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北海白塔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北海白塔镇的是什么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北海公园白塔的位置_北海公园白塔的简介?
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白塔建筑清朝时期,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白塔的修建得到了当时皇帝的恩准,白塔上圆下方,变化多端,塔顶设有宝盖和宝顶,塔身装饰有日、月和火焰,寓意着佛法好比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福耀大地。
白塔伫立在琼华岛的顶端,代表着整个北海公园。白塔虽然庄严肃穆,但是依旧给人强大的亲和力。站在山脚仰望整座白塔,便会产生虔诚的敬佩情怀。白塔处于琼华岛的中轴线上,是琼华岛的中心,同时也是整座北海的中心,有着君权神授的寓意。1679年。白塔在一次地震中毁于一旦,1680年又斥资重建。在1967年的唐山大地震中,白塔的塔顶被震塌,人们又在其中发现了两颗舍利子,证实了白塔实际上是一座舍利塔,是一座象征着神权的建筑,这也是帝王宫廷的一大特色。 在白塔的周围还修建了天王殿、七佛宝殿、意珠心镜殿等建筑,被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白塔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数次地震和战火纷乱,但是由于政府的细心维护,至今仍旧保存完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其进行全面的抢修,力求以最原始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白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它已经成为了北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更多关于北京的北海公园白塔介绍?,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北海公园北海白塔的白塔建于顺治八年。
北海白塔于清初顺治八年北海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北海白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北海白塔了永安寺和白塔。
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北海白塔的结构:
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
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
阿尼哥设计建造的藏式佛塔白塔,塔身的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又叫"覆钵式塔"。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
"十三天"是塔的等级标志,说明这是供奉佛舍利的佛塔,而不是一般的塔。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华盖表示对佛的尊崇。
华盖直径9.7米,华盖周边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花纹的华幔,每片华幔下悬挂一个铜质的风铃。
华盖之上是一座高约5米,重约4吨的铜质空心镏金的宝顶,形状像个小塔,是全塔的最高点。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塔身上还刻有许多佛像。
当藏式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藏式佛塔也称"喇嘛塔",通体银白,表示清洁、纯净和心诚。
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塔建成后,还要在塔身、塔基内装入大量佛教法物、珍宝,工程才算圆满,塔才产生"灵性"。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的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从1264年至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扩建琼华岛,并重建了广寒殿。
重建之后的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是帝王朝会的场所。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并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
渎山大玉海是当时元代的一种玉器,又名玉瓮和玉钵。器体呈椭圆形,高0.7米,口径在1.3米和1.8米之间,约重3500千克。
渎山大玉海的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产自南阳。玉海外壁雕饰着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1265年完工之后,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置在元大都琼华岛的广寒殿中。
后来,渎山大玉海一度被移置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到了1745年,乾隆帝命人将渎山大玉海迁于后来建造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并建亭保护。
同时,忽必烈还建造了一座玉制的假山,殿顶悬挂着玉制的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由此可见,元朝时期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
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瑶屿改称"北海"。后来,又以万寿山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叫白塔,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扩展资料
北海公园景点:
1,铁影壁
元代遗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壁高1.89米,长3.56米,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刻工古朴浑厚。铁影壁原是建德门(今德胜门)外一古庙前的照壁。
2,九龙壁
九龙壁是原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0米,长25.52米。壁的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海公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算名胜古迹
白塔所在之处为一丘陵,原为金大宁宫琼华岛广寒殿旧址,相传是金章宗李妃的妆台。
清顺治八年(1651年),依西藏喇嘛恼木汗建议,“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建塔修寺。
白塔自建成以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地震,白塔被震毁。《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这次地震两年后,重修白塔,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重修完成,并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完成。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
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
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
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
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北海白塔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海白塔镇的是什么、北海白塔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