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明朝开国六王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明朝开国六王没有蓝玉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朱元璋"、"开国功臣",看到这两个词,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朱元璋残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还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国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袭到大明灭亡的呢?
卫国公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他的父亲邓顺兴是当地有名的正义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义。后来邓顺兴战死,其部将由邓愈之兄邓友隆执掌。然而邓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邓愈在十六岁那年就不得不率军奔赴抗元前线。
至正十五年(1355)春,队伍已过万人的邓愈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朱元璋对他的军队和他个人都很满意,所以赐其名为"邓愈"。
往后邓愈对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为其接连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称王时,邓愈被任命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后,邓愈被加封为太子谕德,后又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和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在邓愈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可惜继承了邓愈爵位的长子后因李善长而受牵连,最终夺爵被杀。直到明世宗时,邓愈的五世孙才被续封定远侯,并把爵位传了下去。
宋国公冯胜
冯胜,初名国胜,又名宗异,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与朱元璋手下另一员大将冯国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结寨自保,后来一同归附。
和其他起义豪杰相比,冯家弟兄俩最大的特征就是熟读兵书,懂得行军布阵。不过也许是太专心研究兵法,冯胜老是在胜仗中间穿插一些失误,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坛的一些危险,所以朱元璋既给过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师和宋国公等高位,也打过他板子,减过他赏赐。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蓝玉案枪口的冯胜被赐死,他的爵位也被夺回。直到明思宗自缢,南明政权的弘光帝追封开国名臣,冯胜才被追封为宁陵王,谥号"武壮"。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从见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爱,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许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军事才华,朱元璋对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加封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并获得曹国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之爵。然而因为李景隆挡了靖难之役诸功臣的路,所以后来遭到弹劾,最终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鄂国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凤阳怀远(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他是穷苦农家出身,但不愿浑浑噩噩做一辈子农人,所以一直在苦练武艺。起初他在别人的邀请下入伙为盗,但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听闻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实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和谐。常遇春兴致勃勃。而朱元璋以为他和其他来混口饭吃的人一样,没什么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后,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辞恳切的份上,朱元璋还是将他留下了。
如果当初朱元璋真的拒绝常遇春,那他大概会连肠子都悔青。因为这可是在往后"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乐,在称帝后就封其为鄂国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征的常遇春在军中因病暴毙,年仅四十。痛失爱将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赏常遇春的儿子。不过常家子弟远没有常遇春争气,后来皆因故被削爵。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里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为他是明初六公爵里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将相比,李善长这个文臣总是直接围绕在朱元璋身边的。他懂谋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众人成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将因兵权过大而陷入危机,那么李善长就是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惮。
因而即便李善长能凭借数年来的劳苦功高而被封为定国公,被朱元璋赞作大明之萧何,他最终也还是逃不开"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被处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继承爵位。且因为李善长有此结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让给了原本排第二的徐达。
魏国公徐达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同为凤阳出身的农家子弟,徐达很早就和朱元璋成为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兴阵营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奋斗之路有了徐达这位老朋友的助力。
徐达虽然出身平平,但在军事领域颇具天资。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达一路披荆斩棘,从一个小小的起义军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为吴王,徐达便为中书省左相国。洪武元年(1368)秋,称帝的朱元璋将徐达任命为中书右丞相。随后徐达与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十余年,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又统一多地,为明一统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达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还来不及再感谢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达就因病倏然长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达为中山武宁王,赐谥号"武宁",并许诺徐家后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难得老朱家这次守住了承诺。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配享太庙,并被尊为开国六公爵之首。他的长子徐辉祖虽因反对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寿的后代皆世袭定国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倾覆。
