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宝郎 符宝郎在此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3-17 32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符宝郎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符宝郎在此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通典 卷二十一 职官三 (8)

典仪二人,大唐置。周礼秋官有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盖此典仪之任。齐职仪云:"东宫殿中将军属官有导客局,置典仪录事一人,掌朝会之事。"梁有典仪之职,未详何曹之官,掌唱警唱奏之事,朱服武冠。陈亦有之。后魏置典仪监,史阙其员及所掌。大唐初,隶门下省。初用人皆轻,至贞观,李义府为之,是后常用士人。领赞者以知赞唱之节及殿庭版位之次。

城门郎。周礼地官有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并城门郎之任。初,汉置城门校尉员一人,掌城门屯兵,有司马及丞各一人,十二城门候各一人,出从缇骑百二十人,(缇,徒兮切。)盖兼监门将军之职。魏因之。晋氏银章青绶,绛朝服,武冠,佩水苍玉。元帝省之。宋齐俱以卫尉掌宫城屯兵及管钥之事。梁陈二代依秦汉,以光禄卿等掌宫殿门户,亦无城门之职。后魏置城门校尉。北齐卫尉寺统城门寺,置城门校尉二人,掌宫殿城门并诸仓库管钥之事。后周地官府置宫门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十二门之禁令,盖并在其任。隋氏门下省统城门局,校尉二人。炀帝大业三年,又隶殿中省。十二年,又减一人。后又改校尉为城门郎,置四人,又隶门下省。大唐因之。

符宝郎。周官有典瑞、掌节二官,掌瑞节之事。(瑞、节,信也。典瑞属春官,掌节属地官。)秦汉有符节令、丞,领符玺郎。(昭帝幼冲,霍光秉政,殿中夜惊,光召求符玺,符玺郎不肯授。光夺之,郎按剑对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壮之,增秩二等。)文帝二年,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之制,又皆属焉。(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者,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颜师古曰:"符,与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后汉有符节令,两梁冠,位次御史中丞。别为一台,而符节令一人为台率,掌符节之事,属少府。魏与后汉同。晋泰始九年,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宋与晋。齐兰台有主玺令史,以治书侍御史领之。梁陈御史台亦有符节令史。后魏御史台领符节令,符节令领符玺郎中。北齐有符节署,馀与后魏同。(符节令一人,符玺郎中四人。)后周有主玺下士,掌国玺之藏。隋初,有符玺局,置监二人,属门下省,炀帝改监为郎。大唐因之。长寿三年,改为符宝郎。神龙初,复为符玺郎。开元初,复为符宝郎。(天宝五载六月敕,玉玺既为宝,宜为玺书。十载正月,改传国玺为承天大宝。)其符节并纳於宫中,有行从则请之,郎掌诸进符宝出纳幡节也。

弘文馆。大唐武德初,置修文馆,后改名弘文馆。神龙初改为昭文,二年,又却为修文,寻又为昭文。开元七年,又诏弘文焉。仪凤中,以馆中多图籍,未详正,委学士校理。自垂拱以来,多大臣兼领。馆中有四部书。自贞观初,褚亮检校馆务,学士号为"馆主",因为故事。每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校书二人,学生三十人。

○中书省

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梁陈时,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书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被委此官,多擅威势。后魏亦谓之西台。(宣武帝谓中书监崔光曰:"卿是朕西台大臣。")北齐中书省管司王言,并司进御之乐及清商、龟兹诸部伶官。隋初,改为内史省,置令二人,侍郎四人,(炀帝减侍郎二人。)舍人八人,(炀帝减去四人。)通事舍人十六人。炀帝加起居舍人,而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职。大唐武德三年,复中书省。龙朔二年,改为西台,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凤阁,(凡中书官,随署名改。)神龙初复旧。开元元年,改为紫微省,五年复旧。(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令二人,侍郎二人,舍人六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各二人,通事舍人十六人,其馀小吏各有差。

