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置石,以及置石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公园里置石的石头统称“置石”置石,或者直接叫作景观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堆山置石”、“假山叠石”。石材种类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太湖石、黄山石、卵石、英石、斧劈石、竹笋石、宣石、黄腊石等等。不同的石材质地、外观都不一样,用处和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置石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置石还可结合它的挡土、护坡和作为种植床或器设等实用功能,用以点缀风景园林空间。置石能够用简单的形式,体现较深的意境,达到“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禹贡》记载泰山山谷应上贡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载置石:“溉第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是置石见于史书之始。
假山置石的标准:假山一般建在自然或人工斜坡上。考而重的奇石不宜摆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在茶几或写字台上摆放假山置石应该选择一些石皮较好且平缓的山形石摆在上面,读书休闲时可摩挲摩挲,而电脑桌可摆放画面石,以便在眼睛疲劳时起到舒缓眼睛的作用。
假山摆放的注意事项
假山石虽然造型奇特而又随意,但它的摆放却并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摆放假山石也有一些传统风水文化的讲究,摆得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假山石不宜靠建筑太近,以免造成山木逼屋之势。假山石宜放尊位,有玄武之功效,假如没有合适的空间或环境来放置假山石,便不要刻意摆放假山石。
考虑到现代大多数建筑具有欧式风格,所以典型中式园林用的石材如太湖石等就不宜摆放在庭院中了。堆放假山时要注意装点一些树木花草流水等,呈阴阳之道,可使假山看起来秀美通透,切忌将假山堆积成怪兽,凶猛动物,或者有明显的尖角的外形。
根据假山设计意图及设计方案所确定的石材种类,需要到山石的产地进行选购,在产地现场,通常需根据所能提供的石料的石质,大小,形态等,设想出那些石料可用于假山的何种部位,并要通盘考虑山石的形状与用量。
1.孤置
多以整块体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质地、色彩特殊的石材做成。常用作园林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漏窗或地穴的对景。这种石也可置于廊间、亭下、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景中心。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故宫御花园内的`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大门入口的影壁石,小有1~9t,大则重达10~90t。
2.对置
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2块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如北京可园中对置的房山石。在现代园林中,我们喜欢在有标志性的路口对置摆放景石,起引导性功能并保护路口植物以免游人踩踏。
3.散置
又称散点,即"攒三聚五"的作法。常用于布置内庭或散点于山坡上作为护坡。散置石体量一般都不会大,可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北京北海琼华岛前山西侧用房山石作大散点处理,既减缓了对地面的冲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势。小散点,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显得深埋浅露,有断有续,散中有聚,脉络显隐。
4.山石器设
为了增添园林的自然风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风、石栏、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琼华岛"延南薰"亭内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园林景色更有艺术魅力。
5.山石花台
山石花台在园林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挡土墙的功能性置石。布置石台是为了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布置庭园空间和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园林中常以山石做成花台,种植牡丹、芍药、红枫、竹、南天竺等观赏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适当吸取篆刻艺术中"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手法,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对于花台个体,则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弯小弯,而且曲率和间隔都有变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脉,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层次和虚实的变化。有高擎于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于地面的露岩。苏州留园"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这样布置的。
6.与建筑结合放置联体石
如抱角、镶隅是为了减少墙角线条平板呆滞的感觉而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置石于外墙角称抱角;置石于内墙角称镶隅。建筑入口的台阶常用自然山石做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中称为"涩浪";两旁再衬以山石蹲配,主石称"蹲",客石称"配"。
