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 李严简介

金汇小助手 网友投稿 2023-04-12 45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李严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李严简介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李严在蜀汉的地位

李严是蜀汉的重臣。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据《水经注》记载,李严在健为任郡守期间(214年—222年),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东汉晚期,战乱极颇繁,都江堰、六水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李严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是有功绩的。而且其功绩也一直影响着后世。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李严?

李严李严,字正方,他是蜀汉李严的重臣,于刘备临终之前,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后来在诸葛亮一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但是因为连天多雨故而道路难行,结果就延误李严了时日,诸葛亮不得已回师。然而作为蜀汉重臣的李严为李严了推卸责任,反而把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责怪诸葛亮北伐回师。

虽然李严在之前就和诸葛亮有些不和,但是诸葛亮觉得李严和自己同为托孤辅政大臣,如今天下又未定,是不宜自相攻击的,所以诸葛亮心中还是觉得李严能和他一道同心协力为蜀汉效力的。

然而因为李严推卸责任之事,让诸葛亮对李严失去了信心,觉得李严不顾全大局、只在乎自身的利益而无为国效力之忠心,于是就上表弹劾李严,结果曾经为刘备临终之时的托孤重臣李严就被废为庶人,流放梓潼郡。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事小事都亲自办理,结果诸葛亮因为蜀汉操劳过度就积劳成疾而去世。

本来被废为庶人兵流放梓潼郡的李严,还是希望能被起用的,而他觉得蜀汉满朝文武大臣,只有诸葛亮有可能会起用他,所以他就一直静静的等待着。然当他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他认为别的大臣不可能在起用他。结果李严就激愤发病而死。这是历史上的李严,那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李严?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却是以历史为基础而创作的。内容虽有虚构的,但还是有不少真实的故事。而《三国演义》里的李严虽然和历史上的李严有着出处。但基本上还是相同的。李严在投向刘备之前,是刘璋的手下。在刘备入川时,李严曾被任命守绵竹以拒刘备,曾和黄忠大战四十多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投降刘备。

刘备去世后,李严亦是刘备的托孤重臣。后来因督运粮草不力而推卸责任,因此获罪废为庶人。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因认为无人再起用他,就发病去世。李严能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说明李严是才能不错的。但是李严却是一个自私、不以国事为重的人。比如他曾主动要求分地建立巴州,他为巴州刺史,并且还曾怂恿诸葛亮受九锡、晋位称王。

 当然不管如何,李严能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说明他是有才能的,是受到刘备信任的。而刘备之所以信任他,是因为他有才能、为刘备的蜀汉做出贡献的。比如李严曾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蜀科》,而这又奠定了后来蜀汉的法律基础。

李严是忠臣吗

李严是忠臣。李严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是三国时期蜀汉李严的大臣,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但是李严在历史上并没有像诸葛亮那么出名。

这是因为李严在刘备死后,刚愎自用,多次与诸葛亮发生不和,推卸责任,最后延误军机被诸葛亮上报后主后被废为平民。

人物生平

李严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李严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公元213,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

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因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李严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骠骑将军李严简介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籍贯:[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

官至:尚书令、中都护、骠骑将军、都乡侯

相关人物:刘表、刘璋、刘备、诸葛亮、费观、孟达、陈震

曾效力过的势力:蜀汉、刘表|刘琮刘焉|、刘璋

又名:李平

死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抱病而死。

人物简介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早年任职于荆州牧刘表麾下。曹操南征荆州时,李严当时担任秭归县令,于是流亡入蜀,投入益州牧刘璋麾下,被任命为成都县令,因为是能于政事而颇有名声。建安十八年,刘备在涪城击败了刘璋派来阻击的军队,顺势进军绵竹关,刘璋临时任命李严为护军,与参军负责于绵竹抵抗刘备。不料李严却在阵前倒戈,率众投降,被刘备拜为裨将军。刘备攻取益州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此前,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与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大军在汉中交战正酣,蜀中盗贼马秦、高胜等在V聚众数万造反,攻占资中县。当时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汉中前线,李严无法调集别处的军队,于是只率领着犍为郡五千士卒讨伐反叛,成功地消灭了叛军。不久后,越`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刘备召李严到永安宫,拜其为尚书令,辅助丞相诸葛亮处理国政。章武三年,刘备驾崩前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委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建兴元年,李严受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此前,南中大姓雍]在益州郡作乱,李严写了六张纸的书信给雍],向他晓以利害,但雍]不听,依旧煽动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只得率军平定南中。

