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反清 吴三桂反清有成功的可能吗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吴三桂反清,以及吴三桂反清有成功的可能吗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吴三桂帮满清夺得天下之后,吴三桂为什么还要反清?

吴三桂帮助满清取得天下后吴三桂反清,还要背叛清朝自己称帝吴三桂反清,全因为清朝统治者想要削藩,此举触动了吴三桂反清他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权益,也顺带为自己正名,使得吴三桂反清他开始联络两位藩王反清。可惜反清大业没有成功,自己便病死在了途中,在他死后这次反清行动,很快就被清廷镇压。

清朝能够顺利入关,同吴三桂投降有很大关系。他看到明朝已经无药可救,便开始为自己谋前程。也因为清朝给自己许诺好处,便打开关口放清军入关。

对清朝有需要时候,吴三桂能够成为异姓藩王,坐镇云南当土皇帝。当清廷逐渐稳定时候,吴三桂也就成了隐患,在康熙执政时候,开启了削藩这一做法。吴三桂反清,同下面两个原因有关。

一、为了保住自己手中权力

吴三桂在清朝建立时候,是一大功臣,也因此获得了至高无上权力。在云南他说了算,一切军政大权,都在他吴三桂反清的掌控中。他既有朝廷钱粮支援,手中又握有大权,就连人事任免,都由他说了算。

康熙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消除他所带来威胁,这样一个情况,吴三桂自然不乐意看到。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只能够奋起反抗。在吴三桂看来,自己戎马一生,康熙不过是儿皇帝,自己起兵反叛,有很大胜算。

二、为自己汉奸名声正名

吴三桂虽然享受荣华富贵,可他也因为引清军入关,成为了人人唾弃大汉奸。清朝入关初期,民间百姓心向明朝,对这个外来统治者,并不忠心和喜欢。明朝的覆灭,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到了吴三桂身上,他也一直背着大汉奸名声生活。

古人都想为自己留下身后名,我想吴三桂也是如此。他不愿意一直被人唾骂,自己起兵反叛,就是为自己正名,最好的方法。

吴三桂的反叛,并没有威胁到清廷统治,相反也让康熙,有了名正言顺削藩理由。这位能力强帝王,用自己能力,平定了三藩之乱,也替清廷消除了隐患和威胁。

吴三桂已经有荣华富贵,且年事已高,为何不养老却要反清?

其实吴三桂反清是局势所逼。康熙撤三藩的力度太大,严重威胁到吴三桂的利益,再加上部下的怂恿,吴三桂不得不反。

当初吴三桂为了试探康熙对待自己的态度,所以假意辞官想要颐养天年,结果康熙顺势答应,让吴三桂立刻进京交接权力。这让吴三桂出乎意料并且措手不及,眼下逼得吴三桂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答应康熙,交接权力后回乡享福。一个就是抗旨,说难听点就是造反。

其实吴三桂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一生戎马,一身军功的王爷,如今让他交出兵权,无疑是夺走了他这辈子最骄傲的部分,而且也会失去安全感。再加上吴三桂部下担心他失去势力以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所以一直怂恿吴三桂造反。

吴三桂的党羽遍布各地,各地的兵力骁勇善战,平时也在不停的练兵。而京城的军队早就已经大不如前,士兵太久没有打仗,不管是经验还是实体都没法跟吴三桂的军队相比。如此分析看来,吴三桂举兵造反的胜算还是挺大的。

而且吴三桂不愿意交出权力,而他的部下也不愿意。因此就算吴三桂还没有决定反清的时候,身边的人不断的怂恿,时间久了,吴三桂也对反清的信心越来越大。再加上康熙不断的压迫,不仅要夺走吴三桂的兵权,还对自己的儿子狠下毒手以此威胁,吴三桂就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吴三桂当初带着军队向清朝投诚,并且带领军队抵抗和杀害了明朝余孽,一直背负着汉奸的名号。对清朝可以说忠心耿耿,但是现在康熙却如此对待有功之臣,这让吴三桂特别的愤怒,于是不得不反清造反。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有人说清朝能从关外入主中原,离开吴三桂献山海关是不可想象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并非没有道理。清朝统治者也知道吴三桂对他们统一天下的重要性。顺治八年(1651年),因为西南地区的反清势力还很强大,比如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影响就比较大,清廷就派吴三桂入蜀。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受封平西大将军,专门对付永历帝。吴三桂当然不是白忙活,清廷和他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吴三桂拿下云南勒死永历帝之后,就把云南“送给”了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势力有多大?他的平西王级别是亲王级,不但牢牢控制着云南,还兼管贵州。这样的实力,让吴三桂想到了一个人——明朝初年的云南王沐英。很显然,吴三桂是想做大清朝的沐英,世代为大清守云南。

