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汾阳王郭子仪,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郭子仪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郭子仪从小喜武,研读兵书,年轻时以武举进入仕途,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郭子仪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恢复唐朝中央政权,安定社会,稳定边境, 交好少数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破洛阳,直逼长安。
唐玄宗避祸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国事危难,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担负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抗击安史叛军的重任。
郭子仪先在恒阳城下大败史思明以及安禄山的援军,夺取了潼关;然后他又率领唐朝15万人马以及从回纥借来的5000精锐骑兵,分三路直取长安。 这时,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趁叛军内乱,一举收复了被叛军占领1年零4个月的京师长安。
随后又在新店击败安庆绪,收复洛阳。收复洛阳之后,肃宗对郭子仪赞誉有加,称其为大唐的再造者,并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
758年10月,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又率兵进攻退守相州的安庆绪,安庆绪走投无路,向史思明求援。 由于监军太监鱼朝恩不懂军事,贻误战机,唐军大败。
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谗言,把相州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一个人的身上,免去他的官职,召他回京,命李光弼接替他的职务。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解职,立即带领大军进犯洛阳,洛阳再次失守。
河东一带的节度使驻军听说洛阳失守,都骚动起来,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任命他为河北诸州的节度使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并封他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肃宗临死时把河东的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到任,就杀了 40多个为首作乱的人,稳定了河东的局势。
史思明死后,他的儿子史朝义继续盘跟在洛阳。即位的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副帅,出兵讨伐史朝义。
郭子仪认为单凭唐军的力量,难以消灭叛军,于是向回纥借来10万精兵,一举攻占了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763年,众叛亲离的史朝义自杀,为祸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郭子仪平定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又多次平定节度使仆固怀恩等人的叛乱,并多次击退吐蕃军队的进犯,保证了关中和长安的安全。
二、郭子仪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郭子仪( 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 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初 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年)任横 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 右兵马使。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 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 安两京,平定天下,对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 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 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 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 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20 多年。尽管郭子仪一生功劳显赫,但他忠勇爱 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 高的威望,是中国封建社会忠臣良将的典范。
三、郭子仪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小姐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
“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
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 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
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m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
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
四、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大揭密 郭子仪是谁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五、郭子仪对中国历史做出了什么功绩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 的军事家。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郭子仪 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 畏权贵。
郭子仪通过武举考试获得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一 职。天宝八年(749年),他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
后又出任天德军使,兼 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由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 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 名,召集了诸蕃兵马15万人,号称20万,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长驱南下杀 入中原。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紧急关 头,唐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 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 忠义。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 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 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权。
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这时,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 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 河北正定)。
叛军将领史思明部 反攻,妄图夺回常山,李光弼向 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与李光弼 合兵一处,九门(今河北正定 东)一战,大败叛军。
这时,郭 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 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 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许可。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调郭 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 部尚书兼宰相。
