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黄维兵团,以及黄维兵团18军有多少人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 辖下4个正规军 11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组成,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堪称老蒋的嫡系. 就是在国民党数百万大军中也是响当当的王牌 下面有详细介绍:
黄维兵团情况:
第10军:辖114、18、75师计9个团的兵力,一色日械装备。
第14军:辖10、85师计6个团的兵力,一色国械装备。
第18军:辖11、49、118师计9个团的兵力,一色美械装备。
第85军:辖23、110、216师计9个团的兵力,国、日、美混合装备
第4快速纵队:辖2个步兵团,1个坦克营(装备20余辆美式15吨轻型坦克,装甲车10余辆),1个炮兵营(装备12门105榴炮),为摩托化部队
黄维兵团共计12万余人。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苏林、卢奇、傅学诚、刘锡田、谢伟才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8月1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在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将刘峙指挥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消灭及改编故事。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迅速从起义部队的防区通过,及时切断了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徐蚌线军事要地宿县。蒋介石令杜聿明回徐蚌指挥作战,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战场形式严峻。
创作背景
萧穆表示,编剧们在前期准备时就阅读了五六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拜访了许多“三大战役”亲历者,考察了多处旧址,方才开始写作。
剧本初步完成后,八一厂又举行了多次审稿会,邀请参与审稿的人员包括:曾为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的政协委员,曾在野战军工作并参加过“三大战役”的指挥员或艺术家,以及原在西柏坡总部工作和在北平地下党工作的老共产党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说真心话,不如邱清泉的2兵团
黄维兵团看上去规模不小,有4个军,可是内部参差不齐
14军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实际上不足5个团(当时各师都抽调相当一部分人去接新兵了),所以14军战斗力最差,才上阵就被4、9纵干掉了
85军原来是汤恩伯系统的第二主力,但在解放战争中有点出工不出力,110师更是隐患
能打的主要就是18军和10军,可18军内部不服黄维
结果就是指挥政令不通,战斗力大打折扣
从这点上看,不如2兵团,2兵团的骨干是5军和70军,都是昔日5军分出来的,比较团结,配合也好,上下指挥比较顺畅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一场生死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兵力多的国民党军队却屡屡被兵力少的解放军围歼。从淮海战役的历程来看,解放军大体上对国民党军队实施了三次围歼战,一是在碾庄围歼国民党黄百韬第7兵团,二是在双堆集围歼国民党黄维第12兵团,三是在陈官庄围歼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在这三场围歼战当中,抵抗最顽强的就属国民党黄维兵团,那么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什么黄维兵团还拼死抵抗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黄维自视甚高,第12兵团战斗力强。黄维第12兵团本不属于国民党徐州剿总战斗序列,它是淮海战役爆发后,奉蒋介石的命令从武汉华中剿总千里驰远淮海战场的。这个12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兵团之一,下辖四个军,即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以及第4快速纵队,兵力达12万之众,全兵团武器精良,战斗力强大,堪称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当第12兵团在双堆集被华中野战军包围之时,兵团司令黄维并不慌张,他深知华中野战军的没有重型武器,要想一口吃掉他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黄维这个人比较古板,心里有忠君的封建思想,再加上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把他从一个文官中将提拔成大权在握的兵团司令,因此黄维兵团相较于其他国民党部队,是不可能轻易缴械投降的。
二、黄维兵团被包围的情况与其他国民党部队不同。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包围,一方面是兵团司令黄百韬自己犯错,一方面是蒋介石瞎指挥。杜聿明集团被包围,那就完全是蒋介石瞎指挥,在答应“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情况下,还命令撤退途中的杜聿明集团转向救援黄维兵团。而黄维兵团是在正常进军途中被围,其军队将领的战斗意志上,肯定会超过黄百韬、杜聿明等心中有怨愤的人。而且黄维兵团在被围困之时,蒋介石还命该兵团副司令胡琏孤身飞入包围圈,给全兵团将士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军队士气来说,黄维兵团也较高于国民党其他部队。
