以唐武宗的名义,册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诏书发出的三天后,唐武宗就驾崩了,于是光王顺利登上皇位,并且改名为李忱,是为唐宣宗。
唐宣宗即位后勤俭治国,使得本已出现衰败的唐朝,再次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后世更是将他与汉文帝、唐太宗相媲美,不仅称他为“小太宗”,还将他统治的时期称为“大中之治”。
马元贽当初决定拥立唐宣宗,是觉得他容易控制。但实际上唐宣宗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即位后,的确对马元贽十分恩宠,但他一面贬谪李德裕,结束了牛李党争,使马元贽放松警惕。一方面又拟制宦官势力,避免其过于膨胀。
因此在唐宣宗一朝,马元贽虽然备受恩宠,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可除了手中的禁军外,并无什么实际力量。
关于皇太叔和皇太叔有了 作者萧玉岚舒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