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索尔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索额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索额图之死,暴露了满清皇权独裁统治下的残酷!表面现象是索额图个人跋扈专权,得罪了相当多的同僚,本质上,索额图卷入政治派系斗争,触犯了皇权利益,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索额图的起家,不光靠自己的家族势力,其个人的出色才华及努力是主要的。他虽是索尼的第三子,但很可能因庶出的身份,让他的起点很低,远远不如他的兄弟们。他从一个小小的侍卫,一直混到三十多岁,才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索额图的对康熙王朝的贡献,主要有四个:一是协助康熙设计除鳌拜,实现康熙亲政;二是平三藩之乱,索额图主持朝政,料理军务,为平定叛乱立下大功;三是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据理力争,最大限度争取了大清的利益;四是跟随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除了在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因贻误军机受到处罚外,索额图所获得成就和评价基本是正面的。他对康熙皇帝一朝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康熙帝也表现出了,对他不同寻常的信任和依赖。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位国之重臣,死得那么凄惨,竟然在晚年被活活饿死?
跟很多权臣一样,索额图也免不了专横跋扈的诟病,大概权力就是撑破英雄胆的毒药。要说嚣张跋扈,其实索额图还远远不如他的几个兄弟,这些兄弟们起点比他高,胆也比他大,惹出来的祸端一大箩筐,都要索额图去收拾残局。
由此,索额图不免受到诟病,左都御史魏象枢,就曾经上疏弹劾索额图“怙权贪纵状”。受六弟心裕牵连,索额图曾经被革除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被踢出政治核心圈三年之久。最不该的是,索额图得罪了一个人,此人叫高士奇,一名落魄的书生。他经人推荐,成了索额图的门客。
不过高士奇的学术才华相当高,尤其擅长古诗文创作,由此高士奇得宠于康熙。康熙评价说,高士奇的诗很独特,就是没人能写得出来,经他的指点,自己也能写出这种风格迥异的古体诗文。
自从得到康熙赏识,高士奇一直伴随在君侧,身份显贵起来,直至官居一品。然而,在索额图的眼里,高士奇依然是他家的奴才,对他非常不客气,甚至一直要求高士奇跪着汇报工作。不高兴的时候,常常对高士奇破口大骂,时常“问候”人家父母妻儿。这让高士奇渐渐怀恨在心,因而他也加入了“倒索大军”,没少利用皇帝近侍的身份,诋毁索额图。
索额图结党,与明珠形成派系之争
与索额图权势并重的当属纳兰明珠,时人称他二人为“索相”、“明相”。康熙一朝六十一年,大约有二十年处于索额图与明珠,两派势力的斗争中。《清史稿纳兰明珠传》记载:“与索额图互植党相倾轧。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於朝士独亲李光地。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 以招来新进,异己者以阴谋陷之,与徐乾学等相结。索额图善事皇太子,而明珠反之,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
索额图像一头恶虎,咄咄逼人,明珠像一头笑面虎,阴损毒辣,两虎相争,各不相容,形成两大派势力。高士奇对索额图下手,就有明珠的影子,远远不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
这个局面历来是政治的伴生品,索额图作为派系首领,自然逃不脱明珠的明枪暗箭。当然,这种局面,也是康熙皇帝乐意看到的,在两派的斗争中,他正好左右逢源。拉一派打一派,左手是风,右手是雨,全凭康熙皇帝的需要。
清朝索额图的最终结局,非常适合用“贪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原本索额图作为外戚,而且才能出众,屡立大功,是康熙非常倚重的对象。康熙甚至将太子胤礽都托付给了索额图。可是,索额图却辜负了康熙的期望,最终被康熙钦定为了“本朝(大清)第一罪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索额图的发迹开始说起。