三国演义中被称为“符宝郎”和“陷阵营”的是

符宝郎是个官名,职责就是掌管玉玺的官。演义中提到的符宝郎叫祖弼,是汉献帝时期的官,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曹洪和曹休就要祖弼交出玉玺,祖弼不肯,被杀。陷阵营是外号,指的是高顺,因为他一生带军拔寨攻营没有不破的,所以有这个称号。

符宝郎是什么官职

官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 由符玺郎改名符宝郎,员四人,从六品上,为门下省符玺局长官。居宫禁中,掌管皇帝玺印,事简职重。中宗神龙元年(705)改名符玺郎,玄宗开元元年(713) 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寄禄官,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亦未除授。徽宗大观元年 (1107) 始除,从七品,掌外廷符玺,别置内符宝郎掌宫内符玺。钦宗靖康元年 (1126)罢。辽朝置为南面朝官,掌门下省符宝司。金朝置四员 (一说十二员),掌皇帝符玺及金银符牌,领符宝祗候 (牌印祗候)、符宝典书 (牌印令史) 等,隶殿前都点捡司。元世祖中统元年 (1620)置二员,至元十六年 (1279) 又立符宝局,给正六品印,十七年升正五品。十八年改符宝局为典瑞监,长官改称卿,后又升为典瑞院,长官称使。

官名。唐朝设此官,属门下省,掌管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旧唐书·职官二·符宝郎》:“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辨其所用。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符宝郎;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祗符宝郎;三曰皇帝行宝,答疏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则用之;五曰皇帝信宝,征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二曰传符,所以给邮驿,通制命;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慎出纳;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4)

四曰省牲器。祀前一日未后三刻,廪牺令丞、太官令丞、太祝以牲就位。礼直官引太常卿、光禄卿丞、监祭礼等官就位。礼直官请太常、监祭、监礼由东神门北偏门入,升自东阶。每位视涤祭器,司尊彝举幂曰“洁”。俱毕,降自东阶,由东神门北偏门出,复位,立定。礼直官稍前曰“请省牲”,引太常卿视牲,退复位。次引廪牺令出班,巡牲一匝,西向折身曰“充”。诸太祝巡牲一匝,上一员出班西向折身曰“腯”毕,俱复位。蒙古巫祝致词讫,礼直官稍前曰“请诣省馔位”,引太常卿、光禄卿、监祭、监礼、光禄丞、大官令丞诣省馔位,东西相向立定,以北为上。礼直官引太常卿诣馔殿内省馔。视馔讫,礼直官引太常卿还斋所。次引廪牺令丞、诸太祝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次引光禄卿丞、监祭、监礼诣厨省鼎镬,视涤溉讫,各还斋所。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每位共实一豆,以肝洗于郁鬯及取膟膋,每位共实一豆,置于各位。馔室内,庖人烹牲。

