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李凤章,以及李凤章家谱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李瀚章
李瀚章是 李鸿章 的哥哥,兄弟二人都跟随曾国藩镇压 太平天国 起义开始发迹,曾国藩和胡林翼都很赏识他,曾是曾国藩的办公室当幕僚。
李鸿章 之兄李瀚章简介 李文安有六子,李瀚章居长, 李鸿章 居次,以下依次为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有《合肥李勤恪公政书》等传世。 李瀚章(1821-1899年),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谥勤恪,后人多尊称其李勤恪公,合肥东乡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十八年,1838年)同年进士。 元年(1875),调四川总督。光绪二年(1876),调湖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任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赐西苑乘船。光绪十五年(1889),调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赏太子少保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告老还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卒。
李瀚章的子女后代 长子李经畲,曾任翰林院编修、光禄大夫,二品顶戴。 次子李经楚,交通银行首任总经理。 三子李经滇,李国生父 四子李经湘 五子李经沅 六子李经澧 七子李经沣 八子李经湖 九子李经淮,李国过继到九房 十子李经粤 十一子李经淦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李鸿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最臭的两个人,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李鸿章。
李鸿章生逢风雨飘摇,最动荡的晚清,如今谈起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的帽子一直在他头上。
他镇压过太平天国,兴起过洋务运动,他也有过很多第一,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历史上关于他的评价喜忧参半,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今天咋们聊聊李鸿章的后人。
李鸿章家中兄弟六人,分别是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李鸿章和大哥李瀚章早年都师从曾国藩,大哥李瀚章最后官至两广总督,也是位极人臣。
李鸿章(左)李瀚章(右)
其他的四个弟弟,早年平定太平天国时,都参加了李鸿章所创立的淮军。太平天国灭亡后,三弟李鹤章因功官至正二品。四弟李蕴章不愿为官,选择经商。六弟李昭庆因功历任知府、布政使等职,同治年间升任正二品的两江总督。
五弟李凤章因有生意头脑,选择经商,他是真正的李家首富,家缠万贯。他涉及的产业有地产、外贸等。同时,他也很有善心,经常捐款赈灾,积极出资办学,清廷曾御赐“乐善好施”的牌匾。
李凤章的后代出了一位大收藏家。他家的古董比上海博物馆还多,足足堆满72间房。他是谁呢?
故事要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有一位活跃于上海各大古董店的大佬,常常买东西只要他喜欢,价格从来不是问题,他家的古董据说上万件,可以说是上海收藏界的大佬级人物。
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家都叫他“包先生”,“包先生”其实并不姓包,只是大家习惯的一个尊称而已,他的真名叫李荫轩。
李荫轩便是李凤章孙子,1911年生于上海,自幼家底殷实的他,自幼爱好古玩,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为他日后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成年后,李荫轩通览中外历史,对历史和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最喜欢的收藏的是青铜器和古钱币,为了收藏常常节衣缩食,过着清高淡泊的生活,他更不愿意别人将祖上李鸿章扯到他的头上,所以一直隐姓埋名,十分低调。
在青铜器的收藏方面,李荫轩绝对是行家,对于每一件青铜器,他都能经过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判断出它的年代和价值。在李荫轩收藏的青铜器中,件件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青铜器
将收藏当作事业的李荫轩,一生中共收藏了三万多枚古钱币,上百件青铜器,还有玉玺、书画等珍贵文物,在他的家里,共有72间房子,用来摆放文物。同时他还雇佣了三名清洁工,每天为他的文物做清洁工作。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他家中有藏有南宋的“大宋通宝当拾”大钱、“临安府行用铜牌”大小三枚,还有一枚唐代高昌国所铸的“高昌吉利”,背面四角铸有花纹钱,都是存世孤品,李荫轩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亲手为这枚钱制作拓本,盖上他的“选青草堂藏泉”之章,亲自写上“格斋手拓”四字。
