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权德舆七夕译文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1-11 27 0

今天给各位分享权德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权德舆七夕译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权德舆是哪个朝代的

权德舆 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复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旧唐书权德舆传》说他“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浑、马燧等名将功臣的碑铭、行状都出自他的手笔。所作《两汉辨亡论》 ,谴责张禹、胡广贪图禄位而败坏两汉政治,史家以为“大指有补于世”(《新唐书·权德舆传》)。由于他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变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风度、恢宏的气派,但缺少深切的内涵、创新的格局。与他同时代的皇甫《谕业》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庆时朱刊《权载之文集》50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759-818) 唐朝大臣。字载之,行三。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名士权皋子。幼颖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年十五,为文数百篇,见称于诸儒间。建中元年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同年改任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先为杜佑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继为汴东水陆运盐铁祖庸使包佶从事。贞元二年,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八年,入朝为太常博士,迁左补阙。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后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均掌诰命。十八年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永贞元年七月,改户部侍郎。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以宽厚为本。八年罢为礼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刑部尚书等职。十三年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年五十八。《旧唐书》本传谓享年六十,误。赠左仆射,谥文。权德舆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为文“尚气尚理”(《醉说》),主张“体物导志”(《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有补于时”(《崔寅亮集序》)。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时人奉为宗匠。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什。张荐称其诗“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答权载之书》)。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五○卷、制集五○卷、 《童蒙集》一○卷、《元和格敕》三○卷(与刘伯刍等合编)。今传《权载之集》五○卷,杨嗣复为之序。其馀并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见卷三二○至三二九,《全唐诗补编·补逸》卷六补诗一首,《续补遗》卷五补七首,《续拾》卷二三补二首。《全唐文》编其文为二七卷,见卷四八三至五○九,《唐文拾遗》卷二四补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碑文所记享年六十,误)、《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六五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一、《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

[编辑本段]一生作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今秦安县王尹乡包全村)人。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受到时人的称赞。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征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爱”,转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议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七夕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此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唐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个人必须慎重。贞元十年(794),权德舆转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802)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 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贞元十九年(803),自春至夏及秋,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反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末降。权德舆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议, 下诏各县裁留经费,把节约下来的钱物救济灾民,免除当年租赋及往年负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园,并遗责了当时“四方守宦,锐于上献”,剥削百姓的卑劣行为。 元和五年(810),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中书让门平章事,参与朝政。宪宗元和八年(813),权德舆免去宰相职务,以逼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求还,卒于途中。赠左仆射,谥日文,著有《权载之文集》50卷。

[编辑本段]诗歌列表

送山人归旧隐(工为楚辞赋) 送三十叔赴任晋陵(春云结暮阴) 送人使之江陵(嘉招不辞远) 送清洨上人谒信州陆员外(暂辞长老去随缘) 送黔中裴中丞阁老赴任(五谏留中禁) 送裴秀才贡举(儒衣风貌清) 送穆侍御归东都(知君儒服贵) 送密秀才吏部驳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蜀国本多士) 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不惮征路遥) 送陆拾遗祗召赴行在(鹓鹭承新命) 送卢评事婺州省觐(知向东阳去) 送灵武范司空(上略在安边) 送梁道士谒寿州崔大夫(年少一仙官) 送李处士归弋阳山居(暂来城市意何如)广陵诗 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与君相识处) 送孔江州(九派寻阳郡) 送浚上人归扬州禅智寺(蠹露宗通法已传) 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上国路绵绵) 送浑邓州(年少守南阳) 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赋采菱亭诗(旧俗采菱处) 送韩孝廉侍从赴举(贡士去翩翩) 送二十叔赴任余杭尉(拜首直城阴) 送杜尹赴东都(商於留异绩)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天子坐法宫) 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已见风姿美) 送崔端公赴度支江陵院三韵(津亭风雪霁) 送从翁赴任长子县令(家风本钜儒) 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异乡兄弟少) 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七七言(响深涧) 杂兴五首(丛鬓愁眉时势新)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权德舆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他办事光明正大。有一次,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宪宗感到量刑太轻,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就立即上疏说,依据这两人的罪名,本当公开处死的,但既然已经宣判了流放,就应当遵照执行,如今却又暗暗地将他们处死,这是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劝宪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这足见他为人之耿直。 权德舆好著述,善写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当时,王侯将相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他尤其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作有文集50卷,称《权文公集》,流传后世。 宪宗曾询问权德舆:“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答说:“秦朝以严酷而亡国,汉朝以宽大而兴盛,为政该以何者为先,由此就可知了。”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宪宗心意,而李绛为人梗直,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 (公元813年)正月,他被罢去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拜为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公元816年,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外出担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二年后,以病乞还,卒于途中,享年60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权德舆寓居阳羡期间,曾游览玉女潭,称玉女潭为“阳羡胜境,以此为首”。另有诗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陈迹对崇丘。壮志清风在,荒坟白日愁。穷泉那复晓,乔木不知秋。岁岁寒塘侧,无人水自流”传世。