云南和贵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云南,地势较高。云南北有金沙江、大凉山、鲁南山、锦屏山、横断山等为天堑,东有蒙山、东南有六诏山,几乎将云南与其他地区隔绝开。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讲,这样的地理环境是有利于吴三桂搞军事割据的,何况还有贵州这样重要的战略外围。

不过吴三桂的算盘虽然精明,清朝的统治者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当然不允许在大清内有独立王国的存在。清朝本就只是在利用吴三桂、尚可喜这样的降将,让吴三桂管云贵也不过是临时性的举措,怎么可能甘心让吴三桂世代守云南?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允许朝廷之外还存在独立王国,无论是汉唐宋明皆是如此。明朝允许沐氏世守云南是有历史原因的,再加上沐氏与朱明皇室还有特殊的亲情联系,吴三桂和清朝爱新觉罗氏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和吴三桂之间的矛盾就很难调和了。早在康熙帝即位之初,辅政四大臣就撤掉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职务,这等于说清朝不承认吴三桂有拥有军事力量的合性法,这是吴三桂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清朝准备设云贵总督,驻地设在吴三桂在云南的统治中心昆明,但吴三桂不想有清廷的耳目在自己身边,就耍了花招,逼着清廷把云贵总督府设在贵州的贵阳。

当然,吴三桂毕竟是清廷大臣,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据福建的耿精忠以及吴三桂先后上书要求撤藩,其实主要还是试探康熙帝对异姓藩王的态度。很多大臣主张各个击破,三藩要区别对待。康熙帝毕竟年轻,做事还没那么沉稳,主张三藩一并除掉,反正撤不撤藩,这些汉姓藩王早晚也要反。吴三桂其实未必就想反抗清朝,他只希望能世守云南,再说他已经六十岁了,也没几年折腾了。但当康熙帝决绝地撤藩时,吴三桂“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硬起头皮扯起反旗。

清朝当时刚刚统一天下,形势还不稳,尤其是南方还存在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这其实是有利于吴三桂反清的。只是吴三桂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就是不迎请朱明皇室,反而在其快要兵败时称帝建国号曰周。崇祯帝在明朝遗民心中的地位非常神圣,永历帝也得到大多数遗民的同情,这本是可资吴三桂大加利用的人心资源。有人劝吴三桂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可收天下遗民之心,结果却被利令智昏的吴三桂拒绝了。在吴三桂看来,他反清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想为已经灭亡的朱明皇室做嫁衣裳。这么一来,本来是想与吴三桂联系反清的大批遗民就对吴三桂没什么兴趣了,让老头子自己折腾去吧。

吴三桂和明朝遗民不对付,还有一个原因。明朝遗民是想将清朝完全驱逐出关外,回到白山黑水打猎去,但吴三桂只想割据一方。按吴三桂的意思,进可划长江而守,与清朝形成南北朝,退可死守云贵,逼清廷认清现实,让他做清朝的沐英。比如吴三桂的军队在初期席卷大西南,兵锋直指长江,再加广东和福建二藩都起兵席卷南方,这就让吴三桂自认为已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清朝在经历初期的慌乱后,逐渐稳住阵脚,最终用了八年时间扑灭了这场著名的三藩之乱,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结束。吴三桂先反明后反清,首鼠两端,用现在话来说,没有一个最基本的“人设”,争取不到当时并不愿服于清朝统治的明人之心。吴三桂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成了历史的丑角。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而又反清的原因是什么呢?

吴三桂,明末山海关总兵,曾多次击退清军,挫败清朝入主中原吴三桂反清的企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吴三桂反清的农民军攻入,崇祯帝自缢身死,明朝灭亡。

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两大军事势力之间,困守孤城。

李自成入后派人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桂犹豫再三,使李自成失去吴三桂反清了耐心。

当吴三桂决定归顺李自成时,李自成已命人将吴三桂在京的父亲及全家下狱问罪。

吴三桂迫于形势最终出关降清,并引清军入关击败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大军。

之后,吴三桂为清廷效命率部征战,为清朝统一中原、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吴三桂所部从最初的山海关征战至云南,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吴三桂也因功被清廷封为平西王,成为位高权重、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镇守云贵日久,渐成独立势力,与清廷矛盾日深。

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诏撤藩,吴三桂起兵造反。公元1678年春,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同年秋,吴三桂在衡州病亡,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兵败身死。

综上所述,吴三桂当年降清是形势所迫,为了安身立命。后来,吴三桂反清是为了保持和追求更大的荣华富贵。

吴三桂祖籍是江苏高邮,出生在辽宁绥中,算是土生土长辽东人,考取了武举。吴三桂反清他父亲是吴襄,也是明朝抗清将领,他的舅舅祖大寿也是抗清将领,后来被迫无奈向皇太极投降,皇太极曾指使祖大寿给吴三桂写劝降信,吴三桂没有同意。

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吴三桂曾率军勤王,知道京城失陷又返回了山海关。这时呈现李自成、山海关吴三桂、关外的多尔衮三股势力。皇太极已经去世,顺治帝继位,多尔衮掌权。

吴三桂叛明反清?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吴三桂反清,字长伯吴三桂反清,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吴三桂反清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吴三桂反清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明朝灭亡后,投靠满清声名扫地的吴三桂为何再度举起反清大旗呢?

