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是谁提出的 仁政是谁提出的观点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4-04 38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仁政是谁提出的,以及仁政是谁提出的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仁政思想是谁提出的

“仁政”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提出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嘛?

是的,仁政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没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词。按照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等。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具体的内容。_

第一,政治方面。孟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__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杀式君也。”___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极,怒骂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___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孟子敏锐地感觉到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他赞成统一,但反对以霸道与武力来进行征服,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行仁政而得百姓拥护者,才能统一天下。_

第二,经济方面。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___,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指土地。孟子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幻想着把古代的井田制稍加以“润泽”,便可以在当时实行。笔者认为,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张固然过于理想化,不合时宜,但孟子建议的实质是要求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由封建国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特征。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孟子的主张,而要看到其基本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不违农时,毂不可食矣。”___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者也。”___孟子反对杀鸡取卵似的剥削,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_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子保护工商的思想。他认为工商是社会生产和交换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战国时林立的关卡和重税对工商业的发展是个大桎梏,针对这种现象,孟子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商人提供储藏货物的地方,却不征收货物税;如果滞销,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对于各地设立的关卡,孟子要求只稽查而不征税,“关,讥而不征”___,这种主张对工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_

第三,法律方面。孟子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___。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他还分析老百姓犯罪,多数是统治者逼迫的结果。_

仁和仁政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我们应该加以批判的继承。在具体处理中学教材上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时,要注意把握各自的重点,讲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孔子的仁应着重从伦理学方面来讲,他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与价值;而孟子的仁政主要是政治思想,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孟子的仁政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_

来源:历史教学

仁政是谁提出的

孟子。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 “仁政”学说的思想家,孟子“仁政”学说的政德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同时是对孔子政德思想的超越。“性善论”是孟子“以仁政得民心”的政德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前提是要有“仁心”,并加以扩充,通过仁政得到民心,实现政德。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仁政是谁提出的和仁政是谁提出的观点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