[编辑本段]诗歌鉴赏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今日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权德舆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 。严羽说:“或者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可知这一诗集,香艳者居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人在寂寞烦忧之时,常常要左顾右盼,寻求解脱苦恼的征兆。特别当春闺独守,更易表现出这种情绪和心理。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之带,或丝束,或帛缕,或绣绦,一不留意,有时就难免绾结松弛,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夫妇好合之预兆,当然多情的女主人公马上就把这一偶然现象与自己的思夫之情联系起来了。啊!“昨夜裙带解”,莫不是丈夫要回来了吗?她喜情入怀,寝不安枕,第二天,晨曦临窗,正又看到屋顶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种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飞”,祥兆迭连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于是由衷地默念:“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我还得好好严妆打扮一番,来迎接丈夫的归来。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啥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权德舆被称为中唐时期“一代文宗”,是“玉台体”的代表人物。但是权德舆由于出身很好,仕途平坦,一生顺遂,没有经历过大的变故和磨难,所以诗歌在主旨立意和思想内容上,境界并不高远深沉。所以经过千年时间的洗礼,那些光耀诗坛的名家中,好像一眼看不到权德舆的身影。这与权德舆的诗歌特点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权德舆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权德舆的家族从前秦时期起,便开始入朝为官,十几代下来,有不少在历朝历代为官者,所以家世一直比较显赫。他出身不俗,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自幼便有才华显露,少年时才名流传。由于其良好的家世、出众的才华、较强的能力,一直在朝中仕途顺遂,而时局也相对稳定,所以权德舆没有机会经历什么过大的变故。这便导致其诗歌虽然情感真挚,但是缺乏高远的境界和深沉的思想,这是与其他反映时代变迁、家国兴衰诗歌的不足之处,故其传唱度并不高。

权德舆所处的时代大背景

而唐朝是古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无论是浪漫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朴素平实的白居易、诗中有画的王维、疏狂豪放的贺知章、包括初唐四杰、晚唐的小李杜……简直不胜枚举,即使是名气不大的诗人,也会有一些作品妇孺皆知者,比如写《春晓》的孟浩然、写《游子吟》的孟郊、写《江雪》的柳宗元、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而权德舆在他们中间,其诗歌便有些黯然失色了。虽然情感和形式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境界和思想则是诗歌的灵魂。“李杜诗篇万古传”,便是因为李杜所代表的诗人的作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气象。

时代成就诗人,出于不同的时代自会有不同的特点。虽然权德舆在唐朝诗坛上并不算出众,但是权德舆为当时诗文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为人为官的风范,依然令人敬佩,一代文宗之名,并非虚传。

西汉一代宗匠是谁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政治上,官至宰相,秉公持正,励精图治;文学上,著述丰厚,有《权载之文集》五十卷行世,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时人誉之为“文坛宗师”“一代宗匠”。纵观其一生,其政治作为遮盖了其文学光环。无论如何,权德舆都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权德舆传世五十卷诗文集,内容庞杂,涉及碑铭、酬唱、颂、议论、表、状、策问等内容,内容广博,涵盖面极广,在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的陇右名人当中,可谓是绝无仅有。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的读音是什么?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的读音是:[ quán dé yú ]。

