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宋襄公泓水之战,以及宋襄公泓水之战的评价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宋襄公专心致志地要争当盟主,虽然雄心勃勃,毕竟国力有限,因此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宋襄公泓水之战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举行盟会时,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而是轻车简从地前往,结果被“不讲信义”的楚成王的军队捉宋襄公泓水之战了起来。楚军押着他乘势攻打宋都商兵(今河南商丘县),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奇耻大辱后,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自知军力非楚国之匹,暂时不敢主动去惹犯它;而且先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曾为楚俘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如果上天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执意伐郑。郑文公闻讯宋师大举来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十分严重,不得已被迫急忙从郑国撤军。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冬,宋军已返回宋境。这时,楚军却在经陈国继续向宋国挺进。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当楚军从泓水南岸开始渡河时,鲁国的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挥军予以打击。但是,宋襄公却断然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没有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鸣金击鼓,下令宋军向楚军发起进攻。可是,为时已晚,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全为楚军歼灭。他本人在宋军溃败后,靠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地逃回宋国。
泓水之战后,宋国的众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实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气,并且振振有词为自己的错误指挥进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等等。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腿伤过重,带着满脑子的陈旧用兵教条死去了,他的争霸主的夙愿,也就烟消云散了。
泓水之战因宋襄公空谈仁义错失战机。导致宋军被楚军击溃宋襄公泓水之战,自此宋国就沦为二流国家。对于宋襄公固守仁义这件事宋襄公泓水之战的分歧非常大宋襄公泓水之战,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没错宋襄公泓水之战,颇有老贵族风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坚持蠢猪式仁义导致国家衰败。
宋襄公的特点
宋兹甫(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公元前650到公元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泓水之战是宋襄公。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出兵帮助齐孝公顺利继承齐国君之位,并想借此机会成为中原霸主。
在一次诸侯大会上,宋襄公为了博得其他诸侯的信任,不顾危险,轻车简从,单刀赴会,结果被楚王偷袭并抓获。好在宋国的臣子们早有准备,楚王趁机灭宋的图谋才没有得逞。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得以被释放回国。
为了洗刷耻辱,宋楚两国爆发了泓水之战。为了彰显仁义与公平,宋襄公坚决不在楚军渡河的过程中发动进攻,当楚军渡过泓水,立足未稳,本来是也是进攻的好时机,宋襄公依然选择按兵不动,他要等楚军摆好阵势,他要的是与楚军的公平一战。他以为这样才能显示宋国的强大,只有这样打败楚国,才能一雪前耻,才能让其他诸侯臣服。
可是,他忘记了,宋国本是小国,国力尚弱,远不及楚国;他忘记了这是战争,不是儿戏;他忘记了这已经是诸侯争霸的时代,早已经过了当初那个可以公平决斗的年代,诸侯再也不是亲如一家了。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襄公一味讲究仁义,军国大事却视同儿戏,泓水一战,致使宋国彻底沦为二流势力,再也无力争霸中原。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宋襄公泓水之战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宋襄公泓水之战;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字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7)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宋襄公泓水之战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感想
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啊,否则伤了大腿还是小事,丢了卿卿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
题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宋襄公错过了的战机
1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2 既济而未成列.: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
人物概述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姓子,名兹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伤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
在位时间: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前任:(父)宋桓公
继任:(子)宋成公
子鱼:超人的战略思想,懂得用兵之道;
子鱼,名为胰(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和宋襄公同父异母.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襄公即位,胰为相.宋、楚大战于泓水时的“子鱼论战”,可窥见其超人的战略思想.胰由于景仰先贤围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岛上.
宋襄公吃了一把图王霸之名的大亏该清醒了吧,没有。为图仁义的虚名又吃了一把大亏。前次是吃了亏误己,因为虽然自己被拘了,国家损失不大。这一次是吃了亏误国,给宋国带来了惨重损失。这就是泓水之战。
原来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之后对楚国恨入骨髓,但楚强宋弱,再恨也得忍着,不是不想报,是没法报。打不过“大哥”就找“小弟”出气,一想到郑文公这个“势力眼”当着众诸侯的面倡仪楚成王做盟主,心里就生气。
公元前638年春三月,听说郑文公又去楚国朝贡,宋襄公来了精神,尽起国内之兵去讨伐郑国。而且是自己亲自带兵,留相国子目夷和世子守国。子目夷头脑始 终是清醒的,劝襄公不要兴兵,因为楚和郑关系正是密切的时候,我们伐郑,楚国必救,你执意伐郑有楚国相救不可能取胜,不如治国修德等待时机为上。大司马公 孙固也和子目夷一起劝。
襄公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过去是认准了一个事:称霸;现在又认准了另一个事:复仇。一看司马反对用兵,居然说 如果司马不愿意去我就自己带兵前去。话说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再劝了。宋公点齐了兵将率兵伐郑。他自己亲自掌握中军,大司马公孙固为中军副将。大夫乐仆伊、华 秀老、子荡、向訾守随军从征。
谍报报告给郑文公,文公马上向楚告急。楚成王说郑文公对我就像儿子对父亲那么恭敬,我们必须救郑。
成得臣出主意说:救郑就不如伐宋。
楚王问道:那是为什么?
