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简介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绿林起义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绿林起义简介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绿林起义

法令烦苛绿林起义,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 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宣布绿林起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始建国二年(10年),建兴帝王莽下令“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五均”绿林起义的主要内容是绿林起义: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司市,称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在实行五均和赊贷的同时,王莽还设六筦(管)之令。即:酒、盐、铁由国家专卖,铸钱由国家专营;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收山泽税;加上五均赊贷,合称为“六筦”。

造一年,王莽再下诏,重申肯定六管制度。每一项管理措施下达,总要为它设置条规禁令,罪重的人甚至被处死。此外,公爵以下所有有奴婢的人,每一个奴婢要缴纳三千六百钱的税金。推行这些政策大多是依靠一些富商大贾,绿林起义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原来为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渔利的五均,也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那些身穿官服的商人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结果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痛苦。纳言冯常,规劝撤销六管制度,王莽大怒,将冯常免职。设置执法左刺奸和执法右刺奸。选用能干的官吏侯霸人分别督察六尉和六队,职权像汉朝的刺史一样,随带三公办事人员每郡一人处理有关事项。

新朝的法令琐碎苛刻,百姓动辄就触犯法令。而差役既多且重,百姓不能耕田纺织。同时,旱灾、虫灾接连发生,案子长久不能判决。官吏用苛刻残暴的手段,建立威严,利用王莽的禁令,利用王莽的禁令,掠夺百姓财物。以致富人不能自保,穷人无法活命。因此,无论贫富,都自行武装,盘踞高山大湖,当起盗贼。官吏无法制伏他们,只好蒙蔽上级,以致势态逐渐严重,农民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进入山林沼泽地区,挖野荸荠而食,人多而荸荠少,因此常互相争夺。新市有两个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收到农民的拥护,被推举为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些逃亡在外的南阳人马武、颍州人王常、成丹等率众参加,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他们占领了绿林山,攻占附近的乡村。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被称为绿林军。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将士病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分两路向外转移: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下江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县),得到平林(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平林兵的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合兵一处,声势愈振。

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后,在这一年,瓜田仪在会稽长洲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同年,琅邪郡妇女吕母也起事。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海曲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王莽派出使臣,就地赦免这些盗贼,希望能平息民变。使臣回京后,奏称:贼们解散之后,很快就又聚集一起。问他们原因,都说:‘为法令烦琐苛刻所愁苦,难以罪劳力谋生,辛苦劳动所得尚不足以缴纳赋税。就是闭门自守,也往往因邻居私自铸钱币或携带铜件,要连坐入狱,贪官污吏就借此逼人欲死。’百姓走投无路,才都不得已而为寇。”王莽大怒,当即将使臣免职。若有人顺着他的意思,说:“乱民骄纵狡猾,应该诛杀。”或说:“这只是一时的反常现象,不久就会自然消失。”王莽听后很高兴,给他升官。

赤眉和绿林是怎么起义的?

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的贫民数以百万计。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为此拟订了方案,但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和铁官徒起义。哀帝元寿二年(前1),长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烧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见未央宫。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巳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汉。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内容主要是: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筅,改革币制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不仅遭到权贵富人们的反对,也给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以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各少数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天凤二年(15),五原、代郡人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两年后,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起义,吕母在海曲起义,杀海曲县宰。各地分散的农民起义,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21),新莽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又称平林兵。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图

绿林军起义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刘玄投奔平林义军,为安集掾。南阳大地主刘縯、刘秀兄弟为了恢复刘姓统治,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部署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称为舂陵军。舂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准备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被王莽军打败,乃与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纵。

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率领百余人起义,得到青、徐等州饥民响应,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部归附,队伍发展到几万人,活动于青州一带。为在作战时与敌军相区别,他们将眉毛染红,故称“赤眉军”,其基本队伍是贫苦农民。他们随处打击地主豪富,没收财物,没有攻城略地的意图。军中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相互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保持着淳朴的作风和良好的纪律。起义军内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都是汉朝地方小吏的称号。战士相互之间则称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师羲仲景尚率兵镇压樊祟领导的起义军,结果全军覆没。次年,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余万大军前往镇压。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民间因而流传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大败莽军,追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廉丹战死。此后赤眉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日盛。

与此同时,绿林军于公元23年正月重创新莽南阳守将甄阜、梁丘赐所部,随即于清阳击败严尤、陈茂,进围宛城,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南阳地主集团策划立刘縯为皇帝,遭到大多数农民将领的抵制。但起义农民也因受“刘氏复起”图谶的影响,拥立比较懦弱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同年二月,刘玄在宛城南面清水的沙洲上设坛称帝,恢复汉的国号,建元“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派王风、王常、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鄙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刘縯率兵进攻宛城。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三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十万人进围昆阳。王风、王常率义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以待援兵。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从郾、定陵等地召集一万余义军星夜驰援。进抵昆阳时,刘秀率敢死士三千人从城西突袭王邑、王寻的中军大营,杀王寻。昆阳守军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溃,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

莽军主力被歼后,各地纷纷起兵,诛杀新莽官吏,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新市、平林诸将看到刘縯、刘秀的声名日盛,劝刘玄除掉了刘縯。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更始元年(23)九月,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取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移都长安。

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各级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庸客、商贩或膳夫、奴仆,因此当时流传:“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这虽是对农民政权的诬蔑之词,但也反映了更始政权保留着农民军的某些朴素本色。不久,由于刘玄生活腐化,昼夜宴饮,其亲信赵萌专权恣肆,起义军将领因而离心离德,各谋出路。刘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将领。王匡、张印等率众归附赤眉。

当刘玄进据洛阳时,赤眉军正在颍川、濮阳一带活动。樊崇曾前往洛阳联络,但刘玄不愿与赤眉军合作,只许以空头官爵。随后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拔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击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率领,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进军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樊崇等人认为部众东向必散,决定西攻长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关进发,徐宣、杨禄等由陆浑关进发。次年正月,两路大军会师弘农后,继续攻向长安。进至华阴时,立15岁的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随即顺利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由于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坚壁顽抗,赤眉军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出长安,进入安定、北地一带。又因隗嚣等地主武装的袭击和大雪阻碍,被迫折回长安,引众东归,因而与刘秀的东汉政权发生了激烈的对抗。

刘秀在刘縯被杀后,受刘玄派遣去安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得到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消灭了盘踞邯郸称帝的王郎,并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地区以铜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以此,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不久定都洛阳。当赤眉军引兵东归时,刘秀在新安、宜阳屯驻重兵,预先切断了赤眉军的归路。建武三年(27)初,赤眉军被冯异打败,折向东南,又在宜阳陷入重兵包围,最后粮尽力竭,被迫投降刘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为什么叫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起义指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 在湖北当阳东北绿林山领导农民起义。

赤眉起义指西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为起义军把眉毛涂成红色作为标志,故称赤眉起义。

绿林军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绿林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绿林起义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京山县境内)绿林山一代绿林起义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绿林起义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史称更始政权。更始元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更始三年,绿林军受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最终更始帝投降赤眉军,余众亦被[1] 所剿杀,绿林军宣告覆灭。轰轰烈烈的绿林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绿林”二字却成为了后世那些“聚众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关于绿林起义和绿林起义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