五曰晨稞。祀日丑前五刻,诸享陪位官各服其服。光禄卿、良酝令、太官令入,实笾、豆、簠、簋、尊、罍,各如常仪。太乐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入。奉礼郎赞者先入就位,礼直官引御史、博士及执事者以次各入,就位,并如常仪。礼直官引司徒以下官升殿,分香设酒,如常仪。礼直官引太常官、御史、博士升殿,视陈设,就位。复与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殿。太祝出帝主,宫闱令出后主讫,御史及以上升殿官于当陛近西,北向立。奉礼于殿上赞奉神主讫,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诸官及执事者皆再拜,各就位。礼直官引亚终献等官,由南神门东偏门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赞有司谨具,请行事。协律郎俯伏兴,举麾,工鼓柷,宫县乐作《思成之曲》,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作文舞九成止。乐奏将终,通事舍人引侍中版奏请中严。皇帝服衮冕,坐少顷,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礼仪使,对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侍中奏外办,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俯伏兴,帘卷。符宝郎奉宝陈于西陛之西黄罗案上。皇帝出大次,博士、礼仪使前导,华盖伞扇如仪,大礼使后从。至西神门外,殿中监跪进镇圭,皇帝执圭,华盖伞扇停于门外,近侍从入门。协律郎跪俯伏兴,举麾,工鼓柷,宫县《顺成之乐》作。至版位东向,协律郎偃麾,工戛敔,乐止。引礼官分左右侍立,礼仪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凡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奏请皇帝诣盥洗位,宫县乐作,至洗位,乐止。内侍跪取匜,兴,沃水。又内侍跪取盘,兴,承水。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盥手讫,内侍跪取巾于篚,兴,以进,帨手讫,皇帝诣爵洗位,奉瓒官以瓒跪进,皇帝受瓒,内侍奉匜沃水。又内侍跪,奉盘承水,洗瓒讫,内侍奉巾以进,皇帝拭瓒讫,内侍奠盘匜,又奠巾于篚,奉瓒官跪受瓒。礼仪使奏请执镇圭,前导皇帝升殿,宫县乐作,至西阶下,乐止。皇帝升自西阶,登歌乐作,礼仪使前导皇帝诣太祖室尊彝所,东向立,乐止。奉瓒官以瓒莅鬯,司尊者举幂,侍中跪酌郁鬯讫,礼仪使前导,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立。礼仪使奏请搢镇圭跪,奉瓒官西向立,以瓒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瓒、以鬯祼地,皇帝执瓒以鬯祼地,以瓒授奉瓒官。礼仪使奏请执镇圭、俯伏兴。皇帝俯伏兴,礼仪使前导出户外褥位。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讫,礼仪使前导诣第二室以下,祼鬯并如上仪。祼讫,礼仪使奏请还版位。登歌乐作,皇帝降自西阶,乐止。宫县乐作,至版位东向立,乐止。礼仪使奏请还小次,前导皇帝行,宫县乐作。将至小次,礼仪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皇帝入小次,帘降,乐止。

六曰进馔。皇帝祼将毕,光禄卿诣馔殿视馔,复位。太官令率斋郎诣馔幕,以牲体设于盘,各对举以行,自南神门入。司徒出迎馔,宫县乐作,奏无射宫《嘉成之曲》。礼直官引司徒、斋郎奉馔升自太阶,由正门入。诸太祝迎于阶上,各跪奠于神座前。斋郎执笏俯伏兴,遍奠讫,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太官令率斋郎降自东阶,各复位。馔之升殿也,太官丞率七祀斋郎奉馔,以序跪奠于七祀神座前,退从殿上斋郎以次复位。诸太官令率割牲官诣各室,进割牲体置俎上,皆退。