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郭子仪率军攻下河东 (今山西永济),肃宗也由灵武到 了凤翔(今陕西凤翔)。 四月, 肃宗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征讨叛军。
九月,郭子仪率唐军15万逼近长安,与叛军 10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 长安。
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 灵宝)。 757年,安史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 北渡黄河,逃至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固守,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 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 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干元元年(758年),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安庆绪。郭子仪等唐军围困保邺, 并引漳水灌城。
这时史思明为援救安庆绪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 断袭击唐军。干元二年(759年),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激战,双方均遭重大损 失。
郭子仪退向河阳(今河南孟县),保卫东京。 肃宗召郭子仪还京,免其军职, 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 仪的兵权,调他回长安。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和党 项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 失去控制。
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建议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引 起代宗的重视。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开始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 根本不向代宗报告。
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 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始有所闻。 吐蕃继 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干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才命雍王李 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
郭予仪久居京师, 手下没有军队,临时凑集了20余人到咸阳,面对20余万敌军,当然难以有所作为。 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于程元振从中作梗,也未能见到代宗。
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 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 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
郭子仪派长 孙全绪率200骑出蓝田,观察敌情。 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 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
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 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吐蕃感到无力控制 长安,只得撤兵西去。
腊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等到浐水以东迎接。 代宗羞愧 地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 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遂向代 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
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
六、郭子仪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小姐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
“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
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 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
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m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
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
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
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汾阳王郭子仪他去职返家守孝。
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汾阳王郭子仪:
后世地位汾阳王郭子仪: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汾阳王郭子仪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子仪
君王给郭子仪升官,听完圣旨,为何郭子仪却吓尿汾阳王郭子仪了?
因为郭子仪深知也是君王对自己的试探,倘若自己接下圣旨,恐怕自己的家族都难以幸免于难。说起郭子仪也是一个能人异士,而且颇受唐代宗的重用。郭子仪一生立下无数功劳,所以也得到了善终,直到84岁他才安享天年。
历史上很多功高盖主的臣子,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善终。但是郭子仪虽然也立功无数,却也过得顺心自然。不过这并不代表君王对郭子仪没有任何猜测和打压,只是都被郭子仪巧妙化解。早在唐代宗刚刚继位的时候郭子仪就遭到了猜忌,所以在他被宦官陷害的时候,唐代宗根本就不想给他留机会。不过郭子仪自己有办法,拿出了先皇的特赦令,证明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臣,这才打消了唐代宗的顾虑。
只不过一些都只是开头,伴君如伴虎,郭子仪依旧是唐代宗眼中的一根刺。在吐蕃攻入长安时,郭子仪再一次为唐代宗收拾了烂摊子,所以唐代宗想要奖赏他。而这个奖赏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了辩明郭子仪是否有异心。所以在唐代宗封郭子仪为尚书令的时候,郭子仪根本不敢接旨。
因为尚书令这个职位曾经是李世民当过的,若果郭子仪接下这个职位就说明他有谋反之心,因此郭子仪不敢接旨。郭子仪深知这是唐代宗试探自己,如果接旨不光自己性命不保,就是自己的家族也要受到牵连,所以他恳求唐代宗送回旨意。最终唐代宗明白郭子仪是真的忠心耿耿,这才收回旨意,而郭子仪也能够得到善终。
历史上功高盖世者大多不得善终,而为什么郭子仪却除外?
历史上功高盖世的那些名将,有很多都不知收敛,弄得皇帝很下不来台,但是郭子仪却知道谦虚做人,服从皇上的命令,没有私心,所以得到皇上的信任,最后才得以善终。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说他是功高盖世呢,他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包括评定了安史之乱,平定了大小叛乱,在吐蕃攻破长安的时候,率兵收复长安,其功绩在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比肩,可以说天下都是他打回来的。
但是郭子仪和很多拥有很大功绩的人不同,他不主动邀功,一点也不自大,为人低调,行事也十分小心,对待皇上那是忠心耿耿,做人十分坦荡,官员可以随意进出他的府邸,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皇帝也完全不同担心,并且也会发现他完全没有谋反的意思,只是为天下老百姓,为了唐朝做事情,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郭子仪的能力也很强,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保证了唐朝的安定,当时可以说是哪里有问题,哪里有了叛乱,没有人解决得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轮到郭子仪登场了,郭子仪总是把事情解决,保持国家稳定,皇帝也发现了,想要唐朝稳定,肯定不少了郭子仪,即便他功高盖世也没有对他有别的想法,他们一家也都对皇帝忠心耿耿,所以很多人都在朝野里为官,正是因为有了郭子仪才保证了唐朝的繁华,所以他成了少数功高盖世却得以善终的人。
