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昆阳之战,以及昆阳之战刘秀为什么会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以少数战胜了多数人的战争,但是被称为历史上最诡异的战争还要属昆阳之战。在昆阳之战中,王莽的军队有差不多四十万名,而当时守护在昆阳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可想而知,四十万人去攻打两万人的话,胜负自然十分明了。可是就在进攻的时候,突然天空电闪雷鸣,倾盘大雨、忽如其来的大风和大雨将王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无数。
一、昆阳之战的背景
当时绿林山一代的豪杰人士将刘玄拥护为帝王。在刘玄当上君主之后,就立即命令刘秀等人派兵进攻昆阳,于是英勇善战的绿林军的部队用很快的速度就将昆阳,以及河南省其它地区所占据。而这个时候王莽得知了这个消息,就立即诏告全天下的所有能人异士前来报名,于是许多人踊跃的报名。没过多久就召集到了许多的有志之士。王莽看到这么人高兴极了,于是命令王寻等人为将军率领四十多万人马,立即进攻昆阳。
二、历史最诡异的昆阳之战
当时守在昆阳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马,他们开始一听到王莽的四十万人马在向昆阳逼近,大家都非常的害怕,都想着逃跑。但是刘秀劝住了大家,于是大伙决定同心协心,拼死保护昆阳。当晚刘秀带着十多名勇士连夜出昆阳的南门请援军。没过多久王莽的四十万军队进攻昆阳。昆阳虽然小,但是固若金汤,打了好几天都无法攻破。这时刘秀带的一千名援军出现在了城外。于是大家打得不可开交之时,老天爷仿佛也在帮刘秀的忙一样,天空突然暗了起来,狂风暴雨、雷声轰鸣、王莽军队当中的野兽吓得四处逃窜,于是溃不成军,伤亡惨重。
这就是历史上最诡异的战争,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战胜多数的战争。刘秀以两万军队战胜了王莽的四十万军队。因为战胜的一方人数很少,所以被大家渲染成老天爷在帮刘秀的忙,不过这也是人们对于刘秀在此次战役中英勇表现的一种赞美。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很多,但是这种战场上的事情还真是实属罕见。
绿林建号以后昆阳之战,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二万昆阳之战,由王邑、王寻率领,阻击绿林军。六月,王莽军前锋十多万人,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八九千人,由王凤、王常率领,坚守昆阳,刘秀则突围征集援兵。那时昆阳城外围兵数十重,列营百数,围兵挖掘地道,又用撞车攻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刘秀等十三骑突出围城,发郾、定陵营兵数千人援昆阳,王邑、王寻一战失败,王寻被杀。城中守军乘势出击,里外合势,莽兵大溃,士卒相践踏,奔走百余里。绿林军在这一战役中夺获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昆阳之战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更始元年),这是东汉末年的绿林起义军为推翻王莽政权所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的主力,敲响了新莽王朝覆灭的丧种,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了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当时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中,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并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政权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拼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进入了最后的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初,绿林军各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起义军,中原地区空虚之际,迅速挥军北上,在泌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的甄阜、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绿林起义军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开始萌生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是年2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的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更始政权另派王风、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最后消灭王莽政权创造有利的条件。
王莽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军转而对付更始军。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3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是年5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
当王莽的42万大军逼近昆阳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拥抵至昆阳城下,将昆阳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建议,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王邑等人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并傲慢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当屠此城,躁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耶!”
王邑指挥其40余万大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不予采纳。
刘秀等人抵达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6月1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这时,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3日,但捷报却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到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精选勇士3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攻击。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战,由自己和王寻率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不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遂乘势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氵蚩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使得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回洛阳。至此,昆阳之战就以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而结束了。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总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军事上,起义军实施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心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毁,这为敌军群龙无首,最终也就难逃失败的命运。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对王莽政权的的决定性一战。这场战争,因为歼灭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东汉王朝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更始元年)昆阳之战,这是东汉末年的绿林起义军为推翻王莽政权所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昆阳之战,也是昆阳之战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的主力,敲响了新莽王朝覆灭的丧种,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王莽派王寻等率军四十二万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起义军,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抵抗,并派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刘秀率三千精兵突击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在城内守军与外围援军夹击下,王莽主力被歼。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王莽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发州郡兵42万进攻绿林起义军,号称“将兵百万,甲士四十二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据时人传说还曾驱诸猛兽虎豹犀象等以助威之势,号称“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当年六月,莽军前锋十万余人围王凤、王常所部绿林军八九千人于昆阳。莽军围城数十重,列营百数,旗帜蔽野,埃尘连天,战鼓之声传闻数百里。又以高达数十丈的云车俯瞰城内,积弩乱发,矢飞如雨,兵士挖掘地道,并用撞车攻城。城中的守军面临着异常危急的形势。然而,小概率事件却常常发生,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关键时刻神经病就发作了。
在危难之中,刘秀等13骑深夜突出重围。十三骑,莽军围城数十重,十万大军竟然被十三个骑兵突了出去,你说神奇不神奇,也许就是上天注定的,也许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常人是无法想象的。
突出重围的刘秀从郾城、定陵搬来数救兵在刘秀的带领下冲击荞军阵营,同时又亲率三千敢死队冲溃莾军中坚。在内外夹击中莽军大败,最后只有王邑所率领的长安勇敢士数千人回到洛阳。
事后军中诸将评论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似有怯意,今见大敌却分外奋勇,真令人惊异!连当时的人都惊异成这样了,昆阳之战着实神奇!此战之后,新莽政权大势已去,刘秀也为自己日后的崛起获得了足够的威信和资本。
昆阳之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昆阳之战刘秀为什么会赢、昆阳之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