七曰酌献。礼直官于殿上赞太祝立茅苴,礼仪使奏请诣盥洗位。帘卷,出次,宫县乐作。殿中监跪进镇圭,皇帝执镇圭至盥洗位,乐止,北向立。礼仪使奏请搢镇圭,执事者跪取醿,兴,沃水,又跪取盘,承水。礼仪使奏请皇帝盥手,执事者跪取巾于篚,兴,进。帨手讫,礼仪使奏请执镇圭,请诣爵洗位,北向立。礼仪使奏请搢镇圭,奉爵官以爵跪进。皇帝受爵,执事者奉醿沃水,奉盘承水。皇帝洗爵讫,执事者奉巾跪进。皇帝拭爵,执事者奠盘醿,又奠巾于篚,奉爵官受爵。礼仪使奏请执镇圭,升殿。宫县乐作,至西阶下,乐止。升自西阶,登歌乐作,礼仪使前导诣太祖室尊彝所,东向立,乐止。礼仪使奏请搢镇圭执爵,奉爵官以爵跪进。皇帝受爵,司尊者举幂,良酝令跪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礼仪使奏请执镇圭,皇帝执圭,入诣太祖神位前,北向立。宫县乐作,奏《开成之曲》。礼仪使跪奏请搢镇圭跪,又奏请三上香。三上香讫,奉爵官以爵授进酒官,进酒官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三祭酒于茅苴,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以授奉爵官,奉爵官退立尊彝所。进酒官进取神案上所奠玉爵马湩,东向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祭马湩。祭讫,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进奠神案上,退。礼仪使奏请执圭,俯伏兴,司徒搢笏跪于俎前,奉牲西向以进。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俯受牲盘,北向跪奠神案上。蒙古祝史致辞讫,礼仪使奏请执镇圭兴,前导,出户外褥位,北向立,乐止。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北向跪,读祝文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讫,先诣次室。礼仪使奏请再拜。拜讫,礼仪使前导诣各室,各奏本室之乐。其酌献、进牲、祭马湩,并如第一室之仪。既毕,礼仪使奏请诣饮福位。登歌乐作,至位,西向立,乐止。登歌《釐成之乐》作,礼直官引司徒立于饮福位侧,太祝以爵酌上尊饮福酒,合置一爵,以奉侍中,侍中受爵,奉以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拜讫,奏请搢镇圭跪。侍中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三祭酒,又奏请啐酒。啐酒讫,以爵授侍中。礼仪使奏请受胙,太祝以黍稷饭笾授司徒,司徒东向跪进。皇帝受,以授左右。太祝又以胙肉俎跪授司徒,司徒跪进。皇帝受,以授左右。礼直官引司徒退立。侍中再以爵酒跪进,礼仪使奏请皇帝受爵饮福。饮福讫,侍中受虚爵,兴,以授太祝。礼仪使奏请执镇圭,俯伏兴,又奏请再拜。拜讫,乐止。礼仪使前导还版位,登歌乐作,降自西阶,乐止。宫县乐作,至位乐止。礼仪使奏请还小次,宫县乐作。将至小次,礼仪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入小次,帘降,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先是皇帝酌献讫,将至小次,礼直官引亚献官诣盥洗位。盥洗讫,升自阼阶,酌献并如常仪。酌献讫,礼直官引亚献官诣东序,西向立。诸太祝各以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捧爵进亚献之左,北向立。亚献再拜受爵,跪祭酒,遂啐饮。太祝进受爵,退,复于坫上。亚献兴再拜,礼直官引亚献官降复位。终献如亚献之仪。初终献既升,礼直官引七祀献官各诣盥洗位,搢笏盥帨讫,执笏诣神位,搢笏跪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再拜讫,诣次位,如上仪。终献毕,赞者唱“太祝彻笾豆”。诸太祝进彻笾豆,登歌《丰成之乐》作,卒彻乐止。奉礼曰“赐胙”,赞者唱“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奏请诣版位。帘卷,出次,殿中监跪进镇圭。皇帝执圭行,宫县乐作,至位乐止。送神《保成之乐》作,一成止。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赞者承传,凡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前奏礼毕,前导皇帝还大次。宫县《昌宁之乐》作,出门乐止。礼仪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华盖伞扇引导如常仪。入大次,帘降。礼直官引太常卿、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殿纳神主,降就拜位,奉礼赞升纳神主讫,再拜,御史以下诸执事者皆再拜,以次出。礼直官各引享官以次出,太乐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庙令阖户以降乃退。祝册藏于匮。

八曰车驾还宫。皇帝既还大次,侍中奏请解严。皇帝释衮冕,停大次。五刻顷,尚食进膳。所司备法驾卤簿,与侍祠官序立于太庙棂星门外,以北为上。侍中版奏请中严,皇帝改服通天冠、绛纱袍。少顷,侍中版奏皇帝出次升舆,导驾官前导,华盖伞扇如仪。至庙门外,太仆卿率其属进金辂如式。侍中前奏请皇帝降舆升辂。升辂讫,太仆御。门下侍郎奉请车驾进发,俯伏兴,退。车驾动,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奉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上马。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赞者承传。众官上马毕,门下侍郎奏请敕车右升。侍中承旨退称“制可”,千牛将军升讫,导驾官分左右前导,门下侍郎奏请车驾进发。车驾动,称警跸。符宝郎奉八宝与殿中监从,教坊乐鼓吹振作。驾至崇天门外垣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奏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下马。赞者承传,众官下马。车驾动,众官前引入内石桥,与仪仗倒卷而北,驻立。驾入崇天门,至大明门外降驾,升舆以入。驾既入,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宿卫官率卫士宿卫如式。

《新唐书》卷十九 志第九

◎礼乐九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桉,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褒圣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于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东,六品以下位于横街之南。又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又于朝集使之下,诸亲于四品、五品之南。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东,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于朝集使六品之下。又设门外位:文官于东朝堂,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武官在介公之南,少退,每等异位重行;诸亲位于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诸州朝集使,东方、南方在宗亲之南,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之下;诸方客,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南,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每国异位重行。

