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彝文,以及彝文与汉字对照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四川彝文指彝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所使用的文字彝文,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
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其中持万年说的学者主要依据是近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河南舞阳贾湖等地出土的一批刻划符号也可以用古彝文释读。最早提出古彝文万年历史说的学者是刘志一教授,认为彝文:“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创时期,可能有一万年以上”,并称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彝族学者朱琚元亦主张此说,认为。彝族传统文字与约九千年前的贾湖刻符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目前使用的彝文分为传统彝文和规范彝文两种。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起源时代久远,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即彝文。彝丈首先表现于拥有载体形制多种多样、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文献。
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犊、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根据纸质和极少部分所署的抄写年代,彝文文献多形成于明、清时代。但不等于说彝文文献都首撰成书于明、清。除续修的谱牒,部分金石铭刻,以及汉文古籍译作等彝丈文献夕卜,绝大部分彝文书籍,特别是彝族毕摩(祭师)传统用于各种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传下来的内容与格式,从原非纸张为书写原料的典籍上,转而传抄成纸书,即绝大部分彝文文献成书年代远不止于明、清时代。现存彝文文献,根据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或署有年代可考而较方者,有云南红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画组合画面中的彝文岩书、西汉时代的云南昭通彝文铜印(堂琅印)、蜀汉时期的贵州“妥阿哲纪功碑”、南宋开庆己午年(公元1259年1的“拦龙河碑纪”等。
在彝族历史上,彝文文献从它产生第口部的那时起,与其紧密伴随的即是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其中尤烈者为历来的焚烧,但它毕竟是植根于民族顽强的自我意识之中,终究“野火烧不尽”,在“文革”结束以后,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公正认识。幸存的彝文产献,除石刻在贵州境内尚存260多块、云南境尚存700多块外,纸书等类型文献,国内有关部门及国外英、法、美、德等国收藏的数量,据粗略统计,总计约有一万二干余册,据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约五千多册仍存于彝族民间。彝文文献以其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各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由于彝族社会发展史上末曾出现巫史的真正分离,彝文文献多由彝族巫职毕摩世代抄流传下来,且多用于巫事。因此,彝文文献尚处于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表征的多学科融汇于一体,大多没有形成各具鲜明学科特点的专门著作。综观滇、川、黔、桂四省区现存彝文文献,据其包罗的内容,可归类分为原始宗教类(此类又可分为祭祖、祭奠、祭神、消灾除祸、驱魔送鬼、诅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祭祀神坐图谱等经书);历史、谱碟、神话、哲学、伦理、天文律历、地理、文学、医药、农牧生产、军事、契约、帐簿、通告、译著、文字等十五大类。
彝文文献书写格式为左起直行,多无标点。其文章风格,诚如杨成志先生在《云南罗罗的巫师及其经书》一文中指出:“罗罗经的语句,多系五言,意义简朴,音韵自然。且段落分明,毫无错乱。虽其中有长短句,要之,朗诵起来,也极合着节奏,纯是一种方诗词的上品!……至其字画的方劲和秀丽,更可做中国文字学家的参考品。拥有诚如上述文献的彝文,属音节表意方块文字,在明、清以来的汉文史志中常被称为“銮字”、“题书”、“罗罗文”、“贝玛文”、“白马文”、“毕摩文”等。彝文在彝族历史上曾有过统一或约定俗成的通用时期,但随着彝语方言、土语的产生及其与日俱增的差异,作为记录彝语符号的彝丈,亦形成了各具方言、地区特色的多流派,有如战国时代的汉字六国丈。不同的彝语六大方言相互通话有困难,掌握不同流派的彝文,相互阅读文献亦不易。不同方言、地区间彝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的单字多少不一。常用字与异写字区别不一;同意近音的彝文写法不一;形同音异义不一等。但这些差异毕竟不是不同文字性质上的差异,所以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彝文字体书写规律与汉字相同,但无谓偏旁和部首,唯将书写的首先着笔的第一笔或第一部分笔划称为主笔。彝丈造字是于不同主笔的不同部位分另咖以不同笔画而形成若干独具形、音、义的单字,彝文主笔最常见的有二十六种;彝丈有独体与合体两种,合体字较少,独体字则占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笔体较简,二至五划的字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划以上的字极少;彝文字体富于变化,但有一定的造字规律,首先,彝丈亦如汉字“六书”,有少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及大量的通假字。“通假”不是造字法,是音节表意文字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为适应语言的需要出现的用字法。彝丈通假现象普遍,不但“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且往往“本有其字”却不辩字义地“依声托事”。彝文的通假借用,改变了它的表意性,所以严格他说,彝文是表意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