唐朝郭子仪叫什么名字?
本名就是叫郭子仪
别称:郭令公、郭汾阳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出生时间697年(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去世时间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 官位:太尉、中书令、关内河东副元帅 爵位:代国公→汾阳郡王 谥号:忠武 追赠:太师 郭子仪有哪些功绩?
正当唐 *** 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唐朝对西北许多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提出建议,但都没引起代宗的重视。不久,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观察敌情。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子仪将率军到来的消息,这使吐蕃惶恐不安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离。
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许多少数民族敬他如神灵。德宗继位后,郭子仪受尚父之称号,并升进为太尉中书令,可说是位极人臣。
郭子仪建立了相当大的功绩,很幸运平安地渡过了他的晚年。甚至,当郭子仪的儿子后来娶了皇帝的女儿,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曾脱口而出道:“你虽然自以为是皇帝的女儿,但我的父亲如果要做皇帝的话,也不是办不到的,只不过是没有这么做而已!”这位公主后来气得跑上朝廷告状,毕竟这样的话还是不能够说出口的,这在别人耳中听来可不得了。而这时的皇帝听完女儿告状之后,却只是对她说道:“事实正是如此,这件事是你不对。”反而没有对郭子仪的儿子采取任何举动。不过郭子仪听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儿子好几大板来请罪。
郭子仪一生也算尽善尽美,富贵始终,八子七婿,也“皆贵显朝廷”。唐史臣裴垧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的确是很高的评价,大概也是他过人胸怀的福报吧。
关于郭子仪有哪些介绍?
郭子仪,今陕西华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唐玄宗天宝八年(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与镇压安史叛乱直接相关。郭子仪有很特别的本事,唐朝 *** 用他为帅就能打胜仗,而一旦遣返他就要战败。受小人挑拨,郭子仪领军在外,多次召回,郭子仪倒也忠厚,从来不含糊,即日启程,这么折腾几次之后,唐朝皇帝反而更加信任郭子仪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最为活跃而具有代表性。
当郭子仪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有一次军队的食粮曾因失火而被烧掉,他因被问及管理的责任而被押人牢房。就在可能会因重大的过失而被处死的当儿,他碰到了诗人李白。李白与郭子仪谈话之后,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从而使他得以逃脱干系。而后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乱而要被杀头的时候,郭子仪就以自己的功绩代之而将其救回,来报答其当初的救命之恩。被传为一段佳话。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郭子仪被调任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陵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第二年,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万多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从而使叛军得以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不久,唐肃宗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于是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由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在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时的郭子仪兵权在握,肃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共同努力下,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
唐朝大将郭子仪经历七朝,却为何屹立不倒?
郭子仪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役。所幸郭子仪都没有受很重的伤,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郭子仪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帮助,很多事情化险为夷。郭子仪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临危受命,不仅造就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
郭子仪与郭子兴是不是亲兄弟?
郭子仪与郭子兴不是亲兄弟,郭子仪是唐朝的,郭子兴是元末的。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
扩展资料
郭子仪人物生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在潼关进攻敌将崔乾祐,崔乾祐战败,退保蒲津。此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锋在城中,密谋作为内应,郭子仪进攻蒲津,赵复等人斩断城墙,打开城门。
郭子兴人物生平:
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郭子兴聚集了数千名年少体壮的青年,起兵攻占了濠州。朱元璋前来投奔。门卫怀疑他是间谍,将他捆绑起来,并将此事报告郭子兴。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下诏命有关部门为之建庙,用中牢祭祀,免除他的邻居宥氏的赋税徭役,让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
郭子仪汾阳王郭子仪的最高爵位为汾阳王。
郭子仪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
一汾阳王郭子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扭转乾坤的“武状元”。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陕西华州郑县华山脚下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上是西汉光禄大夫,执金吾。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约合现代2.16米),史载“(郭子仪)少而英秀,长而魁伟”。
郭家到郭子仪这代时家道已经中落。郭子仪从小修文习武,参加科举考试时汾阳王郭子仪他选择了武科。
在崇尚武功的盛唐,人们渴望在为国征战的疆场上建功立业。在以军功立世的时代,郭子仪选择投笔从戎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他是天生的武曲星。
这位英俊少年,在这场大唐武举科考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夺得武科第一名!
大唐最杰出的将领,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郭子仪)
郭子仪高中状元后获授六品左卫长史前往单于都护府任职,多年的边关磨砺,他凭战功升任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时拜朔方节度使,收复河北河东河西,拜兵部尚书。757年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拜司徒,加封代国公。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为汾阳王。764年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单骑退回纥,拜太尉,中书令。
平定安史之乱,平定回纥叛乱,郭子仪,成为了大唐中兴的头号功臣。
郭子仪回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汾阳王郭子仪:“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唐代宗李豫评价郭子仪:“卿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
二,七朝元老,屹立不倒。
郭子仪的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七朝元老,大唐的中兴名将,立下了不世之功,震古烁今,古之罕有。

