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北齐校书图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杨子华北齐校书图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1、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卷》
作者的表现手法非常高明,巧妙的几笔白色,三言两语几笔挥就出那种薄如蝉翼透明质感,这不就是素描中的利用“高光”去表现的手法嘛,这个局部就可以说明,其实古人对于很多写实的技法有参透的;当然,这幅画是宋朝的摹本,当年杨子华是不是这么画的还不一定。
2、五代时期黄荃《写生珍禽图》
可以说是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这是黄荃当年画给自己儿子黄居宝临习的范本图,内容是黄荃平时为了创作而写生收集的素材本,这幅画的写实程度相当逼真,这种“真”不仅仅是造型层面的像,更重要的是在设色方面突出表现刻画对象内在的生命力。
3、北宋的刘寀《落花游鱼图》
此图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实时间到宋朝,绘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已经非常厉害了。
4、清朝郎世宁《十骏犬图》
时间走到清朝,随着一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古代的写实绘画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最具代表的就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一系列作品,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素描关系完整且突兀地闯入了中国绘画中。
5、南唐卫贤的《高士图》
六幅图组中现仅存的一幅,画的是东汉梁鸿的故事,将人物、山水、界画合为一体,描绘了画家心中安定而高雅的理想世界。我们回想下五代十国时期特别困苦艰难的社会政治,就不难得知南唐宫廷画家卫贤的理想生活是什么了,他想要安定而又高雅的生活,这体现在他的《高士图》卷里。就绘画而言,描绘理想世界,往往是用最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
中国古代绘画当然有写实,但是那种写实只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
北齐校书图原版现在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北齐校书图》是北齐杨子华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原本已佚,现存宋摹本,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生动,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设色简朴优美。
史书记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北齐文宣帝为了整理出书籍供皇太子学习,让当时颇有才情的官员樊逊和冀州秀才高乾和等11人在尚书省共同刊定群书,而书籍之所以如此混乱,与梁元帝萧绎还有着直接关系:
萧绎在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登上皇位,到南朝梁承圣四年(555年)江陵战败,沦为俘虏被杀,其间不过3年时间。
更加糟糕的是,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11月,当西魏的军队逼近梁的京城江陵,梁元帝自知无法挽回时,一把火烧掉南朝秘府所藏典籍24万卷。
北齐组织的这次校书对于古籍的收集还是起到了一些良好作用的,在当时成为一时的文坛盛事,杨子华创作这幅画的时间可能就是在校书结束的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不会隔得太远。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宗炳。
绘画理论:
顾恺之在其理论著作《论画》中明确提出了对绘画的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要对绘画对象有深入了解,传达人物的性情和气质。
在《画山水序》中,宗炳阐述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1、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2、陆探微
陆探微,(?-约485),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刘宋时期画家,在中国画史上,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
3、张僧繇
张僧繇(yáo),字号不详,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
梁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4、曹仲达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5、宗炳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字少文,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南朝宋画家。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仲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僧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探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
先告诉你到元朝的。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著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河边吹吹风、家里扇扇子,古人只能这样消夏避暑吗?才不是。空调房、冰箱、网红冰品、比基尼……古人过夏天的装备多着呢。
古代著名的“空调房”,你喜欢哪一款?