索额图身世非常显赫,是康熙辅政四大臣之首的索尼第三子,而且他也是康熙嫡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亲叔叔。所以,在索额图身为侍卫之时,康熙与索额图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索额图对于康熙而言,的确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
索额图第一功,就是帮康熙除鳌拜,可谓首功。康熙七年(1668年),索额图从一等侍卫之职调任吏部侍郎。他为了帮康熙除掉鳌拜,第二年五月请辞侍郎,从新回宫中任一等侍卫之职,并于当月突袭逮捕鳌拜,助康熙亲政。
索额图第二功,参与党争,平衡纳兰明珠在朝堂的势力。康熙亲政之后,重用索额图与明珠,两人并称“索相”、“明相”,让朝廷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特别是平定三藩之时,对于稳定朝局起到了关键作用。
索额图第三功,出谋划策,助康熙平定三藩。三藩之乱初期,索额图不明白康熙的意图,曾建议处死主张撤藩的大臣。但是,在被康熙斥责之后,幡然醒悟,开始全力为康熙出谋划策,很多都被康熙采纳。索额图因此被礼亲王昭链称为:“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索额图第四功,担任大清与沙俄谈判东北边界问题的首席代表,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一条约,虽然被沙俄侵吞了部分原本属于大清的游牧地,但是对于巩固北方边疆,防止沙俄的进一步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让清朝可以有精力解决准噶尔问题。
索额图第五功,从征准噶尔。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叛乱,康熙先后两次御驾亲征,索额图两次率军从征。第一次征准噶尔时,索额图因为没有及时率军追剿,被降四级。但在第二次征准噶尔时,索额图作为东中西三路大军的康熙中路先锋,为康熙出谋划策,逼迫噶尔丹见到康熙御营立刻逃遁,被西路大军截击,损失惨重。之后,又随康熙到宁夏指挥战事,迫使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之下服毒自杀,准噶尔之乱平定。索额图因功,恢复原级。
索额图助康熙捉鳌拜,平三藩,稳朝堂,又大清与沙俄签订了相对平等的边界条约,还从征平定了准噶尔,的确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他为什么又成了康熙钦定的大清“第一罪人”呢?
在三藩之乱被平定的大势已定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索额图就以病请辞。而康熙也开始玩起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游戏,以索额图贪恶为由,革去了索额图的大学士之职。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又以索额图不能严加管束其弟心裕、法保为由,将索额图的职位悉数革去,仅保留了旗内佐领之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2岁的皇太子胤礽出阁读书。康熙为了加强太子势力,让身为皇太子胤礽叔姥爷的索额图复出,担任侍卫内大臣之职。其实,康熙就是明确告诉索额图,你的未来在太子这里,教导、保护好太子是你的主要职责。
索额图此时就应该引导胤礽谦恭谨慎,效仿当年明朝开国太子朱标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先例。结果呢,索额图自己就比较爱权势,而且嚣张跋扈,胤礽在他的影响下,同样养成了事事争先的习惯,却忘记了隐忍、恭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患疾,胤礽到行宫侍疾,却面无忧色,这让康熙很伤心,父子之间从此有了裂痕。索额图的确不称职呀,没有教会太子什么叫做《演员的自我修养》呀。
之后,在祭天时,礼部又上奏请求将太子胤礽的拜褥放在奉先殿的门槛之内,这就挑战了康熙的地位。康熙不允,也引发了康熙对太子进一步的不满。索额图此时,竟然又倡议太子的服饰、仪仗等全用黄色,一切仪制与康熙相似。这让康熙与太子之间的隔阂是越来越大,关于太子的流言也随之纷起。