按道理来讲,“功高震主”是历朝通病,随之而来的便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皇帝猜忌功臣而大开杀戒,即使不杀,也要想方设法夺兵权,让功臣们弃官归里。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后世诟病。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传诵千古。
面对郭子仪这样的军中大佬,唐朝皇帝是怎么放心得下的呢?
汾阳王郭子仪我们看几则轶事奇闻,就能管中窥豹知道原因了。
祖坟被掘,不计较。
郭子仪带兵征讨吐蕃叛乱时,朝中权宦鱼朝恩派人把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挖了!

(鱼朝恩剧照)
当郭子仪率大军得胜还朝时,满朝君臣心中都没有底,他们担心郭子仪会拥兵要挟朝廷讨说法。
这种奇耻大辱,连平常百姓都忍受不了,手握军权的郭子仪会采取什么手段报复呢?

郭子仪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反而向唐代宗自责道:“我长久以来统领军队征战,杀孽太重,又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祖坟,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报应,不是人为啊。”
是人为还是天怒郭子仪哪会不知道。但郭子仪更知道鱼朝恩是皇帝信任的宦官。自己不追究此事,才不至于牵扯太多。
位高权重,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恳辞尚书令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任命郭子仪担任尚书令,郭子仪上表恳辞。
唐代宗再发诏书催他就任。
郭子仪赶紧进宫面奏皇上道:“这个职位因太宗皇上担任过,历代皇帝都不任命,陛下怎能偏爱我而违背重要规定呢。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正是端正朝纲的时候,请从我开始。”代宗皇帝只好答应了他,并将他辞谢尚书令的事迹命令史官记入国史。
高官不争,淡泊名利,功成要身退。
精准识人,远见卓识避祸端
郭子仪辞官后在家养老,安享晚年。
一天姬妾们正同他围坐一起闲话家常,听歌赏舞,有仆人来报,卢杞求见。
郭子仪一听,赶紧让姬妾们退下。

(卢杞剧照)
郭子仪整理好官服,在门口等卢杞,引到客厅,让仆人们奉上好茶,然后很认真地同卢杞交谈,谈完又很客气地送到门口。卢杞很高兴。
事后姬妾们不解地问:“大人,以前那么多高官来访我们也不曾回避,为何卢杞来了就要回避呢?”
郭子仪说,卢杞的面相生得十分丑陋,若是叫你们看见,有不懂事的讥笑轻视于他,不仅使他难堪,显得我们无礼,很可能给郭家引来巨大灾祸。
“怎么会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鸿胪寺丞。”

郭子仪说道,卢杞这个人虽然有才干,却十分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说不定哪一天得了志,就一定会对讥笑过他的人大加报复。
后来卢杞当上宰相之后,果然杀了很多以前讥笑过他的人,只有郭府幸免于难。
郭子仪人情练达,深知君子易处,小人难防。
三,“五福老人”
五福泛指长寿、富贵、安乐、善终、子孙多等含义。
对照郭子仪的生平,他确实可以被称为“五福俱全”的“五福老人”——
长寿:有资料显示,唐朝的平均寿命是29岁,而郭子仪作为常年征战沙场的武将,活了整整85岁,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寿之人。
富贵:郭子仪戎马一生,屡立奇功,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由于战功卓著,郭子仪官升太尉、中书令,获封汾阳王。位高权重,富贵祥和。
安乐:身为一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沙场上所向披靡,朝堂中万人敬仰,皇帝器重他,同僚尊重他,衣食无忧,前程无阻,郭子仪的安乐自然有目共睹。
子孙:古人向来讲究多子多福,而郭子仪有八子七婿,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有成就斐然,郭子仪的子孙福常人不能企及。
善终:纵观五千年历史,功高盖主者,鲜有善终,郭子仪却做到了“功高盖主而上不疑”,有皇帝的信任,更有他自己的努力与问心无愧,为自己赢得了善始善终。
781年,郭子仪近乎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浓缩着智慧、幸运与牺牲,平平安安寿终正寝。
郭子仪病逝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武将谥号中最高者),陪葬皇陵,配享太庙,并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凌烟阁在一百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

唐德宗随后辍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并亲自扶棺送葬,下特旨将郭子仪坟墓加高一丈(这是违反祖制的)。

中国历史长河中,富贵者众,长寿者无数,但“五福俱全”到如此地步,却无出郭令公之右者,这就是年画《天官图》只能画郭子仪的原因。

四,历史评价
陆贽言:“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
康熙高度赞扬郭子仪:“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观其自谓不能禁暴,乃遭天谴数语。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汾阳王郭子仪和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