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宁王朱权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宁王朱权后人世系表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宁献王朱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宁王朱权,也是一个能战善战的皇子,早早就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后来更是被朱元璋委以重任,派朱权去镇守在明朝初期就是战略要地的大宁。朵颜三卫是宁王的护卫,担任宁王府的安全,也是归宁王朱权指挥的联系存在。
宁献王朱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个非常宁王朱权了不起的人物,所谓虎父无犬子,朱元璋的儿子们也是相当厉害的,其中宁献王朱权也是如此。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在朱权不到十四岁时就被封为宁王朱权了宁王,后来朱棣清君侧成为皇帝后,宁王献出的朵颜三卫有功,最后朱棣就封朱权为宁献王了。而朱权的生母是杨妃,相比其他皇子,朱权的生母身份比较低微,但是朱元璋却对朱权比较看重,在后来出塞外作战的朱权也是没有让人失望,屡次立功,更是以善于谋略而著称军中,在后来的藩王中也是比较有实力的一个。最后因为没了实权,开始沉迷道术,这也是他为了自保的一种手段,后来郁郁而终,被追封为宁献王。
藩王戍边
朱权作为皇子,在明朝稳定后,就被派去大宁守卫了,当时的大宁可以说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大宁东面是连接着辽左,西边交界着宣府,是明朝初期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出身低微的皇子朱权去守卫大宁,也可以看出朱权的战略和治理一方的出众能力。在后来大宁的经济发展和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也可以侧面看出朱权的能力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只可惜后来被燕王朱棣忽悠被迫一同造反。
朵颜三卫和宁献王朱权
朵颜三卫是一个绝大多数蒙古人组成的军队,也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在建立之初朱元璋设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这就是前期的朵颜三卫,后来归属于宁献王朱权了。朵颜三卫的每个军队首领都被委以官职,这样也是为了防止朵颜三卫有所异心,让宁王管辖也是为了能够帮助宁王朱权更好的守卫边疆。在后来的削藩中,朵颜三卫更是成了宁王朱权的守卫部队,负责宁王府的安全,但是也成为了震慑朝廷的力量,让朱允炆削藩遇到了难处。可惜宁王的朵颜三卫最后被朱棣骗去了,朱权也是无奈一同造反了,后来的朱权也只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无为王爷了。
常言道“读史可明智” 宁王朱权,这句话总是没错的宁王朱权,虽然时代更迭变换,但是人心难变,古人经历过的,我们仍在经历。 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更是会不经意间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这其中明朝的故事可以说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 历史 总是让人唏嘘,而今天讲的是 宁王朱权 的故事。 在普遍短命的皇子命运中,宁王朱权他却以71岁高龄离世, 是个绝对的异类。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是个励精图治的人, 轻徭薄赋、休 养生 息的政策,为大明朝几代的安定富足打下宁王朱权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他也是个著名的容易猜忌的皇帝, 为了避免前朝覆灭的命运,明太祖选择让几个儿子各自领兵就藩, 这样全国到处都是自己家的人,朱元璋为此也很自得。
但后来其孙朱允炆继位,他的这些叔叔们就成了其皇位稳固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明史》中有言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说的就是这二人。
朱棣自不用说,就藩期间多次北征,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 后来更是成为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而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生于1378年,他的母亲是张氏。自小朱权就聪明伶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十五岁的时候受命统领朵颜三卫骑兵, 这支骑兵是对北元来说梦魇一般的存在。
朱权被分封到了喜峰口外的大宁城, 这里是“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相当重要。宁王经常需要和哥哥们一起戍边打仗,慢慢地让朱权也成长了起来。
当时宁王朱权还拥有一定的护卫军,有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的说法,所节制的朵颜三卫骁勇善战,而宁王也是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荣耀万丈。