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走上叛情道路?吴三桂与清王朝对抗吴三桂反清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与清初政局、与清初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清王朝的统治政策相关联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吴三桂统帅的明军,在明季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势力。明朝覆亡,吴三桂失去倚仗的靠山,而与李自成农民军合作又不可能,他便把政治投机的赌注下在满洲贵族身上。于是才有山海关降清和十数年的戎马征战,效而新朝。吴三桂从降清到经营云贵,是企图保持吴氏集团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计利益。特别是留驻云贵后,更是要扩大自己势力并加以巩固,做一方霸主。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的政治野心的实现,开始是与满洲贵族的征服战争和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联的。康熙元年以前,他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元年咨兵部,邀功请赏。

清廷接受洪承畴疏请,准吴三桂驻镇云南,总管云贵事务。此前,对于清王朝来说是创业,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创业。在战争期间,他把战功作为向清廷讨价还价的条件。留驻云南以后,他则是要想方设法把既得的利益加以巩固,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地位的保险系数。

吴三桂经营滇、黔,很是费了一番苦心。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了相应安排,努力把自己的势力根植于西南各处。首先是网罗人才,培植党羽。吴三桂善于笼络官兵士人,刘健说:吴“收召人才,树立党羽”,“好轻财,士人有一长即收录无弃。 与人计事, 相对如家人父子” 。其“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肆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三藩形势图

利用权势,借科举,叙录藩下子弟。结果,“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人人得其死力” 。其次,秣马砺兵,拥兵自固。他“日练士马,利器械,云南十镇大帅及贵州提督仔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辈皆旧部,为之心腹”。诸水陆要冲,遍置私人。这样,滇黔及其外围遍布他的党羽。又购买战马, “西番、 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岁千万匹”。吴三桂在滇十年,藩下官兵和所属绿营兵达六、七万,兵强马壮,非其他各藩所能比。

再次,搜刮民财,耗费巨饷。为了保证自己及潘下官兵侈糜生活的需要,对西南地区百姓搜刮逼索,“辜榷民财”。康熙元年。员三桂报定云南盐课银在前明三万八千余两之外加收十万余两,“是较万历六年云南岁办盐课几及四倍矣”。对朝廷则“诡称边警,要挟军需”。当时,吴三桂以及“闽、粤二藩运饷,岁需二千余万,……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第四, 倚功揽权专制跋扈。康熙二年,疏请将云贵二省总督巡抚敕书撰入“听王节制”四字。都察院左都御史徐元文曾指出,吴三桂等三藩,“怙宠而骄, 纵恣逾度,侈然自大,张立私威,督抚重臣不敢抗札,自藩司以下,匍匐拜趋于庭……” “煌煌禁令, 视之蔑如”。这样,吴三桂在西南地区经营起一个实际上独立割据的、自成体系的国中之国。

影视形象

吴三桂在西南地方所作所为,和他的政治野心不可分。但吴三桂的诸多特权恰恰是清王朝赋予他的。也正是清王朝赋予吴三桂等汉族官僚这样的特权和利益,才实现了民放征服。

吴三桂有政治野心,但仅此是否可以促成他的叛清?这应当从清王朝的政策变化上作一分析。满洲贵族久已觊觎中原,但是,清政权的政治、军事实力与明朝对比、与大顺农民军对比,都相差悬殊。于是,他们需要扩大自己的队伍。入关以后,更是面临“经纶方始,治理需人” 的困难。为实现征服全国的最终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措施做保证。他们实行以汉治汉政策,招降纳叛,军阀、政客,甚至地痞,流氓都兼收并蓄。吴三桂能够脐身清朝达官新贵之列,保住并发展自己的势力,是与责朝统治者的拉拢,利用分不开的。

顺治元年四月,吴三桂致书清军乞师,多尔衮求之不得,欣然定盟,许下大愿,吴如“率众来归,当裂土封王”。以后,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清廷千方百计笼络吴三桂,封亲王,授平西大将军。入滇开始,“朝廷假以便宜,云、贵督抚咸受节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顺治十年,以清太宗女下嫁失三桂子应熊。清廷还赐吴三桂四满妇。康熙元年,清朝的征服战争已是尾声,清廷给吴三桂的报偿也到此为止。吴三桂最后得到的是晋封亲王,总管云贵。