成得臣说:宋公被拘,宋国人谈楚色变。现在又不自量力举倾国之兵伐郑,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乘虚长驱直入,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胜券在握了。然后我们以逸待劳等宋军回援,在半路上消灭他。
楚王用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率兵伐宋。
宋襄公对楚国的举动全不知情,还在这和郑军对峙,得到楚军伐宋的消息昼夜兼程回救,在泓水两军相遇。宋军在泓水的南岸楚军在泓水的北岸,两军隔水对峙。 成得臣派人来下战书,公孙固对襄公说:楚军远道而来,为的是救郑,我们借这个机会给楚个面子,就说因为敬楚才撤了郑国之围,楚军就不会和我们交战,双方回 军我们也没什么损失,现在我们应该避免和楚军打这一仗。况且楚强宋弱我们也打不嬴。
宋襄公不听,说出了一句让人笑掉大牙的话,他说:当年齐桓公能主动兴兵伐楚,我们今天面对主动来战的楚军不敢战,怎么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呢?
公孙固又劝道:自古以来“一姓不再兴”,上天已经抛弃了商族,你却要背天意兴衰族,这做得到吗?况且我们的盔甲不如楚军的`坚,兵器不如楚军的利,人马不如楚军的强。宋人面对楚人畏如蛇蝎,这仗能打吗?又怎么打得赢?
宋襄公高论又来了。说楚国是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是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当年周武王以三千虎贲就战胜了先祖的百万之众,靠的是什么?仁义!我们不能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如果那样,我生还不如死呢?
凭着这种“仁义”的信念和“有道”的浩气,宋襄公在战书上签了字。双方确定十一月初一,在泓水南岸决战。为弘扬仁义精神,宋公让造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斗大的“仁义”二字。
公孙固心里叫苦又无力阻止,就私下对乐仆伊说:战争是杀戮场,却在战场上讲仁义,我不知道主公的仁义是什么东西。上天已经夺去了主公的魂魄,宋国危险了。我们尽量弥补吧,但愿别丧师辱国。
到了决战的这一天,公孙固天刚亮就起来做准备,列好军阵之后请宋襄公出场。
楚军驻扎在泓水的北岸,决战地点定在泓水的南岸,斗勃请示:五更天渡河,防止宋军先布阵我们就被动了。成得臣笑着说:如果换个人你的想法就是对的,但我 们现在面对的是愚蠢又总想以仁义宽怀来粉饰自己的宋公,他根本不懂兵机。明天的决战他会等着我们,我们早渡就早打,晚渡就晚打,所以我们正常天亮了再过 河。
天亮了,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天亮了才渡河,这是对我们的轻蔑,我们现在应该乘他渡过一半车马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这样就是用我们的全部打他的部分,对我们有利。
襄公威风凛凛地指了指写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说道:你看见大旗上那“仁义”两个字了吗?我们是仁义之师,哪有以全部打人家部分乘人之危的道理呢?公孙固只能暗暗叫苦。
楚军安全地全部过了河,成得臣腰悬雕弓,手持长鞭,调兵布阵,气宇轩昂,根本就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公孙固又请示:楚军刚列成军阵,乘它阵脚还不稳,这个时候击鼓攻击还有胜的可能。
襄公一口唾沫吐在公孙固的脸上,骂道:呸!像你这样就是为贪一时之利而忘了万古永存的仁义!我们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列阵待敌,怎么能乘人家阵势未稳就攻击呢?公孙固是干着急干瞪眼干叹气,只能眼看着失去战机。
楚军大阵列成,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国的军卒还没开战就已经在心里产生恐惧感。宋襄公到这时才命令击鼓。随着宋军鼓声的响起,楚军的鼓声也响了。宋襄 公亲自挺着长矛带着子荡、向訾守和身边门官就杀了过去。成得臣看宋公亲自冲阵而且来势凶猛。就下令打开阵门,把宋襄公放了进来,等宋襄公进了阵,令旗一摆 就封住了阵门把跟进的宋军挡在了阵外。宋公带着的这一班人马被封在阵里了。公孙固一看就知道坏了,急忙冲上来保驾,可是阵门已经合了。一员大将挡在阵门高 声断喝:有本事的过来决斗!