从六位开国公爵的境遇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有极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对李善长等人出手。
明朝一共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1、
2、
3、
4、
二、皇帝资料
1、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4、朱高炽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太祖也挺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
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驾崩于钦安殿,庙号明仁宗。
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续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七名妃嫔。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汉族,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高炽
洪武明朝开国六王: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明惠宗朱允炆(1398—1402)
永乐:明成祖朱棣(1403-1424)
洪熙: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
正统、天顺:明英宗朱祁镇(1435—1449)(1457—1464)
景泰:明代宗朱祁钰(1449—1457)
成化: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
弘治:明孝宗朱佑樘(1487—1505)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 明睿宗朱祐杬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
隆庆: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
泰昌:明光宗朱常洛(1620(29天))
天启: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1627—1644)
扩展资料:
明朝君主主要列出明朝开国六王了开国皇帝、明朝(含南明)统治君主、追尊未实际统治的皇帝明朝开国六王,以及南明各监国宗室。历史跨度为1368年-1644年。
“定武帝”是否真实存在明朝开国六王,究竟是谁明朝开国六王,一直有争议。此人最早出现于清朝查继佐所著野史《罪惟录》,该书称其本为明朝韩王朱本铉,被李自成部将郝永忠(郝摇旗)拥立为皇帝,年号“定武”,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吴三桂剿灭,是南明诸小朝廷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但这种说法破绽太多,可信度不高,当代史学家顾诚所著《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现代学者钱海岳《南明史》认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则认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韩王朱亶塉,但证据也不充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朱元璋是个十分小气的帝王明朝开国六王,对功臣们很苛刻明朝开国六王,除了自己的儿子明朝开国六王,没有封一个异姓王(后来的王都是死后追封的),大臣可以活着做到公爵,已经是到顶了。
开国六公爵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明朝开国六王他们去世后被追封为王爵。
这个排名是有先后的。
李善长一直做幕后工作,统筹规划,相当于汉初的萧何,工作重要又杂累,还不容易出成绩。朱元璋为了表彰明朝开国六王他的劳苦功高,把他排在第一位。
徐达,不多介绍了,明代出的将领中可以进入中华史诗级将领的少数几个。毫无疑问,排名第二。
李文忠,一个重量级人物,立的军功绝对是排在前5位的。但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十二岁开始由朱元璋养大。所以,老朱自私了一下,把李文忠排到第三。
冯胜,邓愈,都是资历战功很深的统兵大将,和李文忠不相上下,排在四五位。
第六位的常茂就水多了,他自身战功并不出色。但是他有一个超厉害的老爸 常遇春。常遇春和徐达绝对是明代开国名将的双壁。常遇春在封爵位之前就去世了。老朱看在他的面子上,把他儿子封为公爵。靠自己功劳可以把自己的儿子挤到开国六公爵里面,常遇春不是一般的猛人啊。如果他在世,排名应该和徐达相当,略逊徐达,排第三,位在李文忠等上。
魏国公徐 达
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常 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二十四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袭。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宋国公冯 胜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
卫国公邓 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袭。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 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八,勋禄同前。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坐事削爵。久之还爵。二十三年坐胡党诛,爵除。
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九,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与唐胜宗同削爵,已同复。二十三年坐党诛,爵除。
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二十五年八月己未以罪诛,爵除。
淮安侯华云龙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一,勋禄同前。七年六月癸亥自北平召回,道卒。
济宁侯顾 时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二,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卒。追封滕国公,谥襄靖。
长兴侯耿炳文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三,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永乐二年以嫌自杀,除。
临江侯陈 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四,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巩昌侯郭 兴
一名子兴,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五,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追封陕国公,谥宣武。
六安侯王 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六,勋号同前,禄九百石。七年八月加禄至二千五百石。十九年八月己亥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
