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张乐行,以及张乐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凌迟处死是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俗称“千刀万剐”,凌迟的执行方式: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对民众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一般情况下,凌迟这种刑罚主要针对于对皇家统治有着巨大威胁的罪犯。
凌迟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因为太残酷,在1905年大清在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的奏请下废除了凌迟。在清朝受到凌迟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在晚清,太平天国运动中被逮捕的将领大多被清政府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是晚清一次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巅峰时期几乎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洪秀全还在天京建立了政权与北京对抗,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而对于太平军中的领导者,清政府的政策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凌迟处死。
被凌迟的“王爷”林凤祥。
林凤祥是太平天国的求王,他是参加过金田起义的老人了,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洪秀全定都天京后,曾组织了一次北伐,带队的就是林凤祥、李开芳等人。起初,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天津,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林凤祥先被俘虏,直接被压到北京处以磔刑,壮烈献身。
被凌迟的“王爷”李开芳。
李开芳和之前的林凤祥一样,也是金田起义的老人,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后来他随着林凤祥一起北伐,遇到了清军的顽强阻击,尤其是清政府派出了“国之柱石”僧格林沁,用计包围了李开芳,在突围失败后李开芳被俘,不久押解北京,凌迟处死。
被凌迟的“王爷”陈玉成。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关键将领,天京事变后,他被迅速提拔,受封“英王”,与李秀成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支柱。
可惜的是最后由于轻信了苗沛霖,被其蒙骗导致自己被俘虏了,在押解京师的过程中,清廷下令就地正法,陈玉成遂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享年二十七岁。
被凌迟的“王爷”石达开。
石达开更不用提了,他可是太平天国的一员虎将,绰号石敢当,被尊为“义王”。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出走西南,结果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他也被俘了,还被凌迟处死。
被凌迟的“王爷”张乐行。
很多人没有听过他,其实他早先并不是太平天国的人,而是捻军首领,后来被太平天国封为了沃王,后来也跟着太平军发动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但最终因为叛徒出卖,张乐行被抓获。清政府则下令将张乐行凌迟处死。
当然了,其实在太平军将领被凌迟的还不止以上几位,比如来王陆顺德、偕王谭体元等等,偕王也是太平军一员虎将,在天京陷落后,继续在南方抗清,可惜也是被叛徒出卖被抓了,受凌迟而死。
他们被抓后不卑不亢,其表现着实令人敬佩。
太平天国将领里面石达开是死的比较惨的,被凌迟处死,其实大部分的太平天国将领被俘之后都被凌迟处死。但是太平天国将领张乐行的凌迟与别人的凌迟不一样,他是凌迟里面最惨的一种叫鱼鳞剐。
张乐行是安徽有名的义士,家里很有钱,但是他看不惯清朝的腐败,看不惯百姓受政府的盘剥之重,所以说他揭竿而起,在安徽一带很有势力。之后他又加入了太平天国的部队,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3年他在沃河跟僧格林沁苦战之后,由于寡不敌众,率10多个人突围成功,去和捻军的将领李家英会合,结果事先不知李家英其实已经投靠了清朝。张乐心被其出卖了,清军迅速俘虏了张乐行及其家人。
僧格林沁的刽子手折磨张乐行很有一套。先是让张乐行看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被活剐,当亲生儿子的肉一刀一刀的给割下来的时候,痛的两个儿子开声尖叫,张乐行痛骂两个儿子不争气没骨气。刽子手把张乐行儿子的肉塞到他的嘴里,张乐行直接把肉给吐到了刽子手的脸上。气急败坏的刽子手直接把张乐行的舌头给割了下来。张乐行怒目而视,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被跪着守活剐而死。