三是黄维的指挥能力和一线生机。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和国民党其他部队一样靠空投来维持后勤物资,而且蒋介石投下手令让黄维兵团在必要时刻分散突围。大家都清楚,战场上分散突围是下策,只要分散突围整个部队的建制就不存在了,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黄维深知这一点,他迟迟不下突围命令,目的就是把部队抱成团,固守待援也好,拼死抵抗也罢,在军事角度来讲,抱成团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杜聿明集团就做的很差劲。此外,黄维兵团被包围的地点,和蚌埠国民党军队很近,也和同样被包围的杜聿明部队很近,如果说蚌埠的国军北上来援,或者能够与杜聿明集团汇合,还是有一线生机的。这也是黄维兵团拼死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伤亡最大,特别是大王庄之战,被称为淮海战役最为惨烈的一战,解放军两个纵队的两个主力团围攻黄维兵团18军118师33团,奋战昼夜,才将大王庄攻克,解放军两个主力团也所剩无几。在最后时刻,黄维才下令突围,他和副司令胡琏乘坐坦克往外逃,最终黄维被解放军生俘,胡琏逃脱升天。
我认为是黄维兵团更强
第十二兵团是中华民国国军王牌兵团之一,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吴绍周。该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全兵团战斗力强大,堪称华中剿总乃至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主持举行庆功宴,纵队以上将领受邀参加。宴席开始以后,觥筹交错之声不绝于耳,毕竟打了大胜仗,大家异常的开心。
酒过三巡,邓小平举起酒杯开始给各位将领敬酒。当轮到一位纵队副司令席前时,邓小平对其开了个小玩笑:“仗打得不错,就是多吃了五百斤肉。”
本是一句调侃的玩笑话,谁知道这位将领却脸色大变,迅速起身,一下子掀了酒桌,然后一言不发,气呼呼地离开了宴会现场。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现场的其他将领都为之捏了把汗。他发火的对象可是邓小平,平时是没有人敢这样的,就连一向爱玩笑的陈赓都不敢在邓小平面前放肆的。
就在大家感觉到狂风暴雨就要来临的时候,只听邓小平笑了笑,淡淡地说了句:随他去吧,大家继续。
这时,在一旁的刘伯承司令员也出来打圆场说:“不要紧,我看他过一会儿就会回来道歉的,我们先喝酒!”
果然,刘伯承的话音落地没有多久,这位发脾气的将领就回来了,十分不好意思地走到邓小平面前道歉起来。他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的脑筋弯转得慢,误会了政委的意思,千万别见怪!
邓小平当然不会和他计较,见他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哈哈一笑,举起酒杯说道,那你多喝几杯,让我也解解气!
这样,一众将领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那么,这位发脾气的将领是谁?敢在这样的场合掀桌子?而邓小平居然还没有生气?
这位脾气暴躁的将领不是别人,他就是军中号称“四不走将军”,被人冠以“猛张飞”的中原野战军三纵副司令刘昌毅。
说起刘昌毅,他和同为第四方面军出来的高级将领许世友、王近山一起,被并称为三个作战最勇猛、脾气最火爆之人。
而刘昌毅的“四不走将军”雅号,还是来自大家对他的调侃,因为他打仗有一个特点,“不吃饱饭不走,不睡好觉不走,不喝完酒不走,不见敌人来不走。”
可见,刘昌毅的个性之强烈。
刘昌毅对邓小平“多吃了500斤肉”的误会,源于淮海战役期间的一场关键战斗,那就是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之战。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但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因为敌人的武器装备太强大了,许多都是全美械,战斗力很是强悍。
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刘昌毅率三纵冲锋在前,还活捉了黄维,但三纵伤亡也是最严重的。战役结束后,三纵的将士们几乎都脱力了。为了让将士们补充一下体力,刘昌毅特意到后勤上,用尽了一切办法,才让后勤给三纵的战士们多发了500斤肉。
这也是邓小平在和刘昌毅喝酒的时候提起这500斤肉的来由。邓小平的本意是你们打仗很辛苦,还多吃了500斤肉,也是一个玩笑话,但刘昌毅脑子一根筋,认为是邓小平嫌他们多吃肉了,便掀桌子生气走了。
刘昌毅一出去,其实心里就有点后悔,自己不该发脾气,加上旁人给他解释,邓小平并不是嫌多吃肉,而是开玩笑,夸他们仗打得好,刘昌毅感觉还是自己误会了政委的话,便赶忙回去道歉。
刘昌毅就是这样,发现自己做错了,也不掖着藏着,明明白白地去认错道歉,的确是一个真汉子。
活捉黄维之后,刘昌毅请黄维吃饭,席间黄维对刘昌毅说,“贵部可以直接打过长江去。”刘昌毅问:“这是为何呢?”黄维回答:“能击败我,自然必能击败江南的国军。”
那么,刘昌毅善于打仗的一身本事是如何练就的呢?我们看看他的成长史就知道了。
1914年,刘昌毅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典明乡马鞍石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刘昌毅兄妹9个,全靠父母给地主家种地维持生计。因为家里太穷了,刘昌毅只读了3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其间还给人当学徒学习裁缝。
