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淮河防线,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偏安的南方势力来说,守江必守淮是古人用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总结出来的存亡之道,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曾如是说“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守江必守淮;守江必守淮,这是古代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一个经验总结,是中国地形图和军事学相结合得出的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真理,只是军事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淮河处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淮河以北是黄河,淮河以南是长江长江宽。
守江必守淮淮河到长江之间,最短虽然只有200多里的距离,却是一带形胜之地江淮之间滩涂泥泞河网密布,不仅增加守江必守淮了北方的战争成本,而且削弱了北方的战争效率而江淮间的几个坚城要地,则是高效率的绞肉机,直接消耗北方的军事力量;长江作为古代北方和南方之间天险,素来就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荆之说而汉江又是长江最大支流,可沿汉江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武汉,而襄阳就是扼守汉江的要塞由南阳盆地南下的大军,襄阳是必经之路因此,襄阳控扼南北的战略地位就。
1长江中下游防线漏洞太多长江中下游地区绵延数千里,江面虽然宽阔无际,但并非全是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有许多地方都是易攻难守的突破口,如采石矶瓜州田家镇等地如果南方政权想要沿长江一线设防,如果处处设防;所以南方政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真正的防线并非长江,而是淮河,淮河与长江一样,都属面积宽水量大支流密布的大河,西面又有大别山作为依托,不但可以阻击北军,还可以作为南方政府核心区域的一个军事缓冲区且从北向。
相对而言,合肥对于东吴的重要性犹在曹魏之上,ldquo守江必守淮rdquo要守住南京,光靠长江是不够的,因为长江太长东吴不可能处处重兵镇守,只有把防线推进到淮河流域才能保住南京的相对安全,处于长江和淮河中间的合肥战略;孙权虽立足江东,但是西大门荆州在刘备手中,北大门合肥在曹操手中,这也是孙权即使背盟也要袭取荆州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孙权几次兴兵大举攻打合肥的原因所在,守江必守淮,光有长江天险对江东来说还是不安全的,只有拿下。
常言道“守江必守淮”,淮南对江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道理来讲,东吴想要守住长江以南的地区,就必须拿下淮南才可行可东吴却并没有选择攻取淮南,而是依旧选择了优先夺取荆州 可两淮之地明明如此重要,已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可为何。
可是我们翻看中国古代史都会发现无论哪一个朝代都不会死守长江防线,反而守着的是长江以北的淮河防线,这就是所谓的“守江必守淮”,东晋时期是如此,南宋时期是如此,就算到了近代当时白崇禧也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
“东吴的正确战略应是攻取淮南,所谓守江必守淮,淮南寿春为其首都秣陵门户,取得寿春,可继续攻打徐州,总之要以淮南为跳板,再徐图荆徐二州因此虽然吕蒙之计得逞,但可以说从全局来看,东吴为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所谓“守江必守淮”,当时的淮南之地被北齐占据,北齐大军可以直接威胁建康573年,北周邀请陈朝一起进攻北齐,于是陈顼出征北齐,大败齐兵于徐州,尽复淮南之地此时的北齐已经到达混乱无比,到达了灭亡边缘,如果陈顼继续北伐,就极有可能。
为什么守大城必有野战必须要了解lsquo守江必守淮rsquo和ldquo守险不守郫rdquo的道理,才会知道机动作战,掌握战场主动权有多重要很多人认为,防守长江就是据守长江南岸,这样是守不住的北方军可以选择任意点。
守江必守淮 战略支撑点 其实,合肥在孙吴的战略上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孙吴不可能在长江沿线布置重兵,只能分兵进行重点防御淮河东西全长1000公里,横跨豫鄂皖苏鲁等五省禹贡称。
所以综上所述,守江必守淮是主要是出于战略纵深的考虑控制淮河地区,可以有效阻止北方的入侵者逼近江南,而一旦失去淮南,则意味着整个江南在北方大军的铁骑之下,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我补充一点,如果南方政权有北伐。
首先,守江必守淮,淮北一带,早在柴荣三次亲征之下,落入后周之手,随即又落入北宋之手,南唐没了淮河防线,一条长江还能挡的住如狼似虎的北宋大军吗? 其次,赵匡胤英明神武,准备多时,而李煜写词行,可论治国当皇帝,十个他都不是赵匡胤。
化解刘备和孙权两方的战略冲突,强化两家联盟将西线防御曹操的压力转移给刘备集中兵力北上夺取合肥三守江必守淮 结果来看,借荆州确实壮大了刘备,可东吴有什么损失吗没有 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得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