在没有电力的古代,人们也用“空调房”,光是夏天避暑的“空调房”就有好几种款式。这当中最有名的是唐玄宗的凉殿。
这座凉殿依靠水力机械设备降温,怎么做到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运水到屋顶的机械水车
它有一座巨大的扇车,水激之下便会转动,带来清凉的自然风。水力发动的扇车源源不断地运水到凉殿屋顶,水流沿着四周的屋檐飞溅而下,形成一道隔热的瀑布水帘。
待在凉殿里,是“仰不见日”“座内含冻”。
不仅如此,凉殿内还配有石榻和冰镇饮料“冰屑麻节饮”。降温效果有多好?当年大臣陈知节来凉殿一趟,坐了石榻喝了冰品,最后是冻得浑身发颤、腹中雷鸣不止。而唐玄宗呢?却不停擦汗。他如此怕热,才有了这座凉殿。
五代的花蕊夫人一定很羡慕,她写了《宫词》为这座凉殿代言:“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玄宗
将整座宫殿改装成凉殿,只有皇家有资本。但贵族大臣们的“空调房”也奢华得可怕,权臣王鉷的自雨亭就像是唐玄宗凉殿的翻版。
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鉷在太平坊的宅院里造了一座“自雨亭”,这个亭子的屋檐飞流四注。大夏天站在亭子里,凉爽得如同秋天一般。自雨亭奢华到什么程度?后来王鉷被抄家,说他造的亭子“奢侈逾制”。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自雨亭
也有人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空调房”——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庐山的瀑布边盖了一座草堂。东边是悬挂三尺的瀑布之水,天然的降温空调;
西边呢?是白居易的人造空调:他剖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山崖泉水到草堂屋顶,凌冽的山泉从屋檐落下,又是一道水帘。
《妖猫传》中的白居易
唐玄宗的凉殿、王鉷的自雨亭、白居易的草堂,都是人工引水上屋檐造出来的“空调房”,也有人别出心裁,从地下想办法。唐朝宦官霍仙鸣的龙门别墅,就是个例子。
别墅室内,开了七口凉水井,全盖着镂空透气的木制井盖。一到夏天,七口深井就冒出冷气,让人不知暑气。
还有一种更常见也低配的“空调房”,是刘禹锡曾去过的刘驸马的水亭。这种凉亭是临水而建,四周遍植翠竹红莲。地上铺着竹席,人们席地而坐,吃着冰镇凉品,吹着河风,也很惬意。千载之下,读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仍觉清凉。
清代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
古人很早就懂得使用冰块了,冬天藏冰、夏天用冰,自然不会放过用冰来造空调房。在宋代以前,冰是奢侈品,所以用冰的空调房也格外奢侈。看看它们,每一个都是豪华配置:
西汉未央宫的清凉殿:用玉晶为盘,盛放冰块;配备生凉的石床和挥扇的侍者。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武帝将“卧延清室”作为对大臣的赏赐。
三国曹操的冰井台:三间建在高台之内的“悬空冰室”,储满冰块,是冰井台上避暑凉殿的冷气来源。
杨国忠家族的冰室:杨氏子弟,每到盛夏,就要取大冰块,让工匠雕刻成冰山,环绕在宴席四周。客人们穿着棉衣在冰室里饮酒作乐,如此骄奢淫逸。
南宋皇宫的翠寒堂: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寒瀑飞空。庭院里摆了数百盆鲜花,用风轮鼓吹,满殿清香。殿内有数十架堆满冰块的金盆降温,随时供应冰镇的蔗浆珍果。
影视剧中的曹操
没有电力又如何?富贵的古人砸钱用冰造出了“空调房”。
空调房的配套设施:冰箱、网红冰品、清凉夏装、降温家具,一样不少
是的,古人老早就用起了冰箱,当时叫“冰鉴”。咱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古代冰箱不少,比较知名的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和清代乾隆的掐丝珐琅冰箱。
古代冰箱的原理简单:将冰块放置在精妙设计的箱体里,冰镇酒水食物。
清代乾隆的掐丝珐琅冰箱
咱们现在有各种冰镇冷食,古人也不缺“网红冰品”。
先秦时期的冰冻米酒,广告都打到《楚辞》里了:“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唐朝流行的“酥山”,是加热又融化的酥拌上蔗浆蜂蜜冷冻的食品,像极了今天的冰淇淋。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里有道“贵妃红”,就是酥山的一种。酥山长啥样?可以去看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有两位侍女手中就捧着酥山。哦对了,冰镇蔗浆樱桃也是唐朝有名的冰品;
宋朝的“网红冰品”冰酪,有杨万里为它写带货诗《咏酥》:“雪到口边消”;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在号称“吃货梦华录”的《东京梦华录》里占有一席之地;金橘团、雪泡缩皮饮等在《武林旧事》里有专门 “凉水”篇进行安利。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有两位侍女手中捧着酥山
别以为古人长袖长衫,夏天就热得慌。其实他们也有清凉夏装——葛衣。这是一种用葛草纤维织布做成的衣服,轻透凉爽,是古人常见的夏衣。白居易甚至说:“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贵族皇室也穿纱衣、罗衣,贵但透气。
有时,古人也穿“比基尼”,这类夏衣样式大胆,有吊带、透明、无袖上衣等。南北朝的《北齐校书图》里有几个穿着吊带裤、披着透明上衣整理古文献的男子;宋代《柳荫高士图》的男子穿着吊带裤坐在柳树下;清代《燕寝怡情》中窝在椅子上乘凉的男人,穿着无袖上衣。
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宋代《柳荫高士图》
清代《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另外,古人家里也有许多避暑家具。冰床、竹席、玉枕、竹夹膝是常见的:春秋时期的申叔豫穿着皮衣睡在冰床上;白居易给元稹送过一条蕲春竹席;皮日休收到过陆龟蒙给的竹夹膝。
还有一些奇异的解暑用具:壬癸席、冷蛇。
唐玄宗那位肥胖怕热的兄长申王,用野猪毛编成凉席“壬癸席”,将不咬人的冷蛇围在腰间当冰块用。
清代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
当然,以上种种避暑的花样,多是有钱人家的做法。至于古代穷人,主要还是去水边吹吹风、宅家扇扇子避暑,好在清风冷水不要钱。