接下来轮到张乐行了,刽子手先是把他的生殖器给割掉,然后从他的肛门里把大肠一节一节的拉出来栓到马柱子上。然后开始对他实行鱼鳞剐,也就是让他眼瞅着一刀一刀的像剐鳞片儿一样把他的肉给刮下来。还事先把他的眼皮给刮掉,就是让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肉掉落。一整天下来,张乐行被活剐了1000多刀,最后就剩他的脑袋跟身体连着来示众。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被僧格林沁抓捕后,凌迟而死。
张洛行出生于地主家庭,家庭条件还是挺不错的,年轻时张洛行自己开设漕坊、粮行、赌局等,同时也做私盐生意,就是在贩私盐的过程中经常跟官府发生冲突,由于当时安徽民风彪悍,于是就纠结了一帮人进行自卫,这些人自称为捻,有团结一心的意思。最初张乐行率领这些人行侠仗义,跟地方的恶霸做斗争。在咸丰初年,张乐行在毫州等地聚众起义,更是被十八股捻首歃血为盟,被推举为盟首,成为了捻军最初的首领,由于当时清朝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给了捻军发展壮大的机会,下面就来说一说张洛行的一生:
一、聚众起义,被推举为盟主
咸丰元年张洛行聚众起义,到了咸丰五年已经发展成能够影响苏、鲁、皖、豫四省的强大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四地的捻军在雉河集会盟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并且建立了以五色为基础的五种军制,各路捻军都听其调遣。
二、作战英勇,被封为沃王
咸丰七年,张洛行占领了洪河两岸,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主动寻求跟捻军的合作,张洛行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被封为征北主将,咸丰十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
三、遭人背叛、英勇就义
同治元年,张洛行率领捻军跟僧格林沁交战与河南的杞县,由于长枪队首领董志信叛变投敌,使得捻军腹背受敌,最终败给了僧格林沁,后又被叛变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出卖,最终被僧格林沁俘虏,随后跟其儿子一起被凌迟处死,时年五十三岁。
你知道捻军首领张洛行的事迹吗?知道他是如何死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季风
1854年1月,在胡以晃(后被封为豫王)率领下,一支太平军攻陷庐州(今安徽合肥)。调任安徽巡抚不久的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杀。这位江忠源并不是一般角色,后世认为他才是湘军的鼻祖。如果他没有死于这一战,也许 历史 会改写。
此前安徽省会安庆已经被太平军拿下,安徽一时间进入政权真空的状态。清政府再次完全控制这个地区要等到十几年后了。
天王洪秀全,来自于《太平天国亲历记》
在这期间,安徽境内多股政治、军事相互交织,彼此之间各种纵横捭阖交织。其中有三只军事力量是以安徽人为主,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持续了十余年。不过这只是开端,未来的事情要复杂的多,充满了血泪。
先说最先崛起的三支军事力量。有意思的是,这三智力量正好对应的是安徽省内文化、经济差异较大的几个地区。熟悉中国地理的都知道, 由于淮河和长江流经的原因,安徽被分为三个不同部分:淮北、江淮之间、江南……
安徽地图
淮北不是那个以煤炭工业起步的淮北市,而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市县。在安徽内的部分更多被称为皖北。从地理和人文上看,这一地区可以归入北方的范畴,通行北方话,面食为主。又因为长期处于政权、行政区的交界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三不管的状态。故而民风彪悍, 历史 上打响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枪的大泽乡起义,拉开元朝覆亡颍州红巾军起义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
清初,皖北民间有一种被称为“捻子”的秘密组织,一般认为早期的“捻子”和白莲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平天国运动中,这一地区的清朝政治力量受到重创,捻子由地下走上台前 。1855年秋,周边数省的捻首在皖北雉河集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捻军正式走入 历史 舞台。
后世画作中的张乐行
江淮之间则兴起了两支军事力量。 其中一支由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周边的团练武装发展而来的淮军。后来淮军著名将领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都是以团练起家。
由于和太平军有过几次交手,且战绩不俗,这些团练最终被出身曾国藩门下,同时也是合肥人的李鸿章看中,收编发展成了淮军。而且这支军队的 历史 影响也是最深远,近代许多重大 历史 事件,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都有淮军的身影。
李鸿章