简介:《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创作年代,中唐,作者姓名,权德舆,文学体裁,五言绝句。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诗文原文: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译文: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818),唐代诗人。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政。有《权文公集》。《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详,"久别者"是谁也难以确切考证。从诗意看,这是诗人与十年未见的故人重逢后又要分别时有感而作的。

世人对权德舆的研究汇总

一、 对其生平仕履的研究

1、韩国汉城大学 金时俊 教授(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留学台湾大学,受业于台静农先生),著有【权德舆年谱】,1967年发表在中国学报。

2、 吴汝煜 的 【唐才传校笺.权德舆传】 ,1987年由中华书局发表。文学作家吴汝煜 (1940~1990)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徐州师院中文系。历任徐州师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日本 中原健二 的【权德舆年谱初稿】,1993年西北大学学报。中原健二教授是日本佛教大学副校长。

4、 蒋寅 的 【大历诗人札记(续))——权德舆】 ,1995年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教授1959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日扬州大学】,曾任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2016年7月起任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5、 王辉斌 的 【权德舆生平求是】 ,1996年发表于柳州师专学报。王辉斌(1947—),字靖华,号竟陵居士,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辑轶学的研究与文学批评。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现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

6、 段承校 的 【权德舆生平辩证】 ,1997年发表于广州民族学院报。段承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7、 王红霞 的 【权德舆先世及行事系谱】 、1996年发表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论权德舆的儒、释、道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试论权德舆的诗歌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2期; 《权德舆研究》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个人独立主研。王红霞,王红霞,生于1969年,苗族,重庆彭水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四川师大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

8、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略】 ,1997年发表于唐都学刊。严国荣(1965-2005),陕西省城固县人。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至西安文理学院任教,并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曾任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唐都学刊》、《西安联合大学学报》执行主编。严国荣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有《王维与〈维摩诘经〉》、《权德舆与古文运动》等论文在《社科战线》、《中国诗学》、《唐都学刊》、《海南师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他还参与撰写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学史话》(近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增订注释〈 全唐诗 〉》(权德舆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版)。他的专著《权德舆研究》 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惜,先生于2005年6月16日积劳成疾而逝,享年四十一岁。

9、 郭广伟 的 【权德舆年谱简编】 ,1994年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郭广伟,字惟微,徐州市人,1926年2月生。徐州师范大学教授,郭先生曾以83岁高龄,仍不辍笔耕,编著出版了 《权德舆诗文集》 (校点)一书。2011年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二、 对其交游的考订

1、 吴汝煜 的 【权德舆诗人名考证】 ,1989年发表于西北师大学报。

2、 蒋寅 的 【大历诗人研究.权德舆作品系年】 ,200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对其诗文艺术的探讨

1、 段承校 的 【权德舆和他的诗歌创作】 ,1994年发表于社科纵横。

2、 王相飞 博士的 【权德舆诗歌艺术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蒋寅 的 【权德舆与唐代的赠内诗】 ,1999年发表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4、 王朝源 的 【权德舆的碑志散文】 ,2006年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王朝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5、 方丽萍 的 【权德舆诗文风格成因辨析】 ,2008年发布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方丽萍,女,汉族, 1966 年 11 月生,文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南开大学学报》、《求索》、《暨南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专题》、《文心雕龙研究》二专著中部分章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文学思想史。主要进行的是唐宋转型研究。

四、 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

1、 严国荣 的 【权德舆与古文运动——兼论权德舆的文论主张】 ,1998年发表在唐都学刊。

2、 王红霞、王朝源 合著的 【试论权德舆的古文创作】 ,2003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 段承校 的 【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 ,2000年发表在南京师大学报。

4、 胡遂与熊英 的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妈祖洪州禅】 ,2006年发表在湖南大学学报。胡遂,女,湖南益阳人,1956年生。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校督导团督导。熊英,女,中共党员,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湖南长郡中学寄宿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方向),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佛教,论文《论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发表于《湖南大学学报》,《论晏几道的“梦”词》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参与湖南省社科课题《佛教与晚唐诗》及国家社科课题《佛教与中国文人心路历程》,负责部分资料整理与撰写工作。

5、 陈彝秋 的 【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与中唐文学思想的变迁】 ,2006年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陈彝秋,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五、 综合研究