彝文合体字少,不似汉字采取形声结构来多产字,而是采用字体结构易位、增添笔划等方法来多产字。结构易位有上下易位、左右易位;增添笔划则指在已具独立形、音、义的独体字不同部位增添不同的笔划,形成另具形、音、义的字。彝文再一特点是异写繁多,每字的异写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十个。其因除不同方言、地区书写有差异外,彝文在流传中书写带有随意性而同一字笔划可多可少,甚至可正写反写;再是流传中逐渐发展演化,以致原始字与多个演化字混用。从这点来讲,往往能从其中看出彝文的原始面貌和其发展演化的一些轨迹。 从总体来看,由于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彝文在野自生自衍等历史原因,彝文的发展和演化速度是了丰常缓慢时。彝文以其独具的特征表现出了古老的风貌,那它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众说纷纭,却向无定论。此前有关彝文起源或首见流传时代的论说,较具代表性的有唐代说、晋代说、汉代说、借用战国六国丈说、春秋时代说、殷商时代说、龙山文化时代说、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代说、半坡韶文化时代说、最远九干年前说等。虽负无定论,但从这些各有所据的众说中,亦能看出彝文起源时代的久远。在上述众说中“借用战国六国文”一说,虽是一种未对彝文全面认识的臆说,但毕竟看出彝文与古汉字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两者的共同点则在殷商甲骨文中有明显的表现。
彝文与甲骨文的共同点,首先表现于两者同出巫职。彝文的创制、收集整理以至运用,都与彝族巫职毕摩有紧密的关系。各地彝族民间传说和彝文文献记载,都说毕摩创制了彝文,井由他们改进而运用。在彝族社会发展历史中,历来彝文多由毕摩掌握和运用,彝文文献亦多由他们世代抄而流传下来;殷商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贞人(巫职)在为商王占卜时,将占卜的事和其后的验辞,连同占卜者姓名,刻在甲骨卜兆旁形成的王室占卜记录。其二是彝文与甲骨文都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但这些造字法本身具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彝文开拓了有如上述产字多的易位、增笔等造字法,甲骨文则寻找到了产字多的形声结构造字法;其三是彝文与甲骨文通假现象普遍,因此都改变了两者的纯表意性;其四是彝文与甲骨文都是异写字繁多,彝文的异写字有如上述,笔画可多可少,甚至可正写反写而带有随意性,甲骨文亦是同一字细部繁简不定、部位正反不定、偏旁不定而有随意性。
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功能有些像日本的“假名”。这种文字的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音节。彝文的写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很不统一。四川凉山自治州于1980年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规范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推行。 《彝文规范方案》包括819个字母,笔画简单,形体美观,书写时一律从左到右,和汉字的写法一致。中国境内彝语的使用人口约400余万(1982),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主要语言特点:①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两套。许多地区的塞音、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②除少数方言外,元音一般分松紧,但只在某些声调的音节里构成对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两调的音节里对立。③韵母一般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辅音韵尾,但泰国碧粟彝语有-p、-t、-k韵尾。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有少数复元音、鼻化韵和鼻尾韵。④有3~5个声调,调型简单。⑤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⑥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有些副词修饰双音节中心词时,在中心词的两个音节之间。⑦量词丰富,有些方言的量词能直接修饰中心词,起后置冠词的作用。如北部方言量词起不定冠词的作用,东部方言部分地区量词起定冠词的作用。⑧有的方言有标志各种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的结构助词。⑨一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辅音清浊交替表示,如威宁彝语ɡu55(穿衣)、ku55(使穿)。⑩有些方言以谓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变调表示疑问,如凉山彝语dz噜33(吃)、dz噜44dz噜33(吃吗?)?单音的词和词根占优势;构词后缀多,前缀少;复合词多,单纯词少。四音格联绵词较丰富。
四川彝文是指四川彝族人使用的文字。
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是一种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
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牍、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章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根据纸质和极少部分所署的抄写年代可知,彝文文献多形成于明清时期。
扩展资料:
四川彝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川、藏、滇三省(区)结合部,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除木里县外的10个县及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和金河口区等13个县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四川省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文字体书写规律与汉字相同,但无谓偏旁和部首,唯将书写的首先着笔的第一笔或第一部分笔划称为主笔。
彝文造字是于不同主笔的不同部位分另加以不同笔画而形成若干独具形、音、义的单字,彝文主笔最常见的有二十六种;彝丈(文)有独体与合体两种,合体字较少,独体字则占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笔体较简,二至五划的字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划以上的字极少。
彝文字体富于变化,但有一定的造字规律,首先,彝文亦如汉字“六书”,有少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及大量的通假字。
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和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文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彝文和彝文与汉字对照表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