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霜是什么物态变化,以及白气是什么物态变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霜的形成是一种靠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物体上的地面凝华现象,大多在晴天形成,即人常说“浓霜猛太阳”之理;也有夜间形成的,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霜也能开始形成。
霜的形成条件
低气温是霜形成的重要条件。此外,风也是霜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空气会缓慢地流经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就能不间断地供应水汽,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有利于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云的影响,因为云会妨碍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所以天空有云的时候不利于霜的形成。
露和雾是液化,霜和雪是凝华。
1、雾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些于春季二至四月间。 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2、露
露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3、霜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4、雪
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组成的降水。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扩展资料: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
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5、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态变化
霜是凝华现象。
霜通常在早晨出现,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变成固体,属于凝华现象。形成凝华的条件比较特殊,一般是要求气体的浓度要到达一定的要求,温度要低于凝点的温度,比如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的水蒸气等,形成原因一般是急剧降温或者由于升华现象造成。
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固态碘。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凝华的实际现象举例:
用久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色,是在电灯泡工作时发热,而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遇冷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霜的形成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
也就是由液态水直接变为固态晶体——凝华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气是什么物态变化、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