1、 林家英 的 【权德舆的伟人、为文、为诗】 ,1981年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林家英,女,1935年生于福建惠安.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赴兰州大学执教·现任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硕士生导师。又任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兼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使馆馆员。

2、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研究】 ,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 王红霞 的 【权德舆研究】 ,2009年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权德舆先公曾经专门研究过家族史,在他的文学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世人通过研究权德舆,对他的亲属族人的关系也帮助权氏族人明晰起来,而且远远强于权氏族人对权德舆的了解。搜集这些研究权氏先祖权德舆的论文专著,有助于权氏家族人员更全面的掌握权氏在鼎盛时期的历史。这些健在的权威专家,也是我辈将来召开权氏文化讨论研究会的最佳顾问。希望有机会接触到上述专家学者的宗亲,能够予以联络并致谢!

权德舆《春分》诗词赏析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是唐朝权德舆创作权德舆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关于权德舆《春分》诗词赏析权德舆的内容,欢迎阅读权德舆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

【唐】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个人简介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出身仕宦,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以诈死逃离安禄山,“由是名闻天下”。

权德舆生于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少有才气,“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未冠时即以文章称,编为《童蒙集》十卷,被辟为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再迁监察御史。唐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历迁中书舍人、知制诰、吏部贡举,后转户部、兵部、吏部侍郎、太常卿,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

权德舆是中唐时期的宰相,以文章著称,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

权德舆为人耿直宽和,为官公正,知人善用,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认为“民为邦本”,长期掌管贡举,能够选贤与能,选拔和造就权德舆了不少有用之才,被韩愈称为“是生相君,为朝德首”。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文风儒雅,尚理弘博,其诗以五言居多,“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被南宋词论家严羽认为有盛唐之气。

赏析

这首《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诗为权德舆在春分兼社日之作。“社日”,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用来祭祀土地神,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春分节气前后,在明清以后人们逐渐把春社日和二月二结合起来,北方结合星象称之为“龙抬头”,南方依然为祭祀土地神。

春分,十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意思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为春季的中分点,《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因而春分是古代朝廷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后来和祭祀土地的“社日”结合起来,就成了民间传荣习俗。

春分和古代的社日相近,春分比较固定,社日相对变化较大,比如这首诗的春分和社日(农历二月二十七)在同一天,再比如今年(2019年)的春分(21日)和社日(22日)则相隔一天。另外在民间活动上,一般春分才算作踏青的开始。

权德舆的这首春分诗,不事雕琢,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意蕴含蓄。我们就简单评析一下。题目当中“社兼春分”指春社日和春分是同一天。“端居有怀”,端居为平常居处,端正而坐;有怀指有感。“简所思者”,“简”为书简,意思为给所想念的人写信。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是在春社日这天给家人写信。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首联平铺直叙,简洁明了。清晨掀开帘子坐在窗前,窗外风光优美,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一片!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古人即便是做官,只要不是本乡本土,都称为“客”。虽然客居权德舆他乡,然而看到春天百花绽放,不由得诗兴大发,赏花自然要品酒,小酌一番,以助雅兴,自然思乡的愁闷心情就会减轻不少。颔联对仗工整,“看花”、“对酒”、“诗思发”、“客愁轻”,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显出用字功力精湛,尤其是“轻”对“发”运用的非常精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唐宋时期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因而,诗人在社日看到双飞的春燕,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妻子,而春分天气变暖,景色明媚,燕子呢喃,黄莺婉转,鸟叫声更引起了思乡怀亲之情。颈联同样用词妥帖,对仗工整,随手拈来,意境顿生。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看到如此美景,花明柳绿,一派生机,飞鸟回旋,情趣盎然,因而所有愁闷一扫而光,然而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仍然深深蕴含在信笺之中。

权德舆这首诗,清丽明快,恬淡自然,静雅闲适,朴素含蓄,把思念亲人的心情和明媚的景色融合在一起,寄情入境,情景交融,既描写出春天的优美风光,又蕴含着深深地思念之情,感情真挚,含蓄隽永,气度宏阔,生机盎然,堪称佳作。

拓展阅读: 关于春分的诗词及赏析集锦

春分

佚名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赏析:春雨细如牛毛,所以说“雨脚落声微”。春分时节,北方的春天显得晚,南方早已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绿意盎然。