但朱权单纯的藩王生活也终将结束,随着建文帝的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群狼环伺的氛围, 也让建文帝不得不动起了削藩的主意,为接下来的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笔。
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自然不能允许权力的分散,很快开始削藩。而朱棣也自是不服,从一开始的装疯卖傻,到后来直接撕破脸皮,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对抗朱允炆的战争, 史称靖难之役 。
小皇帝越是催促,朱权越是要考量和观望,毕竟前不久削藩的阴影还没有散去, 后来小皇帝一气之下撤掉了朱权蒙古兀良哈三卫的节制权 ,这也成为让朱权彻底倒向朱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小皇帝相反的是,此时的燕王朱棣却是乔装打扮,单枪匹马地杀到了宁王的家门口,一番哭诉之后,一面表达自己是在是因为不得已而造反, 而另一面却暗地悄悄和朵颜三卫的高级将领取得了联系 。
等到朱权在郊外送别兄长的时候, “伏兵起,拥权行” ,朱棣突然发难,将朱权绑架了起来, 还以宁王的妻妾子嗣为要挟 , 逼迫朱权站在自己的一边, 朱权没有办法只有答应。
这次的事件成为了朱权人生中的转折,朵颜三卫的势力最后也归于朱棣。但说到底, 朵颜三卫实际上是宁王节制而不是掌握 ,几方实力自然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能被朱棣收买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文采了得的朱权还为燕王起草檄文,朱棣在此时也假惺惺地说着 “事成,当中分天下”的空头承诺 。有了朵颜三卫的加持,军队势如破竹攻下城池。建文四年,南京城沦陷, 燕王朱棣改年号称帝。
都说“狡兔死,走狗烹” 。天下安定之后,朱权也知道兄长当年的“可平分天下”不过是一句空谈罢了,所以自请离开去往封地。在封地的选择上, 朱棣也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力 , 将朱权定在了南昌 。
除此之外,朱棣也没有给他藩王规格的府邸,而是安置在了江西布政司的官署中。朱棣非常忌惮这个“文韬武略”的弟弟, 安排了密探进行监视, 朱权一家老小没有办法,也只能选择蜷缩起来做人。
然而这样卑微也挡不住皇帝的猜忌,很快就有人检举朱权行巫蛊诅咒之事,也有研究认为此事是朱棣安排的,目的在于提醒和打压,虽然不了了之, 但是却给朱权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自此,那个曾经政治上善谋的朱权彻底选择了安于现状, 寄情于鼓琴读书等事务上 ,建筑精舍并遍请文学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甚至开始认真钻研起道教修仙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虽然朱权在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在他后半生将自己投身于文学、音律、戏剧和道教中后, 竟无心之间将自己变成为了明朝少有的全才皇子 。
在文学上他著有《通鉴博论》等作品,在戏剧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太和正音谱》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 , 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而长寿的朱权历经了6个皇帝 ,不能说命运是给过他机会的, 但是朱权性格沉稳淡泊, 到最后并没有选择走上争权夺利的道路。
虽然在朱棣去世之后,朱权也曾上书后来的仁宗请求改换封地,但却被拒绝,不死心的朱权又请求赐给他一些田地,也没有成功。 正统十三年的时候,一代宁王朱权薨逝了,享年71岁。
朱权的一生一波三折,年轻时初露锋芒,后来却被自己的兄长阴了一把,最后只能沉迷于丹丸之物聊以慰藉, 这样隐忍一生看起来非常窝囊。
但从长远来看,明朝历代皇帝夙兴夜寐却早早薨逝有之,被斩杀不得善终也有之, 而朱权历经6代王位更替却保住了性命, 成为最长寿的皇子,还在文学和艺术上拥有不小成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时代中个人力量往往很微小, 只有在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
最后,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有人诽谤他,虽然最后查无实证。但是,这也让朱权更加小心翼翼,终日韬光养晦,以此防止被人陷害。
首先,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明朝时期,“大宁”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明朝兵家必争之地。
正是因为这一情况,在明朝的各个藩王中,宁王朱权的兵力也是最为雄厚的。
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以此来为明朝防御北元等游牧民族势力。并且,宁王朱权还智勇双全,根据史料记载,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不过,在朱元璋去世后,也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称帝后,宁王等明朝藩王的好日子逐渐走到头了。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削藩行动。
如何评价宁王朱权?
朱权是一个比较惨的人物,本来没有造反的心,被朱棣诱惑,反叛本来有他的功劳,但是由于朱棣的忌惮,将他手中的兵权夺走,最后比较平安。
关于宁王朱权和宁王朱权后人世系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