其日,将士填诸街,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于殿庭,群官就次。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之官诣阁奉迎,吏部兵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引四品以下及诸亲、客等应先置者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冬至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于前,公、王以下及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席,脱舄,跪,解剑置于席,升,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同休。"乃降阶诣席,跪,佩剑,俯伏,兴,纳舄,复位。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

初,群官将朝,中书侍郎以诸州镇表别为一桉,俟于右延明门外,给事中以祥瑞桉俟于左延明门外,侍郎、给事中俱就侍臣班。初入,户部以诸州贡物陈于太极门东东、西庙,礼部以诸蕃贡物可执者,蕃客执入就位,其余陈于朝堂前。上公将入门,中书侍郎、给事中皆降,各引其桉入,诣东、西阶下立。上公将升贺,中书令、黄门侍郎俱降,各立,取所奏之文以次升。上公已贺,中书令前跪奏诸方表,黄门侍郎又进跪奏祥瑞,俱降,置所奏之文于桉。侍郎与给事中引桉退至东、西阶前,桉出。

初,侍中已宣制,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户部尚书进诣阶间跪奏,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礼部尚书以次进诣阶间,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太府帅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典仪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臣从至阁。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冬至,不奏祥瑞,无诸方表。其会,则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尚舍设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又御座东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上又于其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设不升殿者座各于其位。又设群官解剑席于县之西北,横街之南。尚食设寿尊于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太官令设升殿者酒尊于东、西厢,近北;设在庭群官酒尊各于其座之南。皆有坫、幂,俱障以帷。吏部兵部户部主客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改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典仪一人升就东阶上,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诸客使以次入就位。侍中进,当御座前北面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诸公、王等升。"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东阶上,西面,称:"制延公、王等升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在位者皆再拜。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舄,解剑,升。上公一人升阶,少东,西面,立于座后。光禄卿进诣阶间,跪奏称:"臣某言:请赐群臣上寿。"侍中称:"制曰可。"光禄卿退,升诣酒尊所,西向立。上公酒尊所,北面。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受爵,进前,北面授殿中监,殿中监受爵,进,置御前,上公退,北面跪称:"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立于席后。侍中前承制,退称:"敬举公等之觞。"在位者又再拜。殿中监取爵奉进,皇帝举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称万岁。皇帝举酒讫,殿中监进,受虚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于坫。

初,殿中监受虚爵,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就座后立,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俱就座。歌者琴瑟升坐,笙管立阶间。尚食进,酒至阶,殿上典仪唱:"酒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俯伏,起,立于席后。殿中监到阶省酒,尚食奉酒进,皇帝举酒。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搢笏受觯。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座。皇帝举酒,尚食进,受虚爵,复于坫。觞行三周,尚食进御食,食至阶,殿上典仪唱:"食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起,立座后。殿中监到阶省桉,尚食品尝食讫,以次进置御前。太官令又行群安桉,设食讫,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座。皇帝乃饭,上下俱饭。御食毕,仍行酒,遂设庶羞,二舞作。若赐酒,侍中承诏诣东阶上,西面称:"赐酒。"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坐者皆起,再拜,立,受觯,就席坐饮,立,授虚爵,又再拜,就座。酒行十二遍。

会毕,殿上典仪唱:"可起。"阶下赞者承传,上下皆起,降阶,佩剑,纳舄,复位。位于殿庭者,仍立于席后。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若有赐物,侍中前承制,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宣制,又再拜,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兴,御舆入自东房,东、西面位者以次出。

皇帝若服翼善冠、袴褶,则京官袴褶,朝集使公服。设九部乐,则去乐县,无警跸。太乐令帅九部伎立于左、右延明门外,群官初唱万岁,太乐令即引九部伎声作而入,各就座,以次作。

《宋史》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2)