荥阳侯郑遇春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七,勋禄,加禄皆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党死,除。
平凉侯费 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八,勋号同前,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坐胡党死,除。
江阴侯吴 良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九,勋号同前,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十四年十一月丁未卒。追封江国公,谥襄烈。
靖海侯吴 祯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勋禄,加禄同吴良。十二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南雄侯赵 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一,勋禄,加禄同前。二十三年坐胡党死,除。
德庆侯廖永忠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二,勋禄,加禄同前。八年三月甲申卒。
南安侯俞通源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三,勋禄,加禄同前。二十二年三月戊戌卒。明年附党事发,以死不问,爵除。
广德侯华 高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四,勋号同前,禄六百石。四年四月乙未卒。追封巢国公,谥武庄,无子,爵除。
营阳侯杨 璟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五,勋号同前,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加禄千石。十五年八月乙巳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蕲国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军。追封推诚翊运宣力怀远功臣蕲国公,谥武康。
康 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蕲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赠蕲国公,谥忠愍。
永嘉侯朱亮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七,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三年九月庚寅坐罪死,爵除。
颍国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颍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勋禄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进封颍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赐死,爵除。
临川侯胡 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豫章侯,第二十九,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三年四月乙丑改封临川。十七年有罪赐死,爵除。
东平侯韩 政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勋禄,加禄同前。十一年二月癸亥卒。追封郓国公。
宜春侯黄 彬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一,勋禄,加禄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党死,爵除。
宣宁侯曹良臣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二,勋禄同王志。五年六月甲辰殁于阵。二十三年甲申追封安国公,谥忠壮。
汝南侯梅思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三,勋禄,加禄同王志。十五年十月壬午卒。已,坐胡党除。
河南侯陆 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四,勋禄,加禄同前。已,坐胡党死,除。
忠勤伯汪广洋
洪武三年十一月以文臣封,禄三百六十石。七年八月加禄至一前九百石。十二年贬死。
诚意伯刘 基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八年四月丁巳卒。二十三予世爵。正德八年十二月追赠太师,谥文成。
永城侯薛 显
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封,以罪安置海南。已,召还,该禄一千五百石。二十年九月癸巳卒于军。追封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后追论胡党,以死不究,除。
西平侯沐 英
洪武十年十月戊午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二十五年六月丁卯卒于云南。十月己巳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安庆侯仇 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禄二千石,世袭指挥使。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袭,加禄五百石。二十一年七月辛巳卒。追封皖国公,谥庄襄。
凉国公蓝 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禄袭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袭,加禄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进封公,加禄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谋反,伏诛。
永平侯谢 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仇成。二十六年坐累卒。
凤翔侯张 龙
洪武十二年封,禄袭同前。后予世袭,加禄五百石。三十年卒。
安陆侯吴 复
洪武十二年封,禄袭同前。十六年十月己亥卒。追封黔国公,谥武毅,加禄五百石,世袭。
宣德侯金朝兴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十五年七月丙子卒。明年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予世袭,加禄五百石。
怀远侯曹 兴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二十六年坐蓝玉党死,除。
靖宁侯叶 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二十五年八月丙子坐胡党诛。
景川侯曹 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二十六年坐蓝党诛。
会宁侯张 温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二十六年坐蓝党诛。
雄武侯周 武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二十三年三月庚午卒。追封汝国公,谥襄勇。
定远侯王 弼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禄袭同前。十七年四月加禄至二千五百石。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卒。
崇山侯李 新
洪武五年十二月己卯封,禄一千五百石。二十八年九月戊戌以罪诛。
普定侯陈 桓
洪武十七年四月壬午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二十六年坐蓝党死,除。
武定侯郭 英
兴弟。洪武十七四月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永乐元年二月甲子卒。追封营国公,谥威襄。
鹤庆侯张 翼
洪武十七四月封,禄袭同前。二十六年坐蓝党诛。
航海侯张 赫
洪武二十年十月戊申封,禄二千石,世袭。二十三年八月甲子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舳舻侯朱 寿
洪武二十年十月封,禄袭同前。二十六年坐蓝党诛,除。
海西侯纳哈出
洪武二十年九月以元降将封。二十一年七月辛丑卒于军。
东莞伯何 真