在清初,清朝统治者对汉族降官降将的利用和庇护,不仅吴三桂一人,象洪承畴、耿继茂、尚可喜这些人,在清初战争中都举足轻重,因而能宠极一时。吴三桂等汉族降将的势力就是这样在清廷的荫庇下发展屈来的。

陈圆圆

前人曾论员三桂之叛清,不发难于明裔优存之日,而独抗命于清室已定之时,是什么缘由呢?吴三桂把自己的命运与清王朝的前途拴在一起,是死心塌地做清朝的勋臣。顺治元年,明福王朱由崧封吴三桂蓟国公,又餽米十万、银五万犒师,三桂不受。后又派使臣左懋第、陈洪范等赍银币赠三桂,三桂谢曰:“时势至此,吴三桂反清我何敢受赐?惟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吴三桂审时度势,看到南明政权大势已去,清王朝将成为强有力的靠山,始转为追随满洲贵族。如意大利人卫匡国所指出的:“他知道不能再

寄希望于那个法定的中园皇带的后裔。大批鞑靼人进入中国,他已不可能战胜他们,因而改变了忠心,服从于鞑靼皇帝”。

吴三桂和清廷相互勾结和相互利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抗清势力的存在。吴三桂在镇压南明政权和农民军的过程中走了红运。一旦把抗清力量消灭,清廷和吴三桂互相勾结、利用的前提就消失了,满洲贵族借汉族降官降将之力,建立了清王朝,但在民族征服过程中却形成了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拥有许多特权的藩镇。这个“副产品”与满洲贵族的最终目的是不相容的,清王朝实现民族征服和强化民族统治的总。政策一直没变。但对吴三桂这些汉族新贵的具体政策却有了根本的改变。多尔衮在入关时对吴三桂“裂土封王”的许诺,因时过境迁而变得毫无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怀藏弓烹狗之虑深,市权固位之念重”是很自然的。

清军作战图

从康熙元年开始,清廷有步骤地逐渐削弱、剥夺吴三桂的军权、政权、财权以及用人权。“有内大臣谕三桂子额驸应熊曰:‘他日永历在缅,边方多故,故予若父将印,重事权也。今天下大定矣,据之不还,何为者?’三桂不得已具疏上之,快快不怿。”

清廷为和吴三桂争夺滇黔,监视、牵制吴三桂,把心腹安插云南。康熙十一年,调江南巡抚朱国治为云南巡抚。朱国治到滇,设六门城守,并于四处立密侦卡栅。成为清廷打进吴三桂势力范围内的坐探,使吴三桂感觉如鲠在喉,每不自安。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与清廷矛盾激化,康熙帝召议政王大臣等会议撤藩事。在“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的情况下,廉熙断然决定撤藩。撤藩令下,引起吴藩上下一片骚动。其心腹骁将有云,“事势至此,必宜亟反” ,尚可不失富家翁,否则,“居笼中烹饪由人矣” 。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走上叛清道路。

吴三桂叛清以后,与清廷进行了八年之久的残酷战争。我们从吴三桂降清到叛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吴三桂有政治野心,但是,他是把希望寄托在满洲贵族身上。所以,他的降清是坚定的,从他凶残地参与镇压抗清斗争的大量事实,可以得到证明。叛清以后,他的个人野心还是有所表现。举事之前,集谋士议举兵之名。有人建议,“宜主明后,奉以东征”。起兵之后,吴三桂便称兴明讨虏大将军,谓与明室复仇。但这不过是一个旗号,实际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不久,即自称周王。有人认为,吴三桂的政治野心促使他走上发动反清叛乱的道路。清人也论及此。但是,吴三桂的政治野心是否是促成与清廷矛盾激化,的唯一原因?或者说,如果吴三桂没有“包藏祸心” ,康熙帝便不会撤藩?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

吴三桂影视形象

吴三桂不过是个既得利益者,希望清廷容忍他长期在西南做个藩王。这就是他的野心。他从来没有与清廷争高下的“雄心大志”。前面谈到吴三桂反非其时,正说明他无自立的大野心。叛清后,很快攻入湖南,吴三桂在此地滞步不前也是很说明问题的。其幕僚刘玄初批评吴三桂保守的战略思想,疾呼,“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逍遥,坐失机宜,以得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反清阵营从内部瓦解了。所以说吴三桂的政治野心是有限的,我们说,吴三桂降清是死心塌地的,叛清是迫不得已的。据《庭闻录》载,吴叛清后,“颇中悔” ,及闻吴应熊被杀,吴洒泪曰:“今日乃真骑虎矣!吴三桂爬上虎背,是康熙帝及一部分满洲贵族逼上去的。

吴三桂反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吴三桂反清有成功的可能吗、吴三桂反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