建兴四年,李严转为前将军。由于诸葛亮率军进驻从汉中,李严被委以管理后方事务,于是移屯江州(今重庆市一带),留下护军陈到驻永安,江州、永安等地军政皆归属李严负责。当时李严写信给先前叛将、曹魏新城太守孟达,劝其反戈一击,回归蜀汉,信中说:“吾与孔明俱受寄,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我与孔明都受到先帝的托付,忧虑重重、责任艰巨,所以想找到复兴大业的良伴)诸葛亮后来也写信个孟达,信中曾言道:“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处理事务像流水般迅速而又条理,决定重大事项的取舍时毫不犹豫,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啊)可见李严的才能当时还是很被诸葛亮看重的。但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犍为太守期间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诸葛亮在汉中秣马厉兵,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发兵三路伐蜀,诸葛亮准备遣军西入陇右武威击退曹魏偏师。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第四次率军北伐,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补给。夏末之时,李严遣参军狐忠、督军成O前往面见诸葛亮,称由于连天大雨,运粮不继,劝说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无可奈何,只得听取他的意见退兵。李严见诸葛亮要退兵,便故作惊讶,向众人表示“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希望以此推卸自己运粮不力之责,制造舆论显示诸葛亮在军粮饶足的情况下因不能在前线取胜而退兵的过错。随后诸葛亮大军退至木门道,成功设伏射杀了追赶而来的魏军将领张A。李严见势,乃上表后主刘禅,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意图掩饰诸葛亮无故退兵的原因,防止朝廷追问。诸葛亮知道李严欺上瞒下的行为后,认为李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决定要追究其罪责。李严畏惧,“自度奸露,嫌心遂生”,听闻诸葛亮大军快要还至西乡时,遂擅离职守,托疾退往沮、漳一带,甚至想干脆退还至南方的江阳,使诸葛亮一时鞭长莫及,最终在参军狐忠多次劝谏下才打消了此念。诸葛亮回到汉中后,出具李严前后手笔书疏,向众人表明其罪责。李严无语辩解,知道铸成大错,只好服罪认错。诸葛亮认为“社稷多难”之际,不能姑息养奸,“以危大业”。乃与群臣联名上表弹劾,要求将其罢黜。李严遂被撤职削爵,后安置于梓潼郡,但依然“奴婢宾客百数十人”,“方之气类,犹为上家”。李严被废为庶民后,诸葛亮仍然起用其子李丰为丞相府从事中郎兼参军,与蒋琬一起执事。诸葛亮还写信给李丰,要求他“宽慰都护(李严),勤追前阙”,劝其父反思过错,则“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表示李严日后仍会有还朝复职的机会。李严于是经常希望诸葛亮能宽恕他,恢复自己的官职,让他改过自新。

三国演义中李严是怎么死的

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李严督运粮草,但办事不力致使蜀军北伐被迫停止,李严为李严了推卸责任,不惜编造谎言诬陷诸葛亮,又想杀死督运领顶罪,直到诸葛亮用证据揭露其无耻行径后才认罪,加上李严平素自私,人际关系差,招致大部分同僚李严的敌视,所以被罢官流放梓潼郡。建兴十二年,李严闻知诸葛亮逝世,认为后人不会给予起用他的机会,于是气愤病死。

李严怎么死的?

李严是病逝的。李严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是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李严,李严因运粮不继而被贬李严,但一直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在公元234年李严,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李严,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复官的机会,激愤发病,因而去世。

李严的介绍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刘备大军进攻绵竹时,刘璋任命李严守绵竹抵抗刘备,和黄忠战了四十多回合不分胜负,被孔明安排黄忠诈败包围后投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李严在押运粮草时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关于李严和李严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