青铜器
在十年浩劫期间,李荫轩所居住的洋房被抄家,有大兵闯进他的屋内,看到屋内摆满了文物。大兵以除旧物为由,他的很多文物被砸毁。对于嗜文物如命的李荫轩,自然心如刀割,十万火急之下,他下定决心,将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保管,他希望这些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时任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主任的马承源得知此事后,觉得捐赠甚为不妥,因为当时的博物馆不接受捐赠,二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以代为保管之名,连夜从李荫轩的家中的文物运走。
当时李荫轩家中的藏品足足拉了六大卡车,还有14箱的书籍实在装不下了。李荫轩嘱咐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半辈子的心血,希望您能帮我好好保管。当卡车走后,李荫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青铜器
1972年,李荫轩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立了一份遗嘱:我生前所有的藏品都要上交国家,供后人参观和研究使用。当年那未来得及带走的14箱明版书,也要全部捐赠。
1976年,浩劫结束后,一切都恢复正常,上海市博物馆准备大清点,将十年间民众交于保管的物品一一归还。
此时,上海博物馆联系了李荫轩的夫人邱辉,想要将文物归还,没想到的是,李荫轩先生已经去世,夫人邱辉表示:李荫轩先生将所有藏品全部捐赠给国家,一件不留。
李凤章,李鸿章五弟,早年随父李文安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得曾国藩赏识,后督办江南机械局,总理两江营务。当时,大哥李瀚章为两广总督,二哥李鸿章更为直隶总督,门庭太盛,所谓“福兮祸伏”,为防过满,乃引退回乡,做起慈善事业,死于1890年,据说是家族首富,留有遗产150万。凡富人,家产继承问题是最大问题。李凤章有一个儿子李经祜,是妾洪氏所生,可惜九岁就死了。死是死了,死前已聘娶了柯氏,而柯氏娘家人贪恋李家财产,李经祜的娘洪氏也想有个儿媳妇这样以后就能有个孙子以分家产,于是柯氏在15岁能结婚的时候便来李家守寡。后来李凤章过继了堂兄李章启的儿子李经藩,李经藩若生子则要过继给柯氏。不料柯寡妇忌惮李经藩,声称找嗣子要找血缘关系近的,李经藩是远房,不行。于是重新商议,又过继了李凤章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翊,先前过继的李经藩还留着。此外,李凤章有四个女儿,一个已经死了,不算洪氏还有两个妾。这么一大家子人,尤其是有两个嗣子外加一个儿媳妇,在李凤章死后,这家产如何分便成了大问题,一直悬而不决,族里人也不敢过问。是啊,怎么分才好呢?
伪满洲帝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曾于1891年随驻日公使李经方出使日本,在其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廿七日(1892年8月19日)的日记里这样记道:午后,钦差(指李经方)又来了,谈到6点钟,他跟我详细说了他给他们家五房(指李凤章)分家产的事儿。这事儿怎么落在李经方身上了?因为李经方也是六房李昭庆的儿子而过继给了二房李鸿章,五房的主妇(李凤章的继配夫人邓氏,原配戴氏早已死)便叫他主持分家产(1891年李经方的生母死了,奉旨赏假百日,回籍穿孝,应该是在这期间分的)。李经方是怎么分这150万的呢?
李经方以20万为一份,把族人都聚在一起说:死者(李凤章)要有祠堂和下葬的地方,这个不能不办,以一份归死者;主妇(李凤章的继配夫人邓氏)是一家之主,以一份归她作为赡养费;寡妇(柯氏)是亲儿子(李经祜)的妻子而且年纪轻轻守寡很难,以一份半归她使她将来过继儿子了再给儿子;李经藩过继来很久了而且是主翁(李凤章)的意思,给他一份;李经翊是从近族过继来的,血缘关系最亲,给他一份;主翁现有三个女儿,儿子死了,女儿也是亲生的,每人给半份(至此,1+1+1.5+1+1+0.5+0.5+0.5=7,即140万,还剩10万);另一个女儿嫁人早死了,无后,给女婿4万让他将来有了儿子继承(还剩6万);三个妾每人3万(即9万,不够分?),但只给利息,不给本金,她们死了则留给嗣子李经藩和李经翊。搞定,大家都没意见。只有李经翊不高兴:女人(指李凤章的女儿们)怎么能分家产?李经方斥退他:从死者(李凤章)的角度看,女儿要比你这个侄子亲。于是李经翊也不吭声了。事后,李鸿章听说了,称赞李经方:我儿处置地甚好,我都觉得难办。
郑孝胥还记了一件有关李鸿章的小事,发生在光绪十六年九月初二日(1890年10月15日),彼时郑氏尚未赴日。现代人读晚清历史,常因人名近似而产生误会。例如李鸿章和李鸿藻,其实李鸿藻是直隶高阳人,故人称“李高阳”,与人称“李合肥”的李鸿章怎么会是亲兄弟呢?倒是张之洞和张之万,确有关系,不过是堂兄弟关系。郑孝胥记得就是李鸿藻和张之万的事儿——那天他刚出正阳门(即现在北京的前门)就碰上了送嫁妆的,场面很热闹,是张之万的女儿嫁给李鸿藻的儿子,路人还以为是李鸿章娶儿媳妇呢——所以,也不必过责现代人没文化,当时的人就已经搞错了。
对了,这次婚姻后来有了“爱情结晶”——是个儿子,叫李宗侗,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有个有名的学生叫许倬云,还有一个更有名,他叫李敖。