康熙为了保卫自己的皇权稳固,制衡太子,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封诸皇子,并让诸子参与朝政,用以制衡和削弱太子党。诸皇子自然都以打倒太子胤礽为第一要务,引发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如果索额图明智的话,这时候,他就应该劝胤礽以“孝”为先,才能居其次,隐忍下来,不要再去做太多出风头的事情了。此时,只要侍奉好康熙,把康熙本人放在第一位,天天在康熙面前,让康熙有掌控一切的感觉就足够了。后来的咸丰,不就是这么做,讨了道光的欢心,登上了皇位。但是,索额图却做错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南巡到德州时,皇太子生病。而在前一年,索额图以年迈为由,请求退休,而康熙也批准了。此时,康熙又召索额图到德州侍疾,是别有用意的。此时的康熙应该是对太子胤礽已经极其不满了,准备拿索额图来惩戒太子。如果索额图能够及时劝谏太子还好,否则,索额图死期来临是必然的了。
按照康熙自己后来所说:“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推测,索额图就是在去德州为太子侍疾时,图谋不轨。事情的真伪无法确定,但是,康熙的确在第二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以及“乘马至中门始下”等为由,将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可见,索额图的作为并没有让康熙满意。不久,索额图死于禁所,据说是被饿死的。
没有了索额图相助,太子胤礽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加上其他皇子的构陷,太子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后来,太子胤礽也先后两次被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巡视塞外,途中康熙十八子病重,胤礽照样面无忧色,已经惹怒了康熙。回京途中,胤礽又窥探康熙的御帐,让康熙误以为太子要“弑逆”,下定了废除胤礽的决心。回京后,胤礽就第一次被废。
这时,康熙又想起了索额图。他认为太子之所以有此狂悖行为,都是“欲为索额图报仇”所致,就下令诛杀了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康熙还觉得不解气,过了几天,又对大臣说太子骄纵,都是索额图怀私,唆使太子如此的,全部的事情都是索额图引起的,“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从此之后,索额图就有了大清朝第一罪人的头衔。
实际上呢?康熙自己也有责任,首先是给太子选人不当,没有选择到合适的人去教导太子;而他自己又不早点亲自教导,自幼就给胤礽灌输孝道为先,儒学第一的观念;再加上胤礽所谓的错误,其中一些只是康熙自己的误解罢了;康熙提拔诸皇子,施压太子,进一步加剧了胤礽出错的几率。
索额图成为大清第一罪人,有他自己的责任,但是更多的,是替康熙背了教子、立储失败的黑锅而已。索额图也只不过是康熙找来的一个替罪羊罢了。
索尔图发誓效忠康熙,那也仅仅是他虚假之词,保住自己的地位于家族荣耀才是索尔图的最终目的。暗杀康熙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皇太子早日继位,当时太子地位并不稳固,大有被废之势,索尔图为了能早日将自己的外孙推向皇位,继续享受着他的荣华富贵、地位权势才会派人暗杀康熙。
索额图是清朝开国功臣索尼的儿子,康熙继位之初,孝庄皇太后为了用索尼来牵制鳌拜,将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女儿赫舍里嫁给了少年康熙。赫舍里为康熙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日后的皇太子。外孙是太子,女婿是皇帝,这时候的索额图风光无限。在朝堂之上索额图也是以中堂的身份,帮助康熙处理国政要事。
本以为自己的外孙长大后能够顺利继位,自己继续总领百官,但是没想到康熙皇帝寿命忒长,皇子贼多,而太子又是暗弱平庸之辈。康熙皇帝的众皇子长大后,都对皇位有所窥视,他们暗地里给太子使绊子,想尽办法让康熙废除太子。面对自己外孙未来的皇位,索额图必须要有一番运作,而能够将外孙快速扶上皇位的办法,那就是简单粗暴的杀害康熙。