琴棋书画北齐校书图,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北齐校书图,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绘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北齐校书图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朝初期,那时候社会刚刚开始稳定,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的绘画,主要还是存留着前朝的余风。那时候的山水画,主要还是注重在用笔方面,用笔十分细致,还没有什么特别的风韵。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北齐校书图他国交往的日益频繁,绘画的风格也开始逐渐增多了起来。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佛教也随之盛行起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寺庙等建筑开始流行起来,因此壁画成了当时的流行品。
那时候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闫氏一族,族人都以画作出名。最为有名的就是阎立本了,他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等。而后就是吴道子了,他对于花鸟、人像和草木等方面都十分擅长,最为擅长的就是壁画创作。他所描绘的人物的衣服宛如被风吹起般真实,被称为“吴带当风”。
那时候的绘画,最为著名的就是敦煌220窟中的壁画,这些体现了当时在绘画方面最高的成就。
这里介绍唐朝绘画代表人物阎立本绘画作品。
唐朝时期阎立本绘画赏析
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朝时期宰相、画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出身贵族,家中极为显赫,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父亲阎毗是北周驸马,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历代帝王像》《职供图》《锁谏图》《十八学士图》《北齐校书图》《画孔子弟子像卷》《竹林五君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孝经图卷》《太白醉酒图》《山水画》《龙舟图》《精品人物图》《出游图》《佛图》《观音大士圣像》等。
唐朝时期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赏析
《萧翼赚兰亭图》原本已佚,但原本的由来在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龄之计,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潦倒书生,与辩才结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然后乘辩才不备,偷取《兰亭序》,回长安复命。相传,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出了《萧翼赚兰亭图》。而现存三本宋代摹本是根据已佚的《萧翼赚兰亭图》描摹的。
《萧翼赚兰亭图》辽宁藏本赏析
《萧易赚兰亭图》宽158cm,高28cm(辽宁藏本)该图以辩才和尚与萧翼为中心,图左一老一少正在煮茶。一童仆手抱《兰亭记》从右方出来。
《萧翼赚兰亭图》绘煎茶情景,笔致细微难得,尤在细节的刻画。如辽博所藏之幅,图中绘一“具列”,长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陈圆形器皿一,带托的茶盏一,具列的编竹之迹宛然可见。
《萧翼赚兰亭图》台北藏本赏析
《萧易赚兰亭图》宽65cm,高28cm(台北藏本)该图无款印。该画后面有宋代绍兴进士沈揆、清代金农的观款,还有明代成化进士沈翰的跋文。老僧辩才约八十高龄,面目清秀,手持拂尘。前倾之身坐于禅榻之上。辩才和尚的位置处于画面的正前方,与对面的萧翼正侃侃而谈。萧翼恭恭敬敬袖手躬身坐于长方木凳之上,似正凝神倾听辩才和尚的话语。一侍僧立于两者之间。画面的左下角为烹茶的老者与侍童,形象明显小于其他三人。右下角有方茶几,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台北藏本画面上共有五人,二主三从。图左侧执挥尘据禅榻坐者为和尚辩才,戴幞头与辩才对话者为萧翼,侍僧在侧端坐,执事者二人,作拨炉煮酒状。
图中萧翼面目清秀,浓眉美须,身穿宽衣长袍,正在叙谈,为微服私访、对方辩才长眉下垂,侧耳恭听,和颜相待。侍僧坐于二主中间,一方面听叙,一方面侍从。二主一侍成三角形构图,将画中三人表情刻画得淋漓致尽,有声有色,神采弈弈。图中无布景,只从辩才的坐姿,手持挥尘,据禅榻及一长竹,知是在深深寺院,坐在弹榻上的辩才已是年迈体弱,一听太宗要卷,满口答应,频频点头。作者以细劲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具有肖像画的特征,其画面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画笔着墨技艺高古,用色和阶沉着。
台北藏本描绘了佛门中以茶待客的情景,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烹茶、饮茶的部分细节。形象生动而妙趣横生。画中左下有一满脸胡须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放一锅,锅中水似已煮沸,刚放下茶末,长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弯身,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以便向宾主奉茶。长者专注地备茶,童子小心翼翼地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另外,在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叶的荼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
《萧翼赚兰亭图》北京藏本赏析
该图绘四人,左为一僧端正地坐于一竹篾坐垫、靠背的椅上,面部的笑容、捋起的衣袖及右手前伸的动态,表明他正在兴致高昂的谈论某事,身姿较为端正。图右绘一中年书生和僧人相对坐于鼓形凳上,面容清瘦,专注的表情和身体前倾的动态,表明了他对僧人谈话的极力迎合。中年僧人、书生身后各有一童子相随。
前后旧绢隔水钤“南师中印”、“伯谦精鉴”、“龙有鉴赏”等收藏印五方,尾纸附旧拓《兰亭序》帖,帖后有南宋王厚之,元王蒙、张翥题跋,三人题跋中均未谈及图画,该帖钤有收藏印二十九方。
北京藏本在人物动态和艺术风格上和辽博本较为接近,但省略了僧人身后仆从烹茶的情形,另在僧人坐姿、仆从及器物等上与辽博本也有不同之处。
唐朝时期阎立本《步辇图卷》赏析
阎立本《步辇图卷》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39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