洪武二十年七月封,禄一千五百石,世袭。二十一年三月己卯卒。
全宁侯孙 恪
兴祖子。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戊辰封,禄二千石,世袭。坐蓝党死,除。
乐浪公濮 英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庚申战殁金山。追封金山侯,谥忠襄。二十一年
七月进封公。
徽先伯桑 敬
世杰子。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壬寅封,禄一千七百石,世袭。已,坐
蓝党诛,除。
越巂侯俞 渊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戊午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明年五月戊辰削
爵,放还里。建文初,召还,战殁白沟河。永乐初除。
越国公湖大海
壬寅二月,金华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谥武庄。
泗国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处州死事。初封高阳郡公,谥武壮。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
蔡国公张德胜
龙江战殁。癸卯十月追封,谥忠毅。
梁国公赵德胜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谥武桓。
济阳郡公丁普郎
鄱阳湖战殁。
河间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郧国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吴不屈,遥封楚国公。丙午七月卒于吴。谥武闵。洪
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东海郡公茅成
丙午十一月伐吴战殁。
虢国公俞通海
廷玉子。吴元年四月卒于平江军。追封豫国公。洪武三年改封,势
忠烈。
济国公丁德兴
吴元年卒于平江军。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严德
吴元年九月讨方国珍战殁。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东丘郡侯花云
庚子闰五月,太平死事。
高阳郡侯王鼎
同前。
太原郡侯许瑗
同前。
太原郡侯王道同
处州死事。
南阳郡侯叶琛
壬寅三月死祝康宗之难。
忠节侯张子明
癸卯六月,南昌死事。
高阳郡侯韩成
癸卯七月,鄱阳湖战殁。
颍上郡侯陈兆先
同前。
下邳郡侯余昶
同前。
颍川郡侯陈弼
同前。
东海郡侯徐公辅
同前。
京兆郡侯宋贵
同前。
汝南郡侯昌文贵
同前。
陇西郡侯李信
同前。
太原郡侯王胜
同前。
清河郡侯李志高
同前。
陇西郡侯李继先
南昌战殁。
彭城郡侯刘齐
同前。
天水郡侯赵国旺
同前。
永义侯桑世杰
伐吴战殁。癸卯十月追封。
燕山侯孙兴祖
洪武三年北征战殁。谥忠愍。
定远侯蔡 仙
洪武三年九月追封,谥武襄。
东胜侯汪兴祖
洪武四年四月伐蜀战殁。十二月追封,予世爵。以子幼,停袭。
庐江侯何 德
洪武十四年七月卒。追封,谥壮敏。
霍山侯王 简
洪武十三年五月卒。追封。
临沂侯王 真
洪武十三年七月卒。追封,谥桓义。
汝阴侯高 显
洪武十三年九月卒。追封,谥武肃。
富春侯苏 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卒。追封,谥忠勇。
合浦侯陈 清
洪武十五年三月卒。追封,谥崇武。
东海侯陈 文
洪武十七年十月卒。追封,谥孝勇。
英公侯于 显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卒。追封,谥襄武。
昌乐侯丘 广
洪武十一年五月卒。以文臣追封,谥景成。
天水郡伯赵天麟
癸卯,临江死事。
陇西郡伯牛海龙
南昌战殁。
安定郡伯程国胜
鄱阳湖战殁。
太原郡伯王咬住
同前。
缙云郡伯胡深
吴元年取闽战殁。洪武元年四月追封。
康安郡伯孙虎
落马河战殁。
谯郡伯戴 德
洪武四年二月卒。追封,世袭指挥佥事。
盱眙县子王清
鄱阳湖战殁。
罗山县子王凤显
同前。
定远县子姜润
同前。
梁县子石 明
同前。
合肥县子王德
同前。
含山县子丁宇
同前。
庐江县子汪泽
同前。
巢县子陈 冲
同前。
定远县子王喜仙
同前。
汝阳县子逯德山
同前。
宣远县子裴轸
同前。
当涂县男王恺
金华死事。
丹阳县男孙炎
处州死事。
合肥县男徐明
南昌战殁。
五河县男王理
鄱阳湖战殁。
舒城县男王仁
同前。
定远县男史德胜
同前。
万春县男常惟德
同前。
含山县男曹信
同前。
虹县男郑 兴
同前。
隋县男罗世荣
同前。
洪武实录所载南昌死事有许圭、朱潜、张德山、夏茂成、叶思诚五人,鄱阳湖死事有张志雄、刘义、朱鼎、袁华四人,凡九人,封爵无考。
右洪武朝。洪武中所封,有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崇理侯买的里八刺三人,以非功臣,故不载。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明朝开国六王,将国都定在了南京。但其实明朝开国六王他对南京是不满意的明朝开国六王,在位期间尤其是前期明朝开国六王,一直希望能够迁都。
而建国后,朱元璋肯定要对那些常年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兄弟们进行论功行赏了。
因此,也就有了大明开国六公爵。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可以看出,这六位对于明朝的贡献是很大的,而在朱元璋的心里也是功劳大大的。
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老乡,在他回乡招兵的时候,徐达就加入了,他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是朱元璋的绝对嫡系。
徐达一生骁勇善战,能文能武,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是开国第一功臣。
不过关于徐达的死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也有人说这是谣传,但不管怎么说,徐达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有智慧和谋略,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跟着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是军师一类的人。
建国后很长时间里担任要职,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不过李善长的结局并不好,他在77岁的时候,因为曾经的胡惟庸案,受到牵连,全家一并被处死。
郑国公常茂
常茂,很多人对她不熟,也难怪,他是常遇春的长子,属于二代了。常遇春在建国后没有多久突然暴毙,朱元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常茂功绩远不如其父常遇春,但常茂在《明史》中明确记载,常茂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可见其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曹国公李文忠
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带着他投奔了朱元璋。他还曾被朱元璋收为养子。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他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
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宋国公冯胜
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像后来大名鼎鼎的傅友德、蓝玉,都曾是他手下的兵。
他与朱元璋还是亲家关系,不过因为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
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
卫国公邓愈
原名邓友德,邓愈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给起的。他天生魁梧,勇武过人,妥妥的开国功臣。而建国后,他仍然是远征甘肃、招降吐蕃,功劳甚大。
洪武十年邓愈因病去世。朱元璋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开始杀功臣,所以对他们还是比较不错的。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明朝开国六王和明朝开国六王没有蓝玉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