刘昌毅自小就是性格倔强,是一个敢说敢做、爱打抱不平之人,这从他当初寻找红军期间的一个小插曲里面就可以看出来。
那是1929年,刘昌毅约了同村的十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麻城,要加入红军队伍。
在登记的时候出现了点小问题,和刘昌毅一起来的小伙伴中有一个瘌痢头,还有一个满脸麻子。招兵的军官嫌这两个人形象不好,就不打算要他们了(也难怪招兵的会以貌取人,我们后来的影视作品里面反派角色大部分不都是这样的形象嘛)。
这个时候,刘昌毅说话了:癞痢麻子就不能革命了?这是谁定的规矩?一句话把招兵的人噎了个半死,那两个形象不好的小伙伴也如愿以偿地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以后,刘昌毅以作战勇猛而著称,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当了排长、连长。
1934年6月22日,四川军阀刘湘以50个团的兵力,向红军所在地万源发起攻击,企图围歼红军,战斗异常惨烈。
此时,刘昌毅任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六团余天云手下二营的营长。在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战斗中,刘昌毅不幸负了重伤,昏迷数日不醒。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简陋,医疗用品也不足,受伤严重的刘昌毅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由于当时没有能够检测血型的设备,在输血的时候因为输错血型,导致刘昌毅浑身浮肿,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也渐渐感觉不到呼吸和心跳了。
由于那个时候红军缺乏听诊器之类的医疗用品,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刘昌毅当时实际上是处于假死状态。
眼见没有救了,在伤心之余,部队把刘昌毅收殓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棺材里。
就在即将合棺的时候,刘昌毅的警卫员胡少荣想起营长生前最喜欢的那把勃朗宁手枪,就把它拿出来放在了刘昌毅的手上。
就在警卫员接触到刘昌毅的手时,感觉他的手指头好像动了一下。警卫员以为是幻觉,就又试了一下,发现营长的手果然还在动!
伴着警卫员的一声大喊,大家又急急忙忙七手八脚地把刘昌毅从棺材里抬了出来,医生一检查,刘昌毅果然还有呼吸和心跳。
就这样,刘昌毅从棺材里死里逃生了。要不是警卫员和那把勃朗宁手枪,刘昌毅这辈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阎王爷不收我是因为我还有任务没完成,让我继续带兵打仗呢!
死里逃生以后,刘昌毅被任命为红九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后来再次被任命为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团长,并参加了著名的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昌毅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参谋长和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一系列职务。
1941年5月12日,时任决死三纵队参谋长的刘昌毅得知日军一个小分队7辆物资车经过子洪口南下前往长治时,他决定当天晚上在两个地点设伏,准备在敌人路过的时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并趁机拿下这批物资。
果然不出所料,敌人的小分队带着7辆载满物资的 汽车 ,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伏击圈。
刘昌毅一声令下,枪炮顿时朝敌人招呼过去,毫无防备的敌人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人仰马翻,近百十人被八路军消灭,7辆车的物资就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而八路军仅仅付出了牺牲一人的代价。
1942年4月16日的白庄伏击战,更是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时任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刘昌毅指挥了这场伏击战。
当天清晨,敌人三十六师团高木联三大队和一个军官视察团,挟15辆 汽车 ,沿武(乡)榆(社)公路向北行进。
在行驶到山西东社至榆社之间的白庄时,遭到了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分区4个连的兵力突然袭击。战斗很是激烈,双方甚至打到了白刃战的地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敌人被击败,八路军共歼敌少佐以下人员200余人,俘6人。
此战八路军缴获颇丰,除了其他的武器弹药外,其中一件战利品非常引人注目,那是一门刻满了日文的日本天皇御赐山炮,也是这支被袭击日军的荣誉装备。如果被八路军缴获了,日军的长官是要受严厉处罚的。
为了免于被处罚,挽回自己的荣誉,高木派维持会长给刘昌毅送去了一封措辞非常客气的请求信函,只要刘昌毅把山炮还给他,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但刘昌毅怎么可能和敌人做交易,他果断回信:咱们战场上见,你赢了就还你,否则,门都没有!