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诸太师(旧制,太尉为三公,在太傅上,政和改为三少。) 太傅太保侍中中书令(政和二年,改左辅右弼,靖康后复。) 尚书令 少师 少传 少保(旧太尉、司徒、司空,政和二年改。) 尚书左、右仆射(政和二年,改太宰、少宰,靖康复旧,元丰令王在左右仆射下。) 开府仪同三司 知枢密院事 门下、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同知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元丰罢,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太子太师大傅太保 特进 观文殿大学士 太尉(旧为三公,政和二年,改为三少,复以太尉为武选一品,位节度使上。)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 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 资政、(元丰令在节度使下。)保和(政和五年,置宣和殿大学士、学士,宣和元年,改为保和学士。待制同。)殿大学士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金紫、银青光禄大夫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节度使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端明政和四年,改为延康。殿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元丰二年,增置直学士,待制同。)显谟、(元丰元年增置。)徽猷(崇宁二年增置。)阁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 御史中丞(旧在直学士下,元丰八年升。)开封君(崇宁三年升。)尚书列曹侍郎 枢密直学士(政和四年,改为述古殿直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阁直学士 宣奉、光祐,左光录大夫。正奉、元祐,右光录大夫,并大观二年改置。正议、通奉大夫 殿中监(旧在秘书监下,崇宁二年升。)大司成(崇宁二年增置。)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 太子宾客、詹事 给事中 中书舍人 通议大夫 承宣使旧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始改。 左、右谏议大夫 保和殿待制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微猷阁待制 太中大夫 太常卿 大司乐(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卿 秘书监 殿中少监(崇宁二年升。)观察使 中大夫 光录、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中奉、元祐,左中散大夫,大观二年改。中散、通侍大夫(旧内客省使,政和二年改,横行、正使、副使、大使臣、小使臣并改。) 枢密都承旨 国子祭酒 太常少卿典药(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正侍、(旧延福宫使,政和二年改。)宣正、履正、协忠、(三阶系政和六年增置。)中侍、中亮大夫(旧客省使。) 太子左、右庶子 中卫、(旧引进使。)翊卫、亲卫大夫(政和六年增置。) 防御、团练使 诸州刺史 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 附马都 尉集英殿修撰(政和八年置。 七寺少卿 朝议、奉直大夫元祐,右朝议大夫,大观二年改置。)尚书左、右司郎中 右文殿修撰旧集贤殿修撰,不入杂压,政和六年改,增入。国子、辟雍司业(崇宁元年增置。) 少府、将作、军器监 都水使者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政和,改知入内内侍省事。) 内侍省都都内知(政和,改知内侍省事。) 拱卫大夫(旧四方馆使。)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 内侍省副都知(政和并改同知省事。) 左武、右武大夫(旧东、西上閤门使。) 入内内侍省押班 内侍省押班(政和并改签书省事。) 管干殿中省尚舍、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食局(崇宁二年增置。) 枢密副都承旨起居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尚书左、右司员外郎 秘阁修撰(政和六年增置。)开封少尹(崇宁三年升。) 尚书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职方、库部、驾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 开封府司录事(旧录参军事在两赤县令之上,崇宁三年升改。) 直龙图阁(元丰、元祐令,并不入杂压,政和增入,馀同。)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直天章阁(政和六年增入。)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左、右正言(旧在监察御史上,政和升。) 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殿中省尚食、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舍典御(崇宁三年增置)。 内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枢密副承旨(元丰令,有知上州在此下,元祐以后并去。) 