《步辇图》卷是鲜见的体现出阎立本绘画水平的宋人摹本。此图卷后有宋章友直(伯益)篆书题记,另有米芾等观款。书幅上钤有金章宗完颜璟,明郭衢阶、吴新宇,清梁清标、纳兰成德、清仁宗顒琰等人收藏印章。经《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 《珊瑚网》 、《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齐书画谱》等书著录。
唐代时期阎立本《历代帝王图》赏析
《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全图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形象,每位帝王旁均有榜书,有的还记叙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刻画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环境命运,成功的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著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价。全卷用线为铁线描,衣纹、胡须等匀细而挺拔,用色浓重、晕染显著,为古画造诣的上乘之作,足可作为初唐绘画的样本。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一,前汉昭文帝刘弗陵汉昭帝刘弗(前94年-前74年),汉武帝少子,武帝崩后继位。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在位13年,病死,终年21岁。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二,汉光武帝刘秀,后汉开国皇帝,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王夫之说他“允冠百王”。新莽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皇家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或“东汉”。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三,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四,吴主孙权,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五,蜀主刘备,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六,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七,陈文帝情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八,陈宣帝顼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九,陈废帝伯宗,南朝陈朝的第三代皇帝,陈文帝嫡长子,字奉业,小字药王,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武帝永定三年立为皇太子。文帝死即位,年少,叔父陈顼专朝政,被以皇太后令废为临海郡王。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十,陈后主叔宝,字符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十一,北周武帝字文邕,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十二,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
《历代帝王图》十三位帝王之十三,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唐代时期阎立本《职供图》赏析
阎立本《职供图》
《职贡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画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画中共有二十七人,其中白衣虬髯骑白马的人是罗刹国使者,身后有仆从打着伞执着扇,抬着礼物。左边穿长袍手里托着珊瑚打着伞盖的人是婆利国使者,他的随从也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整幅画设色淡雅,人物造型奇特,线条流畅自然。
此图表现的是唐朝时期西域使臣拜见大唐天子的情景,参见队伍排列成队,正行进在郊野丘陵间。中间穿白色长袍、骑高头大马者为使臣,身后有举伞持扇的卫侍。队伍中的人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贡物,有的手捧珊瑚,有的肩打象牙,有的抱着假山钉,有的抬箱顶罐。一只似羊的牲畜也被作为礼品送来,它与中原羊有所差异,犄角细长,形体较为消瘦。使臣队伍中的人们形象各异,姿态不一,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围短裙,显然属于不同民族,有些甚至来自热带。
唐朝时期阎立本《锁谏图》赏析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6.9厘米 横207.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旧传为唐阎立本作,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风格。表现的是十六国汉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残暴的匈奴君主刘聪,耗巨资为宠妃建宫殿,陈元达冒死进谏,被暴躁的刘聪下令将他全家处斩,后被刘贵妃解救。画面表现的就是陈元达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的情景,气氛紧张,人物表情十分传神生动。
唐代时期阎立本《十八学士图》赏析
唐代画家阎立本《十八学士图》立轴绢本设色画纵174.1厘米,横103.1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
唐太宗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后薛收死,召刘孝孙补之。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
唐玄宗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御制赞,为千秋翰苑盛事。