太子被废之前仍是储君,皇帝驾崩太子继位,这是理所当然。若康熙依旧健康如初,面对众多皇子的围剿,太子被废只是时间问题。若其他皇子继位,索额图多年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会化为泡影。于是乎索尔图才会一面向康熙表达着自己的忠心,一面暗地里密谋杀害康熙,让太子早继大统。
历史上索尔图的索额图被康熙称为“本朝第一罪人”,并被索尔图他默认饿死在宗人府,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出身根正苗红的索额图不知忠心报主,反倒总是处心积虑的帮太子胤礽弑君篡位。这场留下朱三太子女儿的戏,就显示索尔图了索额图深谋远虑的野心。
朱三太子,原名杨起隆,化名朱慈炯,假称自己是前明太子。他先用美人计加害康熙不成,又和吴三桂一起起事,勾结宫中太监等人杀进了皇宫,可惜被精明的周培公提前发现了端倪。又一次失败的朱三太子隐身到了南京,在栖霞寺假装出家为僧,化名印空大师(名字太多了,为了好阅读,下文都称朱三太子)。
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后,康熙去南京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朱三太子偷藏了三门红衣大炮,若不是魏东亭办事细心,他这次就成功了。就从这里,索额图的心腹葛礼和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勾搭在了一起。
身为国丈的索额图本该一心一意的辅佐康熙,可人总是贪心不足,他也看得出自己的外孙胤礽轻浮失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受康熙待见,太子之位摇摇欲坠。索额图就总想把康熙除掉,先一步把胤礽扶上皇位。于是,一次次的谋划行动了。
收留这个小女孩的本意就是要挟朱三太子,有人质在手,不怕他不听话。等康熙二次亲征葛尔丹时,索额图觉得机会来了。
他先让督办粮草的葛礼去和朱三太子见面,故意留下空挡,让葛尔丹趁机烧掉了康熙的粮草。葛礼拿着红玉的颈圈逼迫朱三太子动手,夜袭康熙的大营。
让朱三太子动手,对索额图百益无一害,成功了胤礽可以顺利继位,失败了朱三太子也不敢供出他来,因为有人质在手,还可以借康熙的手把这个危险人物除了。
而把红玉献给太子,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取悦太子,而是和朱三太子的交易。把红玉许给太子做妃子,并答应以后生了孩子继承大统,这样,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就有一半血统是朱三太子的了。
后来的红玉还真的怀孕了,别说弑君篡政,就这个继承人问题如果真的成功了,依照清朝皇室对血统纯正的重视,索额图就够凌迟的罪过了。
索尔图是忠臣。
索额图出身非凡,33年忠心耿耿,是满族中最正统的正黄旗人,同时是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三儿子。
康熙四年,孝庄皇后为了拉拢索尼,将索尼大儿子喀布拉的女儿许配给康熙,被封为孝诚仁皇后。索额图成为了孝诚仁皇后的叔父。
这得天独厚的皇亲国戚的关系,注定了索额图前途无量。少年时代,索额图便担任皇宫侍卫,陪伴在康熙身边。康熙主政之后,索额图承袭一等公,活跃于朝堂之上。
轶事典故。
传说有一年,索额图在府中无故射杀了一名仆人,这名仆人的父亲是皇帝身旁的一位侍卫,乘随侍康熙的时候,奏明了索额图的罪状,这下正适合了皇帝想除掉索额图的心意,因为索额图纵容皇太子胡作非为,久怀篡位之心,今日正中下怀,当即命宗人府派兵速到海淀西山脚下太舟坞村捉拿索额图。
当宗人府的兵马到太舟坞那天,正值数九寒天,索额图正在妻妾们的陪伴下饮酒作乐,吃着涮羊肉,当众兵丁拥入时,索额图为了顽抗,一脚踢飞了盛有滚热开水的火锅,火锅顺势落入了院中的荷花池里。
最后索额图被擒获押赶京城而去,太舟坞附近的乡邻早就对索额图恨之入骨,官兵刚走便闯进了索额图的院内,为寻找金火锅,把个荷花池全部翻了个遍,随手拿走了院中值钱的东西,并把索额图别墅顷刻夷为了平地,从此这里成了一片长满荒草的河滩。
两百多年过去了,正好赶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雨水充足,沉睡地下多年的古莲子终于开花了,才有了这百年不遇的奇观。虽然索家的踪迹在唐家岭村已难找到,但关于索额图的传说还一直在流传着。
索尔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索额图、索尔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