另外一支有影响力的武装则是凤台书生苗沛霖组建的,这位仁兄也颇为传奇,称之为野心家也不为过。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带来政治洗牌,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六字方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856年,皖北捻军大举南下,凤台周边的地主及团练武装遭受重创。唯有苗沛霖靠着对捻军的了解,凭借圩寨战术挫败了捻军的进攻,逐步控制了当地的政权,最后发展为拥有十余万军队的强大势力。不过这位人品不怎么样,为了利益在清廷和太平军之间反复横跳。
太平军
由此,近代安徽军人的互撕开始。首先出手的是苗沛霖,靠着对抗捻军的战绩,他被清廷负责皖北军务的胜保招抚。胜保被调走,他又一度投入僧格林沁旗下。为了向僧格林沁证明自己,他亲自着率所部向涡河以北之捻军疯狂进攻。 前期捻军的失败,大首领张乐行被捕杀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前他还投靠过天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是被骗入寿州擒获并交给胜保的。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清廷剿灭,因为他割据一方的尝试触了清政府各方政治势力的逆鳞。他的苗练也是安徽省内三支军队中最早全军覆灭的。
苗练覆灭之后,就是捻军最辉煌的时刻。 历史 上捻军与太平军有着密切联系,双方有过多次合作。包括张乐行在内的捻军首领都曾接受过太平天国的封号。如张乐行封沃王、任柱封为鲁王……
前期捻军失败后,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联合太平军余部遵王赖文光等重组捻军,放弃了曾经采用的圩寨战术,强化机动战术能力。靠着这种战术,新捻军在高楼寨之战击毙了老对手僧格林沁。 满蒙八旗中最后一位能战的统帅被自己最为擅长的战术拖垮、拖死,八旗最后的希望就此覆灭。
凭借“结硬寨,打呆仗”一路推平太平天国的湘军曾国藩,这次一点办法都没有。最终还是同为安徽老乡的李鸿章给了捻军最致命的一击。
曾国藩
不过这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淮军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功绩”成为之后数十年中,清朝事实上的主力军队。甲午战争后,湘淮军的体制被证明已经不适合战争形式。北洋新军等新式武装开始组建,不过这支军队中依然有不少安徽籍的军人。
北洋三杰之一、后来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就是安徽合肥人,他的麾下也有不少的安徽老乡。比如后来一度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就是安徽萧县人。
段祺瑞
除了皖系,其他军阀中也不乏安徽人的存在。比 如被徐树铮诱杀的陆建章,就是直系军阀的得力干将。而陆建章的外甥女婿,后来大名鼎鼎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也是安徽人,祖籍安徽巢县。
但这不妨碍他们在战场的厮杀,也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相互暗算。
冯玉祥
不过把这种对抗顶峰的是1927年以后的国共对峙。国共两党曾经为共同的目标而战斗,为中国的未来而共同战斗过。在黄埔校园中,在北伐的战场上,来自两党的军人亲密无间,共用战壕,分享战利品。
但因为某些人的贪婪,北伐战争最终走向失败。来自安徽的军人再次走向对抗。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对抗再次呈现地域性的特色。皖西山区作为大别山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大名鼎鼎的红四方面军就来自鄂豫皖,皖西地区参加红军的安徽儿女不在少数。
洪学智
金寨成为后来著名的百将县之一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朝鲜战场上,打造出钢铁后勤线的洪学智上将。除了他之外,还有黄埔一期生许继慎,红四方面军缔造者之一。
而国民党那边,被誉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后来在缅甸殉国的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后来威震印缅战场的孙立人也是合肥人,不过他没参与过国共十年内战,他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选择了留学美国,后来转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
国军上将卫立煌
抗战前,不同阵营的安徽军人相互伤害非常严重。比如卫立煌,他是进攻鄂豫皖苏区最凶狠的国军将领。
抗战时期,他们放下恩怨,共同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再次在战场上遭遇。率领新一军在东北一路冲杀的孙立人,他对面就是洪学智等安徽老乡。前民提到的卫立煌则成为最后一任东北“剿总”司令。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军人再也不会在战场上相遇了。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张乐行和张乐行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