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手戟,以及戟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戟这个兵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手戟,现在一些评书中"十八般兵器"中头四个就是刀枪剑戟,戟能够作为仪仗器具,也可以用来实战。在战场上可以刺击,也可以勾啄。长戟可能比较熟悉,下面小编来介绍一种短戟——手戟。它既能够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作暗器来投掷。在汉末三国时期很是常见,曹操、刘备、孙策、太史慈、董卓、典韦等重要人物都使用过这种兵器。
手戟手戟的形状
首先从戟来说起。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戟可能是这个形状手戟:主体是一根长矛,旁边挂着一个月牙形状的刀刃,或者左边右边各一个。其实原先的戟并不长这样。这种单边的月牙刃的戟其实也不能算戟,而算作刀。在《武经总要》中有一篇《刀八色》,其中介绍手戟了八种刀,有一种就是长矛带月牙刃,被称为"戟刀",虽然和戟有关,但还是属于刀的分类。
根据《释名·释兵》中的记载:"格也,旁有枝格也。"就是一根长矛旁边有横枝,可以视作戈和矛的结合体。前面的矛头负责刺杀,旁边的戈头负责勾割。另外还有装备两个或者三个戈头的戟,以及把戈头换成斧钺的钺戟。不过总的来说应该不属于主流的兵器。
《释名》是东汉末年学者刘熙的著作,与汉末三国时期比较接近,以《释名》来参考当时的戟的形制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吕布"辕门射戟"的时候,应该就是射中戟上的横枝才对,这比射月牙刃的难度更大一些。
而手戟在《释名·释兵》中也有说明:"手所持擿之戟也。"其中"持"和"擿"是两个动作,"持"可以手持使用,"擿"就是投掷。根据一些古代画像石的形象来看,手戟是一种短戟,要不然也不会有投掷的功能手戟;手戟呈"卜"字状,手持下部的柄,用矛头和戈头向敌。整体上来看,就像长戟的戟头部分。
手戟的实战记录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不乏使用手戟的重要人物,以及用手戟实战的功能。小编查找到的使用手戟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孙策、太史慈、董卓、典韦六人,见于文字记载,没有被记载或者模棱两可的人物(曹丕善用双戟,可能就是手戟)相信会更多。
使用手戟
首先来说使用但没有直接表现的人物——刘备、太史慈。刘备的记载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引注的《云别传》中。在当阳长坂,刘备等人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刘备撒腿就跑,把妻子家眷落在后面。赵云回头救援刘备家眷,有人说赵云已经北投曹操,刘备用手戟投掷他说:"子龙子龙不弃我走也。"非常信任赵云,赵云也确实没有投降,而是保护甘夫人、刘禅返回刘备集团。虽然刘备有投掷这个动作,但很难说是一个实战的记录。
太史慈使用手戟的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当时太史慈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因为两个人是老乡,但是刘繇并不想重用太史慈,让他作为斥候而已。太史慈与一个骑兵外出侦查,正遇到孙策。当时孙策是和刘繇敌对的状态的。孙策身边还有韩当、黄盖、宋谦等宿将。
太史慈上前与孙策格斗,在厮杀的时候夺走孙策的头盔,孙策也夺走太史慈背后的手戟。最后两家的军队赶过来,这次小规模战斗就结束了。可以看到太史慈是使用手戟的,只不过在与孙策的战斗中没有使用。一些三国相关的游戏中太史慈的武器就有手戟。
以手戟格斗
《三国志》当中不乏以手戟格斗的记载,比如曹操、典韦。曹操用手戟格斗的记载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注的孙盛《异同杂语》,其中记载了一件事:曹操曾经私自迁入中常侍张让的家中。一般认为这是曹操刺杀张让的活动,不过小编个人认为进入张让家中未必等于行刺,或许这只是曹操为了与宦官势力划清界限,提升名望的举动。这个于本文倒是不重要。曹操进入张让家中被发现,他就拿着手戟,一边对抗张让的人,一边翻墙逃跑。《异同杂语》评价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另外还有典韦。典韦的武器在《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中记载为"大双戟",一双戟八十斤重。而根据《太平御览》引用的《江表传》中的记载可知,这个"大双戟"就是手戟,不过这两支手戟特别长,几乎有一寻,也就是八尺长,将近两米。这个恐怕没办法投掷了。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进攻宛城,张绣投降曹操,但是曹操占据张济遗孀以及拉拢张绣部下胡车儿的做法激怒了张绣,导致张绣叛变。张绣听从贾诩的计策,杀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曹操和刘备一样,也是撒腿就跑,典韦在营门断后。典韦用长戟左右格斗,身上受了几十处的伤,最后还是寡不敌众战死。