公孙固一看这员大将正是斗勃,就挺戟上来搏斗,斗勃举刀迎战,两人在阵前捉对地厮杀。打了二十多个回合, 宋军大将乐仆伊杀了上来,斗勃和公孙固已经斗的旗鼓相当,再杀上来一个斗勃就明显不是对手了,就有点着慌。恰好这时楚军上将蒍吕臣杀过来迎住了乐仆伊,斗 勃这才稳住心神。公孙固打着打着,找了个机会钻进了阵中,斗勃提刀也赶了过来,却被宋将华秀老截住。公孙固在楚军阵中左冲右突寻找宋襄公。看到阵的东北角 上杀声震天有宋军被围,就杀了过来。正遇着宋将向訾守杀的血流满面。看到公孙固急忙大喊:司马快来救主公!公孙固随着向訾守杀入重围,一看可就惨,
杀进来的门官已经个个带伤,硬撑着死战不退;子荡的要害被伤倒在车下,“仁义”的大旗早被楚军夺了去;襄公已经身体多处负伤,右屁股中了箭,伤了筋骨已经不能站立。
子荡看公孙固冲过来了,大声喊道:司马快保护主公,我不行了。说完就死了。公孙固也来不及悲伤,把襄公扶到自己车上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着奋勇杀出重围。向 訾守殿后,众门官死战守卫,等冲出了楚军阵内,门官全部阵亡,宋军的甲车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乐仆伊和华秀老硬撑到宋公逃出来了才拼命逃回。成得臣率兵追 击,宋军兵败如山倒,所有军资军械都成了楚军的战利品。公孙固保着宋襄公连夜逃回了国都。
宋军损失惨重,京城内一片孝棚,一片哭声,一片骂声。都怪宋公不听司马的劝谏以致于如此惨败。襄公听了叹息着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而使人更窘迫,不攻击没布好阵的敌人,我行的是仁义之道,怎么会打败仗呢?
这话传出去换来的又是一片讥刺和叫骂声。
宋襄公假行仁义,兵败误国害民,传为千古笑谈。
再智能的臣子,遇到了昏君,那就是个没辙。以子目夷、公孙固之智,任何时候听信了任何人一句良言也不至于害国误民。
“皇帝无能民遭难”哪!
后人给宋襄公写了一首讽刺诗,叫做:
不恤滕鄫恤楚兵,宁甘伤股博虚名;
宋襄若可称仁义,盗跖文王两不明。
楚军大获全胜,奏凯而还。
宋襄公也不是一件明白事也没做。战场上受伤以后,在养伤期间正好晋国公子重耳逃难来到宋国,这一次他的仁义没用错地方,告诉重耳,我支持你可以但你指望 我帮你复国我是有那个心没那个力,厚礼相赠又盛情款待了重耳,给重耳拿了不少钱物,还赠了二十匹好马,让重耳很感动。以重耳恩怨必报的秉性,这次如果没有 仁爱之心相助,说不定这个后来的晋文公也会像对待曹、卫一样,给宋来一场报复性战争。
公元前620年,宋襄公在泓水的战伤发作病死,他的儿子子王臣继位,他就是宋成公。
宋襄公,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君主。干了一连串的错事,闹了一连串的笑话,宋国因为他接受了一连串的失利。志大才疏,心高命薄的他,居然还获得了“春秋五霸”的提名。怪哉!
宋襄公正处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两霸之间的过渡时期,论成就这个时候的楚成王要远在宋襄公之上,可能是楚成王为人太缺德了,难入后来主宰史学的儒士之法眼, 儒家讲的是仁义,宋襄公虽然业无所成,但做人很“仁义”,所以才成了儒家主宰的史学领域中“五霸”的候选人之一吧?这样评“霸”标准在虚拟的“仁”而不是 实际的“绩”。有人说儒学倡导的“仁”、“德”,造就了中国人的虚伪性,由此可见一斑。
“五霸”之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不会有人有异议,这第五个名额曾经沾边的有郑庄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另三位比起来,宋襄公的地位怎么摆?功业怎么看?怎么摆怎么看他都 逊色一筹。所以本部书排列“十大明君”他也没沾边,因为实在看不出他明在何处?绩在哪方?
公元前638年,宋楚发生泓水之战,宋有以少胜多的可能,却因宋襄公空谈仁义,坐失机会,结果图霸不成,国家弄得一蹶不振。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要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
就是说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年老的人,不能进攻没有列好阵的敌军。这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可理解,但那时候贵族间的交战确实是有这样的规则的,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宋襄公也不过是按正常套路出牌而已,但不幸的是被后人作了反面典型。
这和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很像,比如不能伤害俘虏,不能攻击还没有上马的敌人,不能攻击妇女儿童等非战斗人员等。只不过我们比欧洲“觉醒”得早多了,后来出了一部《孙子兵法》后,就都变成了“兵者,诡道也”。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
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宋襄公泓水之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襄公泓水之战的评价、宋襄公泓水之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