武功、(旧皇城使,自此以下,并政和六年改。)武德、(旧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旧翰林、尚食、军器、仪鸾使。)武显、(旧左藏、东西作坊使。)武节、(旧庄宅、六宅、文思使。)平和、(旧绫锦使,初改保和,政和五年,以犯殿名,改保痊;宣和六年,又改为平和。)武略、(旧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保安、(旧榷易使。)武经、(旧西京左藏库使。)武义大夫(旧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翰林良医(旧翰林医官使。)武翼大夫(旧供备库使。)尚书诸司员外郎 直宝文阁(政和六年增置。) 开封府司六曹事(崇宁三年增置。)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朝请、朝散、朝奉郎 直显谟阁(政和六年增入。)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诸卫将军太子侍读、侍讲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自宣正至协忠,并政和六年增置。) 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郎,(旧横行、副使、政和六年改。) 监察御史(元丰令,有知中州在此下。)殿中丞(旧秘书丞下,崇宁二年升。) 直徽猷阁(政和六年置。) 承议郎武功至武义郎 翰林医正 武翼郎(诸司副使。) 太子中合 太子舍人 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旧侍读、侍讲,政和改。) 太常丞 大晟乐令崇宁二年增置。 太医令 宗正、大宗正 秘书丞 直秘阁政和六年置,元丰令,知下州在此下。 奉议郎 大理正 著作郎 太史局令 直翰林医官局 殿中省六尚奉御(旧在大理正之上,政和改。) 太医丞(元祐增置。)閤门宣赞舍人(旧閤门通事舍人,政和六年改。) 两赤县令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率七寺丞 秘书郎 太常博士 陵台令元祐中增置。著作佐郎 殿中省主簿(崇宁二年增置。)国子监丞 辟雍丞(崇宁二年增置。)宗子、崇宁元年增置。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 敦武、(旧内殿承制,政和六年改,下同。)通直郎 修武郎内殿崇班。内常侍(元丰令,上州通判在此下。)太史局正 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 开封府参军事(崇宁三年增置。)太医局正 秘书省校书郎、天字 亲王府记室(元丰,元祐令,有"参军"字,政和三年除去。)太史局五官正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元丰令在监丞上,元祐在监丞下。) 九寺、大晟府(崇宁三年增置。)主簿 閤门祗候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元丰令,中下州通判在此下。)供奉官(旧内东头供奉官,政和六年改,下同。)从义郎(东头供奉官,)左侍禁(内西头供奉官。)秉义郎(西头供奉官,)太子诸率府副率 干当左、右厢公事(崇宁中增入。)右侍禁 左班殿直(殿头高品。)忠训、忠翊、(左、右侍禁。)宣教郎(旧宣德郎,政和四年改。)太学、辟雍、(崇宁元年增置。)武学、律学开封府(大观元年置。)博士 太常寺奉礼郎大晟府协律郎(崇宁二年增置。)太常寺太祝、郊社、籍田令 光录寺太官令(元丰、元 令,在太学博士上。)五监、辟雍(崇宁元年增置。)主簿 宣义郎 成忠、保义、(左右班殿直。)承事。承奉、承务郎 宗子、(崇泞元年增置。)国子、太学、辟雍正 武学谕(崇宁元年置。) 律学正(崇宁元年置。)太医局丞 京府、诸州司录事 承直郎(崇宁三年,以留守节度判官改,凡选人七阶,儒林至迪功。)京畿县令 两赤县丞 三京赤县令 右班殿直(高班。)黄门内品 承节、承信郎(旧三班奉职、借职。)京府、诸州司六曹事(元丰、元祐令,并六曹参军。政和三年,除去"参军"字,为司录事,司仪曹事,馀曹放此。)儒林、(旧掌书记。)文林、从事郎 三京畿县令 京畿县丞 三京赤县、畿县丞 两赤县主簿、尉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从政郎(旧司录事参军、县令。)京府、诸州掾官 修职郎(旧知录事参军、知县事。)京畿县主簿、尉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 城砦主簿 马监主簿 迪功郎(旧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诸州司士 文学 助教(旧参军事。)

唐令,定流内一品至九品,有正从上下阶之制。其后,升侍中、中书令为正二品,御史大夫、散骑常侍、两省侍郎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谏议大夫分左、右,改将作大匠为监,太史局为司天监,置大监正三品,少监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寺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正五品上,副正正六品,灵台郎正七品下,保章正从七品上,挈壶正八品上,五官监候正八品下,司历从八品上,司辰正九品上。又置国子、五经博士为正五品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左、右龙武、神武军大将军为正三品,将军为从三品。又置内侍监为正三品,少监从四品,改诸州府学博士为文学,在参军上。五代复置尚书令为一品,升右丞为正四品上,降谏议在给事之下。

符宝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符宝郎在此、符宝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