以手戟投掷
上文提到过了,手戟不但可以格斗,还能够用来投掷。在《三国志》当中也有两个一手戟投掷的记录——董卓、孙策。董卓用手戟投掷吕布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实战,不过确实差一点就杀死吕布。吕布是董卓的亲信,与董卓誓为父子,但实际上董卓并不是特别重视吕布,董卓集团中掌握兵权的大多都是凉州出身的人。另外董卓这个人的性格也比较暴烈。吕布有一次稍微违背了董卓的意思,董卓就用手戟投掷吕布,多亏吕布敏捷躲过这一击。这是吕布反叛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策使用手戟投掷的记载在《吴录》,是孙策与严白虎等山越势力交战的时候。严白虎派弟弟严舆向孙策请和。孙策单独与严舆会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孙策突然拿刀砍在坐席上,吓得严舆动了一下。孙策说,我听说你能够坐着跳跃,十分敏捷,所以开了一个玩笑。但实际上孙策是在试探严舆,发现严舆的能耐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大,和他单挑没有什么风险,于是又用手戟投掷严舆,把他杀死了。这应该是《三国志》所载的唯一一个死在手戟之下的知名人物。
小结
总体上来说,手戟能够格斗也能够投掷,是很多三国人物喜欢使用的兵器,孙策用手戟刺死严舆,也说明它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不过手戟大多比较短小,适用于近身搏斗或者作为暗器,在战场上的价值似乎并不太高。典韦手中的大双戟,达到两米左右,这个倒是能够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但是似乎又有些脱离了普通手戟的范围。所以战场上的主流的兵器应该还是以弓弩、长矛、长戟、刀剑为主,手戟就有些容易被忽视了。
刘备在史料中确实有一些关于武器的零星的记载。总共有三种,分别是手戟、刀、匕首、剑。首先是刀。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刘表恰好病死,他的儿子刘琮被推举为荆州牧,然后在荆州士人的绑架下,刘琮举州投降曹操,等着曹操来接管荆州。
这个时候刘备正在樊城,在襄阳的北边,正给刘琮守着北方。他不知道刘琮投降这件事,刘琮也没告诉他。要不说刘备在荆州待了八年根深蒂固,耳目众多。一段时间后也得到消息,但是不确定。刘备派亲信质问刘琮,刘琮这才派宋衷到刘备这里宣告投降曹操的消息。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行至宛城,离着樊城也就一百多公里。刘备盛怒之下拔刀威胁宋衷,最后还是放过宋衷。在这种激烈的情绪之下大概是什么东西离得近就拿什么,可以推断出刘备在当时应该是佩刀的。
另外刘备本人也很重视刀在战场上的实战价值。刘备曾经令蜀汉能工巧匠蒲元制造五千口环首刀,利用了百炼钢的技术,反复折叠锻打达到七十二次,有很高的质量。
刘备赶紧向南撤退,他本来是想到江陵,利用江陵的军备来阻挡曹操。曹操也知道刘备的后患,赶紧令曹纯率领精锐骑兵虎豹骑追赶刘备,刘备带着十万人赶路非常缓慢,于是在当阳长坂被曹纯追上。赵云为了保护甘夫人和刘禅,反身冲入阵中。有人误以为赵云投敌,跟刘备告状,刘备一怒之下用手戟投向告状的人,说赵云不可能离自己而去。
手戟不能说是一种主要武器。它是一种比较短的戟,能够用手拿来挥舞格斗,也可以当做暗器撇向敌人。从形象上来看,有点类似戟截断一部分长柄,留下手握的部分,前面有刺锋,旁边有横枝。通常来说比较短,但也有例外。比如典韦的两个手戟就达到八尺长,八十斤重,换算成现在就是接近两米,两支手戟四十斤。刘备的手戟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可以轻易投掷出去。
三国时期的武将常常在常规的武器之外又有短兵器——做暗器或者辅助兵器使用手戟,手戟就是其中之一。手戟类似于短戈手戟,呈“7”字形手戟,有尖有刃手戟,旁边有一个斜出的刺,便于投掷。其实三国时期还有一些武将也是使用过手戟的!比如太史慈等!