7.塑石
利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假山材料进行塑石,其优点为造型随意,体量可大可小,但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状的限制,随意造型,可以根据需要造型,形成景观效果较好,但保存年限较短,色质等也不及天然石材。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屋顶花园结构条件受限制的地方。
拓展
置石介绍
《禹贡》记载泰山山谷应上贡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载:“溉第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是置石见于史书之始。《旧唐书》载:“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唐朝癖石之风甚盛。宋代江南私家园林也纷纷置石。明代林有麟编绘的《素园石谱》中有宣和六十五石图。明、清时期,置石于园则更为广泛,有“无园不石”之说。现存江南名石有苏州清代织造府(在今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杭州花圃中的绉云峰;而最老的置石则为无锡惠山的“听松”石床,镌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听松”二字。
1、作用:园林置石的重要作用置石就是用山石作为独立的或者附属的造景布置,以实现观赏目的或者其他的功用。
(1)置石的人文作用
我国人民对山石有着特殊的爱好置石,有“山令人古置石,水令人远,石令人静”的说法,给石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置石虽是一种静物,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勃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
(2) 置石的使用作用
①作为艺术造景,供人们观赏游憩。现代社会人们想回到自然中去,由于条件限制或不想“苦其筋骨,劳其体肤”,故在城市绿地中叠山置石,通过艺术加工,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
②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例如苏州留园东花园的“冠云峰”以及上海豫园玉华堂前的“玉玲珑”,都是自然式园林中局部环境的主景,具有压倒群芳之势。周围的配景置石起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湖石“冠云峰”作局部环境的主景)。
③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例如置石分隔水面空间,既不一览无余,又可丰富水面景观置石;置石还可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
④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
⑤园林绿地中为防止地表泾流冲刷地面,常用置石作“谷方”和“挡水石”,既可减缓水流冲力,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
2、方式:
(1)特置: 又称孤置山石、孤赏山石,也有称其为峰石的。特置山石大多由单块山石布置成独立性的石景,常在环境中作局部主题。特置常在园林中作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或置于视线集中的廊间、天井中间、漏窗后面、水边、路口或园路转折的地方。此外,还可与壁山、花台、草坪、广场、水池、花架、景门、岛屿、驳岸等结合来使用。
(2)对置: 把山石沿某一轴线或在门庭、路口、桥头、道路和建筑物入口两侧作对应的布置称为对置。对置由于布局比较规整,给人严肃的感觉,常在规则式园林或入口处多用。对置并非对称布置,作为对置的山石在数量、体量以及形态上无须对等,可挺可卧,可坐可偃,可仰可俯,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在形态上的呼应,这样既给人以稳定感,亦有情的感染。
(3)散置: 散置即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作法。常用奇数三、五、七、九、十一、十三来散置,最基本的单元是由三块山石构成的,每一组都有一个“3”在内。
(4)群置: 应用多数山石互相搭配布置称为群置或称聚点、大散点。群置常布置在山顶、山麓、池畔、路边、交叉路口以及大树下、水草旁,还可与特置山石结合造景。群置配石要有主有从,主次分明,组景时要求石之大小不等、高低不等、石的间距远近不等。群置有墩配、剑配和卧配三种方式,不论采用何种配置方式,均要注意主从分明、层次清晰、疏密有致、虚实相间。
公园长椅里填充的石头叫置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公园里的石头统称置石,或者直接叫作景观石,也是通常所说的堆山置石、假山叠石。
置石你好!
置石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置石的造景手法。
置石还可结合它的挡土、
护坡和作为种植床或器设等实用功能置石,
用以点缀风景园林空间。
置石能够用简单的形式,
体现较深的意境,
达到“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
置石用的山石材料较少,施工也较简单,置石分为特置、散置和群置。特置,在江南称为立峰,这是山石的特写处理,常选用单块、体量大、姿态富于变化的山石,也有将好几块山石拼成一个峰的处理方式。散置又称为"散点",这类置石对石材的要求较"特置"为低,以石之组合衬托环境取胜。常用于园门两侧、廊间、粉墙前、山坡上、桥头、路边等,或点缀建筑、可装点角隅,散点要作出聚散、断续、主次、高低、曲折等变化之分。大散点则被称为"群置",于"散点"之异处是其所在的空间较大,置石材料的体量也较大,而且置石的堆数也较多。
在土质较好的地基上作"散点",只需开浅槽夯实素土即可。土质差的则可以砖瓦之类夯实为底。大散点的结构类似于掇山。 山石几案的布置宜在林间空地或有树荫的地方,以利于游人休息。同时其安装也忌像一般家具的对称布置,除了其实用功能处,更应突出的是它们的造景功能,以它们的质朴、敦实给人们以回归自然的意境。
关于置石和置石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