春分日

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赏析: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草长莺飞,春天终于来了,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拂面,叫人怎能不心情畅快?但是对思妇来说,美景更激起了她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唐·岑参

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

胜概忽相引,春华今正浓。

山厨竹里爨,野碓藤间舂。

对酒云数片,卷帘花万重。

岩泉嗟到晚,州县欲归慵。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

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

赏析:在山间竹林里做饭,所以叫“山厨”;在林中藤萝间踏碓舂米,所以叫“野碓”。看云喝酒,开门眼前野花一片;山泉呜咽,山寺钟声;晨雨过后,河水喧闹。这样宁静自然的生活使人忘却一切尘世思虑。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唐·武元衡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赏析:诗人虽然自嘲是“白头人”,但是通过诗中的琼枝花笑,桃李艳妆,仍然透出一种达观。

社日兼春分端居有怀

唐·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赏析:诗人虽然客居在外,但是晴朗的白昼,美丽的春光中,看花饮酒,愁绪减轻不少,面对莺歌燕舞,想念亲人,还是在诗中流露一下感情。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节选)

唐·元稹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

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

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

赏析:元稹笔下的“阳明洞天”,如同仙界,是世外桃源,而春分时节春祭、踏青,旌旗招展,到处是壮汉和美女。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节选)

唐·白居易

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

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

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

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

薰草席铺坐,藤枝酒注樽。

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

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赏析:白居易作为郡守,在春分这一天按规矩是要宴请属下和士绅的,当时场面火爆,地上铺着熏草席供大家来坐,喝着藤枝酒,少数民族的鼓响声咚咚,少女舞姿翩翩,众人随意而坐,像复苏的蛰虫,响应着春天的生机。

村行

唐·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赏析:风中垂柳袅袅,雨点落在池塘上面,放牛娃披着挡雨的蓑衣,在风中唱着牧歌;在篱笆中窥见穿裙子的少女,村边满是桑树,好美的乡村风光,而乡村的人情更美,诗人在老乡家里休息,解下由于行路而汗湿的衣衫,主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江上雨寄崔碣

唐·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赏析:江上雨蒙蒙,雨点打在水面上,形成了圆形波纹,好像蜀锦上面织出了花纹,传来船篷里面熟睡客人的鼾声,雨湿了钓鱼人的蓑衣,远山在雨雾中显得暗淡,柳色也变得空蒙。诗人把江上春雨写得优美如画。

上阳宫

唐·罗邺

春半上阳花满楼,太平天子昔巡游。

千门虽对嵩山在,一笑还随洛水流。

深锁笙歌巢燕听,遥瞻金碧路人愁。

翠华却自登仙去,肠断宫娥望不休。

赏析:“翠华”喻指皇帝。诗人在春分日去上阳宫怀古,看见到处花儿盛开,不禁想起昔日的那个太平天子到处巡游,如今虽然还有千阁门户面对嵩山,但是一切已经物是人非,看着洛水流淌只能微微一笑,慨叹昔日深宫之中,笙歌只能由梁上做窝的燕子倾听,路人遥望金碧辉煌的宫殿不禁黯然,寂寞的宫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帝终究仙去。这首诗景物描写与历史沉思融为一体,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寻九华王山人

唐·杨夔

下马扣荆扉,相寻春半时。

扪萝盘磴险,叠石渡溪危。

松夹莓苔径,花藏薜荔篱。

卧云情自逸,名姓厌人知。

赏析:山中隐士的生活是飘逸的,不愿为人所知,手抓藤萝登上山峰陡峭的地方,遇到溪水深的地方,垫着石头过去,山路满布苔藓,路的两边都是松树,薜荔做成的篱笆上藏着花朵,这样的生活远离尘世。

隋堤柳

唐·翁承赞

春半烟深汴水东,黄金丝软不胜风。

轻笼行殿迷天子,抛掷长安似梦中。

赏析:汴水东边的河堤上,丝丝垂柳风中飘摇。柳色如烟,笼罩宫殿,迷住了多少皇帝如在梦中,使得他们抛开长安,常驻洛阳。

权德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权德舆七夕译文、权德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