李鸿章是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也是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骂他的人也好,还是为他洗白的人也好,都不可否认的,李鸿章确实是一个影响了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人。
李鸿章也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李氏家族中辈有人才出。就李鸿章这一辈,总共有兄弟六人,他们虽然并没有李鸿章这般“出色”,但也是一时人杰,为当时人所敬重。
李瀚章(1821-1899年)
李瀚章,字筱泉,他是李鸿章的大哥,他们的老爹李文安曾官至刑部郎中,与曾国潘同年中的进士,两人的关系还不错。有了这份交情在,等到李瀚章1849年“拔贡”后,顺理成章地成了曾国潘的学生。
李瀚章起初被分配到湖南,在永定县当过县官,后被任命为益阳县知县,因为太平军进攻长沙而没有去成。在他做了一段善化县知县后,正值曾国潘回湖南训练湘军,李瀚章就被曾国潘调到了身边,主要负责管理钱粮。李瀚章在管理钱财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的这个后勤大管家,为湘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军饷军粮的筹集与运输少有差错。曾国潘对他也很是欣赏,不停地向朝廷称赞他的功劳。
李瀚章至此在清廷中的升迁很快,而且一路顺风顺水,先是被提升为广东按察使,又为广东布政使,之后,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已经是清廷地方上的要员,足以和弟弟李鸿章一较高下了。
李瀚章也是个传奇人物,有着诸多外号,如“官界佛子”、“李大架子”、“李麻子”等等,显然也是有着很多故事的人,而且他还特别有经济头脑,家里积累起了不少的财富。他的后人也不差,清末民初时期的两家知名大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就是由他的后人所创立的。
1895年,李瀚章离开官场,过起隐居生活。1899年,李瀚章因病去世。
李鹤章(1825—1880)
李鹤章,字季荃,他是李鸿章的三弟,他的科举之路很不顺畅。先前以国子监生的身份,李鹤章曾经两试不第,在补入合肥县学生员后,前往江南乡试又是不第,所以在仕途上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鹤章就跟着父亲与哥哥兴办团练,他先后在曾国潘的湘军以及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中任职过。曾国潘让他管理文案,参与谋划,立下不少战功。李鸿章把他看成是左右手,从中出谋划策,功劳也是不小,然而等到天平军平定后,李鹤章却只是被清廷封了甘肃甘凉兵备道,因而以疾病为由没有前往任职。
1865年,李鹤章回到老家,再也不留意仕途,专心于经营家产,倒是赚了不少的钱。乡里面有些慈善公益活动,他也是乐意参加,为乡里办了不少的实事。曾国潘认为李鹤章是“将才”,李鹤章本人也是很有才智,只是时运不济,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升迁,幸运的是,在政治上的不如意,转战商界让他获益颇丰。李鹤章的后代也是不错,他的儿子李经羲后来官至云贵总督,也是一方大员。1880年,李鹤章病逝,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李蕴章(1829—1886)
李蕴章,字秉旃,他是李鸿章的四弟,从小就很聪明很有能耐。李蕴章喜欢读史书,而且并非是死读书,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读书上李蕴章确实很有天分,然而他从小就得了眼病,后来又一只眼睛都瞎了,因而地,也就放弃了科举之路。
李蕴章也是个理财高手,跟随着大哥李瀚章曾经在湘军中办差,处理钱粮很有几把刷子,因而得到湘军大佬曾国藩、胡林翼的赏识。他也曾经帮助李瀚章处理赣南道税务厘金,使得当时的军饷十分充足。李鸿章在任职两江总督时,淮河清水潭埠决口,还是李蕴章想办法为他筹集到了资金,才将决口修复。
李蕴章终究还是没有进入仕途,1868年后,他回归到老家,安心处理家业。因为是经营有道,李蕴章的家产极大,在李家兄弟中算是有钱的。有了钱后,他也是为乡里办了不少事,为乡民们称颂。1886年,李蕴章在家中病逝,后被清廷追赠为荣禄大夫。
李凤章(1833-1890)
李凤章,字桂山,他是李鸿章的五弟,他对仕途倒是不怎么关心。李凤章早年也曾在曾国藩手下干过,跟着大哥李翰章做后勤保障。
李凤章对于理财很有头脑,在湘军中干得很有起色,因为有功而被保升道员,加按察使衔。他还经营过江南机械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他对于这些都不感冒,后来就跑回老家经营家产了。在李氏兄弟中,说起经商,还要属李凤章最为厉害,他的财富是李氏兄弟中最多的,被称为“李家首富”。他为人却是很是低调,不显山露水间,躺着就把钱赚了。
李凤章对于公益慈善事业也很是热衷,经常性地捐钱捐物,支持乡里。每逢灾害到来,他又倾力赈济灾民,因而在老百姓口碑还是不错的。1890年,李凤章因病去世,后来被清廷追赠为荣禄大夫。
李昭庆(1835-1872)
李昭庆,字子明,他是李鸿章的六弟,他为人处事较为清廉,家里财产不多,因而也被称作为“穷老六”。李昭庆打小就极为聪明,而且很有才学,很小就获得了监生的功名,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却是极为坎坷。