戟是一种结合戈与矛的长柄武器手戟,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
戟有钩、剢、划、刳、刺(扎入)、剌(割划开)六功能手戟,装于木柄或竹柄上手戟,在柄前端有直刃和横刃,用途广泛可供战车、步兵、骑兵使用。其中双手使用的为长戟,单手使用的叫手戟。周代初年(约公元前1120年)的木椁墓,曾出土手戟了九支戟,为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戟。
戟在汉朝、两晋时期仍作为重要的武器。南北朝以后因重装骑兵的兴起与枪、槊的大量使用,戟只在步兵装备中有少量保留。隋唐五代时期,戟已经不是实战兵器,转为仪仗礼兵的器物。
戟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说文解字》载手戟:“戟,有枝兵也。”是一种戈的柲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兵器,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以前者居多,后者发现的仅限于西周时代。不论是戈、矛或戈、刀的合体,其形式都符合“有枝兵”的特点。
扩展资料:
兵器特点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样形制的戟,各种武术流派,亦有各种不同练法。
目前仍有练戟者,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横砍,截割等,平钩,钉壁,翻刺,通击,挑击,直劈等为主要的招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戟
官方称呼为“十手”,即琉球三叉刺。日文作“サイ”,该型武器英文名由日文音译为“Sai”,中文作“十手”。现在常用于硫球空手道的器械教学,又称空手道短叉。忍者匕首称法是自忍者神龟这一动画产生后叫出的俗称。
十手是由我国传统器械之一的铁尺,在16世纪末传至硫球(此时硫球王国还是大明的藩国,日本吞并硫球是在十九世纪末,所以绝不可说十手是日本人改进的)后由硫球人改进而成的。
十手是用来克制刀剑用的。自近代起,十手将中刺(saki)两旁的横架(monouji)改成了向上的样子;持柄末端加上锤头(saikasika),用于加强直拳反击的破坏力。十手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形态。该设计是针对太刀的,用于卡刀——断刀——攻喉,而且很明显,其防御力强于攻击力。再没有什么资源的硫球人手中,中国的铁尺被发展成了“十手”这么一类由低碳钢,甚至仅仅只是生铁构成的低成本武器。
十手的原始形态——铁尺原本是流传我国湖南各地的一类短器械,其套路不一,打法也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制敌和自卫。在sai于硫球演变的同时,我国的铁尺技法也发展迅速。以流传株洲地区的铁尺为例,它系清朝少林寺憎人雷明光所创。雷明光祖籍河南,年青时因反清复明失败,入少林寺削发为憎,后潜心研究南北诸家武功,取武术名家器械之精华而创编“铁尺”功,自此苦练日久,造诣颇深,铁尺功被列入少林看家:功法之一,不得轻使。
17世纪开始,自江户幕府发“禁兵令”,规定惟武士阶级可以佩刀后,从硫球引进的十手成为浪人们自卫用的极好武器。后来,日本占领琉球,并将之改名为冲绳,同时亦执行禁武,禁兵器令.但当地民众仍群起反抗,他们以学自中国(当然有加入琉球本身)的武术,甚至加上用作生活的工具(如打禾用的双截棍,撑船用的桨严加反抗.此种用以反抗,战斗的武术当然是以杀人为目标。)此时十手在硫球空手道体系中系统性地演化并发展出特定的套路,成为硫球空手道的经典兵器。由此自20世纪以来,又称其为空手道短叉或浪人叉。
硫球空手道关于十手的习练重点强调:内练气,外练力,以气催力,刚柔相济,发劲勇猛;攻守兼备,步法稳健,进退自如,简朴多变,要求手、眼、法、步、神、气合为一体。主要特点:套路短小精悍,攻防紧凑,使用灵活。这与我国铁尺的练习要诀基本相同。
YouTube上有八十年代出的全套Karate-Sais教学片,切成九段,分别为历史、选择、握持及打击点、基础、套路(2把/3把)、套路解释、格斗到实践教学。
这是握持篇,其余的八篇可在该页面上找到
其实十手也是不冷门的,一般来说在空手道馆中高段弟子都可以学。我的小臂较长,所以现在用的长度为55cm,和小尺寸(30—45cm)的一样灵活称手。
为你做了一张[十手的各部位名称]图(各部分名称以日文英译而成),到我baidu空间上看一下吧,如果要学的话,你必须知道,以便获知各部位的使用方法。
枪矛刀剑都有可能。戟一般是摆设,毕竟非常笨重。三国演义说吕布拿方天画戟刺死了董卓,实际是拿矛刺死的。而三国时期因为马是没有马镫的,所以在马上不可能用长而且重的武器,像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你在马上面一耍你就掉下去了。而孙策是很有可能有很多武器的,因为那时候铁毕竟不是很坚硬,士兵又有盔甲,很容易砍出缺口。所以不管是步行还是骑马,孙策用刀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关于手戟和戟怎么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