还别说,这门山炮不但被日军视为宝贝,在八路军手里同样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因为它的准头太精确了,八路军用它消灭了不少日军。
反映刘昌毅个性的,不但是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连谈对象,也一样是这样。抗战期间,曾经有人给他介绍对象。见面前,刘昌毅先是室内用望远镜观察女方,不入法眼者根本就不见。
1945年3月,时任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支队长的刘昌毅,在率部围攻宜阳西赵堡之敌时,染上了麻风,下肢瘫痪、卧床不起。战士们为此遍访名医,各种中草药偏方都试了,但却没有任何起色,刘昌毅依然瘫痪在床,动弹不得。
就在求医不得之时,在禹县神垕行医的郏县人李干卿得知了刘昌毅染病的消息,便自告奋勇前来为其诊治。
但因为警卫员不了解他的身份,连续两日登门治疗均被挡在门外。
第三天,李干卿再次登门行医,依然被警卫员拦住。恰好这个时候刘昌毅欲小解,听到了门口的嚷嚷声,便问出了什么情况。警卫员见刘昌毅过问,便把情况如实做了汇报。
刘昌毅一听有人登门施救,便让李干卿进来为自己治疗。
当年李干卿47岁,自幼学医,擅长针灸之法。进去之后,李干卿随即对刘昌毅实施针灸和艾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治疗,刘昌毅下肢知觉渐渐恢复,这让刘昌毅大为高兴,直夸李干卿有妙手回春之能。
经过近10天的针灸治疗和药酒配合,已经好久动弹不得的刘昌毅居然完全康复了。
抗战胜利以后,刘昌毅离开豫西之时,把自己珍藏的一把日本军刀和一幅字画和一条军毯赠送给了李干卿。
1946年夏,中原突围之战,国军派遣30万大军,企图包围消灭中原野战军。
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的刘昌毅在勘察战场时,下巴被敌人的弹片击中,牙齿全部被打掉。
当刘昌毅被救回来的时候,伤口已经化脓,必须立即手术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白求恩的学生潘世珍决定马上为其手术。
但因为刘昌毅的伤口位置在危险区域,加上缺少麻药,手术方案一时难以确定。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刘昌毅的警卫员递给了医生一张字条,上面是刘昌毅书写的三个字:大胆割!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刘昌毅硬是一声不吭。
手术很顺利,不但取出了这次受伤的弹片,还把前几次留在体内的大部分弹片也取了出来。但因为器械不称手,还有一些微小的弹片未能取出,刘昌毅也因此发烧昏迷不醒,随时都有丢命的可能性。
刘昌毅的情况被周恩来得知,建议用飞机把他送到北京治疗,但刘昌毅坚决不同意,周恩来便安排人从武汉购买药品和手术器械,还是请潘世珍为其主刀。
经过三次手术,才把刘昌毅体内的小弹片取了出来,刘昌毅也大难不死,再次躲过一劫。
而刘昌毅“四不走”的来历,也是大有看头。
1947年春天,大雪刚停,刘昌毅率部来到了两河口八里川休息,开始埋锅造饭,
刘昌毅就问道,饭熟了吗?熟了!那就吃完饭再走!
大家正在吃饭的时候,又接报敌人已经临近。刘昌毅再问,大家都吃饱了吗?还没有吃饱!“不吃饱饭不走!”
不一会儿又接报,其他发现也发现敌人,但刘昌毅不为所动,继续端碗吃饭。然后问大家都吃饱了吗?吃饱了!撤!
刘昌毅也不是胡来,而是胆大心细,对敌人的动向有着十足的把握,所以才能够从容不迫。
这样一名骁勇善战而又个性强烈的战将,邓小平对他是太熟悉了,爱护还来不及,当然更不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对他揪着不放了。
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曾误发一封通告,点名刘昌毅纵容两个干部无票乘车,并打骂列车员。
当时正在开封养病的刘昌毅听闻此事,不顾自己的伤情,立即跑到司令部,准备找人对质,因为这样的事情,对部队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刘昌毅必须要搞个明明白白。
结果发现,还真是搞错了,司令部才把通报撤销,刘昌毅这才愤愤而归。
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刘昌毅历任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一系列职务,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年65岁正处在半退休状态的刘昌毅还被许世友请回来,给他担任副手,共同指挥作战。
许世友说,刘昌毅是一条好汉,有他做副司令,我就放心了。
果然,在自卫反击战中,刘昌毅指挥部队打出了我军的威风,为保卫祖国南疆的平安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1999年11月1日,刘昌毅将军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
向人民英雄刘昌毅将军致敬!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黄维兵团和黄维兵团18军有多少人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