在老家被太平军攻克后,李昭庆曾一度跟着大哥李翰章在曾国藩的湘军中工作,曾国藩称其能力与其他兄弟不相上下。之后,李鸿章组建淮军后他又成了淮军的一份子。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李昭庆的战功还是不小的,而李鸿章为了避嫌,并没有提升李昭庆。捻军兴起时,李昭庆又先后跟着曾国藩和李鸿章去打捻军。在这期间,他有了自己的武毅军,在战场上作战极为勇猛。捻军平定后,李昭庆被授予盐运使职务。
长年的征战,让李昭庆落下病根,难以治愈。1869年,李昭庆旧疾复发,回到老家就医。这时,他还协助着两江总督马新贻整理淮军营务。1872年,李昭庆因为病情加剧,旧疾再次发作,被李鸿章接到天津调养,终因是无力回天而去世,当时只有38岁,后来清廷追赠他为太常寺卿。
原配夫人戴恭谨,字婉湘,是进士出身并曾任湖南兴宁知县的合肥人氏戴鸿恩的第三女。1835年7月28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诰赠一品夫人。著有《望云楼诗集》。 卒于1867年,葬合肥东北乡。生女静淑,配安徽凤阳府训导,安徽歙县柯厚福。嗣子二:经藩系堂兄章启四子过继;经翊,系胞弟昭庆第四子过继。
继配夫人上杭邓氏,翰林院编修,前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瀛第十女,1849年6月初3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封一品夫人。生女一人,配潘庆琦(江苏补用道,安徽泾县人)。
夫人洪氏,1845年正月15日生,1899年赠夫人,后赠一品夫人。生女一,配附贡生,直隶候选道、同县吴鼎业。洪氏生子经祜。
夫人孙氏,1858年5月18日生,卒于1912年5月11日。生女一,殇。
夫人王氏,1868年11月15日生,生女一,配候选同知、同县张士璜。卒于1919年10月12日。
李鸿章李凤章的家训李凤章:
一、修养篇
1、天资聪明还需勤奋配
2、铁面无私对恶人
3、巧治恶人手段高
4、身处高位不忘修德
5、不取不义之财
6、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7、友情超越国界
8、勤俭节约弃浮华
9、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10、饮食起居重养生
二、进取篇
1、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敢学商鞅冒死变法
3、、核心技术需要自己掌握
4、提高自身实力才能克敌制胜
5、经济是行动的后盾
6、冲破阻力的根本来源
7、用科学手段致富
8、用敌人的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9、跨出国门求富强
三、学识篇
1、付出汗水才会换得成功
2、大树底下好乘凉
3、敌人的长处要虚心学习
4、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5、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6、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7、三顾茅庐只为人才
8、提携后辈甘当人梯
9、不拘一格用人才
四、处事篇
1、与人打交道要有自主性
2、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3、弱国力争有外交
4、合纵连横护颜面
5、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6、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7、间接路线以退为进
8、成大事者能伸亦能屈
9、宽仁之心对李凤章他人
李鸿章后人,以道、永、昌辈居多,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他的3个儿子都从事外交。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是职业外交官,在他死后出任驻欧洲的大使,;次子李经述韬光养晦准备接李鸿章的班;庶出的三子李经迈曾任钦差出使奥国。子孙中还有驻日、驻英、驻美、驻奥、驻比、驻秘鲁、驻墨西哥、驻缅甸的公使。
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是张爱玲的祖母,嫁的时候有一座老房子陪嫁,也就是在这栋老房子里,张爱玲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作品。
李鸿章之重孙,李家瓛先生是解放军外语学院的英文教员,2002年病故于上海。
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李道增是学术最高的一位,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院长。
扩展资料: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家训
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凤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凤章家谱、李凤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