清代瓷器上的十八学士图,即源于此。唐朝著名的学士还有司马贞、李延寿、司马才章、令狐德棻等。
唐朝时期阎立本《北齐校书图》赏析
《北齐校书图》该画为纵80厘米,横240厘米。据北宋黄庭坚题跋所记述的内容看,此图的后半已有所不同,图左的奚官、马匹已是后加,原来的半段早在南宋时已经丢失了。由此看来,现存的《北齐校书图》摹本已是后人拼凑的临摹之作。画面表现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经诸史的故事。
唐朝时期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卷》赏析
《孔子弟子像》绢本,设色,纵32.3厘米,横87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此画是唐代杰出画家阎立本最大最长最佳的一幅巨作,是画家传世的六件作品之一,后在近代被日本军火商买走,并被列为国宝。最后在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购得,迎回国内,曾经引起过轰动。此画最终被首都博物馆以超低价提前收购。
《孔子弟子像》全图采取平列式构图,无背景,墨笔勾勒,着色,人物形象各异,须眉生动。绘孔子弟子立像五十九人,无名款。从体貌上对照,第三人即为孔子,以后诸人亦形态相仿,顺序一致,惟个别处有遗漏或增补,如子迟和子贡之间缺子夏,孔子前多出两人。但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无款《七十二贤相》卷进行对比,本幅画所绘为孔子及弟子像内容是确凿无疑的。
唐代时期阎立本《竹林五君图》赏析
《竹林五君图》,唐代,全幅137.2x74.3公分,诗塘39.8x74.5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阎立本(约公元七世纪),榆林盛乐(今绥远和林格尔)人。他和他的父亲阎毗,哥哥阎立德都擅长于绘画。曾奉令描绘各邦蛮夷、职责、卤簿、秦府十八学生、凌烟阁功臣等图像。 画中有清高宗题字,高宗认为这幅画是描绘“晋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其中王戎与山涛没有画入图中。左下角的竹杆上有“阎立本画”的款字,当为后人假托之作。
唐朝初期阎立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赏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图画功臣于凌烟阁并非始于唐代。庾信《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权也这么干过。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而唐朝的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君臣之礼。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凉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魏征)、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历代帝王图卷》的这一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孝经图卷》赏析
唐代南宋,阎立本《孝经图卷》,手卷,绢本设色,纵18.6厘米,横529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幅所描绘的《女孝经》,是唐代郑氏所撰写的重要女性教育经典。书中仿照《孝经》的形制与用语,并模拟东汉曹大家(班昭)与诸女的问答,以告诫体讲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种女性应该遵守的礼仪。
《女孝经》原本分成十八章,此本目前仅存前九章,历述不同阶层的妇女应该遵守的妇道,以及事奉公婆、丈夫等人的原则。其内容象是以夫为天、善事舅姑与亲族、勤于纺绩等,都是承续班昭的《女诫》而来。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太白醉酒图》赏析
阎立本《太白醉酒图》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山水画》赏析
阎立本《山水画》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龙舟图》赏析
阎立本《龙舟图》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精品人物图》赏析
阎立本《精品人物图》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出游图》赏析
阎立本《出游图》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佛图》赏析
阎立本《佛图》
唐朝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观音大士圣像》赏析
唐 阎立本《观音大士圣像》
《观音大士圣像讃》:海震潮音说普门,九莲华里现童真;杨枝一滴新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
传唐代阎立本观音大士像拓本。原石刻由湖北汉阳归元禅寺藏。取佛家《楞严经》中“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偈语得名。(“归元”二字源出《易经》“元者善之长也。干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乎其间,此万法归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因系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曹洞宗,故名归元禅寺。
大多数寺庙之铭牌,均横书悬嵌于寺庙门楣,而归元寺为直匾,全国罕见,堪称丛林一奇。清道光(1821-1850)之前,归元寺名横书,道光皇帝欣闻白光、主峰行善积德,功德无量,亲赐玉玺一方,其上阳文篆刻“敕赐曹洞宗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祖师之印”,以嘉其行。此后归元寺地位在佛教丛林中大大提高,寺名改为直书。
唐高宗时,民间流传有一句话,叫“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左相和右相都是唐朝高宗李治朝廷的宰相。左相姜恪是战场上屡立功劳的武将;右相阎立本,是才能出众、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北齐校书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北齐校书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