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汗轻衣透 薄汗轻衣透作者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3-24 20 0

今天给各位分享薄汗轻衣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薄汗轻衣透作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花间一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易安,这个号并不妩媚,有种刚强的味道。清照,皎月清照,冷清的光辉,更有柔和而明亮的色彩。

初读她的作品时,“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又读“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再读“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

于是我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除了在诗中去了解你,去感受你的那种情怀。也从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把你的一生遭遇、过往来回读了几遍。未读前,觉得你的忧愁是你失去了你的爱情,你的忧愁是源自于自己的美好过往、对爱情的缅怀。读后梁衡真正的解读了这位千古才女,让我受益匪浅。忧愁,不简单是她的彷徨和忧伤;凄凉,她的凄凉又何止是凄凉呢?她那柔弱的身躯,仅仅承载着悲欢离合的无限伤痛吗?不,原来她还承载了国家的破碎,家破人亡的无限忧愁与苍凉。她如一叶扁舟,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独孤一个,怎能不寂寞?满目疮痍,怎能不悲痛?我才明白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百花丛里的那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乱世中出英雄,李清照却是乱世中的美神,书中最后介绍她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但正是才华,她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那份真情深深的触动到了我。她是我心中的美神,我要向她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长相思李清照赏析翻译

李清照没有写过长相思,应该是《点绛唇.蹴罢秋千》。

作品原文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白话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李清照这样描写也是有所本依的。唐人韩偓《香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较之韩诗,有青出于蓝之胜。

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蹴(c):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4、袜刬(chǎn):即刬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5、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6、溜:溜走,滑落。

7、和:含。

8、走:跑,快走。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赏析:

(一)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着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汪藻 点绛唇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

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

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

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

乱鸦啼后,

归兴浓如酒。

注释:

1、山衔斗:北斗星闪现在山间:

2、闲却句:与末句相应。言无意饮酒。

翻译:

一轮圆月明媚新秀,

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

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

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

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

却无心饮酒,闲置了传杯把盏手。

君知否?

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

使我归家意兴浓郁似酒。

赏析:

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的谣言中伤,就权当它乱鸦聒噪一阵罢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归家探视亲人了。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此处闲却传杯会了。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元好问 点绛唇

《点绛唇》

作者:元好问

原文: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

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

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

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满腹情怀远望寻觅,

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

却只是虚幻之境。

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

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

在梦中去寻觅了。

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林逋 点绛唇·金谷年年

《点绛唇金谷年年》

作者:林逋

原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2、王孙:贵人之子孙。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3、萋萋:草盛貌。

翻译:

年年岁岁,金谷园,

春草丛生,谁是主人?

蒙蒙烟雨中,枝头的残花败落,

落英满地。

长亭惜别,吟唱留赠,

暮色苍茫,黯然销魂,

人去也,唯见东南西北的驿道,

春草萋萋。

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下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关于薄汗轻衣透和薄汗轻衣透作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